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考古所,栉风沐雨护遗产

作者:苑 杰 李 非

  百年守望:太原市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坐落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晋中盆地北端,为山西省省会。自春秋战国建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太原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从旧石器遗址到明清古墓葬,从宋元古建筑到近现代历史建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出太原璀璨的文明之光。
  建国后,太原市的文物考古事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属于文物工作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67年-1977年,十年文革,文物部门撤销,刚刚起步的文物工作被迫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1978年-1997年,1979年成立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的文物工作得以重新开展,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考古研究专门机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以下简称考古所),后与1999年成立的晋阳古城研究所合署办公,负责晋阳古城遗址的调查、研究,城市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工作。是具有国家授予的古建筑保护勘察设计资质单位,也是山西省唯一以修复塑像、壁画为主的土质文物科技保护单位。现有人员30人,其中文博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7人,文博馆员9人,助理馆员3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考古所成立伊始,就对太原市范围内的重点文物遗迹进行调查、建档,根据太原市文物遗存特征,展开讨论,并邀请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的黄景略、叶学明等先生到现场指导工作。他们指出,应以晋阳古城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以太原市现有历史建筑为主的古建筑保护及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为研究方向。根据专家的意见,考古所制定工作职能,确立研究方向,为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泛呼吁:大力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2000年夏,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砖厂在取土时推出一座古墓——北齐狄湛墓(狄湛为唐代名相狄仁杰四世祖),墓葬文物遭到哄抢,考古所和公安部门通力合作,追缴回40余件珍贵文物。针对这一事件,考古所邀请省城专家学者,召开文物移交仪式暨地下文物保护座谈会,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座谈会纪要上,太原市委、市政府七位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对此后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是在王家峰村,2000年12月犯罪分子在盗掘村东梨园中的古墓时,被村民及时发现后予以制止并报告文物部门,使古墓得以完整保存。考古所还自费为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订阅《中国文物报》11952份,不定期撰写《文物考古信息》,发送给有关部门,使相关领导和部门能及时了解文物考古工作[青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十年的工作证明,这些做法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今社会,法律是一切行为的规范,文物保护自然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针对太原市的实际情况,太原市文物立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2003年7月26日,正式公布实施《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在市政大厅设立文物窗口。这一切无疑为太原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默默耕耘:三项工作支撑起太原市文物保护事业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基本形成了地下文物保护、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文物科技保护三项重点工作。
  
  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考古所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建所十年,共完成考古调查3万平方公里、考古钻探43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清理古墓葬700余座,修复出土器物1500余件。
  1999年,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发现隋代虞弘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队发掘。墓葬的出土对研究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
  2001年,大运高速公路太祁段乱石滩取上场生产建设中发现古墓葬群,考古所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大型西汉墓和陪葬坑的发现,为太原地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大运高速公路罗成收费站设计之初,占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遗址西北城角,考古所有关人员积极反映呼吁,经专家论证及反复协商,提出了避让方案,使得建设部门最终修改了设计方案,晋阳古城遗址西北城角得以保护。
  2000年冬,迎泽区王家峰村发现徐显秀墓,考古所抽调业务骨干,成立考古队,全力投入发掘工作。在发掘过程中,坚持保护和发掘同步进行的理念,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了墓葬的发掘工作,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墓葬壁画。该墓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2001年-2002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山西省文物界专家学者称其为近年来山西考古发掘的“绣花工程”;2004年6月4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从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简子建造之始,到宋初被毁,共使用了1500年,废弃了1000年,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古城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寺观遗址、地下埋藏三部分组成,其中城池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10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晋阳古城遗址的调查、试掘、制定保护规划等工作。几年来,考古所先后调查钻探20万平方米,试掘遗址面积5000余平方米。目前已找到四个城角和三座城门遗迹,初步确定了西城城垣范围,对晋阳城西城城墙和古城营村“大明城”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古代建筑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考古所担负着太原市古代建筑的保护、设计、维修任务,还负责城市建筑遗迹的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十年中,考古所完成太原市范围内60余项古建筑保护任务,完成5项跨省古建筑保护任务,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文物保护工程勘测设计资质单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03年,为配合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考古所承担了太原市政府下达的大关帝庙和唱经楼修缮工程。在克服了工期紧、资金缺、矛盾多等困难的情况下,考古所先期进行建筑基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探明了原始建筑地层及建造年代。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这两项修缮工程被评为“2003年度山西省优良工程”。在修缮过程中,考古所将建筑基址考古、古建筑保护及文物科技保护三者有机结合,为科学保护古建筑开拓了视野,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2002年至今,太原市考古所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省考古所联合组队,对龙山童子寺建筑遗址进行发掘。通过对寺院区和大佛阁区的发掘,找到了寺院区的建筑基址,发掘清理了佛阁基础和护坡,出土了大批北朝文物,其中有精美的石佛、菩萨和力士头像10余尊,对童子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
  在文物保护方面,考古所注意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同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文物修复专业人员。针对山西省塑像、壁画多而无专业保护维修机构的情况,结合徐显秀墓发掘中土质文物保护取得的经验,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考古所组建起一支土质文物科技保护专业队伍,完成了山西省文物局交付的大量塑像、壁画保护任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中市介休后土庙塑像,过去十余年中一直处于库存保管状态。山西省文物局研究后决定由考古所负责完成此项任务。在敦煌研究院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对后土庙泥质彩塑做了探索性保护,并制定出详细的《保护方案》,通过山西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使庙内700余尊彩塑告别了尘封的历史。结合这项工作的开展,考古所着手建立了实验室,使山西省文物局在《山西省文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把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成全省壁画、彩塑技术保护中心”成为可能。迄今为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山西省内唯一一家在壁画清理、保护、修复等方面达到较高技术水平的研究机构,受到省文物局的高度评价。
  经过十年的工作和探索,考古所已经建立起以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研究、城市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为主的考古队伍,具有国家授予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队伍,以修复塑像、壁画等土质文物为主的科技保护队伍。这三支队伍、三条主线贯穿了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的始终。
  
  呕心沥血: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丰硕
  
  没有研究,文物保护工作就无从谈起。考古所始终把研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办公器材,是良好工作的开端和基础。考古所挤出经费,筹措资金,建立资料室,购置办公设备,配备先进器材,购买专业书籍……由建所之初的一无所有到目前拥有计算机20台,全站仪1台,工地监控设备1台,高性能摄影、照像器材20架,各种专业书籍、国内外文物考古资料、影像资料近万册(套)……硬件设施的充实,极大地调动了全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人尽其才,才乐其用的工作氛围,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为加强高科技的应用,在大遗址保护中,采用丁先进的GPS、全站仪等仪器设备,引进了地球物理勘探等新技术,利用航拍掌握遗址全貌,使晋阳古城遗址调查、试掘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加快了晋阳古城数据库、资料库、标本库的建设。在古建筑保护中,由原来的手工绘图发展为计算机CAD绘图,提高了工作效率。文物科技保护方面,通过建立实验室,由经验判断颜料色彩发展到用科学仪器对比分析颜料构成。
  几年来,考古所工作人员整理发表了《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太原北齐贺拔昌墓》《太原北齐狄湛墓》等发掘简报,撰写了《试论晋阳古城的遗存特征》《徐显秀墓与北齐晋阳》《再论东魏北齐时代的晋阳》等论文;完成《太原市志·文物卷》编撰,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完成《太原隋虞弘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发掘报告的编撰;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合作,完成了《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展示概念设计方案》等。十年来,考古所累计发表和出版发掘报告、论文、书籍80余篇(册),计100余万字。
  文物保护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部门、本行业,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发挥省会城市的人才优势,依靠更广大的社会群体共同研究。为此,考古所与三晋文化研究会合作,出版了晋阳文化系列丛书《太原考古》 《晋阳文化研究》 《晋阳古刻选》等。
  考古所还与当地各级政府开展合作,为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进行解译和诠释。首先提出“要认识特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并就此展开论述。同时成立“特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课题组,针对太原市历史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和收集整理资料。
  同时还加大文物科研攻关的力度。为解决自然环境对文物的侵害,考古所组建了“超声波智能驱逐蝙蝠系统”课题组,通过对佛光寺正殿内蝙蝠生活习性的观察研究,研发了一批“系统”所需的科研器材。这一课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被太原市科委列入《1999年第二批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之技术创新计划》。
  太原市科委立项的《古代青铜器修复程序和方法》这一课题,是针对山西省青铜器的保护难题所提出的。经过近4年的研究与实验,已探索出一套全新修复青铜器的方法,改变了以往用锯割办法修复青铜器的历史。
  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中,考古所已有多人被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山西省建筑师学会、山西考古学会等近20个社会相关学会、学术团体吸收为会员,有的还在其中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将个人专长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汗水结晶:文物事业得到社会普遍重视
  
  《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唤起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建设单位及太原民众在保护文物遗存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他们关心生活所在地的文物遗存保护,对古建筑修缮、古墓葬发掘等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这使得考古工作逐步由事后抢救的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建设工程进行中因发现文物而停工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改变了太原市地下文物长期处于被动保护且人为破坏时有发生的局面,也使太原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既与各项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相关,又与近年来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密不可分。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纵观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看到太原市文物考古事业的艰辛和困难,也可以看到文物考古人付出的劳动和汗水,还可以看到文物工作者收获的喜悦和自豪。考古所的工作得到了太原市委、市政府,以及山西省、太原市文物部门,国家、省、市发改委,太原市财政局,太原市计委的大力支持,赢得了省、市文物部门领导的好评。考古所先后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太原市政府授予2002年度、2006年度劳模集体荣誉称号。所长李非荣获2002年、2003年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和2003年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山西省文物保护十大突出贡献人物”。考古所还有两位同志被评为太原市优秀专家。
  在感叹今天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是踏着前辈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脚印在向前迈进。值得欣慰的是,在全社会普遍重视文物保护的今天,我们的劳动、我们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不求名利,只希望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11-2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