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金喉铁嗓,雁声远扬——李万林的北路梆子从艺路

 

 

 

 

 

  李万林,男,艺名“十六红”,国家一级演员,原北路梆子剧院副院长、戏研所副所长兼北路梆子一团团长、书记,忻州市首批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演员。主演的剧目均已拍摄电影、电视片、光碟、磁带、唱片在全国发行,所有演唱艺术资料均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永久收藏。从艺50余年获得诸多荣誉: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1987年获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演出“主角金牌奖”;1990年获山西省最高奖首届“杏花奖”;1995年在由文化部、中国剧协、国家老龄委举办的“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中获特等奖;2002年获山西省老年文艺汇演金奖;2003年获全国老龄比赛演出银奖。

    很多戏曲名家都是从小开始学戏。但李万林先生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学戏晚,而且戏跨两“路”。近日的一次采访,让我们领略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人生。

中路梆子的“十六红”

    俗话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李万林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

    李万林是吕梁兴县城关镇人,有副天生的好嗓子,在镇第一小学上学的时候就是班上的文艺骨干。逢年过节村里有民间文艺活动,唱小戏、扭秧歌都是他挂帅当“头牌”。1953年,当时的县剧团转为忻州地区管辖,兴县重新组建自己的剧团,在县里广招演员。机会来了!李万林喜上眉梢。他参加考试的唱段竟然是上世纪50年代在晋北一带红极一时的“毛毛旦”的唱腔。他当然没有机会跟“毛毛旦”学戏牞但他是个有心人,平常跟着有线广播学“毛毛旦”的戏,有老艺人表演“毛毛旦”的戏时他就场场不落地仔细看戏牞用心揣摩。《采桑》是“毛毛旦”的拿手戏,过去的老艺人们也经常在舞台上表演这一出。考场上牞当李万林唱出“羞答答进门来将头低下”这一句,考官们便互相对视点头称好。结果出来了,李万林名列榜首。这一年他14岁。

    李万林入行虽晚却很幸运,遇上了良师董翠珍(十七生)。董翠珍和省晋剧院的郭凤英是同门师姐妹,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名演员。由于李万林的声音天赋高,师傅对他非常看好也非常严格。师傅当时在团里住,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李万林每天早晨5点半必须赶到团里练功。尤其到了冬天,5点半天还很黑,师傅的窑洞里没有电灯,仅点一支蜡烛练功,拿大顶、踢腿、打摆脚、下腰、云手、走圆场……台下师傅手把手地教,台上师傅演头路就让他演二路,直接给师傅配戏。李万林嗓音好有悟性,16岁就开始在《空城计》里担任主演,接下来是 《哭殿》、《金沙滩》、《九件衣》、《四进士》、《薛刚反唐》等等。他跟随师傅到处演戏,直到有一天在县里演出《连环计》,那一段《赐环》就让他成名了。因为他学的是丁果仙的唱腔,而那时候丁果仙的戏非常有名,当地老百姓就称呼他是“十六红”。

北路梆子的“头牌须生”

    “文革”时期不许唱传统戏,忻州县剧团把李万林借过去饰演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里的郭建光、李玉和等,忻州人说万里也挑不下这样的好嗓子。有了这层铺垫,1979年他调入忻州北路梆子剧团从此告别中路梆子,主攻须生、老生,是北路梆子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李万林被人称为“金喉铁嗓”,他广泛收集北路梆子老艺人的从艺史料,精心研究老艺人的唱腔和表演特色,认为焦生玉(十六红)的唱腔方法用本嗓演唱比较适合自己。在此基础上,他又将冯金泉(小十六红)周三贵(十二红)孔丽珍(玉梅红)演唱特点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为了全面掌握北路梆子唱腔的弯调,他请教了当时所有能见到的老艺人——九岁红、小十六红、舍命红、十三红、玉梅红,并受到老一辈艺人的亲授。在演出实践中,他不断吸收了京剧、晋剧、豫剧等曲目的唱腔声调,博采各家大师的精华,注意唱词和音的统一,吐字清,达到唱的字正腔圆,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他独创的极富阳刚之美的唱腔被称为“万林腔”,成为北路梆子当之无愧的须生声腔代表。著名剧作家、评论家曲润海先生说过:“在当年李万林步入琼苑之时,十六红、九岁红、贾桂林等已经把须生和旦角的声腔发展到几乎不可企及的水平……李万林演唱风格的形成,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北路梆子取得的新成就……”

    采访当中,李万林的一段话给我们的印象极深:“我是北路人,对北路梆子有感情。北路梆子调高,是降B调。北路梆子的老前辈九岁红、十六红等大部分都用假声,咬字就不是那么真切,惟有我用真声,能超过其他人的高度,高八度都能唱上去。男演员有这样的嗓子非常可贵。调入北路梆子剧团以后,下大功夫研究北路梆子的唱腔。九岁红高玉红老师生病住院时,我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伺候,并在唱腔的关键点上得到老师的指教。当时的省委书记霍士廉是忻州人,酷爱北路梆子传统戏,老艺人的戏他都看过。一次,他在太原的红旗剧场看我的《金水桥》、《续范亭》。演出结束后,就让秘书坐上他的车到剧场找我,把我接到他家,问我怎么会唱‘十六红’的戏,《金水桥》的唱腔和‘十六红’的那么像。我告诉他我的师傅是‘小十六红’。后来老百姓也称呼我是‘小十六红’。”

“就想见见李万林”

    久居省城,没有机会观看李万林先生的表演,他的艺术魅力究竟有多大?我们非常想知道。他给我们简述了演出中的一些感人情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去大同矿区演出 《血手印》、《辕门斩子》、《画龙点睛》,老百姓敲锣打鼓迎进去,演出结束又燃放鞭炮送出路口,耳边听到的是“能看看李万林就是我们的福气”;1986年雁北应县召开物质交流大会,他演出《血手印》,组委会为他十字挂红,并送“雁北添春色,古城留万林”锦旗一面;今年9月上旬,内蒙古丰镇县召开物质交流会,当地老百姓通过大同晋剧团向县委请求,他们想见见李万林。盛情难却他去了,晚上8点开戏,听说很多人5点就坐在那里了。一看见他就站起来高喊“李万林”,《血手印》演出结束,前面的观众纷纷伸出手,“李万林,李老师,老李,握握手……”

    李万林的戏如此受欢迎几十年不变,是因为他日积月累的艺术积淀。《血手印·行路》是他的看家折子戏,他在剧中苍凉激越的唱和精致细腻的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一些唱法北路梆子以前是没有的。比如在“怀悲愤急匆匆去往杀场”在“急匆匆”三个字后加了一个小甩腔,起到了丰润唱腔、加强美感的作用,接着在“去往”这两个字的唱腔中,糅进了京剧陡然挑音的旋律,增加了唱腔的变化,把人物充满凄凉而又饱含怨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他还加进了一段既是唱又是说的唱腔,如泣如诉,十分感人。《辕门斩子》是一出唱功戏,全剧唱词达300多句,演唱需要两个小时,李万林唱得跌宕起伏而又一气呵成,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直呼过瘾。此外,他扮演的《穆柯寨》中的杨延景、《金水桥》中的李世民、《芦花》中的闵德仁、《五台县令》中的黄国安等多个角色,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唱腔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北路梆子头牌须生”。

    200496日,忻州市委宣传部、文化局隆重举行了“李万林舞台生活50周年座谈会”,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刘厚生先生,著名戏评家刘乃崇、蒋健蓝先生,曲润海先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景勃先生,我省著名作家胡正老先生以及省城名演员等参会。在会上,专家们对李万林50年来的戏品、人品和对北路梆子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郭汉城为其题词:“塞北播声”,刘乃崇赋诗一首:“半个世纪,情系歌台。名冠北路,继往开来。鹤鸣九皋,声闻九垓。青松不老,桃李满栽。”曲润海也以题词“雁声远扬”作为祝贺。

花费心血扶植新人

    李万林深知自己的艺术成果生长于北路梆子老前辈丰沃的戏曲艺术土壤之中,他也希望自己的艺术土壤里能够孕育出更多的优秀演员。

    为了培养北路梆子的后继人才,李万林不仅传、帮、带,而且主动让青年演员站在舞台上,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北路梆子演员——— 杨仲义、詹丽华、郝建东、张志强、郭轶玲、张剑锋等都接受过他的培养和传授。青年演员如杨仲义、郝建东等须生演员传承着他的代表性剧目 《辕门斩子》、《血手印》、《画龙点睛》,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并获得全国、全省汇报调演奖。他现在还受聘于中国戏曲学院,担任着指导培养戏曲研究生的工作。

    采访中我们得知,现在北路梆子第三代5个民营剧团的演员,唱《金水桥》的戏路、唱腔都是李万林的,包括社会上的八音会、戏迷的唱法都是学的李万林。李万林给我们讲的两件小事足见他的影响力:“太原戏迷电话打到家里,让我在电话里教他 《血手印》。说特别想跟着我学上两句。我就问你是跟着光盘学的?他说是。我就让他在电话里唱一唱。嗯,不错,还挺像的。我鼓励他继续跟着学,然后再来忻州我们一块儿切磋。给艺校娃娃们教的唱腔也是我的光盘,艺校的老师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教了娃娃们,娃娃们还要到我这里核实一下对不对。”

    和他交谈,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他对北路梆子充满着希望,感到他对表演艺术的激情,感到他的使命感。虽已年过70,他仍然会时常和弟子们一起到外地演出,也受各地邀请单独或和老伴一块儿前去表演。他的家也成为了小辈们接受指导的场所,他说作为国家级的传承人,他有责任为这个古老的剧种的传承做出新的贡献。

    一句话,有生之年,他是离不开这个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剧种了。

 
 

 

李万林的北路梆子从艺路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陈 威,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