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流行于我省万荣县南景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既能在舞台上表演,又能在广场上表演,既能单人表演,又能群体表演。

    《万荣县志》记载,万荣花鼓兴于宋代,起源于郑恩打瓜园的故事,花鼓亦模仿瓜形而做。当地民间传说:宋太祖年间,有一老者陶红精通武艺,其女陶三春亦通武艺,陶红有言:必择一武艺胜其女者为婿。一天,宋太祖手下的大将郑恩到陶家的瓜园吃了瓜不给钱,陶三春与之争吵继而交手,结果是郑恩略胜,陶红便将其女陶三春许配给郑恩,后来人们便将这段有趣的故事编成花鼓进行表演。万荣花鼓大都是老头打鼓,姑娘打锣,据说扮老头者为陶红,扮姑娘者为陶三春,花鼓的鼓亦是仿照西瓜的样子做成。明代曾有安徽凤阳花鼓艺人敲着花鼓走四方来到万荣,两地艺人相互切磋技艺,使万荣花鼓打法更加丰富。清末民初,许多万荣花鼓艺人外出逃荒,如民国十八年(1929)南景村以王永福为首的王氏家族老艺人带领全家身背花鼓,四处谋生,到过太原、潼关、济南等地,也把万荣花鼓传播到了四方。

    据南景村清康熙八年(1669)的碑记载:“花鼓乃民间社火,由七、八、九人组成,女演奏者持手锣,凤头蛇身,男者腰鼓,蛇身龙体,曲牌流畅,寓有阴阳八卦、天地人和、木金水火土五相生克之意,唯我村独有,世代相传,为祭拜皇天后土民间兴事所奏。”过去,万荣花鼓大都围绕着神庙、社庙、家庙、迎神祭祀而进行,如在后土祭祀活动中,经常有花鼓表演,流传下来的花鼓词“花鼓朝拜娘娘庙,娲母娘娘满脸笑,诚心叩首一炷香,保你儿孙跑满堂。”这种集会也形成了各村竞赛的趋势,增加了花鼓艺人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各村为争荣誉,不断丰富花鼓的表演内容,创新花鼓的表演形式。

    万荣花鼓的表演者将鼓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或系于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传统花鼓演出时,要在表演完一段后插进几段歌曲,主要是为了腾出时间供花鼓表演者休息,而演唱者往往是手持小锣的女子或是旁边的伞头,许多曲调是随意哼唱的民歌小调,或是从戏本中截取的,这些曲调大部分是四句,演唱时无舞蹈动作,也无乐器伴奏,乐曲中间配有打击乐器,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

    万荣花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种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种是多鼓,即将鼓系于头部、胸部、右肩及两腿中间,最多者一人可系十多个鼓。低鼓、高鼓和多鼓有不同的打法,但三种鼓均有一个基本打法,即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右手击上鼓面打前半拍“咚”,左手击下鼓面打半拍颤音“都儿”,连续音响则为“咚都儿”。左手花样简单、右手花样繁多。当地有谚语形容:“手打鼓子脚踏锣,脑袋摇的就是钹”(指低鼓);“抬头挺胸两脚活,式子锣鼓三结合”(指高鼓)。万荣花鼓不仅讲究打鼓技巧,也注重跑场子图形变化,演出图形有十字花、倒推磨、枣花、缠住脚、穿八字、蛇蜕皮、龙摆尾、连环套等。为了使观众能更好地看到表演,常有一些高难动作,如由两人双肩抬棍,表演者在棍上居高临下,或立或跪或平卧或倒挂,表演各种动作,也有在桌子上进行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如“狮子滚绣球”、“秦琼背剑”、“凤凰双展翅”等,目前只有极少数艺人掌握。

    万荣花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成为集舞蹈、戏剧、演唱、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很多专业文艺团体都到南景村学习过打花鼓。

 
 

 

万荣花鼓表演(图一至图五由浪淘沙拍摄)

 

 

 

 

 

 

 

 

 

 

 

 

 

 

 

 

万荣花鼓表演

 

 

 

 

万荣花鼓表演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