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娄睿墓壁画 再现简易标美的北齐绘画


作者:王天麻

  娄睿墓位于悬瓮山麓、晋王岭上,西自天龙山潺潺东下的柳子峪水流经其南,东有汾河悠悠出境,东北1公里,是稻麦飘香的王郭村,隋代虞弘墓与其为邻,西北5公里,乃名震中外的晋祠,东北7.5公里,为古晋阳城遗址与今太原市晋源区政府所在地。
  娄睿墓壁画出土于1979年-1980年间,轰动了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被誉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的代表作,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甚至被有的专家断定为北齐艺术大师杨子华的作品。随后,于1983年《文物》第10期发表简报的同时,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主持,召开了在京的文物考古界、绘画艺术界专家学者夏鼐、宿白、吴作人、启功、史树青、冯先铭、徐苹芳、汤池、王去非、李知宴、杨泓等,举行了墓中壁画图片、电影的观摩汇报座谈会,并随刊笔谈,将宣传报导推向了新的高度。
  据墓志载,娄睿为北齐外戚、鲜卑勋贵,在以娄太后与其子高演、高湛为首的宫廷政变中,以功进封为南青州东安郡王、丰州刺史,进入北齐晋阳根基的捍卫集团。高湛登基以后,又累进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判领军:大将军府事,兼并省尚书令,进太傅、食定州幹、使持节、并州刺史,兼录尚书事,迁太师,成为晋阳最高行长官,代行汇总上报国事,草拟下达敕令及请示汇报并州、晋阳事务,与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接触频繁。娄睿卒后,又“追赠假黄钺、右丞相、太宰、太师、太傅、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沧、赵、幽、青、齐、济、朔十州诸军事,朔州刺史”。
  杨子华在北齐高湛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他善画鞍马人物,在北齐画坛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帝王的重视,“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高湛崩于天统四年(568年)12月10日,娄睿卒于武平元年(570年)2月5日,此时杨子华当还健在。北齐时期佛事兴盛,皇家画事频繁,以杨子华誉高南北之位,在北齐别都也当有一批师从杨子华的杨派画家,为高层官员服务。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及魏晋到隋唐期间绘画上的关键人物时,曾说:“其间有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僧繇、子华是也;近代之价可齐下古,董、展、杨、郑是也。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说明顾、陆代表了晋宋以来的传统,而张僧繇、杨子华则代表了南北朝晚期的南北画风,他与顾、陆、张、吴一样,是代表一个时期绘画风格的画家。又被时人号为“画圣”。
  杨子华继承中原绘画传统而有所新创,对隋唐绘画有较大影响。张彦远认为初唐的二阎就曾师法杨子华。初唐评论家裴孝源曾曰:“历观古今,法则巧思,唯二阎、杨、陆,迥出常表”,在唐人眼中,杨子华在绘画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有不同一般的绘画风格。他曾画过《斛律金像》《邺中百戏图》《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等,而且还为邺中、长安等地的寺观作画,但都没能流传下来。关于杨子华的画迹,唯一可供参考的是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的宋代摹本。此画虽表现出较晚的笔墨因素,但在基本风格上仍保存了唐以前的气息。今天,我们在娄睿墓壁画中,似可看到这种画风的再现。
  墓道西壁二层《鞍马导引图》,左骑灰色马,右前蹄前伸又却,左前蹄遂弯后止步,挺胸昂首,张口长嘶,顶鬃竖起,项鬃似震颤摆动,展现出剧烈的后蹲状态,全身重力压向左后腿上,右后蹄也在全身压力下,滞步不前,后蹲的臀部猛力扬尾如帚,颗颗粪粒相继落地,灰马出恭的形象遂跃然壁上。骑主在此猛烈剧动中疑是有警,即扭身往后。右骑赤马,则在骑者弛缰纵辔下,信步前行。此图与唐代画家韩幹的《照夜白图》相比,难分高下,而后者臀部却逊于前者之剧烈。再看前者臀部一笔而成,“少不可逾”之说,便于此可见,在灰马身上最浓密处,是尾与项鬃。挺起的马尾如果变为稀疏透光,则不见其剧烈用力之势,项鬃若将浓密处减疏,其因长嘶震动而形成的明暗透视,便不可见,“多不可减”也就充分表达了“密”的一面。
  墓道西壁二层的《鞍马游骑图》中,八人三马。正中长者,长面短鬚,端庄稳跨马上,双手持缰,凝目沉思,任马缓行。当为描写墓主征途筹思军国要务的图像。左侧备骑扬尾随后,右后侧从者六人静静执殳扬旗,步行随后,就在这一四籁无声,唯闻瞪噔蹄声中,似乎突然有警,右前侧从骑随声勒转马头,侧身望后,坐骑赤马,双耳前竖,两目凝视,观察动静,最后二人也回首张望,呼应了警信的强烈。如此紧急的事件并未打断墓主的思绪,充分表达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冗杂事务的大将风度。整幅画面,显示了作者构思奇特,生动表现了动静对比强烈的绘画才能。
  墓道西壁三(下)层的《四马四部曲鼓吹图》,前四人两两相对站立,高举长号对吹,四马静站其后。前右侧白色黑斑五花马三蹄站立,左前蹄抬起,作刨地状,马头微屈向下,两耳前倾,凝目垂视,似听视号角长鸣与马蹄刨士踏节的形象。构思别致,立意奇特,静中寓动,动又似静。
  墓门外东侧的《门官图》,可能摹自旧有的画样,犹如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但皆比前代显得疏朗,并于面部之眼外、鬓角、颐下、唇周、颈项、囟门等较低凹处,施以淡红晕染,表现了富有立体感的形象,即所谓“疏派”画法。“疏派”是萧梁时张僧繇吸收了印度笈多派艺术风格,加以变化创新而自成的体系不过阎立本的晕染更加细腻,更近生人。两画都沿袭汉、魏“褒衣博带”的画法,但衣纹更显流畅,疏朗自如,不像洛阳朱村东汉墓《饮宴图》那样厚重繁琐。
  汉、魏画马,多作奔马,马的两腿前伸,两后蹄后蹬,少见变化,似乎分不清瞬间四蹄运行的先后次序,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汉、魏的这一画法,直至东晋,顾恺之在其《洛神赋》中之《洛神乘辇图》中,却将驷马的步法演化至极致,犹如受检阅的军列,步调整齐划一,皆挺胸前腿齐发。即使如唐玄宗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虽“人与马的动态舒缓从容”,但马蹄的步法,却显得不太协调。而娄睿墓壁画中,数十匹马与骆驼在运行中蹄步自如,生动逼真,展现了画工深入生活的纯熟写实作风。
  东晋、宋、齐间,顾恺之、陆探微“以形写神”“秀骨清像”的画风盛极一时,为绘画史上一次重大变革。萧梁时,绘画艺术又为之一变,唐、宋人依其画风,概括之为“疏体”,以张僧繇为代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中,记载了唐人张怀璀对张僧繇的评论“思若泉涌,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杨子华受南方疏派的影响,而享誉于北朝。在娄睿墓、徐显秀墓等北齐墓室壁画中,画家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物的形貌,人马造型简练概括,准确写实,神情各异。物象疏密相间,节奏鲜明,人物的向背呼应、马匹的腾跃嘶鸣、公牛的昂扬姿态都跃然于壁上,在均衡统一中富有变化。用线紧匝有力,简洁生动,是具有代表性的北齐绘画作品。这些壁画体现出杨子华同时期作品《北齐校书图》中人物鞍马的塑造和服饰制度相同的时代风格。人物面长,圆额丰颐,多着胡服,翻领窄袖,描绘写实,疏简得体。尤其画卷后部描绘的枣红和黄灰色骏马,仅用极简的线条就准确地勾画出大的轮廓结构,将它们转首回望、落足欲停的姿态表现得格外写实生动,趣味盎然,与壁画中的牛马形象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比较传世摹本和北齐墓室壁画,可以看出杨子华的画风实际上是当时北齐最具代表性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墓葬陶俑和佛教造像中。娄睿墓壁画的出土充分展现了“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简易标美”的北齐新画风的面貌。这种绘画风格引领了北齐绘画的发展方向,而北齐新画风的形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张彦远将张僧繇、杨子华并列,犹如中古可齐上古的顾、陆,当是由于他们在时间上前后相继而又画风相似的缘故。代表北齐新画风的杨子华“简易标美”风格的形成与张僧繇开创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画风不无关系。
  对于张僧繇的风格特点,后人多有评述。唐代著名评论家张怀灌曾道“且张公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以“像人之妙,张得其肉”而与顾陆得其神骨相区别,人物形象不再以清秀瘦长为特点,由重神骨而为“得其肉”,形成一种丰壮的人物特点。宋人米芾在《画史》中也评论到“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张僧繇在吸收了笈多艺术后融合中国绘画传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画风,以其形体丰圆、面相丰颐、线条简洁、讲究色彩晕染的“疏体”风格“盛称后叶”,这与杨子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的“简易标美”画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近50年出土的北齐墓葬壁画看,如河北磁县湾漳大墓(从时间、规模及壁画之精彩看,可能为文宣帝高洋墓)及高润、徐显秀、厍狄回洛、范粹等20多座墓葬,北齐绘画的风格已大致可以肯定,其中娄睿墓壁画尤为精彩,堪称杨子华及其画派的代表作,进一步显示了“简易标美”的北齐画风的切实存在,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充分说明了北齐绘画的重要地位。
 

 

娄睿墓壁画

 

太原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壁画,《胡角横吹图》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11-2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