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独占蒲苑第一腔”——“蒲剧皇后”武俊英和她的“俊英腔”

 

 

 

 

 

  武俊英,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 “梅花奖”;19885月荣立山西省特等功;1991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2007年度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六届金唱片奖第一名。她较完整地继承了孙广盛、田郁文的代表剧目《藏舟》、《送女》、《桃花梅》、《玉蝉泪》等剧目的精彩表演和唱腔艺术,并有所出新,形成自己“吐字清,声含情,韵味美”的独特艺术风格,被观众誉为“俊英腔”。如今河东乡村中广泛流传着“只要看苏三,死了也心甘”,“只要听了俊英唱,瞎子眼睛也明亮”等赞扬武俊英的口歌。

    主要代表剧目《苏三起解》、《送女》、《西厢记》、《玉蝉泪》等制作成光盘,戏曲电视连续剧《西厢记》牞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国电视剧展播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第一次见到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是在2008年初春永济的普救寺。

    当时上海卫视来山西拍摄《非常有戏》,由三代崔莺莺——王秀兰、武俊英、吉有芳共同表演。因为武俊英要赶晚上的下乡演出,彼此匆匆话别,我们只采访到运城市的另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蒲剧大师王秀兰老师。

    转眼就是一年。元月16日上午9时,在招待所的一间客房里,我们又一次见面了。武俊英她着红衣,盘秀发,端坐在床侧,纵是卸去盛妆彩衣,在我们眼里牞也还是那个眉目传情的相府小姐崔莺莺。这次她是以山西省青年演员调演大赛评委的身份在省城太原停留多日,终于可以排出点时间接受采访。

    跪拜良师练“奶功”

    有一种习惯说法:女儿与父亲最亲。

    然而造化弄人,武俊英两个月大的时候就不得已离开了最亲的人,在母亲柔软的怀抱里,一路风尘,从秀丽江南千里迢迢返回山西老家,和外婆一起生活,并且随了母亲的武姓。值得庆幸的是,剪得一手好窗花的母亲把自己的艺术灵性赋予了女儿,小俊英在母亲悦耳的歌声中摇摇摆摆长大,咿咿呀呀学唱,竟然哼会了不少民歌。或许是绛州古城丰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三泉古镇灵泉的滋养,小俊英对戏曲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和感悟,只要是听过的戏就能学得像模像样。

    俊英的演艺天分一上小学就显露出来,在三泉小学的文艺宣传队里一直是主演。1967年清明节,联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并安排演出,俊英一段“听奶奶讲革命”唱哭了在场所有的人。196810月下旬,新绛县蒲剧团派人到三泉小学为剧团物色“苗苗”。学校忍痛割爱,剧团慧眼识珠,俊英顺利通过初试、复试。114日,在剧团郭炳森老师的带领下,搭车赶往剧团的演出地——洪洞县马牧村,正式步入戏曲艺术殿堂。

    这一年正是武俊英人生的第一个本命年。花蕾刚刚含苞,无人知晓她日后会怎样地盈盈绽放,吐露芬芳。

    早在进剧团之前牞俊英就从长辈的口中知道筱兰香(田郁文)是当年蒲剧四大名旦之一孙广盛的嫡传弟子牞在西安、兰州、平凉一带名气很大,是蒲剧四小名旦之一。“能学习到筱兰香的表演艺术是我心底的梦想和愿望。”武俊英的思绪回到40年前:“进团不久,一天练完功我就问一个师傅筱兰香在哪儿。他随手一指说,那不是,早靠边站了,你要注意跟他划清界限。我看见一个尘灰满面的半老头儿正在茶炉旁捅火掏灰,根本没想到这位不起眼的茶炉工就是大名鼎鼎的筱兰香!我瞅了个机会就壮着胆子对筱兰香说,田老师你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有啥活我来干吧。他是落难之人,听到暖心的话不由得热泪盈眶。从那以后,一有空我就去茶炉前替筱兰香掏灰添碳,提壶灌水,涮洗衣物。有一天剧团在乡下演戏,见四下无人,我就悄悄对筱兰香说,田老师,我想跟您学戏。他吃了一惊,忙说不敢不敢,我是牛鬼蛇神,我那一套封资修,学不得学不得!可别影响你将来的前途。我‘扑通’跪倒在他面前说:田老师,只要能学到真本事,别的都不管,我就要拜您为师!他含泪扶起我说:那我也豁出去了!”

    转眼到了1977年,文艺的春天姗姗而来,古装戏开始上演。戏迷们急欲看到中断了十几年的优秀传统戏,家底厚实、人才济济的新绛县蒲剧团及时投入了传统剧目的排练,筱兰香再次为俊英“开小灶、吃偏饭”,从《藏舟》的胡凤莲到《打金枝》的升平公主、《窦娥冤》的窦娥、《十五贯》的苏戎娟,武俊英闯过一关又一关,在老师的提携扶持下,她的戏路越来越宽,技艺大长,成为文、武戏皆能应工,悲喜剧得心应手,古装戏、现代戏戏戏精彩的多面手演员。“重演古装戏牞我和老师,都不容易。记得第一个戏是武打戏《山神庙》牞下乡首场演出牞临开场不到十分钟牞由于紧张突然头开始剧烈地疼。我使开了女孩子的小性子牞把头上的水纱、网子、头饰全部抹掉,又哭又闹,直嚷嚷不演了不演了!是恩师筱兰香连哄带推把我送出了场。成功了!我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掌声。下场一眼看到老师慈爱的面孔,我就扑过去趴在他肩头上大哭起来,说不尽的委屈和喜悦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藏舟》是老师的代表剧目,为演好这出难度很大的做功戏,老师手把手传授、试演、纠正先后不下百余次,我也记不清自己究竟哭过多少回……”今天说起这些,俊英依然红了眼圈。

    声情并茂“俊英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机会来了!1985年,借山西省振兴戏剧青年演员调演之机,武俊英被调到运城地区蒲剧团,开始了为她量身制作的《苏三起解》的紧张排练。1986330日,运城地区临时组建的蒲剧青年团踏上了北上省城的列车。开幕式当晚的演出,《苏三起解》首演成功。戏完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久不退场。省委书记李立功走上台去握着俊英的手,直截了当地说:“还是‘苏三’好!”汇演评比结果,武俊英获“主演金牌奖”。

    文静得有些害羞的武俊英给我们讲了《苏三起解》三进京的前前后后。“1987517日在民族文化宫演出,中国剧协主席、大剧作家曹禺连看两场,激动地说,‘这是我多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节目之一,你们彻底征服了首都观众。’1988年二次进京,我是去领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在颁奖晚会上演出《苏三起解》,整场演出观众的喝彩声掌声不断。198812月第三次进京,《苏三起解》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苏三”三进京,使得武俊英的艺术生涯达到巅峰,也是她走出山西,走出秦、晋、豫金三角,走向全国的重大转折。

    1990年,山西省文艺界举办全省振兴蒲剧调演,运城地区蒲剧团倾全力打造蒲版《西厢记》,1120日至121日,调演在运城进行。在《西厢记》中扮演崔莺莺的武俊英唱腔更趋完美,表演出神入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在主角金牌奖中名列榜首。1996年,“蒲西厢”被拍成五集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实现了蒲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首次接轨,成为蒲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苏三”是蒲剧的一个“奇迹”,“蒲西厢”是蒲剧舞台上的宏篇巨制,它们共同证实了筱兰香教武俊英练功时的那句话:“要想戏路通,全靠练奶功。”

    如果说1982年的《送女》,使得“俊英腔”初具雏形,到了《苏三起解》,“俊英腔”实际上已经形成。“俊英腔”的特点是字清、情准、韵浓、腔顺。专家们曾对俊英唱腔做了专门研究,说她“行腔运字抑扬顿挫、婉转回旋,声腔色彩富有浓淡相兼的情韵美,使传统的蒲剧唱腔进入一个现代审美意识的崭新境界”。首都的戏剧专家观看了她的演出后,给予她“蒲剧旦角的唱腔至今没有超过武俊英”的极高评价,我省的一级编剧、评论家杨焕育称赞她“独占蒲苑第一腔”。

    为将“俊英腔”发扬光大,2005年元月8日至16日,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等六单位联合主办 “武俊英蒲剧唱腔大奖赛”,其中年纪最大的66岁,最小的只有6岁。通过武俊英蒲剧唱腔大奖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一批深得武派艺术真传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在2008年有关部门举办的武俊英舞台生涯40年的活动上,她当场收了6个徒弟,其中突出的有贾菊兰、王苗苗、段虹、李红丽,被誉为武派“四大名旦”。   

    回到母团搞传承   

    2008718日,武俊英任职运城市文联副主席,离开了剧团的领导岗位,但仍然没有离开蒲剧表演艺术,她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告诉我们:“绛州蒲剧团,我的母团邀请我回去做名誉团长,帮助他们排戏。我答应了,有一份女儿回馈母亲的血肉感情在里面。”县委县政府对他们的剧团很支持,提供资金帮助,政策上给以优惠,今年他们将开办戏校培养传承人。绛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分管的县委书记对武俊英说,你给我培养一个“梅花奖”,我奖励你50万元。

    现在,武俊英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培养新的接班人上,以自己的演出、以传帮带的方式来带动演出面,使剧种得以传承。“现在,我已经带团下去演过几场 《玉婵泪》、《苏三起解》折子戏。头一天让演员们看我的戏,第二天就结合自己的表演给他们细细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人物。有些朋友说,你回来对了,绛州蒲剧团的出场费一下子就从800元一场升到5000元以上,演员们的干劲更大了。也有人说,你已经当过市团的团长还要回到县里。我不认为这是从上到下了,只要是舞台,哪里都一样。我们要到首都为总理演,也要到乡下为老乡演,蒲剧的根就在农村。”

    曾经获得诸多荣誉、被各种光环笼罩数十年的“蒲剧皇后”武俊英,说这些话时,姿态从容淡定,口气谦逊大气,让我们心生敬意,感佩不已。“传承、弘扬先进文化是我神圣的使命,创新、发展蒲剧艺术是我毕生的追求。”武俊英用这句话作为本次采访的结束语。

    骑着车走在大街上,我们耳畔似乎回旋着武俊英在《苏三起解》中让人百听不厌的精彩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遭冤案,今日起解奔太原。若遇清官把案断,必定有生我当报还!”

 
 

 

“蒲剧皇后”武俊英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陈 威,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