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商之都和晋商精神

    晋商精神乃支撑晋商发展之灵魂。我们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太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晋商之都”,就有必要对晋商精神和晋商之都有个正确的了解,以便于弘扬科学健康的晋商精神,把太原推向全国和世界。

    一、太原“晋商之都”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剧 《乔家大院》在全国传播得红红火火,许多人都以为平遥、祁县、太谷是晋商之都。诚然,祁县、太谷等地在晋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作为“晋商之都”来讲,则非太原莫属。

    首先,太原在历史上就是晋商之都。周、汉时的并州几乎包括了整个北方,秦时的太原郡辖五台山以北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时包括整个晋中地区。唐设太原府,辖境包括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以及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宋元明清时辖境相当今榆次、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苛岚、岚县等地。千百年来,晋商的活动就是在此领域内或以此领域为母地进行的,太原的中心地位自然就成为晋商的中心,起着东西南北商品交流集散的重地。有记载显示,宋代时太原的商税额就已达到3万至5万贯,为河东各州府之首。在清代,太原府所辖阳曲、清源、徐沟、祁县、平遥、太谷等地的商帮成为晋商之首。

    其次,太原作为一省之都,起着统领着全省各地商家的作用。在历史上,太原一直是北方重镇,同时一直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宋代时,朝廷就在太原设立了河东监、永利监、太同监。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了金代,又在太原设立了市令司专门管理市场运作。1902年,清政府在太原设立晋泰银局;1909年,清政府在太原设立大清银行山西分行。1919年,阎锡山在太原设立山西省银行,它垄断了山西的货币发行和大部分汇兑业务。正是通过省会城市这一优势,太原将全省的商家牢牢地“掌控”于手中,从而使晋商的商都地位常盛不衰。

    其三,商业发展的外向型特点,使太原成为山西商业的中心。商业活动离不开对信息的捕捉。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不仅人口多,来往客商也多,信息当然也比较多,全省商家自然千方百计把触角伸到太原。到明清时期,很多商家都把总号设在太原府,分号遍及全国甚至海外,逐步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盆地经济网络,反过来,太原商业的发展,又不断带动这个网络的经济发展。太原商业的繁荣,对全省乃至对全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其四,太原有一批影响很大的名商大贾。在晋商中,知名度最大的是乔家。其实,就是今日太原地区的晋商大贾也很多。就说名声显赫的乔家吧,还是由清徐的秦家“拉帮”而发展起来的。清徐秦家发端于清康熙年间,其先祖由卖豆腐起家。到乾隆年间,秦肇庆与乔家合作创办“广盛公”,秦家为主,乔家为次,秦家每年仅从包头的商号就能收数万两百银。

    清徐大常刘家是从经营粮食、盐业起家的,到清初已成为直隶省长芦盐场的世袭皇商,河北、天津及山东、山西部分盐业都归刘家掌管。清徐大常的常家从事瓷器业,清道光时期,常家在河南禹州就开有好几个瓷厂,产品行销国内外,后人称“新钧瓷”。仅此一项,年收入白银就达数万两。

    此外,还有阳曲县青龙镇的王家,黄寨镇的刘家,小店区刘家堡的王惠,清徐徐沟的王启恩、张联辉,清源的白树升,东罗村的时成德等都是晋商中的佼佼者。我相信,只要认真发掘、整理,又一批晋商的代表人物以及被历史沉淀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佚事便会重新焕发其光泽。

    晋商在历史上兴衰起伏,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日落西山。解放以后,太原商业发展虽然经过一定的曲折,但总的趋势还是在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太原商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利润总额、经营规模、经营手段、从业队伍、对外贸易乃至社会影响等都占全省首位,今日太原更是不折不扣的晋商之都。

    二、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晋商精神,构成了晋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曾显赫一时,到明清时享誉全国,位列全国十大商帮之首。晋商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此辉煌的顶点,与其所具有的“晋商精神”当然是分不开的。但晋商精神同晋商之都所崇尚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需要弄清楚的。

    晋商以太原为依托,太原以晋商为要务,在山西地区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网络,其触角一直沿伸到海内外。在此网络内长期形成的晋商精神自然构成晋阳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晋商之都的太原所崇尚的精神,应集中地体现三晋文脉的精华,但同时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从大范围来讲,晋商之都的精神就是晋阳文化,晋商精神即是晋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太原市向社会各界收集太原市城市精神的表述语,经过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美学理论等各方面专家反复论证,广大市民的参与讨论,20055月,市委宣传部宣布,将“兼容和谐,诚信卓越”初步定为太原市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在这个表述中,“诚信”二字赫然出现在其中,而这,正是晋商精神的精髓。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精神准确地道出了晋商创造商界奇迹的真谛。晋商显赫的位置,是用诚信铺就出来的。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缺斤短两,欺行霸市等等商界的恶劣作风,确实可能赚钱于一时,但决不可能持久下去,因为谁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几十年、几百年一直上当受骗。当世人都认识到其弄虚作假的真相时,也就是他的“买卖”终结之时。

    其次是勤俭,就是勤劳而节俭。晋商多是因贫困而走上商路的,山西的自然环境又相当艰苦。这样的环境条件塑造了晋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他们在大漠风沙、崇山峻岭、浩瀚大海之间,不畏艰险,万里行贾,年复一年地奔波,逐步积累了万贯家产。不了解晋商的人随意给晋商乃至晋人扣上“抠门”、“吝啬”的帽子,岂不知这正是节俭的精神,正是靠节俭才抵制了浪费、奢侈等恶习。实际上,它是晋商创业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其三是创新。在商家激烈的竞争中,晋商力避墨守成规,而能审时度势,随机而变。从粮盐到茶叶,从采掘到设栈,从运钱到票号,都是其创新的体现。特别是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始股份制等形式,无不透出晋商们的睿智。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晋商在很长时间内能跟上形势变化,长久处于不败之地。

    在太原城市精神中,虽然没有勤俭、创新这些字眼,但有“兼容”“卓越”的内容,兼容就是吸纳,包容,就是不排斥,就是结合自己实际为我所用;卓越就是非常优秀,出类拔萃。这当然是就太原人整体精神而言。晋商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勤劳节俭的美德,能审时度势,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不正是兼容、卓越的具体体现吗?

    今天,我们弘扬晋商文化,再造晋商之都,就是要弘扬晋商精神之中本质的、核心的东西,紧密结合时代气息,把晋商之都的精神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三、正确认识晋商精神,全面推进商都文明建设

    晋商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晋商也给后人留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对后人的继续发展具有莫大的作用。但是,有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晋商现在怎么样了?晋商现在在哪里?红极一时的晋商代表人物如乔家、王家、渠家、常家为什么只剩下空荡荡的几个大院?“汇通天下”的票号怎么都消失了?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兵燹、天灾)之外,还应当到“晋商精神”中去找原因。

    诚信乃立之本,堂堂一代晋商,无不起于诚信。但须知,诚信是在克服“假、伪、虚”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稍稍注意一下晋商发展史,就会发现他们中有许多就是在不讲 “诚信”上衰败的。例如著名的“合盛元”票号,其在北京的分号因经营不善,欠债难还,当债主找上门时,经理竟撒谎逃回山西躲避,结果票号被查封,最终导致破产,与其结为“相与”的“日升昌”票号因此受到牵连,结果也加速了其倒闭。

    勤俭乃做事之基。但勤俭的对立面就是懒惰、奢侈,晋商的后代过起“财主”的生活,坐吃山空,挥霍浪费,最后穷困潦倒。介休的“侯百万”,其后代挥金如土,竟用钞票点烟与人比富,最后连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导致冻饿而死。

    创新是永葆兴旺的秘诀,但固步自封,保守闭塞,正是其大敌。当现代企业制度已在欧美风行时,不仅山西,整个中国也少有商家改革其体制的。最有说服力的是山西票号,票号是创新的产物,然而当现代银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太原、晋中竟没有一家票号改制为银行的,票号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晋商精神也不例处。今日太原,其商业规模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晋商的宝贵精神、经典精神仍然不失对社会的推进作用。但伴随这些“真、善、美”精神的“假、恶、丑”渣滓也并未绝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背信弃义、损人利己、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固步自封等等劣习不是还在吞噬着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商家以及我们的人心吗?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再造“晋商之都”,必须对晋商精神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现代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推进晋商之都的文化。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刘新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11-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太原晋商之都研讨会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