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超凡脱俗,一代名伶——记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

 

 

 

 

 

  牛桂英:工青衣,亦演花旦。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是《打金枝》中的沈后、《三击掌·算粮》中的王宝钏、《骂殿》中的贺后、《重台》中的陈杏元、《蝴蝶杯》中的田夫人、《百花点将》中的百花公主、《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等,在近60年的从艺生涯中,她在百余部作品中塑造出130多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展示出精彩的人物画廊:有雍容富贵的嫔妃,有善良贤淑的官宦夫人,有宁静娴雅的大家闺秀,有稳重端庄的庶民妇女……

    采访之前,我们认真阅读过文艺界一些老前辈对牛桂英老师表演艺术所写的评论文章,其中一段写道:

    “桂英总是那样的老实本分,生活从艺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她没有住过科班和经受过什么正规专业训练,全凭她的自觉性和毅力,也凭借她的悟性和灵气,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她从来不怕吃苦,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整天都泡在戏台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戏和演戏之中,处处留意,勤学苦练,有些戏就是在上下场门边看会听会的……”

    浅白朴素的文字让我们对即将进行的采访充满期待。

    35日,上午9时许,我们来到汾东公寓牛桂英老师的家。因为提前预约过,老师早早就等上了,迎着她慈祥的笑脸,握着她温暖柔软的双手,我们不禁将目光转向客厅墙上悬挂的老师早年的照片,发现老师的风采神韵不减当年。她把我们让进沙发里坐下,就拿起茶几上的梨,一边往我们手里塞,一边用略显沙哑的嗓音说:“今天惊蛰,要吃梨。”

    伴着这样的开场白,春光在愉快的采访中无声流淌。

    学艺之路充满坎坷

    很自然的,牛桂英老师从她的童年开始谈起——

    迫于生存的艰难,她6岁时就给人做童养媳,受尽婆婆的虐待,身心倍受摧残。8岁那年她曾大病一场,几乎没了人形,经父亲与婆家交涉,终于同大她10岁的女婿解除婚约,回到榆次和父亲相依为命。

    在榆次的小北门有一个晋剧戏班 “董家班”,她经常去看那些女娃娃演戏,竟然喜欢上了,也想学戏。经不住女儿央求,又经过同院的“崔排长”一再说服牞做父亲的犹豫着同意了,她就有了第一个师傅梁柱。那时的她不识字,当时也没有文字剧本,全凭师傅一字一句地教。在师傅的带领下,一年之后就能在太原的茶馆“唱票儿”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秋节那天,日军飞机轰炸太原,人们纷纷逃难。谁还能坐在那里听唱票儿呢?她只得返回榆次。14岁那年又投师到李庭柱(艺名二牛蛋)名下,李庭柱本工花旦,但属于唱念做都比较全面的演员。李庭柱经过深思熟虑,在充分考虑了她综合条件的基础上,让她从学须生改为青衣、花旦,这对她今天成功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太原、晋中有许多“承戏”领班的,在师傅带领下,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从“唱票儿”进入祁县韩国华的戏班,后又转向刘根戍班、郝锦华班、太原的鸣盛楼剧院,再由包头的懿万三接上“走西口”,后又辗转呼和浩特。194218岁的时候,于冬天来到晋剧的第二故乡张家口。

    回忆到此,老师的语气充满了怀念之情。她说,在张家口的6年是她艺术成长的重要阶段。到这里的第二年,著名京剧演员袁世海、李世芳、李少春、高玉倩到张家口演出。她多次前去观摩他们的表演,并有缘结识当面求教。看多了听多了,就认识到京剧很讲究,山西梆子很粗糙,也应该讲究起来。那时候常有外省籍的观众问:“你们是山西梆子呀?就是那个‘哪依呀哈咳’?”口气里透着鄙视。当时她心里挺不好受,但听别人这么一说,自己细琢磨一下也觉得挺别扭,就想:能不能改改腔?

    艺术觉醒在张家口   

    牛桂英老师详细讲了在张家口的那段时光。

    当时有一位李子健先生是山西太谷人,京剧四小名旦李世芳的父亲,他本是山西梆子演员,工花旦刀马。他吸收融会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在山西、河北、内蒙古、长城内外都很有名气。因为和她的丈夫交情深厚,每年夏天到张家口避暑消夏都住在她家里。她就向李先生讨教,并说到想改革唱腔的想法。李先生极赞同并且说:“你多想想多练练,熟能生巧,像京剧四大名旦都能创出新腔来,在咱们晋剧界你先试试看。”

    李先生不仅口头上给以她鼓励和支持,还对李庭柱师傅传给她的《赠剑》、《百花点将》两出很少演的戏进行了许多唱词上的修改,后来带回太原成为现在的演出本。在李先生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她时刻抱着表演艺术往“讲究”路上走的念头。她特别记着李先生的一句话:“演员作戏,只可作到九十九,不能作到一百一。”她体会到不温不火的道理,懂得了表演要含蓄深沉,尺寸标准一定要拿捏得恰如其分。这些感悟成了她以后的演戏准则。

    老师说,上世纪40年代是她演艺生涯的黄金时代,曾经与晋剧前辈艺术家盖天红、刘少贞、十四红、十二红、毛毛旦、水上漂、丁果仙、筱桂桃、乔玉仙等人合作演出,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她还是晋剧同行中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川剧、豫剧、越剧等兄弟剧种的名家接触往来较早、切磋技艺较多、吸收艺术营养卓有成就的伶人之一,甚至得到梅兰芳、程砚秋大师的关心爱护。有了这些,才使她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有了敢于破格创新的可能。

    专家坦言说“牛派”   

    晋剧的流传、兴盛与代表性的传人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说到对晋剧的传承这个话题时牛桂英老师笑了。她说,上世纪80年代末,阳曲县晋剧团青衣演员孟红梅、吕梁市晋剧院青衣演员梁美萍都跟她学过戏。还有阳泉晋剧团青衣演员朱建华、太原南郊晋剧团的刘美英等也接受过牛桂英的辅导。从在采访现场的牛桂英老师的子女口中得知,老师的表演、声腔、道白,对晋剧旦角的影响很大,如今活跃于晋剧舞台上的演员大都直接、间接地在艺术上受益于牛桂英,她虽然直接收的徒弟不多,但牛派艺术之花遍布三晋大地。她在省戏校任校长时,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本省学员,而且为内蒙古培养了一个行当齐全的青年团。

    人民艺术家、戏剧研究专家寒声老先生,长期以来对牛桂英的表演艺术给以极大的关注。午休时间,我们前去他家拜访兼采访,告诉他牛桂英老师已经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听到这个消息老先生非常高兴,说:“牛桂英毫无疑问的是咱们晋剧的传承人。所谓传承牞必须对遗产十分熟悉,又有丰富的创造性经验”。

    “我很赞赏她创建牛派艺术。她的成就不只是在唱腔上,还有做派上。她本身嗓音先天性素质不是太好,但她在自己的音区范围里,建立起自己委婉缠绵优美的牛桂英唱腔。这是她对她整个晋剧声腔和专业音乐语言艺术创作上二者结合起来产生的一个牛派唱腔。”

    “牛桂英最大的创造就是她的戏曲念白,当时在张家口的时候,她就想,怎么能让咱们的戏的念白不那么老醯儿,让全国观众都能听懂,又不改晋腔呢?于是她就和李子健一块儿商量,用普通话的咬字,比如山和三、四和是要分清,再用地方话的口音念出来,二者相结合形成了牛式念白,就是晋剧牛派唱腔吐字的来源。现在学牛派念白的晋剧演员走到哪儿唱人们都能听懂,只是没有人能明白好在哪里,理论上、学理上尚不清楚。山西真正研究这个的还不多见,还都是凭直觉的。”

    “山西对她的艺术成就需要进行主要传播还理解得不够。传人不是一个人包揽一切的,要科学地传承,要真正理解牛派唱腔不容易,要弄清楚牛派唱腔的精华在哪里。还有,应该给牛桂英传播的机会,不能光有旗号和命名,要有场所,有合适的场所使牛派艺术得以发展传承。”

       

    采访当中,今年已83岁的牛桂英老师丝毫也没有提及学戏的苦,她把学戏当成了乐,一生都在享受着。因此,从她的言谈中听到的只是一次次对剧中人物塑造的心得,对其他剧种的借鉴,对同行的由衷赞美,对老师的感恩、对观众的感谢。她说她在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得到了许多的厚爱,她现在仍希望能为晋剧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午我们在熙熙攘攘的餐厅用餐,偌大的餐厅竟没有一个人认出这个曾经在舞台上塑造出众多角色的一代名伶。我们宁愿相信是戏曲的化妆艺术遮盖了现实中老人的光芒。也许是舞台上的角色太精彩也太过戏剧化了,相比较舞台上那些个戴着华丽头饰、穿着华彩服装的人物,我们更喜欢生活中这个慈祥的老人,喜欢透过平实感受她带给我们的一个个精彩的艺术人生片段。

 
 

 

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演出剧照

 

 

 

 

 

 

 

 

 

 

牛桂英与梅兰芳合影

 

 

 

 

 

 

 

 

 

 

 

 

文来源:;本文作者: 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