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河曲二人台

 

 

 

 

 

  二人台,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的表演,它是由“玩艺儿”、“打坐腔”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张家口一带。它集民歌、民舞、说唱、杂技等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清代河曲县志有“塞上吹笳,世俗乐育,儿童逐队,稚子欢呼,骑竹马而游,玩棍棒而戏”的记载。二人台旧称“火爆曲子”、“带鞭戏”、“社火玩艺儿”,其唱腔源于山歌小曲,舞技源于“霸王鞭”、“耍扇”。二人台最初的角色仅有小丑、小旦,表演的都是些小曲小调,一般在码头、节日庙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地摊表演。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表演、自娱自乐,所以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后来加入笛子、四胡伴奏。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加入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同治年间,河曲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一些艺人把二人台作为谋生手段带到口外,并逐渐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曲化妆等元素,成为了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二人台的剧目还逐渐加强了故事性,《走西口》就是其最成熟的剧目,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会《走西口》,到处有吃口”。当时的角色仍是小丑、小旦,如果剧情需要多个人物出现时,即由丑角串演,俗称“抹帽戏”。史料记载,同治二年(1863),河曲县唐家会村创办了五云堂玩艺儿班,艺人李有润、邬圣祥等改编《小寡妇上坟》、《小放牛》等节目,与晋北道情组成“风搅雪”同台演出。艺人们组建的班社,由班主领班,大伙搭台组成职业演出班子,每班10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只需装几个包袱,故称“打软包”。清末民初,二人台与道情分门立户,其唱腔由起初的一剧一曲发展为一剧数曲。演唱时多采用“推闪”、“躲”、“让”等表演动作,道具多用“鞭”、“扇”、“绢”。采用方言土语作说口,再加上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的道白,极受百姓喜爱。20世纪40年代,河曲全县有30多个业余剧团,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演一些新编节目。

    到目前为止,搜集到的二人台传统节目有60余个,其中常年演出的有十余个,此外还有一些剧目虽然不常演出了,但曲调却被留了下来,在各种场合和环境下演唱,成了地地道道的民歌。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极重鞭、扇、绢等道具的运用,如《挂红灯》、《打金钱》等。二人台的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二人台传统乐队由梅笛、四胡、扬琴、四块瓦组成,四块瓦是二人台代替梆板的打击乐,它用四块小竹板制成,两手紧握,因手掌张合发出音响,指挥乐队节奏,四块瓦音响不仅要节奏明快,而且还需要按剧情打出碎竹音、颤竹音、雨点音等各种效果。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二人台打击乐中增加了梆、板、小锣、小钹、小鼓等。二人台的男声演唱方法多用真假声结合,常常把某段旋律提高八度演唱,形成一种特殊韵味。而女声则始终用真声。此外,还有一些牌子曲在演出前单独演奏。二人台牌子曲的形成稍晚于唱腔,它是在唱腔基础上吸收道情、北路梆子、吹奏曲、古牌曲、内蒙民歌等民间戏曲音乐的养分发展而成。它最初起着套乐器、吊嗓音、聚观众的作用,后渐成器乐演奏曲,用于部分节目的前奏与间奏中。

    1953年,以老艺人李法子为首组成了娃娃班,为传承二人台作出了贡献,该团的娃娃演员后来都成为了河曲二人台剧团的骨干演员。1956年,河曲县二人台剧团成立。l9643月,二人台剧团转为原忻县地区文工团,全团人员调往忻县。”文革“期间,二人台几乎在舞台上绝迹,许多名演员改行。目前主要专业演员集中在县文化馆,他们和散布在民间的数十个班社共同传承着二人台艺术。

 
 

 

辛礼生在表演河曲二人台

 

 

 

 

 

 

 

 

 

 

 

2011年4月5日,非遗传承人,有着“山西民歌王”之称的河曲县辛家坪村农民辛礼生在表演

 

 

 

 

二人台演员在表演

 

 

 

 

二人台演员在表演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牛晓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