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我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地区,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主要包括:扇骨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起重运料安装技术及工艺、传统建筑的彩画和塑像技术及工艺。

    代县以杨氏等为代表的历代传承人利用境内丰富的木材资源,主要从事民居、村镇戏台、祠堂和寺观等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杨氏木匠是晋北一代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代表者,其前辈是宋朝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其木工技艺代代相传。代县以往的民居的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他们将自己的房屋盖得像庙宇一样,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在代县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杨氏木匠家族营造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文庙和边靖楼,虽历经五百余

    年风雨和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大木构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见其工艺的精湛。

    扇骨麻花挑角营造技艺是建筑翼角的特殊做法,从建筑内部看,翼角椽的组合形态就如“扇骨”或“麻花”,故此得名。翼角的做法包含了檐椽在转角处的所有形态,这个形态包含平面、立面形态以及由这些形态所决定的构造形式,然后子角梁和老角梁的尾部扣搭在交叉的下金檩上固定,以一根角梁水平插接在建筑转角处的金柱上,从交叉的下金檩的标高位置到角梁外端的坡度斜面用“边角废木料”垫出;将第一根翼角椽的椽尾仅“贴”在角梁约2/3长的位置上,第二根、第三根……翼角椽的椽尾,按0.8椽径的等距依次往后移,最末一根翼角椽的尾部交于搭交金檩的外金盘线上,所有角椽的尾部都交于搭交金檩的外金盘线上,且叠落于角梁上部。正是由于所有的翼角椽都是叠落于角梁上,而不是“贴”在角梁上,所以这样的翼角再长也不会倾覆。这种做法难度大,特别是翼角椽尾部需要不同程度地削薄扭曲,必须全部用手工制作安装,虽费工费料,但结构牢固。

    在多层传统木结构建筑修缮中经常会用到“偷修”技术,就是在不动大木构架的情况下可以更换柱、檩、梁等任意一根木构件,而整个木构架却安然无恙。当今时代营造技艺主要用于对古建筑维护、修缮。在巨大的工程中要将数以万计各种不相同的构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座建筑物的骨干构架,就要事先将这些构件准确无误地制作出来。具体分为土作、石作、大木作、砖作、瓦作、小木作和油漆彩画作等,其中的木作中有柱、梁、枋、檩、板、椽、望板、斗拱和门窗等等多种构件。各类构件依所在建筑中的位置不同,其功能和形状也千差万别,多层木结构建筑中的木构件尤为复杂多样,构件之间又要仅凭榫卯结合在一起,榫卯的形状、大小、相互之间的结合方式也有很大差别。

    营造技艺传承的过程也代表了“工匠世家”的一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家族的承传中既有主要的父子承传方式,又有不多见的爷孙承传和族内同辈兄弟间承传的情况。另外,杨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承传并不保守,也对外姓承传。技艺在集体性的营造过程中,一般以同辈的师傅为相应营造内容的带头人,各领门下徒弟完成相关的工作。近几年来,杨氏木工建筑技艺已经在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杨氏木匠第三十九代传承人杨贵庭主持过边靖楼的落架大修和应县木塔、山西王家大院、阿育王塔等建筑的基本修缮等工程。

 
 

 

代县民居(本页图片由梅花飞舞拍摄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