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晋剧皇后”王爱爱和她的“爱爱腔”

 

 

 

 

 

  王爱爱,从艺50余年来曾出演百余部作品,其中著名作品几十部,代表作品有《教子》、《打金枝》、《算粮》、《含嫣》、《明公断》《出水清莲》等,她以自己的天才与勤奋,继承程派唱腔的“通”、牛派唱腔的“雅”,并根据自身条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流派“爱爱腔”,被誉为“晋剧皇后”。

    王爱爱的艺术感受:从小进入晋剧行业,吃了不少苦,但从现在来说还是换来了许多欣慰,20多个徒弟对我就是个安慰。

    514下午3时,我们来到王爱爱的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家吗?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墙壁上挂满她的各种彩色剧照和从艺路上值得珍藏的照片,身处其中,尽可移步换景。我们就是在充满如此艺术气息的场景中,与一位晋剧表演艺术家面对面,共同完成了她对50余年从艺道路的简约回顾。

    学艺之路:步步都有良师

    1940年,王爱爱出生于山西榆次一个赫赫有名的梨园之家。身为梨园之后,王爱爱7岁就开始学戏。启蒙老师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奶奶筱桂花。

    说起当初学戏的事,王爱爱连连感叹:辛苦太辛苦了,受罪太受罪了!刚开始,爱爱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跟奶奶起床喊嗓子。奶奶不仅教唱,还教爱爱练各种身段和把子功。晚上睡觉,要让她把两只脚像枕头一样,轮换垫在头下面,苦练腰腿功。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带子把她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面跑,奶奶跟在后面跑。跑慢了奶奶会踩了她的脚,步子大了就会摔倒。在奶奶严酷的训练下,一年之后,王爱爱已经能够有模有样地唱整出的折子戏了。

    到了8岁,爱爱成了榆次新生剧团随团学习的小演员。9岁时开始登台演出《杀庙》中的秦香莲,一开口,高亢明亮的唱腔响遏行云,台下呼声一片,惊叹筱桂花有造化,孙女是块大青衣的材料。1956年,晋剧晋中剧团成立,16岁的王爱爱带艺投师到程玉英门下。经由奶奶教的《拜月》、《杀庙》、《游西湖》、《樊梨花》等爱爱在新生剧团就唱红了,经过程玉英的指点,她的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爱爱的天赋太厚了,嗓音的美嗨嗨腔是束缚不住的,就连看多听多、无比挑剔的榆次晋剧观众都听出来了,纷纷议论:“名师出高徒,全像名师的高徒,倒不一定是高徒。”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就在王爱爱学程又不拘泥于程的时候,1960年,山西省实验晋剧院改组为山西省戏曲剧院,并成立青年团。青年团建团时行当里独缺一个出色的青衣,省里领导把选拔的目标定在晋中,19岁的王爱爱入选。团领导把王爱爱作为青衣行里主要培养对象,由艺术指导牛桂英亲自指导,选定了《见皇姑》、《含嫣》、《打金枝》、《算粮》四个剧目。牛桂英教得仔细,王爱爱学得用心,一年后,青年团进京公演,王爱爱一出《算粮》声震京华,天南地北的观众止不住惊叹:“不得了,山西梆子出了条‘金嗓子’!”当时王爱爱才20岁。剧作家华而实曾对她的成功有过如下评价:“半由天赋半由人。天赋占七分,人力占三分,三分人力中,牛桂英居功甚伟。”

    50多年里,王爱爱寒来暑往,一直不停地在广大农村的露天舞台与城镇剧院进行演出,足迹遍及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等地。王爱爱特别强调,内蒙古对晋剧的抬爱不亚于山西。她给我们讲了一个小细节。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去那里演出。演出结束后,老乡们愣是堵住车不让走,非要让她站在车顶上让他们看一下。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真的上了车顶,满足了戏迷们的要求。她说,现在山西戏剧学院与内蒙古的关系依然很好,每年七八月份都要去内蒙古招两个班的学生。这样一来,既为兄弟省市培养了人才,对晋剧的传承发展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专家评价:青衣行的新高峰   

    关于王爱爱的戏剧表演艺术,华而实曾开玩笑地对她说:“你没有哪个戏校的毕业证,也从来没有正式拜过谁做师傅,照梨园行的老说法,纯粹是个‘票友儿’。”王爱爱则笑着回说:“我的来历大着哩。第一个老师奶奶筱桂花是张宝魁先生的及门弟子,第二个老师程玉英是说书红高书翰的亲传弟子,第三个老师牛桂英是李子健先生的授业弟子。我是站在晋剧发展史上各位巨人的肩头上的。”

    王爱爱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古代妇女形象。如《打金枝》中的沈后、《算粮》中的王宝钏、《采桑》中的刘雪梅、《明公断》中的秦香莲、《教子》中的王春娥、《金水桥》中的银平公主等,无论是仪态庄重的皇后、公主,还是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都以她清脆嘹亮的唱功,细腻质朴的表演,为晋剧舞台增添了新的光彩。她的演唱功力,不仅表现在演唱节奏缓慢的平板、夹板、慢二性、慢垛板等慢板上,而且也表现在演唱节奏很快的流水板、紧垛板等快板上,在《见皇姑》中,王爱爱扮演的秦香莲有一段长达38句的成套唱腔,节奏由慢到快,表达了秦香莲见到皇姑后悲愤交集的复杂情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王爱爱出字如流,一气呵成,把秦香莲埋在心底的满腔怒火全部迸发出来。体现出了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和运气、换气的熟练技巧。她所扮演的角色端庄、大方,她的表演和演唱,沉着老练、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稳健大方的大家风范。如在《打金枝》中,沈后有一段著名的唱段“劝宫”,板式为二性垛板,上下句结构,30多句的唱腔用一种板式演唱,很容易让人感到淡而无味。王爱爱对每句唱腔都反复设计,让人感到字字有情,句句有理,丝丝入扣,一个端庄稳重、深明大理的皇后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回味无穷。

    王爱爱的表演艺术在时间的长河里被锻造得炉火纯青,1995年,在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标志着全国演唱艺术最高水准的“金唱片”奖的荣誉榜上,晋剧只有两位——已故 “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晋剧皇后王爱爱”——把晋剧推向辉煌的代表性人物。鉴于王爱爱对晋剧艺术的突出贡献,20011018日至22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晋剧院承办的“王爱爱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在并展开,活动包括王爱爱艺术研讨会、王爱爱个人交响乐演唱会、王爱爱师徒精品折子戏专场等。

    在研讨会上,戏剧专家郭士星说,王爱爱有一副别人无法比的天生的好嗓子,她创造了晋剧史上的“爱爱腔”,唱、做、念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她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特别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爱爱腔”已成为群众公认的艺术流派。“她的演唱,不论什么唱段,总是声音透亮,音色甜美,韵味无穷。”“爱爱腔”独领风骚40余年,使晋剧青衣行的表演和演唱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目前,尚无人能够超越她。

    王爱爱:晋剧传承任重道远   

    2004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成立戏曲教学指导组作为传承晋剧的重要基地,王爱爱被聘为该院荣誉院长兼戏曲教学指导组组长,从此开始了她职业传承生涯。4年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去学校,去看看孩子们的每一节课,一有时间就和孩子们谈心。她对孩子们说:既然跨进这个大门,就得吃苦,就得勤奋。如果付不出,趁早改行。一名戏曲演员,即使你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勤奋,你什么都得不到。戏曲是艺术,不是简单的技术。你的表演得让人有回味的地方,培养出一名戏曲演员太难了。

    对于晋剧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王爱爱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现在有人说戏曲不行了,她不这样认为。首先晋剧在我省的晋中一带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是晋剧的传承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局限;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压力,还得诱导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信心,掌握他们的心理,作为传承艺术,和孩子们的沟通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现在招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集中教授的时间太短。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传承人,收徒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形式。2007年,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为王爱爱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现场来了20名弟子。她告诉我们不止这些,有些远在偏远县城的无法联系上。在谈到晋剧的传承时,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也快70了,也有教不动的时候,因此我的弟子也有传承的使命。我建议我的弟子现在就开始收徒,在当今的戏剧舞台,她们是主要的力量,她们收徒,就可以一代一代把晋剧事业传承下去。她欣喜地告诉我们弟子史佳花也有5个弟子了。

    王爱爱现任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名誉会长。她以质朴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晋剧皇后”的称呼不仅是因为她成功塑造了沈后这个艺术形象,更代表着她的气质,她对晋剧的贡献。王爱爱一生九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戏,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和夸奖。近些年还在重大的社会活动上献唱。采访结束后,她告诉我们,今天晚上要参加省晋剧院在省演艺中心门前举行的赈灾义演,你们走了我就要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了。看着她真诚而急切的表情,我们心中充满对她的敬意。

 
 

 

晋剧传承人王爱爱

 

 

 

 

 

 

 

 

 

 

王爱爱和她的弟子们

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威 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