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汾城古镇建筑群:穿越千年的记忆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山西省就占 152处,这些灿烂的中华文明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令人夺目的光彩。这些如珍珠般的古建筑群、寺庙、大院、牌楼、石窟、革命故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今天,我们特开辟《文明家园》专栏,希望大家用手中的笔把它们的辉煌记录下来。——编

    今年四月,我去襄汾县采访。根据我以往的习性,每到一处,都会抽空去名胜古迹点看看。去襄汾也不例外,行程中自然少不了去汾城看古建筑群。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对汾城古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其个中原因,汾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留了从唐贞观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很多古建筑。同时,汾城也是一位好友的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从他所讲的点点滴滴中让我对汾城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

    汾城镇为历史上太平县的县城所在地,遗存有大量古建筑,古建筑总面积约达2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轮堂、古楼、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等,是我省现存较为完整的不可多见的古镇建筑群,有较高的艺术、建筑、考古、标本欣赏价值。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 (公元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

    带着向往的心情,在一个有着晨曦的早上,我走进了这座曾为太平县,民国三年改称汾城县,1954年与襄陵县合并成立襄汾县,随之降为乡镇的汾城镇。可以这样说,在刚刚走进汾城时,我仿佛走入了一个大的商贸集镇,好像回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街道窄而零乱,摊点杂乱无章,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但就在这有些原始形态的无序生活中却透着一种浓郁的古朴。按照好友的说法,找到了鼓楼也就找到了古城的中心。远远望去,在不远处的十字路口,矗立着一座四面通达的鼓楼。走近仔细品味,鼓楼已非昔日之古楼,今人已经重新复修。虽说缺少了一些沧桑,但她毕竟是这座古老县城的坐标。

    据说,来汾城最值得一看的是明代城隍庙和文庙,就坐落在汾城的向北向西不远之处。走过零乱的街市,我们直奔西城而去。此时的西城门,城门早已不存,西城墙更是残垣断壁。西门大街既不宽也不长,但却威严、肃穆,十几米的距离便有两座过街木牌坊,一书“显佑伯”,一书“翊镇”,其间的城隍庙大门,斗拱重叠犬牙交错,四角飞檐翘首凌空,对面的照壁琉璃镶龙,直耸的石质旗杆左右护卫。站在城隍庙前,完好的庙门紧紧关闭着,尘封的似乎不是一座城隍老庙,而是一段历史、一个时空。喧嚣与嘈杂没有了,整个建筑透着一种幽静,透着一种沧桑,透着一种神秘的历史气息。面对这样的建筑,我凝目注视,简直不是在欣赏,而是在谒拜。如果说在庙门外感受到威严的话,置身庙中则有一种闭目凝思的体味。据庙内现存的1通石碑记载,城隍庙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96年),天启三年至七年(1623——1627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维修。占地面积254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有影壁、庙门、戏楼、献亭和大殿,两侧为东西牌坊、钟楼、鼓楼及西厢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四周围廊,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殿前建十字歇山式献亭。望着与庙门紧紧融为一体的复合结构戏楼,虽说山西古戏台很多,但像汾城这样的古戏台还十分少见,从建筑的精巧、用料的粗犷,乃至戏楼铺板式结构的设计,真难以将其年代确定在清代,应该说该戏楼是元、明、清三代不断重修的杂合之物。

    从城隍庙出来,走到高高耸立的魁星楼跟前。这时,一位老者走来,也就是文庙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把我们领到了文庙。在到了棂星门前,我被门柱上的蟠龙石兽所吸引,虽经风雨侵蚀和岁月的沧桑而失去棱角,但更加返璞归真,巧夺天工。走进棂星门,一个尘封了几百年的文庙呈现在眼前,庙堂是那样的古朴,一对老树弯弯曲曲地吐露着新绿……正对棂星门的是泮池、状元桥、戟门,穿过戟门进入正院,大成殿前古柏挺拔,露台依然,左右两侧庑殿完好。汾城文庙创建于唐代,元至元二十年(1275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及明代重修,现存均为明代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影壁、棂星门、大成殿、藏经楼,两侧围廊,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柱头斗拱七踩单翘双昂,前檐格扇门窗。步入大成殿内,当时的泥塑早已不存,墙上镶嵌着一块嘉庆癸酉“崇圣祠东围墙棂星门西月墙重修碑记”的完整嵌石,再一次证明了大成殿的历史。庙内还存有明清重修石碑8通,有两尊笔法苍劲,是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传世的墨宝。

    穿越千年的记忆,汾城是残缺的,残缺在历史的沧桑中,残缺在自然的风雨中。守望文明的家园,汾城是古朴的,古朴得没有现代的粉饰与雕琢,没有更多现代建筑的痕迹。所以说,汾城是历史的记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历史的信息,诉说着中国城镇的变迁。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5-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