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宝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称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文化遗产,近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范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应包括文物与典籍之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一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的“文化热”,民间的“收藏热”以及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日益重视。相对而言,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却比较淡薄。如山西的数十种地方小剧种由于认识上不到位,保护不得力,经费投入少,现在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若干种,其余的则自生自灭,想起来令人十分心疼。由此可见,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探寻未能妥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不到位,对这项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不了解或者了解片面。

  1、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承载者。清代学者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肉食者谋之;亡天下,匹夫有责。”他说的亡天下,就是指亡文化。意思是要亡人之民族,亡其国,首先是亡其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亡了,这个民族就是无根之木。所以,保护民族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既然文化遗产是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厚此薄彼,只保护其中物质的部分而毁弃其非物质的部分。

  2、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见证。两大类文化遗产中,典籍文物一类物质文化形态,记载着民族的辉煌历史,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搞现代化建设,认识中国国情,固然离不开它。但物质形态的文化是“死”的,必得阅读、理解、研究,通过想象才能使它“活”起来。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却是“活”的,它是活着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精华借助于人的活体,通过人的活的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和生产活动等等体现出来。这是由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口传心授、熏陶习染的传承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历史“活”在当代,“活”在眼前,是历史渗透在现实,是现实见证历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只要读一读中国的典籍,看一看中华的文物,体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生活方式等特征,自然就会中外分明,了然于心。正因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有这样的独特性质和功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才可能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世界。倘若这全球化只是“西方化”,中国人都成为“香蕉人”,那还谈何悠久而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还有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中国人吗?

  3、文化遗产是历史先辈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创造新文化的基础。历史文化是不能割断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的,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已成为世代秘传的珍宝和绝活,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如果不善于吸取和继承前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凭空另起炉灶制造文化产品,那就势必缘木求鱼,劳而无功,绝对不会在中国扎根,绝对不会使国人产生亲和力和认同感,最终要受国人的唾弃。以文学创作为例,鲁迅、巴金、赵树理等一代大师,哪一位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熏陶中脱颖而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特色的巨匠呢?

  但是,在一些人看来,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较易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有必要保护利用。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其不易赚钱“变现”,就不愿花力气保护。这种认识显然是短视的、片面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基本的东西,经济价值是它们附带的东西,离开其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就不会有什么经济价值。时下,国家正在着手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有了这样有力的法制保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正可谓春风化雨,时不我待。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对山西来说,这项事业尤其显得紧迫和重要。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是一座蕴藏极富的宝库。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山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及各市县。2005年山西向国家申报的首批有关项目多达59种,被批准的已达30种,这些项目只是目前山西现存项目总量一小部分,尚待普查清理的项目多得难以数计。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有代表性的项目大致分类列举如下:

  民间传说类有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宋丑子传说等;

  地方剧种类有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二黄、孝义碗碗腔、左权小花戏、线腔、任庄扇鼓傩戏等;

  民间曲艺类有阳泉迓鼓、高跷走兽艺术、潞安大鼓、太原莲花落、阳泉评说、天塔猩舞、太原徐沟背铁棍等;

  民间音乐类有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五台鼓吹、上党八音会、太原锣鼓、岳村觚子、朔州喜乐等;

  民间秧歌类有临县伞头秧歌、祁太秧歌、朔州秧歌、稷山高台花鼓、繁峙秧歌等;

  社火节庆类有寿阳爱社、寒食节、迎神赛社、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晋祠庙会等;

  民间体育类有挠羊赛、背冰;

  民间工艺美术类有平阳木版年画、定襄面塑、中阳剪纸、平遥推光漆器、上党堆锦艺术等;

  民间酿造工艺有汾酒、梨花春酒、老陈醋传统工艺等;

  民间地域文化有关公文化、大槐树移民文化、走西口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盐池文化等;

  宗教音乐艺术类有五台山佛教艺术、恒山道乐、晋北道情、永济道情等。

  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先人的伟大文化创造,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文化遗产时时哺育浸染着山西人,带给我们世代的恩惠和利乐,使我们享受和谐愉悦和温情的生活。我们怎能不感恩、怎能不敬畏先人的创造智慧和伟大精神,并对之珍如拱壁、倍加惜护呢?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是单靠热情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里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遗存,必定会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愚昧粗俗的封建糟粕。鉴于当前世界上文化单一化、暴力冲突、旅游业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区缩减,大规模移民和环境恶化等许多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濒危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能再干以往文革中那种“破四旧”的蠢事了。所以,对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先要原汁原味地将其“原生态”样式保存下来,并且对其中濒危的项目要率先抢救。尽管有些项目中存在有不合时宜的内容或者糟粕成分,也需要先行保护。这里,必须正确认识保护和利用的不同性质,保护是为了便于利用。先有保护,然后才能利用,才能批判地继承。如果一看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糟粕部分,就先入为主地对其批判、毁弃,那么事后一旦发现其中仍有有价值成分可资利用,那就会后悔莫及,无法补救了。有的项目的内容也有过时的陈腐的东西,但作为历史文化资料,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仍可以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来,供人欣赏。比如冯骥才创作的小说《神鞭》、《三寸金莲》等小说,就有对这方面素材的加工提炼,电视剧《大宅门》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利用翻新旧素材而创作的例证。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先保存,后利用;利用时合理取舍,要具体分析,鉴别扬弃,对精华加以汲取弘扬,对糟粕则批判改造,化腐朽为神奇,以服务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切不可妄自菲薄,武断地否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严格遵循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办法,以便于我们合理合法地着手进行。在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颁发了《申报指南》等有关文件,对其定义、分类范围、申报事宜及内容、程序、表格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和说明,这是在操作中我们应当格外注意的。只要遵循这些科学规范的措施和办法,认真组织落实,相信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定能健康有序地开展,从而为更好地建设山西文化强省做出新贡献。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0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