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不是我的艺术 是国家的艺术”——武忠先生和晋剧

 

 

 

 

 

    武忠,1940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原市晋剧院名誉院长。被专家誉为“山西的周信芳”。他的唱腔念白内涵丰美细腻,既慷慨激昂又低回婉转,有一种沧桑感,是他在变声后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长期摸索出来的,为梨园后辈及戏迷所效仿。他的表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化为己用,首次将京剧老爷戏搬上晋剧舞台,为男须生演员开辟了一条新路。5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涉猎过须生、老生、二花脸、三花脸、文小生、武小生等众多行当,演出了近百个剧目,塑造出众多身份悬殊、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代表剧目《薛刚反唐》、《古城会》、《卖画劈门》、《杨门女将》、《群英会》、《五女拜寿》、《嫁衣案》、《书生拜将》、《双罗衫》等被制成光盘;个人专辑《武忠表演艺术专辑》已经面世。《薛刚反唐》中的《徐策跑城》一折荣获全国“牡丹奖”一等奖;帽翅功被上海东方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

    天也有情。

    国庆节那一天,已连阴数日的太原城天气出奇的好,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令人神清气爽。这一天正是星期三,是饮马河公园太原市群英戏迷协会的“法定”活动日。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天对于协会来说还有一件天大的喜事——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戏台开工仪式要在1040分举行,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亲自奠基。由市领导亲点的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戏台筹备建设的临时法人、老一辈晋剧优秀表演艺术家武忠先生这天格外高兴,他穿了一件大红上衣,给戏迷们演唱《五女拜寿》。激情澎湃的演唱和戏迷们的阵阵喝彩,为我们几天前在武忠先生家的采访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入行虽晚 频遇良师

    “学了三个月,老师就把我留下了。”

    武忠先生说得轻描淡写,我们却同时脱口而出:“就三个月啊!”

    出生于文水县杨乐堡村的武忠,虽是家中独子,但由于家庭清贫,母亲多年患病,他的小学时代一直处于半耕半读状态。再多愁也挡不住少年郎爱歌唱的天性,只要是老师教过的歌他都不厌其烦地唱。太原市人民晋剧团二团到杨乐堡演出,团长张宝魁的戏把武忠吸引住了。他迷上了戏,一门心思就想跟张宝魁学戏。他想学戏的理由很单纯,家穷母病,听人说唱戏能挣钱,有钱就能给母亲治病。他大伯就托省里文化局的熟人给以引见。

    19544月,14岁的武忠来到太原,张宝魁、花艳君、张美琴老师一见他就说长得不错,再听听音色,行,就留下了。这个留下不是正式留下,是给三个月的实验期。三个月期满,具备演员条件就留下,否则哪里来的哪里去。武忠练基本功时特别能吃苦,每天除去完成老师规定的练功内容外,还要给自己加码练私功,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很少给他体罚。他们经常跟着剧团下乡,老师们的每一场戏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三个月期满时,每个娃娃都要汇报演出一个戏。当时张美琴老师的戏剧艺术堪称同丁果仙老师并驾齐驱。武忠特别喜欢张老师的戏,就给自己定了她的小戏《走雪山》。老师没有教过,他都是看会的。“汇报演出那天表演《走雪山》,我的化妆和张老师一样,动作和张老师一样,就连唱腔都一样。老师们那是又惊又喜,他们没想到三个月前那个对晋剧一窍不通的娃娃能把老师的戏演成这样。哈哈,我被留下啦。”说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武忠还很自豪。

    1960年是武忠从艺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那一年太原市戏剧学校的全体学员开赴四川为部队和山西老乡演出。团里要求每人要带一个新戏去,他报了晋剧从来没有演过的《薛刚反唐》。他看过蒲剧这出戏,就大胆地把它移植过来。根据记忆,这出戏的唱腔、动作、音乐都由他自己编排。《薛刚反唐》在四川非常受欢迎,连演了7个月,云南就请他们过去,一直演到云南的边界地区。当时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报纸从云南就发回到太原,岳维藩市长等领导非常高兴。“我们这个娃娃团原来就已经小有名气,南下载誉归来变得大有名气。”武忠先生说。

    好苗子还需要阳光雨露的哺育。“1961年,我和老伴儿阎惠贞等人拜丁果仙老师为师。这是政府行为,政府对这件事很重视。”武忠仔细回忆着受教于丁老师的点点滴滴。“当时丁老师年近50。她没有文化,但对人物的把握很好,刻画人物极讲究。她已经走了30多年了,但她的唱腔表演仍然和我们这个时代相吻合。她教我的第一个戏是《卖画劈门》,每次教前总是先一字一句地讲解剧情和人物,让我在唱腔上字正腔圆,寻求声腔形象与感觉,使观众听得清,有韵味。在做派上要力求人物的真实感,使人物有骨干、有血肉。这些要求是其他老师所没有的,让我受益终生。”

    传承不分地域门派

    谈及对晋剧的传承,武忠笑了:“我20岁上就开始当老师,正式徒弟有十几个。一些没有拜过师的,也在下面顶着武忠弟子的名号到处演出。有人就问我,谁谁谁是不是你的弟子。我就说是,也不去追究。现在还有喜欢咱们戏的,这是好事,他们又不是挂着名号投机倒把。40多年里,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北路梆子都教过。前后的徒弟不下数百名。”

    武忠先生还形容自己是一个 “扶贫”的传承者。上世纪90年代,河北蔚县晋剧团不景气,团长给演员放了假,让他们外出学戏自谋生路。有一天早晨一开门,一个年轻人穿着皮袄蹲在门口。见到他慌忙站起来,开口就问:你是不是武老师,武忠说是。他自报家门,叫史连英,领导让出来学戏,他想跟武老师学。“我就把儿子叫出来,让他先教着。出门办事走到警备区招待所,碰上一个戏迷朋友,他说有个年轻人想跟我学戏,像个乞丐一样,问我见到没有?我说已经到我家了。朋友说这娃可怜哪,在招待所住,没有钱,吃人家的剩饭。一听这话,我赶紧回家,让家里人招呼史连英洗澡。那段日子,我每天教他唱戏,他一天三顿吃在我家。回去后,他学我的折子戏《徐策跑城》拿了戏曲表演奖,后来还当上了剧团副团长。他经常到太原来看我,每年过年的第一个电话肯定是史连英的。”武忠笑眯眯地回忆着。

    我市年轻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也曾学过武忠先生的戏。当年谢涛准备去北京拿“梅花奖”,需要准备一个大戏、两个折子戏。北京导演通过了大戏《丁果仙》,小戏需要重新再选。导演来到太原,调看当时团里的所有小戏,看上了武忠的《卖画劈门》。他对文化局长和武忠所在团的团长说:“这个戏厉害。你不要看它动作不多,但角色表达的内心丰富,北京的专家就‘吃’有内涵的戏。”导演点的戏让局长犯了愁。谢涛不是“丁派”是“马派”。导演说,搁在北京,哪派就是哪派,人家不教你也可以。武忠的老同学就对导演说:“我和武忠好说话,我去说。”听老同学讲了讲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武忠很干脆地答应了:“行!这又不是我的艺术,是国家的艺术。”

    采访当中,武先生在市艺术研究所工作的女儿武凌翔插了一句:“我爸爸一辈子就奉行四个字:戏大于天。”

    独具慧眼移植经典

    武忠学戏的行当是须生。1958年,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曾荣华亲自指导,为他排演了小生戏《芙蓉花仙》,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扮相,既丰富了武忠的舞台形象,也为他日后移植其他剧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他决心要排演《徐策跑城》。众所周知,这是京剧周信芳和蒲剧阎逢春的代表剧目,而武忠硬是凭着记忆和自己的想象,设计琢磨出晋剧版的《徐策跑城》。由于这出戏唱做念打俱备,很适合梆子戏演出,因此推出后深得城乡观众的喜爱。这出戏也成为他几十年来倾注全部心血的代表作,他汲取京、蒲剧营养,融化刀马旦、武术招数,以及有别于京剧周信芳、蒲剧阎逢春的表演,成为有着鲜明特征的丁派个性艺术代表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剧团去天津演出一周,武忠给天津京剧团厉惠良先生送票请他观看《徐策跑城》。没想到先生天天去看,第一天就把武忠记住了。还亲自传授给他关公戏《古城会》。关公戏也称“老爷戏”,这种戏从气质、神威到功架都较为繁重,难以把握,以致长期以来此剧在晋剧界一直无人问津。武忠首开晋剧“老爷戏”先河,使广大观众大开眼界,在山西省中青年调演中,受到专家与同行的盛赞,荣获省一级演员奖。文人雅士兴奋地即席赋诗曰“喜看武忠演关公”。

    身虽退休 心不离戏

    武忠先生很怀念剧场多的年代。如今,以往的剧场成了超市、股市、银行。戏的票价也昂贵得让很多戏迷买不起票,只好放弃了,或者买几盘磁带在家听听。

    也可能是因了这个原因,于是在2003年的一天——

    当已退休的武忠和老伴儿阎慧贞在饮马河公园散步时,被热情的戏迷一眼认出。却不过戏迷的盛情,武忠唱了一段。没想到这一唱就是5年!5年间,他帮助成立了民间舞台——“饮马河梨园文化广场”,使这一市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成为闻名全国的梨园文化聚集地和众多晋剧爱好者、票友们学习求教的场所。2006年,文化部正式命名其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戏迷们都知道:在饮马河公园不花钱就能欣赏到晋剧名家的风采。现在每周三和周六,总会有1000多名戏迷前来观看,甚至还有来自太谷、榆次等地的。几年来,戏迷们给协会发来不少热情洋溢的信,盛赞武忠和老伴儿的表演艺术。

    毋庸讳言,晋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走下坡路。不过,当你置身于饮马河公园,亲自感受人们对晋剧艺术的热爱时,我们想,最起码在此时此刻,谁也不会说晋剧会消亡。“晋剧的土壤在民间,观众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武忠说。

    “国家还没有定咱是传承人咱就开始传了,现在国家把咱定下就更要传承到底!”这是武忠先生的原话。

 
 

 

2011年12月24日,在太原市新春曲艺汇演中,73岁的武忠(中)带着徒弟们表演晋剧《跑城》选段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陈 威,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