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文明家园:临汾市尧都区东羊后土庙——凝固在戏台上的历史

  东羊后土庙位于临汾市城郊,过汾河,驱车往西北而行,片刻就到了。开门进庙,一座戏台赫然于眼前,不由人不得不发出赞叹,原来这是一座元代戏台。

    元代戏台在今天已很为少见,据说遍及中华也只有8座了,而这些戏台却全部在山西南部,散落在东羊后土庙的周边。屈指一数:魏村牛王庙、王曲东岳庙、武池乔泽神庙、曹公村四圣宫……一座一座安然而卧,蕴蓄了岁月的往事。

    这就十分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它处鲜见的元代戏台,会倔然生存在足下的土地?为什么无独有偶,还会形成一个群落?我们只好登上戏台,向历史深处远眺了。

    在古老的戏剧天地里,我们看到,临汾在元代是个极为繁盛的戏剧摇篮。那时候,全国的戏剧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元大都,一个是临汾古平阳。而古平阳要比元大都早30年。也就是说北京那个中心是由临汾转移过去的。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浓彩重墨的一笔。这一笔的落就不是因为元统治者对戏剧的重视,而是由于他们对戏剧的忽略。元代初期,立足未稳,无暇问津戏剧,戏剧这时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胸中的悲情。而当元代统治者也要享受戏剧的时候,戏剧就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百姓心志了。戏剧进京、进宫,成为统治阶级的贡品,而这时的广众却远远疏离了它。也就是说,当元大都成为戏剧中心不久,戏剧就逐渐衰弱,以至消亡。红盛一度的戏剧似乎就要日薄西天,永久的降下帷幕了,不禁让人为之忧虑。

    其实大可不必,就在此时,古平阳至陕西韩城一带悄悄兴起了河汾民歌,也就是流传在黄河、汾河流域的民歌。这民歌自然充满了民情心志,倾吐着心胸块垒,因而,它能很快传播开去。这就是现在还传唱的梆子戏。所有的梆子戏都是从这里起始的,山西梆子、蒲州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以及陕西的秦腔、眉户都在这里。

    这或许就是元代戏台没有随元杂剧一起消亡的原因。因为,梆子戏也需要戏台,戏台也能演梆子戏,所以,戏剧一代一代传唱,戏台也一次一次修复,倔然走进了我们的目光。如今,在我们的目光里只有戏台了,那戏台上难以再上演戏剧了,这或许是戏剧发展的需要。发展了的戏剧要宏大的戏台,要精美的乐池,要协调的灯光,显然,元代的戏台落后了,无法承载时代的需求。这或许也是元代戏台迅速消亡的原因。所幸,临汾的元代戏台存留下来了,我们虽然看不到其中上演的戏剧,却可以透过戏台凭眺比戏剧还繁杂多姿的历史。

    东羊戏台规模宏大,是元代戏台中的佼佼者。台口宽7.75米,台体深3.5米,这么阔绰的建筑坐落在1.75米高的台基上,敞朗、亮堂,在其上演艺真是最佳场所,先人的精明从历史深处投递出来了。更别说,台前两侧还有石柱,石柱上镌刻着莲花、童子;顶部为十字歇山式,内檐梁架上由三层斗拱叠成藻井,为八卦形,又称八卦戏台;台后有背墙,墙上画着钟馗降贪图,于今看来这是一幅珍贵无比的图画了。画上的钟馗怒目圆睁,手举利刃正向胯下的猛兽刺去。这猛兽就是贪。遍查兽名,各类动物比比皆是,唯独不见这贪哪!原来这贪不是别物,就是人们常说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住吞太阳”的那个贪哪!不知世上有没有贪这种动物,但是,聪明的前人将之活化在了此处,意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因贪图享乐而死在钟馗的利刃之下。如果当今之世需要一幅反贪图画,以警贪官,以扼物欲,那就不用画家费尽心血再创作了,这幅钟馗降贪图便可以拿来所用,大量印行。

    就要离开东羊戏台满载而归了,忽然想起魏村元代戏台与此不同呀!那是三面敞口的样式,也就是说,其时观众不光在台前可以看戏,在台左、台右都可以看戏。而这戏台仅能在前面观看了,这是何故?仔细查看石柱上的刻字,时在元代至元二十年,即1345年,这戏台比魏村戏台晚了50年。哈呀,历史文化前进的脚步也收藏在这里了!

    东羊元代戏台,中国的艺术瑰宝,人类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080729;本文作者:乔忠延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9-0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文明家园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