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太原的贤哲


作者:魏宗禹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傅山出生于太原府的阳曲县。他一生历经了明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如人意”的社会背景下,他以凛然的气节、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成为社会鼎革之际不屈不挠反抗异族的精神领袖、中国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享誉南北的一代宗师、风格独特的文坛巨子、书坛巨擘……作为明清的一位志士仁人,傅山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缅怀与敬仰,铭刻于民众的文化记忆之中。
  明朝末年,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新的市民意识形态逐漸兴起。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急剧扩张、思想宗教生活走向开放、城市文化繁荣的时代,在社会巨变促成的蓬勃多元的文化环境下,傅山站在时代进步的一面,主张对原有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革,以求明王朝之“中兴”。他的这种积极的思想,史家认为是深受家学及社会变异思潮影响所致。
  傅山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在《览息眉诗有作》中提及其家学的主要特征是“不属袭古格”,他决心“从好负雄志,雕虫耻寄托”,若墨守成规,“翻怜其识见,几时得开拓”,因此他立志遵循先祖的遗愿,树立雄心壮志,继往开来,勇于进取。为此,他在明末做了两件有意义的大事。一是撰写了《性史》。《性史》完成于1644年以前,对于心性的讨论是晚明学者十分热衷的话题。虽然此书不幸于明清鼎革之际散伕,但从傅山自己的记述看来,此书充满了“反常之论”。他说:“贫道昔编《性史》,深论孝友之理,于古今常变多所发明。取二十一史中应在孝友传而不入者,与在孝友传而不足为经者,兼以近代所闻见者,去取轩轾之…一然皆反常之论,不存此书者,天也。”他认为古史古学中以往关于人性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之理,都应作重大的改变。就是说,人陸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应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束缚人性的一切陈规旧习,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反对禁锢个性的一切传统制度规范,重新恢复或塑造自由、独立、自尊的人性。这种新的关于人性的观点,与传统的人性观念格格不入,故傅山谓之“皆反常之论”,这无疑是一种具有新时代曙光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傅山做的另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是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变卖家产筹措资金,和挚友薛宗周率领晋省三立书院百余名同学,为其老师山西省学正佥事袁继咸申冤。经过一年多的斗争,次年四月,袁继咸被判无罪获释。山西学子的这次勇敢无畏且成功的请愿行动,博得士林一片喝彩。傅山作为这次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被喻为“山右义士”而名震京师,时年仅30岁的傅山自此被视为山西文人的领袖,名扬天下。
  在京师期间,作为一位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傅山不仅在山西学子赴京请愿的行动中扮演了领导角色,显示出他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而且他还作了《喻都赋》一文,证明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当时满洲人对明王朝已构成严重威胁,京师告急,坊间不断有迁都的传闻。傅山在文中赞颂皇帝,相信他不会迁都,并提出中兴王朝的紧急建议,其中“宽徭役而缓征”“撤摧釆之监使”以及“艰用武而中兴”等都是切中时势的应急之策。遗憾的是此建议未被采纳施行,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恶化,仅七八年时间,明王朝便遭覆灭的命运。清初顾炎武在《赠傅处士》的诗文中,对此极为痛惜,他认为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未能如商王武丁那样,起用一位有才华的版筑工傅说为首相,使之如商朝一样得以中兴,实为千古之遗恨。因此他们相逢于太原古城时,只有抱头痛哭而泪洒青衫了。
  清初十余年中,傅山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清运动中。在《龙门山径中》,傅山写道:“贫道初方外,兴亡着意拼。人山直是浅,孤径独能盘。却忆神仙术,无如君父关,留侯自黄老,终始末忘韩。”清兵入关后的甲申之变秋天,傅山着道服,戴黄冠,号朱衣道人,为的是“轩辕道士可云霄”,如留侯张良一样,以宗教徒为外衣,兴亡着意拼。他在《壮士》诗中云:“壮士夜不寐,抚剑倾深色”“生死即旦暮,男儿无故乡。血丹中土碧,骨白高秋霜。”俨然以壮士自居。明末,他曾视农民军为贼军,但此时他改变了态度,称之为义军,并同他们并肩作战。在太原晋祠的反清大战中,他积极地参与了全过程,失败后,他又为死难者制悼文。他还参与了孙谦的一次反清起兵预谋,事泄后在太原被捕入狱。在狱中作《狱词树》诗云:“深夜鸣金石,坚贞似有侪”,并进行绝食抗争。1655年,经友人营救出狱而幸免遇难。出狱后,他不远千里之遥,远涉江南,至金陵到海州。此时年逾半百的傅山,仍怀壮士之心而为抗清奔波不已。
  康熙初年,宇内反清趋于低潮,傅山承认了这种不愿接受的现实,进入了新的生活历程,暂居于太原古城东南隅的松庄,投身到总结古学与创立新学的研究活动,其学术思想成就甚受称道,并被誉为学海而名垂青史。
  综合创新的学术观,是傅山思想的一大特色。他认为“古学不可废”,古学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是古人在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及人自我认识的总汇,为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他又认为“异端辞不得”,古学是由多元文化组成,因此应当都得到尊重,只有“好学而无常家”,兴百家之学业,倡自由思想,破除一家之言独占学坛的弊端,反对文化专制主义,才能做到融会古今之学,创立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学,才能推进社会发展。
  质不可为的人性自然论,是傅山思想中的一大亮点。傅山指出:古文化消极的一面,就是束缚人性,倡导奴性,使社会之人在权贵面前成为奴才,在学术权威面前成为人云亦云的奴儒,在金钱面前成为市侩与奴婢,从而严重地扭曲了做一个真人的本性,他认为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最大悲剧。由此他主张应坚决反对奴性,在《训子帖》中,他宣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直母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这种思想意境,是人类渴望人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崇高追求,他提出的“自由”“平等”和“爱众”的观点,成为其人性说的基本属性。
  无理胜理和市井贱夫平治天下是傅山构建的理想社会观。傅山从反清复明思想,发展为反对明清两王朝的文化专制主义,进而主张否定汉唐以来不断完善的古代君主专制。黄宗羲指出君王是天下的大害。傅山则在《圣人为恶篇》中斥责君王为无理者,认为市井贱夫为有理者,因此,应该让市井贱夫取代君王而治国平天下。针对“无理胜理”,傅山论证说,事物在发展中,是循“反者道之动”的规则运行的,矛盾的双方,总是向其相反的方面发展,而最终产生事物的新结构形体。就是说有理者,终归走向无理,无理者终归走向有理。具体到现实社会而言,君王是有理者,即有现实存在的依据,但这些根据随历史的演化是会消失的。市井贱夫在现实社会中是无理者,但终归是会走向有理的一面,而成为社会之有理者,进而成为平治社会的主宰者。傅山的“无理胜有理”的独特见解,是他对于明清乃至古代社会制度反思与总结中得出的结论,虽然具有社会理想色彩,含有重商主义的意蕴,但却是近代生产方式萌芽时期的思想反映,就否定专制制度而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因为他明确地宣告,未来中国的社会,是属于工商业者的,而这一指向是正确的。
  傅山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坚持气节的人品魅力,在康熙年间,蜚声海内,饮誉朝野。作为山西学术圈的核心人物,傅山与戴廷拭、顾炎武等,在太原松庄和祁县丹枫阁,建造了一处文化园地后,引得海内名士纷纷造访。知名者有王士祯、黄宗羲、阎尔梅、屈大均和阎若璩等十余位之众,他们先后在此处论学,共同探讨古今之学,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阎尔梅云“茫茫四海似无声,且把长歌当痛哭。”顾炎武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傅山亦有言云:“文人相轻之言,只不真人耳!”王士祯就丹枫阁而言,曰此处“适集一朝大声”。时江南如皋,名士方以智、陈贞慧等建有水绘园,史家有“北有丹枫阁,南有水绘园”之说,一时南北呼应,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代文化之盛,至今仍令人垂念不已。梁启超言傳山之学“大河以北莫人及之”。作为明朝的遗民,傅山学行的优异也引得新朝的关注与尊敬。康熙皇帝玄烨诏设博学鸿儒特科,征召社会贤达,傅山虽以老病辞却,但仍被抬往京师,被玄烨皇帝授予中书舍人之衔,及“凤阁蒲轮”之匾,返晋后傅山仍自称为民,但还是与新朝取得一定和解。康熙皇帝有“留心刑服念,鄙笑图书焚”之见,表示他对包括傅山在内的反清名士宽容的一面。傅山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以及反对专制的主张,也得到史家公允的评价与肯定。
  作为书家的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一方面,他是求“奇”最为激进的艺术家、狂草大师;另一方面,傅山曾大声疾呼:“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主张直返先秦汉魏,追本溯源,纠正贱态奴书。他访求金石,精研篆隶,针砭时弊,指点迷津,成为碑学思想最早的鼓吹者。其创作实践,写下了书史独特的一页。
  傅山的画亦独立于诸家各派。他长于山水,跌宕疏狂,意境古拙,气概不凡。其写意书法与画面相融,纵横挥洒,直抒胸中愤懑抑郁的不平之气。写生则贴近现实生活,寄情其间,虽寥寥数笔,但意境高远,一派粗犷豪放之风,飘逸洒脱之气。他的画作被清人列入“逸品”。
  傅山的卒年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其于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仙逝,终年78岁。及葬以朱衣黄冠饰殓,长眠于太原西北霜红之枫林中,会送者竟达千百人。时当朝重臣名儒魏象枢、陈廷敬等制之《祭文》有:“儒林恸失其师表兮,四方闻讣而含顰。古来富贵易磨灭兮,惟三立而不湮中郎。”“副在名山终不朽,太原高士有遗碑”代表了朝野的心声。傅山生时曾云:“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在他笃挚与拼搏的一生中,曾以“义士”“壮士”和“高士”的光辉形象显现于世。他的一生都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学术、艺术的重要事件和潮流密切相关。
  傅山思想所蘊含的综合创新的哲理以及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完善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11-2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