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主城区范围内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这里所列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是在现太原主城区范围内的所有的2处国家级、13处省级和一部分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双塔寺
  位于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双塔寺始建于公元1597——1602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东西方丈院,全系以砖砌成的“无梁殿”建筑,是我国明代砖砌结构的代表。尤其是三圣阁上的砖雕藻井,是明代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塔院建筑有东西两塔、过殿、后殿、塔廊,两塔均高54米余,八角十三层,东西两塔形制相似,东塔为文峰塔,西塔为宣文佛塔。寺内建有碑廊,为1980年从城内傅公祠迁来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寺院内遍植大批牡丹,尤以明代牡丹“紫霞仙”最为珍贵。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
  位于郝庄村南的王家峰村。徐显秀墓为平面近方形的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土顶过洞、天井和砖券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总长约31米,距地面深8.1米。甬道内有佛雕石门。砖砌弧边方形墓室约6米见方,西侧有长方形棺床。在墓道两壁、门扉、墓室四壁均绘有彩色壁画,总面积330余平方米,画有各类人物200余,各色仪仗、兵器、乐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体形象与现实同大。画面内容纷繁,人物关系复杂,但布局和谐,脉络清楚。十分难得的是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斑斓,是目前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等省区已发现的北朝晚期砖构壁画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以及表现出来的衣饰、车饰、马具等细部,都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由于壁画保存完好,对进一步了解当时墓室壁画绘制的技法和其反映出的绘画艺术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墓葬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如墓室残存的一枚嵌宝石戒指,为西方传入之物,为民族融合盛况的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天主教堂
  位于解放路 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高约37米,原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督军府(含东花园、布政司衙门)
  位于府东街101号。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辽为西京道衙门。金为河东、西京两路衙门。元为行中书省衙署。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中书省衙署。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至清一直为山西巡抚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大都督,这里成为都督府。民国5年(1916年)改为督军府。督军府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现渊谊堂)、二层砖石结构楼、二层木楼、自省堂(今梅山会议厅)、梅山。中轴线东侧为东花园、内北厅、勤远楼,西侧为西花园。除二层木楼影壁、仪门(含两侧便门)、勤远楼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门,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柱中设板门一列,柱头施三踩双昂斗。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檐下四周施木雕斗、耍头、雀替等,梁枋上施清式彩画。单檐歇山式屋顶,黄绿琉璃瓦覆盖。大堂(渊谊堂),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前设卷棚式抱厦三间。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顶部为大木结构组合成的屋顶。大堂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石匾。门前辟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檐周设有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绿琉璃瓦饰。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1993年增建二层出檐和门厅上二层抱厦。自省堂(梅山会议厅),建于民国7年(1918年),西式结构,中式装饰。建于石质基础上,面阔九间,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布置。前后檐七间均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布置有西洋式倚门,尖拱窗。两山墙上、下设有对称的狭长的窗户。屋顶为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角楼,琉璃瓦顶。厅内部四周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的空间。廊楼,位于大门内东西两侧,共4栋,对称布置,砖石拱券结构,均为二层。进山楼(钟楼),位于督军府旧址最北端,民国8年(1919年)建。砖石结构,基座三层,楼体五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梅山及梅山会议厅现存傅山书“可以栖迟”木匾一块,清乾隆石碑3通,乾隆皇帝临陆柬之五言兰亭诗石刻一块,零星石刻二块。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东花园位于省政府东侧。为民国五年阎锡山在督军府东侧一带修筑的军政要员住宅区。现存西偏院称中和斋,有卷棚顶,面阔5-7间的二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内北厅(是阎锡山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组成。北有9间厅堂,是当年阎锡山办公之地,里院为庭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为阎的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厅堂七间,称南厅,是阎锡山眷属居住之所。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布政司旧址位于府东街89号山西省政府宿舍院内。建于明朝初年,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修葺,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重修。坐北朝南,是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的衙门式建筑。据传是明代名妓苏三(艺名玉堂春)三堂会审的地方。大堂宽25米,进深12米,悬山顶,筒瓦,九檐梁架,木式建筑。堂以减柱法营造,堂面宽敞。原在堂上悬挂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御书“龙飞”、“风云恩”匾额2块。御赐“福”字圆匾,大堂前轩悬挂。1724年(雍正二年)堂后明间亦辟门,出后门有过廊五间与二堂相连。二堂为清代建筑,东西各有耳房三间,西侧有书斋,匾曰“公余自省”。其后即为三堂,堂内悬圣训“求诸己,问之天”,是1728年(雍正六年)布政司洞蒋敬刊。现存明式大堂、清式过廊及二堂,三堂及附属建筑均已拆毁。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唱经楼(含春秋阁)
  位于鼓楼街中段。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唱经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互映衬,组成一个“工”字形院落。楼坐北朝南,由唱经楼、过廊、大堂和后院组成,存殿宇18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唱经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楼基砖砌,其上建二层楼阁,重檐十字歇山顶,殿顶绿色琉璃瓦覆盖。一层前置垂花门楼,后墙有门,通过廊可达大堂、后院。因明、清科举考试榜首称“五经魁”,而唱经楼正是“五经魁首”唱名之楼,故称“唱经楼”。春秋阁位于唱经楼东侧。据碑文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阁坐北朝南,现存楼阁和殿宇14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楼阁下为砖券窑洞3眼,前施木结构廊檐,单体面积51平方米。上建木构楼阁3间,悬山式琉璃殿顶,前有廊,东有石磴。东侧另有四合院庙宇。现存殿堂9间,清碑1通。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大关帝庙
  位于庙前街36号。现存为明代建筑。庙坐北朝南,为前后二重院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春秋楼,两侧为钟鼓楼、厢房、围楼等殿堂25间及东西别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正殿又称崇宁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琉璃瓦顶,明间出单坡歇山顶抱厦。后院春秋楼为二层楼阁建筑,平面方形,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上、下层前檐均设廊,两侧与左右厢房、客堂楼阁相连。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7、古清真寺
  位于解放路48号,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后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寺坐西向东,三重院建筑,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为阿拉伯式木结构建筑,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四周筑有风火墙。凡拱门、圆柱均沥粉贴金彩绘,殿内凹壁处镌刻有贴金的阿拉伯文《古兰经》,雕工极为精细。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院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雅。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8、纯阳宫
  位于起凤街东口。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晋藩王重新布局扩建而成。坐北朝南,现存为五重院落。中轴线上有牌坊、道德门、纯阳殿、两层亭、窑洞楼、巍楼以及各院之厢房、八卦楼等。一重院内西为碑廊,陈列各时代碑刻造像,东为假山,上建关羽亭。三进院主建筑纯阳殿,下承月台,面阔三间成方形,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四进院主建筑两层亭,底层为砖砌窑洞,窑洞之上建有四座楼阁,四角又建四座九角攒尖亭,又名“八卦楼”。后院为两层楼的四合院建筑,正面为石砌窑洞,楼后建巍阁三间。纯阳宫现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博物馆。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9、文瀛湖
  文瀛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湖畔有孙中山纪念馆(劝工楼),革命烈士纪念碑,万字楼,省立一中(贡院旧址),崇德庐石刻,状元桥,琉璃塔等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7处历史文物景观。文瀛湖公园整体已经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纪念馆座落在文瀛湖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湖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名劝业楼。劝业楼前是太原公众集会的地方。1912年(民国元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现馆内陈列有孙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斗争活动资料图书等。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孙中山纪念馆前。文瀛湖在历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太原活动的重要场所,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湖旁边的自省室(今山西饭店)等处进行过革命活动。太原青年声援“五四”、“五卅”、“一二九”等反帝爱国运动的集会及太原总工会、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大会都在这里举行。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志不忘。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碑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妇女五人组成的黄铜铸像,纪念碑为方椎形,高4.1米,汉白玉砌成。正面国徽下是毛泽东亲题“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金字,左右两旁刻有徐向前、薄一波的题词,碑后铭文,记叙山西省人民革命斗争的丰功伟绩。
  万字楼位于文瀛湖东北隅,始建于1937年。它是现存最完整的飞檐木结构古建筑,俯视建筑因其楼格局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民国26年春阎锡山修建万字楼后,辟为图书馆,并以其父的字“子明”为该馆命名,做为给父亲的寿诞贺礼。还未投入使用,抗战爆发,太原沦陷,万字楼遂沦为日本人的声乐场所。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位于文瀛湖南侧前清代贡院处,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原为明清时的贡院,后为山西大学堂、晋阳中学堂等,1913年改为现名。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在此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是山西省、太原市党团组织的诞生地。学校除利用贡院的部分房屋外,还新建了教室、大门等建筑,现存有仿清代悬山顶和硬山顶三排教室,丰树堂(校长室)及部分建筑。
  崇德庐帖石刻立于文瀛湖南端,共有39块,嵌于半壁廊中。半壁廊位于公园偏西门两侧。全长321米,101间。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禇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同年,省文管会将其镶嵌入儿童公园长廊内,供书法爱好者鉴赏。
  状元桥位于文瀛湖中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大唐名相狄仁杰未及第时,跨桥游览,一老者赠其一支杏花,随后应考高中状元,为此取名状元桥。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1952年重建,汉白玉石砌筑,拱形,跨度为4米,两端各有台阶17级,两侧桥栏杆上各雕有10只石狮子,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
  琉璃塔位于文瀛湖南湖东岸的假山上,是1959年从东米市原新美园移建于此,是清代杰出的精品建筑。新美园曾是统治山西38年之久的土皇帝阎锡山为其五妹子阎慧卿修辟的住所,而这座琉璃塔正是五妹子花园中的心爱之物。塔高12层,玲珑精致,特别是雨后和阳光下,更是光艳照人,清翠欲滴,与稍北的三角亭及山下湖边的曲桥、凉亭相互印衬,成为公园波光翠影的幽雅所在。

  10、山西大学堂
  位于侯家巷太原师专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英国以所谓“庚子赔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银50万两。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拟定《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提出以这批赔款,在山西设立学堂,经李鸿章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与李提摩太议定,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校址初占贡院,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移于侯家巷。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1、文庙
  位于文庙巷。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载,太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水淹后在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庙坐北朝南,四重院,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两庑之厢房,有殿堂近百间,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琉琉剪边,重昂斗拱,殿前有青石丹墀,高1.3米,长27米,深18米,出三陛,为祭孔的场所。现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2、崇善寺
  位于崇善寺街,初建于唐,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晋王朱(木冈),是马氏抚养成人的。为纪念母后,朱冈请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动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历时八载。原占地14万平方米,建有金刚殿、天王殿等六大殿为主的建筑群。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仅存大悲殿以北部分建筑。现存的崇善寺,有山门、钟楼、大悲殿及东西厢房和东小院等,占地3000平方米,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大悲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出檐深远,屋顶侧脊琉璃吻兽成列,形象逼真,为典型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大悲殿内佛坛上塑有千手千眼观音、千钵文殊及普贤菩萨三尊塑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比例适度,造型优美。殿内还陈列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两部珍贵的壁画摹本。殿四周藏经柜中藏有宋、明各代经卷3万余卷以及部分道藏经典。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3、赵树理旧居
  位于南华门15号,是著名作家赵树理晚年在太原的旧居。整体建筑为晚清结构。旧居为四合院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08平方米。现存院门、南房、东房、垂花门。赵树理居东房,面阔三间,陈设书桌、衣柜、床等赵树理生活用品,以及小说原稿、照片等珍贵文物。建筑皆为硬山顶。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4、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位于精营东二道街。1919年建立,为山西省医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川至医专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现山医二院的位置)。办公主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为520平方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门窗,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饰西式半圆柱,整个建筑平面按功能对称设置,造型为中西合璧。其东为图书室(现存),西为病理教室(现为存车处)。学校原有各种科研教室、学生宿舍、教授宿舍、运动场、防空洞以及医学院的各种门诊室、病房等。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5、国民师范旧址
  位于五一路245号。始建于1919年6月,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市党团组织和学生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诞生地,被誉为“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它由学校校本部、体育场、农场三部分组成,整个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教室,办公室、宿舍、实习工房290余间。现纪念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以办公楼、东图书室、录事室等建筑为主, 展出“山西国民师范原址模型”、“牺牲救国同盟会展”、“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历程展”等展览。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6、城隍庙
  位于城坊街东口。是嘉靖十九年六月在原先的城隍庙废墟上新建的。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家眷休息的地方。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钟、鼓楼及东配殿等10余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7、文殊寺
  位于城坊东街和东仓巷间,是明清建筑,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原为四重院落的寺院,由山门(大门)、二进门、三进门、文殊过殿、大殿及东西厢房组成,面积近万平方米。现仅存大门(局部)、二进门、文殊过殿和5棵古槐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8、普光寺
  位于西缉虎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现存为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有过殿、大殿及西厢房共13间,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19、傅公祠
  位于东缉虎营省政协院内。民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山西名士傅山先生而建。占地1.65万平方米,是一组由祠堂小院、组碧楼、会议厅等主要建筑组成的园林式布局的建筑。祠堂小院为长方形三合院,现存建筑保存完好,1983年重修后,将门移至东向称“西园”,为省政协文化活动中心。组碧楼位于轴线北端,平面呈“H”形,二层楼,是—座具有欧洲中世纪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为当时接待军政要员,进行政治谈判和交往的要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学良来并时曾居住在此,1924—1925年九世班禅曾在此暂住半年。抗战前夕,周恩来同志与阎锡山谈判时也在此下榻。会议厅位于东部,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卷棚歇山顶。傅公祠在单体建筑上,既有传统形式的祠堂,又有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还有中西合壁的会堂,体现了近代建筑过渡阶段的特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0、古圆通寺
  位于东缉虎营与东后小河巷之间。明初为晋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寺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过殿及偏殿10余间,占地面积273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琉璃剪边。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圆通寺是明、清之际太原盛极一时的佛教庙宇。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1、山西省银行。
  位于鼓楼街76号。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控制全省的经济实权,将前清银行和山西官钱局合二为一,重建“山西省银行”。旧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为欧式水泥结构二层建筑,现为太原市人民银行所属。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2、亨升久
  位于靴巷32号。亨升久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山西及邻省闻名遐迩的鞋店,是制鞋的老字号。店主苏晋恒,山西寿阳人。店址为四合院建筑,建于1914年。有房屋22间,面积618平方米。砖木结构,西房为正房,原为亨升久作坊。保存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3、书业诚
  位于靴巷30号。为1915年祁县最大的晋商渠氏家族在太原城内开办的文化商号,是当时太原城有名的大书店。前店后宅,以经营图书为主。“书业诚”总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共28间)。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为东楼、西楼。东楼临街为中西合璧式二层楼阁式门面房,原为“书业诚”书店,一层明间辟为院门;西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与东楼皆为五开间。南北为硬山顶厢房各三间,为店员住所。后院为寝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4、白衣庵
  位于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前院已废,仅存后院,有殿堂9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5、古关帝庙
  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建于元代,为太原城中最古老的关帝庙。现存正殿,钟鼓楼,寝宫等殿堂17间,700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其后院是关羽夫妇的寝宫及塑像。塑像为元代作品,关羽夫妇端坐其上,两旁分列十四尊乐伎侍女像,其中十二尊手持笙、笛、管、鼓、三弦、琵琶等乐器,面部丰颐,神态专注,相互间又似有呼应,是元代雕塑中难得的艺术品。1964年乐伎侍女像移置晋祠唐叔虞祠保存。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6、道台府(开化寺民居)
  位于开化寺南街的34号、西街的28号院。为清代一李姓道台衙门的办公之地和居住之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院建筑形式均为四合院,硬山顶建筑。院落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34号院坐西向东,原有七进院,两个偏院,现有四进院,一个北偏院。二进院有雕刻门楼,门两边有砖照壁,过庭为五开间;三院建有牌楼门,南北厢间各五间;四院西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北偏院又称北楼院,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硬山顶,五开间,东西厢房为平房,各为三间,南面建二间“喜雨亭”,楼下西面有一地窖,面积约15平米,还有一水井。西南角有一门可通开化寺西街28号。开化寺西街28号又称南楼院,坐南向北,前后为二进院,里院南楼为二层五开间,东西厢房各四间,为平房,中间过庭为三间,前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两院共有房屋100余间,占地约6.7亩。房屋的窗户,墙上还保留部分图案。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7、基督教堂
  位于万寿宫巷,教堂平面呈“T”字形,外观以西方建筑手法为主,夹杂着一些中式建筑形式,坐北朝南,是一处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8、皇庙
  位于万寿宫巷。皇庙清代又称万寿宫,系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所建,是旧时逢新帝登基、万寿节、元旦、国丧供皇子、皇孙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贺、祭祀的场所。该建筑占地1.1万余平方米,全部为黄琉璃瓦罩顶,庙坐北朝南,三重院布局,中轴线上照壁、宫门、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宫门为砖砌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照壁宽22米,高约10米,正南有5个大型琉璃团龙。前殿面宽五间,中殿面宽三间,后殿面宽七间,均为单檐歇山顶,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国内除首都有太庙外,各省会现存皇庙建制仅有太原这—孤例。是目前全国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皇家地方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9、张氏民居
  位于皇华馆12号。皇华馆邻近明清时的贡院,系皇华使者所居之地,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场所。皇华为称颂使臣之词。此民居为民国时期四合院建筑。为一张姓商人的私宅,现其后代居住。坐北朝南。北房五间,南房为五间二层楼,前檐雕有花罩,手法精湛。砖雕影壁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保存基本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0、拱极门(含西北城墙墙角遗址)
  位于北大街中段,为明代太原8座城门之一,目前是太原市惟一一座古城楼遗址。拱极门,俗称小北门,城门洞为砖砌拱形券门,高4.5—5.5米,宽71米,深22米。城墙高7—10米,板筑。太原城墙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原城墙的基础上扩展,周长12公里,高4.4米,外包砖内夯土,共开8门,建城楼12座,周垣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太原城墙及城楼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大都拆除。现仅存位于北大街的拱极门城门及城墙280余米,龙潭公园内有西北城墙墙角遗址。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1、藏经楼
  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藏经楼又名风华楼,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经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2、泰山庙
  位于钟楼街二市场中段。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有碑记为证)。庙为左右进四合院,有殿宇26间,占地面积395平方米。主建筑为木结构二层楼,面阔均为五间,硬山顶楼阁建筑,出檐有廊,存民国年间石碑一通。其它为砖木混合结构。此庙址现为柳巷街道办事处。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3、奶奶庙
  位于西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三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4、南肖墙关帝庙
  位于南肖墙88号。现存建筑为清代手法。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存过殿、正殿、厢房及东、西偏院等建筑。正殿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东偏院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勾连搭卷棚顶前廊三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5、浙江会馆
  位于南肖墙关帝庙东偏院之东,民国时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歇山顶,周围廊,廊柱间有雀替,保存基本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6、宝贤堂法帖石刻
  位于永祚寺碑廊内,包括《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帖》两套丛帖石刻。《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府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弦之命,并以其堂名“宝贤堂”为帖名,于弘治二年(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12卷石刻丛帖。俗称《宝贤堂帖》或《大宝贤堂帖》。刻石高宽规格均约0.4×0.6米,收上自史前仓颉,下至明代张弼,128家法书,尤以王羲之、王献之法书居多,前序后跋。刻石原存晋藩王府(今太原市东、西、南华门范围内),明末毁损严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太原知府宗彝在太原府署后圃建宝贤亭贮藏,并增刻宗彝、王京乘二跋石。康熙十九年(1680年),阳曲县令戴梦雄和傅山一起在残帖基础上补刻50余块刻石,后刻石先后辗转至三立书院(后扩建改名为晋阳书院,在今侯家巷市公安局院内)、督军府(今省政府)、傅公祠(今省政协)等处。民国30年(1941年)增刻郑友渔撰书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后序》两块。1980年,迁至永祚寺碑廊。现存碑廊内刻石156块,其中明代原石93块,27块为明代原石两面刻字,又有2块为利用金代以前《绛帖》背面又刻《宝贤堂帖》两幅。该刻石为明清著名法帖之一。《古宝贤堂帖》是清太原知府李清钥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集刻的四卷丛帖,刻石原置太原府署后圃原藏《大宝贤堂帖》之处。俗称《小宝贤堂帖》。先后与《大宝贤堂》共置三立书院、督军府、傅公祠内,1980年迁至永祚寺碑廊。全帖收唐褚遂良,宋黄庭坚,元赵孟烦,明唐寅、文征明、朱奇源、董其昌,清傅山等唐初至清初21家法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增刻苏轼《大江东去词》3石。《古宝贤堂帖》刻石39块,为高宽约0.35×1米的横匾形石刻。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7、新民街东花园
  位于新民北街省军区招待所内,又称阎公馆。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后所建。大门后正中是大影壁,东侧通过月亮门可进入花园,西侧是一牌坊式仪门,过门即入宅院,宅院一连三进主院,大厅均为卷棚顶,面阔五间,东西两侧不设厢房,全为半壁长廊,三进主院的两侧均设偏院,偏院房屋均三间,也不设厢房。主院、偏院及长廊建筑均雕饰彩绘,金碧辉煌,是一座典型的大型传统宅院,现保存完好。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8、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旧址
  位于精营东边街24号,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占地300余平方米,有正房5间,前有抱厦及南北厢房各5间。1937年3月至11月,为牺盟会总部。牺盟会立足太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培养干部,建立武装,进一步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开拓山西抗战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9、日本军部大楼旧址
  位于新民北街,1941年日军在新民北街一带构筑军部大楼和军官住宅。1945年8月,被阎锡山警备司令部占用。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十字歇山顶,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0、同蒲大楼
位于建设北路太原东站,建于1932年,现为北京铁路局太原分局办公楼,大楼高三层,中部突起四层,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1、博爱医院旧址
  位于杏花岭街32号,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又称英国女子医院。建筑面积约2638平方米,平面呈“H”形,抱厦为八边形,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科学价值。1949年成立太原市立医院,现存部分为太原市人民医院所在地和五一路99号山西医用电子仪器厂占用。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2、工程师楼
  位于教场巷32号,是专为修筑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的本籍和外籍工程技术人员的住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山西相继修筑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山西地方政府为安排筑路工程的本籍和外籍工程技术人员的住宿,在教场巷一带新建住宅,当时该巷也有“工程师街”的别称。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3、徐永昌公馆
  位于精营东边街12号,这条350余米长的街道两端,有两个私人庭园。位于北端者,就是民国年间建起的国民党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的公馆;位于南端者,是清末民初颇有些名声的商家大贾贾继英的“退思斋”庭园,目前“退思斋”已经荡然无存。徐永昌(1889~1959),山西崞县(今属原平市)沿家沟村人。民国年间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等职。宅邸为20世纪30年代,徐永昌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前,仿照北京某王府而建造的。是一处典型的民国时期的传统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2420平方米,房屋24间,建筑面积375平方米,卷棚硬山顶式建筑。方亭2座,院西现存28米的长廊。院东侧原建有花园,现已无存。院内建筑皆建有地道。徐永昌公馆如今被用作太原市民主党派机关所在地。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4、浑源会馆
  位于精营西边街,为民国时期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尖拱形窗,有砖雕。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5、裕德东里民居
  位于坝陵街3号,原为阎锡山兵站总监黄国梁的住所。上世纪2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片住宅街区,以其“裕德里”堂号取名,堂东为“裕德东里”,西为“裕德西里”,建筑多为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五间,进深5米~6米,东、西厢房三间,南房三间,大门在东南,门楼影壁装饰比较讲究。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6、南华门东四条住宅
位于南华门东四条。民国5年(1916年),阎锡山任督军期间,其直系亲属成为军政要员,在太原城内构筑豪宅,除中式建筑以外,还构筑西式建筑。现存楼房二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各约150平方米。东侧楼房三层、西侧二层,合计房屋近20间。现为省作家协会占用。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7、三桥街民居
  位于三桥街。清光绪年间修造,四合院,有影壁,正房五间,硬山顶,中间三间前出卷棚顶抱厦,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49、教场巷民居(10、11、12、13、16号院)
  位于教场巷,为阎锡山高级别墅区,四合院建筑,有木雕雀替。其中12号院,是抗日名将续范亭将军的故居。还有榆次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0、坝陵北街民居(9、15号院)
  位于坝陵北街,四合院建筑,为一医生的私人住宅,民国建筑,坐东朝西,正房为二层楼,前有抱厦。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1、东夹巷民居(5、6、8、11、12、47号院)
  位于东夹巷,民国年间所建,皆为四合院,风格相近,房主多为阎锡山的军官、炼钢厂的管理者及商人。11、12、13号大院都是由外国传教士所建。1914年,阎锡山的秘书和地方铁路局局长居住在此。1931年至1945年间被日本人霸占。日本人投降后,阎锡山的三个师长曾在此居住。建筑皆有砖雕、木雕,基本保存完好。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2、精营东边街民居(1、2号院)
  位于精营东边街。为阎锡山集团上层人士的公馆及高级住宅,一般住宅搂传统四合院形式,但在材料和做法上受西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3、精营西边街民居(18、23、27号院)
  位于精营西边街,分别是国民党官员杨爱源公馆、旧警察所和四通银行旧址。18号院为二进院,正房为二层楼,23号院为一财主的住宅,二进院,梁枋有沥粉贴金彩画,有砖雕。27号院为四合院,大门坐北朝南,有砖雕影壁。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4、精营东二道街民居(48、49号院)
位于精营东二道街,为西洋式建筑,民国风格四合院。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5、新民二条民居(10、11号院)
  位于新民二条,10号院大门坐东朝西,民国建筑,为二进院,正房五间,这处四合院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是当时一位名叫赵峥的民主爱国人士修建,整座院落占地近300平方米,全部为中西合璧的青砖建筑,外观典雅大方,细微处又可看到做工精良的砖雕石刻等工艺。一进门处原有一幅彩色“紫气东来”照壁,上有“喜鹊登枝”的刻绘,工艺极其精美,老宅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为客厅、书房和仆人房间,二道门后则是后院,主要供主人生活起居之所。11号院是阎锡山执勤部部长的宅院。大门坐北朝南,有砖雕。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6、前双龙巷民居(7、8、9号院)
  位于前双龙巷,均为传统四合院建筑,保存完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7、万寿宫民居
  位于万寿宫2号。建于1920年,为民国时山西邮政局长张汉山宅。坐北朝南。正房七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四合院现保存完整。西侧原建有花园,现已无存。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8、“鸣盛楼”戏院旧址
位于中校尉营13号。民国时期四合院。二层硬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二层明间悬出阳台。东厢房三间、南房三间,坐北朝南。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59、汾城县会馆
  位于棉花巷。为前后两进,曾是汾城县驻并的一处会馆,抗战时主人逃走。有的院落的高大垣墙顶部还建有雉堞,看上去像城堡。有的院落的正房筑在高台之上,前廊后室,上架斗拱,下设格门,让人疑是置身在庙堂。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0、太原县会馆
  位于奶生堂中段路东,是太原县驻太原市的会馆,为一二层小楼,建筑很有特色。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1、白云寺(南十方院)
  位于南十方街。创建年代不详,旧称净业庵,清康熙时扩建为清凉寺,后改名白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等。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九檩梁架,殿内佛龛内塑金妆如来,殿内两旁柜藏有佛经。寺侧另有一偏院,自成格局,有僧院、观音堂等。寺内原存傅山撰文的碑文、石碣多通(方),现已佚。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2、宝林寺(东十方院)
  位于大东关街25号。始创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厢房等殿宇14间,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顶,琉璃剪边。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告示碑1通,石碣2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3、文昌阁
  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复盖绿色琉璃瓦。

  64、太原机器局旧址
  位于胜利街中段北侧。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巡抚胡聘之募集白银,在太原市北门外柏树园购买地产,成立了太原机器局,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1899年开工,建造办公院、厂房40余间,以修理枪械为主。辛亥革命后,1914年阎锡山统治时期,易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17年扩充为五个厂,并制造铜元。以后曾多次变更厂名,先后称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太原机械所壬申制造厂。其中以太原兵工厂时期规模宏大,设17个分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1934年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设置西北机床厂、西北铸造厂、西北制造厂、西北水压机厂等数家大厂,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厂房2000余间。1949年后,将原生产枪炮车间划归山西机床厂,修理机车车辆工厂划归太原市机车车辆厂。现旧址范围以内,仍有1914年至1931年前后建厂房数十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

疑似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重要古建筑

  65、马家宅院 
  位于原唐家巷1号。宅院原为3个院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两院经过了改造。宅院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其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尤其以砖雕最为突出。原本计划异地重建,但是2003年,富商马家宅院(原太原市粮油供应公司)被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拆毁。

  66、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
  位于坝陵路之西,杏花岭公安分局之东,南临坝陵南街,北至坝陵北街,即当时成成中学旧址。成成中学是抗战时期中共山西省地方组织的活动阵地,教职员工多是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抗战初期,该校组织“成中师生游击队”开赴前线对日作战,校址就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成成中学坐北朝南,原有3排房子和2个院落,八路军办事处住学校临街前院,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山西省委住后院。当时学校布局是:校门在坝陵南街靠近中轴线东侧,进校门以东是传达室,西房原为接待室和教工伙房,后作八路军办事处警卫排值班室和工作人员宿舍。往北有院门进入头院,东面有条形小院,原是宿舍,改作八路军办事处招待所。西面有一院,平房是图书馆和礼堂,还有几间2层楼房原是物理实验室,办事处改作三处客房和饭厅。北面有坐北朝南的一排平房是教室,作为办公地点,中间过厅作会客厅,西面为彭雪枫主任的办公室、卧室及电台工作室和工作人员卧室,最西头一间教室据说是周恩来办公室、卧室。东面为秘书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卧室,后改作北方局和山西工委秘密机关。刘少奇、杨尚昆、彭真、朱瑞、林枫、张友清等都在这里从事党的活动。1937年(民国26年)9月5日周恩来代表中共来山西同阎锡山商谈合作抗战等事,随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彭雪枫作为中共代表常驻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行政上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党内受中央军委领导,与北方局同址办公后受北方局领导。在抗日战争初期太原沦陷前,成成中学大门和部分校舍被炸。2000年道路拓宽被拆。

  67、教场巷关帝庙
  位于教场巷东汽车制造厂院内。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西院为关帝庙,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正殿、南殿,两侧仅存西配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筒瓦顶,前檐设卷棚抱厦。西配殿面阔、进深均为四间,卷棚悬山顶,三面围廊。西北向有民初的三面围廊厅堂和带廊古建筑,似为教场兵营建筑。

  68、千寿寺(北十方院)
  位于太钢南门一带。原名净因禅院,为十方海会禅林,后改为千寿寺,北十方院乃俗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藏经书70余卷。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建舍利七级浮图于东院,高13丈。60年代初,太钢扩建时全部拆除。

  69、万安寺
  位于三桥街、三府巷东端。始建于明代,建筑规模宏大。民国初年被师范学校占用,寺址移上三桥街50号,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前后两院,前院庙门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南北各有3间平房为僧人住所。正厅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三尊像(三类化身),两侧塑有哼、哈二将。南北各立12尊(称为二十四诸天),余台上有抱子观音塑像。后院西厅为二层小楼,楼下正中供地藏王,两侧十殿阎王各5尊。南房供吕祖,北房供关公,左有周仓,右有关平。楼上中间供文殊菩萨,十八罗汉分列左右。1990年7月,太原市开发公司兴建三桥小区时拆除。

  70、大钟寺
  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明永乐八年(1410年)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民国2年(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改称大钟寺。1982年南城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大中市。

  71、开化寺
  位于钟楼街80号。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7)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朱的孙子美坚重修。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故称开化寺。明清两代,开化寺地处府城中心,寺宇宏大,僧侣颇多,香火极盛,善男信女,比丘沙弥,络绎不绝,以至使寺院之前商贩云集,店铺栉比,成为一处繁闹的集市。清时,开化寺因年久失修,寺宇颓败,香火渐衰。寺僧为维持生计,遂典出前院,为行商经营之所。民国2年(1913年),开化寺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民国9年(1920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72、坝陵桥关帝庙
  遗址在今坝陵桥北街的太原热力公司附近。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北门前对面建有乐台,山门三间,中间板门代过殿,左右塑赤黄马各一匹。钟鼓楼于山门左右并峙,庙院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殿三楹,殿顶为无梁架式,中间塑关云长坐像,两旁有关平、周仓站立侍像,东西山墙彩绘关云长生平壁画。明、清重修。庙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73、马王庙
  位于柴市巷51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建筑风格。庙坐西朝东,有门楼、前殿、后殿、前后院厢房等殿堂18间,占地面积529平方米。前殿、后殿均为硬山顶,琉璃剪边。已拆除。

  74、姑姑庵
  位于柴市巷6号。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重修于明代,为祀九天卫房圣母碧霞元君而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修。庵坐北朝南,原有钟鼓楼、隔门、厢房、耳房、戏台均毁,后仅存山门、献殿、大殿等殿堂10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顶。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后改为平顶),出檐有廊,木构件尚有明代建筑风格。存木雕圣母像1尊(现移至省博物馆保存),清碑2通。已拆除。

  75、鼓楼
  位于鼓楼街鼓楼菜市场。建于唐代,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两度重修,是明清太原城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楼高逾10丈,雄镇八门,登楼眺望,全城在目。楼式建造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彻砖围,高达3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80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7丈,飞檐斗,琉璃瓦覆顶,雕栏画栋,十分壮观。每年三月初三为登楼之日。民国初年,阎锡山对鼓楼重新修葺,并改作土货陈列馆。顶层南面悬有阎锡山手书“造产救国”,二层南面悬有“用不忘”两匾。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把鼓楼作为工事,遭炮火轰击。1952年城市建设中拆除。1983年在遗址处建鼓楼菜市场。

  76、阳曲县衙旧址
  位于府西街67号大院,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阳曲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家丁叛乱,烧毁房子,抢劫仓库,县衙被破坏。后由知县李佩重建,建有大堂、二堂、三堂、后堂,再后为马号。县西为马王庙、号头房、女狱,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左右,每座厅堂间距40米左右。1988年拆除,仅存后堂一座,1994年旧城改造全部拆除。

  77、太原府衙旧址
  位于解放路省实验中学内。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太原府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屡有增建。清末改为府学后,称“令德堂”。1949年后,被逐年拆毁。2002年,太原府旧址惟一保留建筑——涵静楼被省实验中学拆除。  

晋城古城遗址

太原明城墙遗迹

山西大学堂旧址

山西国民师范

梅山钟楼

本文来源:网络;本文由dingdangmaook整理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6-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