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古建筑装饰艺术

  4、砖  

    山西古民居的大门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 木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

    院里的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

    砖雕工艺比较复杂,通常有两种制作手法。

    一种是,泥坯经过雕刻制作后进行烧结定型。这种手法制作的作品称为泥雕或雕砖。山西的砖雕作品,大多采用这种工艺制作。习惯上叫成了砖雕。

    另一种,是精心选制泥坯,再烧成上好的青砖,然后进行研磨、雕刻。这种工艺制作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砖雕。这种作品反映的是一种朴素的质感效果,比较“雕砖”作品要粗糙一些。

    我国的砖雕艺术,起源于战国晚期的画像砖。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画像砖艺术发展到汉代极为兴盛,到南北朝时期依然流行,唐代开始衰落,宋金时期还有踪迹。这些时期画像砖只用于墓室之中。

    地面建筑的砖雕艺术品,称作“花砖”。明代开始使用,清代进入鼎盛期,民国以后衰落。但直到今天,山西北部一些地区的乡村房屋上还有使用,比如代县一带。但制作水平远不如前。

    (图一)云路文字砖雕

    图中“云路”二字书写工整、笔力遒劲。浮雕艺术使字体高高突起,在多层云朵的衬托下,显得似神似仙、飘飘逸然。

    “云路”是“青云得路”的简称。据传华夏始祖黄帝受命于天时有祥云出现,故以云命官,即青云为春官;缙(红色的帛)云为夏官;白云为秋官;黑云为冬官;黄云为中官。青云居众官之首,地位显赫。因此是高官显爵的代名词。“青云得路”可解释为盼望快速升官、仕途顺利之意。

    (图二)吉庆五福、五福长存

    此图由五只高度变形、夸张的蝙蝠纹组成。中间一只的嘴上含着磬和盘长。磬与蝙蝠组合,寓意“吉庆五福”;盘长与蝙蝠组合,寓意“五福长存”。

    (图三)博古图

    该图案是砖雕拐子纹组成的博古架,摆着各种物件和水果,称为博古图。中间匾额双线阴刻着“安且吉”三个字。

    博古,是若干器皿、物件和花果的总称。这些器皿、物件、花果都代表着人们喜爱的吉祥寓意,如:花瓶代表平安;桃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多子;磬象征吉庆;鼎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代表祝愿国运昌盛等等。

    建筑物上用博古图案,具有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主人追求清雅、高贵的意志。

 

5、拴马柱

 

    拴马柱,也叫拴马桩,是拴骡马等牲口的石柱。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广大乡村随处都能见到拴马柱子。它是在以牲口代步、运输、劳作的年代里,门前不可缺少的实用物件。

    拴马桩一般有两米左右长,呈四棱或八棱形。由桩顶、桩颈、桩身和桩根组成。我在晋南还发现一种安装在墙上的石雕拴马环(图一),非常少见。

    拴马桩的装饰部分主要在桩头和桩颈。桩头装饰图案内容有圆雕的狮、胡人骑狮和猴等等。桩颈的装饰内容一般为须弥座,也有简单花纹线雕。这些装饰纹是桩身到桩头的一种过渡。

    (图二)狮子自从传入中国后,就一直被罩着神兽的光环。所以古人认为它不仅能祛恶辟邪,保佑人类平安,还能保佑牲畜平安。另外,古人认为能镇邪秽的狮子一定能镇得住烈性牲口。

    狮子的前腿是镂空的,牵牲口的缰绳就拴在此处。这种艺术与实用巧妙结合的佳作,一定是古代艺人最得意的手笔。

    (图三)用猴子桩头装饰的拴马桩。此桩头雕着大小两只猴子,小猴爬在大猴的背上,从大猴右肩探头观望,像是在讨要大猴手中的鲜桃,而大猴却手拿鲜桃扭向左边,独自品尝着鲜桃的美味。这种静中求动,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古代艺匠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大猴背小猴在吉祥寓意中有 “辈辈封侯”的含意。

    古人认为,猴子能辟除马瘟,保障牲畜安全。

    另外,在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玉帝曾封孙悟空为管天马的官,传说从那时起天下所有的马都惧怕猴子。受此影响,古人认为,猴子还有震慑烈马的作用。

    (图四)此拴马桩桩头石雕为一骑着狮子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骑士(古称胡人),像是在驯服雄狮。驯狮人头戴尖顶毡帽,眉毛倒竖,怒目圆睁,咬牙切齿,用手抓着狮嘴用力将狮头向后扭,狮子不甘心地挣扎着。此石雕生动地表现了驯狮人的 忄票悍和狮子难以驯服的野性。拴马桩头雕此类图案,是为了震慑烈马,让人看到能驯服狮子的人驯马不在话下。

 

6、门

 

    说到石雕或铁铸的门狮,今天的人并不陌生牞古建筑门前比比皆是,现代银行、公司门旁也随处可见。古老的门狮承载的是悠久的历史,现代的门狮则肩负着现代人求事业发达,盼财源茂盛,愿万事顺利的腾达梦。

    石雕的狮子较铁铸的狮子出现得早,东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石狮。东汉人将狮子模样的带翼神兽叫做“辟邪”。后来“辟邪”一词变为动词,成了狮子的主要职责之一。宋元以前,它们原本不是在大门口站岗,而是出现在陵墓建筑中,是陵墓的守护瑞兽。

    石雕或铁铸的狮子用于大门前,开始于元代。《析津志辑佚·风俗》中记载,官宦家门外放置着生铁铸成或白石凿成的狮子。

    宅门口的石或铁狮子,主要是用作压邪镇凶。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件灰陶狮构件上写着“北方黑狮子镇其宅,……孩子夜啼如不住,但将师(狮)子镇其旁”。

    各个时期的门狮,造型艺术各有特点:

    (图一)宋代铸铁狮子。此狮子虽无盛唐狮子的雄风盖世,倒也气宇轩昂。

    (图二)明代洪武年间铸造的铁狮。此铁狮挺胸昂首,怒目狂吼,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神情。它头小身大体态浑圆臃肿,身挂銮铃,鬣毛呈漩涡状,人称“螺髻”。十三个“螺髻”古称“十三太保”,代表着高级别的官阶。

    (图三)明代口含绶带的石狮。这尊狮子带有明显的明代狮子特征,即头小、爪利、卷毛披肩、身体显瘦,精神十足。它前腿爬地,后腿用力后蹬,像是准备向前扑去的样子。整个狮子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动感极强。狮子口中含一条绶带,暗示着“好事不断”的意思。

    (图四)清代石狮础。清代石狮雕刻手法上一改唐代雄浑、豪迈、大气之风格,沿袭了宋代的纤细讲究。工艺上更加精细、繁缛;刀法圆润、华丽;线条柔美、流畅。石狮表情上更加温顺可爱,缺少了先前的精神。这些正是清代石雕艺术的风格特征。

    中国特色的石雕和铁铸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具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古老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们又是老百姓喜爱的吉祥物,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灵物,为人们消灾解难,镇凶辟邪。

 

7、土

 

    土地龛,是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神,又叫社神,是仙界职务最低的神。他们分管人间的某一地段,因此数量极多。平遥城隍庙的土地祠里就同时供奉着40位土地神。平遥县在清代时,县城里划分了10个坊,乡村划分了30个里,合起来共40个坊里。城隍庙里的土地神,就是分管平遥县40坊里的地方神。而各坊里的老百姓都希望得到土地神的保护,因此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里的照壁或二门(图一)两边建造形制不一或繁或简的土地龛。

    直到今天,平遥一带的乡民还保留着春秋两季供奉土地神的习俗。春季供奉的时间是正月初一到初五 (农历);秋季为十月十五 (农历)。两季都在傍晚时分进行。供奉的过程是:各家的主事人,从自己家地里取回一捧土,放在土地龛的祭祀台上,点上香火,供上祭品,在土地龛前拜上几拜。第二天清早,将这捧土送回原处。据说春天祭拜土地神,是为了祈求当年风调雨顺,盼望土地神,赐丰收和富余给人间;秋天祭拜土地神是为了感谢土地带给人间的好收成、财富和运气。

    (图二)是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最大的壁挂式土地龛,高约15米,宽也有1米左右。它比寺庙是小的多,却包含了寺庙建筑的很多内容。如殿顶的宝珠、螭吻、瓦当;殿檐下的斗拱、梁头、檐柱雀替和柱础;殿门旁的八字影壁,另外还有个须弥座。真是各种建筑构件应有尽有。须弥座上的纹饰各有不同,如(图三)是莲台卷草纹,(图四)是奔跑的鹿纹,(图五)中土地龛的雀替和脊顶花纹清晰可见;做工之精美,雕刻之细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图六)的土地神住在挂着葡萄的寿山石中其乐融融。我想当年主人如此设计,是有更深刻的用意。就是盼土地神赐家人长寿、子嗣兴旺。因为古代民俗中 “寿山石”代表长寿,葡萄则寓意子孙满堂。

    唐、宋时期社祀的盛大和热烈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对土地的感念之情依然延续。我想人类不应该忘记:土地是生命之本、生存之源这一真理。要世代感念大地母亲的恩德,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沃土。

 

8、影

 

    影壁,是建在古代民居宅院大门内外或左右牞作为遮挡外人视线或装饰门庭的一种建筑小品,大多雕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山西的影壁,以附在厢房墙上的见多;也有单独建在大门里或大门外的砖制或石制的影壁;还有的为了增加大门的宏伟气势而建在大门两旁的。常见的两种,一种呈八字形排列,称做八字影壁(如图一),另一种与门平行,叫做“一字影壁”(如图二);再有就是摆在正屋厅堂的木制的影壁。

    影壁上的雕刻图案,是整座宅院最为绚丽和辉煌的部分,也是宅主人用心思和下功夫最多的地方。两三米甚至更大的长方形壁面,用最上好的木料、石料、水磨青砖或陶制品;用手艺最好的工匠;用自认为是最吉祥的禽兽、花卉、文字进行装饰。所以影壁图案是全院中最能代表主人意愿和匠人手艺的雕刻艺术品。

    (图三)鹿鹤同春图圆形砖雕影壁。

    鹿鹤同春图是山西民间最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仅晋中地区的王家和常家这两处大院中就有近十幅这样的影壁图案。

    关于鹿鹤同春图,一般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春天的预兆。

    鹿鹤同春是春天的标志,有弃旧迎新的意思。

    二、健康长寿的象征。古人认为,鹤为鸟中寿星,鹿也是长寿动物,因此,鹿寿、鹤龄成了祝愿长寿的颂词。

    三、有六合通顺之寓意。

    六合有如下三层含意:

    1、天地加四方(东、西、南、北),亦为六合。

    2、古代历法认为春、夏、秋、冬四季中,春与秋、夏与冬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最后一个月相合。这种四季的相应变化也叫六合。

    3、古代用阴阳五行术选择良辰吉日时,以十二地支两两相合,也叫六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

    六合所指范围很大,可能是办事的行动方向,也可能是办事的季节时辰。总之,古人希望要办之事处处时时顺利,即所谓的六合通顺。

    四、人间男女情爱和祈盼子孙兴旺的含蓄表现。此说法源于上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鹿鹤同春图表现的是象征男根的鹤和象征女阴的鹿在丛社时实行男女情爱和两性野合的场面。

    因此,鹿鹤同春图应该是人世间永恒的男女爱情之祝颂图。它象征着人间爱情永存、人丁兴旺、子嗣兴盛。

 

9、墀

 

    墀头,是山西传统房屋建筑中,两山墙靠近屋檐的突出部分。它的作用是承托和保护檐口。

    墀头三面外露,是艺匠们发挥才艺的好地方。他们精心将墀头雕琢成各种立体装饰图案,使原本呆板的墙头变得精彩异常。

    墀头砖雕一般分上、中、下三部分,最下面是须弥座,常雕以精美的纹饰;中间部位为主体,常雕以人物、动物和花卉等;上部以檐收顶,雕刻比较简单。整个墀头的雕刻是从上到下,由粗浅向精细过渡,合乎人们的视觉习惯。

    (图一)、雕有“壶”和“草龙”图案的墀头

    此墀头的两幅图案是“壶”和“草龙”。草龙象征着高贵吉祥。

    壶的图案,代表两种意思:

    其一,古代“壶”和“瓠”通用,是指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诗句。意思是:“七月吃瓜,八月摘葫芦”。在山西的吉祥风俗中,瓜与葫芦都是子孙满堂、子嗣兴旺的象征。因此用“壶”的图案也是在表示这个意思。

    其二,“壶”被特指为药葫芦,是旧时药店的标志。

    (图二)、雕有“佛手”和“壶”图案的墀头

    佛手是中国南方产的一种水果,叫做佛手柑。因为形状像只手,故得到“佛手”的美称。

    佛手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物,有二层意思,其一,以佛手喻佛。古时有用水仙与佛手组成图纹的,称作 “学仙”、“学佛”;其二,“佛”与“福”音近,谐音取意,佛手便成为民间常用的祈福纳吉的吉祥物。在此墀头上它代表“幸福吉祥”。

    (图三)、雕有狮子图案的墀头

    (图四)、雕有人物图案的墀头

    雕刻人物的墀头,在山西不多见。因此,出现在清徐的人物墀头,就显得十分珍贵。

 

10、石

 

    山西传统民居的石雕艺术品中,除了石狮、拴马桩、门礅石和柱础上的图案外,还有楼梯柱头及栏板、门框、影壁、石制窗台上的图案等。雕品有砂石和青石两种,以青石的雕刻艺术品为上乘。

    晋中一带有一种下窑上楼的二层楼民宅。院内设有楼梯,楼梯一般是砖石结构(也有木结构的)。砖石结构的楼梯,脚踏处用砖砌,扶手栏杆、栏板均用石制品。其中柱头、栏板多用精美的石雕图案装饰,给院落增添了别样情趣。

    “鱼跃龙门”石雕柱头(见图一)

    此“鱼跃龙门”雕在一个体积很小的柱头上,很是不易。石雕艺人以突出主体的方式,将水中跃起的鲤鱼和龙门雕在柱头上,使石雕的含义一目了然。此柱头石雕采用圆雕手法,精工细作,把鱼和龙门雕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

    晋南一带有大户人家常用石制门框。门框上多雕刻精美的图案,如(图二)是在门框上雕刻的蝙蝠纹、“”字纹。

    早期西方人把蝙蝠看作恶魔、怪兽,而在中国人眼里却称它们为 “仙鼠”,又因其名称中的“蝠”与“福”同音,所以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动物。

    此石雕一改蝙蝠的怪模样,给人以亲切、和善的感觉,是人们理想的吉祥瑞物。单就门上的蝙蝠而言,寓意着“幸福临门”。加上底下的“”字纹,有了“幸福万代”或“万福永存”的寓意。

    影壁上的石雕艺术品,较其他石雕更为精巧、大气,如(图三)所示,该影壁由两部分内容,两边是“鹿鹤同春”图,中间是“朱子治家格言”(图三a)。

    “朱子治家格言”,也叫“朱子家训”。朱子不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朱熹,而是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柏庐 16171688),江苏昆山人,名用纯,字致一,柏庐是号。他是明代的生员,清初以朱熹理学为本,在乡间教授学生。

    五百余字的“朱子治家格言”,以“修身、齐家”为主旨,概括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三百年来,传诵不绝。

 

11、木

 

    山西各家大院的木雕,主要用于木结构门楼的檐柱雀替、枋头以及门庭内的挂落和院内廊柱等处。

    木雕作品主要靠锤、凿等简单工具,在打好稿子的材料上,运用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圆雕等各种手法进行创作,很好地反映了图案的凸透感和立体感。

    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起很早,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建筑物梁、柱、枋等木构件上已经有了动物图纹雕饰,所谓“立木鸟兽,横木龙蛇”。

    之后的历朝历代,木雕一直是宫廷、寺庙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木雕艺术到明代以后转入民宅建筑中,清代最为兴盛。因此出现了不少木雕艺术的精品。现代的仿古建筑中木雕仍是装饰的主要手段,但制作工艺水平根本不能与清代木雕相提并论。

    (图一)“卷草纹”木雕雀替。(清代)

    此门柱雀替木雕图纹为卷草纹。卷草纹是古代常用的装饰图纹,它的装饰特点是朴实、自然、大方。

    该木雕采用了镂雕工艺。从木雕的精美程度可看出当年的木雕艺人刀工娴熟、细腻。因此,造就了一个线条自如、流畅、层次分明的华美作品。

    此木雕图案也可看作是“水浪纹”。古人常将幸福比作海水。希望自己的幸福像海一样的深远广大、永远不断,即所谓的“福如东海长流水”。

    该木雕放于门头,可解释为“福海临门”、“福门海阔”。

    (图二)额枋上的“鱼莲图”木雕。(清代)

    20044月,我在山西翼城一处偏僻山村的老宅院大门檐柱额枋上见到了这幅“鱼莲图”木雕。图中表现的是象征男性的鱼和象征女性的莲花共同卧在由水纹和荷叶组成的平台上安详平静。这是一幅典型的生殖崇拜图。它是古人用同时生长在水中的鱼和莲的自然生存形态来借喻男女爱情、夫妻结合,从而达到子嗣繁衍,儿孙兴旺之目的。

    另外,门头装饰“鱼莲图”还有企盼五谷丰登、丰收富裕的寓意在里头,也就是所谓的“连年有余”。

    (图三)门庭挂落。

    挂落,是一种特殊的木雕饰物,一般用在门庭、正房厅堂内。

    此图中黑框为榆次常家庄园一处宅院的门庭挂落。该挂落为葡萄蔓及果实纹图,有祈盼多子多福之意。

    (图四)木雕神龛。

    晋东南的北房(正房)一般不住人,主要用于祭拜祖宗、诸神;操办婚丧大事和接待贵客。该神龛摆放在正厅堂内靠北墙中央,是一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它分三层镂雕而成,每层以垂花柱收尾。整体显得气派、大方,神圣、庄严,使人看上去自然生成一种敬仰之情。图案主要是花鸟神兽。

    祖宗位牌也同样雕刻得精巧华丽。

 

12、窗

 

    在深沉幽静的三合或四合式宅院里,窗户显得相当活跃,它们不仅是光和气的通道,还起着调节院内气氛的作用。当人进入院中,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占面对院内墙壁大部分面积的窗户,这些窗户上美丽的各式各样的棂格子,如同少女美丽的眼睛一闪一闪的,让人顿觉亲切。

    山西民间建筑的窗式大体有如下几种:

    长窗(图一)即隔扇。一般用于正房(厅堂)正面。长窗同时具有门、窗、墙三种功能。其型制是通长从顶到地的四扇、六扇、八扇式。上半部分是有着多种式样棂子的固定窗,下半部分是雕刻花纹的裙板。几扇长窗分左右两边固定作为墙和窗,中间两扇可以关启是供家人出入的门。这种窗由于是青一色木制,又比较大,所以很是气派。

    半窗(图二)多用于住人房间,是山西民居的主要窗式。由于房间需要保暖,故半窗多做成固定的,但也有对开扇和单掀式的。

    漏窗(图三)设在院内隔墙或园林中云墙上的窗。为了营造墙体空间的装饰趣味效果。这种窗多被制成固定式圆形、扇形、多边形等。

    窗的艺术价值是由不同纹图的窗棂来实现的。棂就是古代窗扇上的木格子。古人正是运用改变这些木格子纹图的方式,来抒发情怀和寄托心愿,同时也在调节院子的环境气氛。

    长窗是正厅的重点,因此长窗上半部分窗棂图形花样繁多,制作精良。下部裙板的木雕华丽、动人。但图案内容比较庄重、严肃。

    人物图案 (图四)是长窗的常用图案。这种窗棂常用整块板材雕镂而成。整体画面疏密有序,布局合理,空白部分用古钱套锦补充。人物图案雕工精巧、细致,内容生动,线条流畅,动感极强,是窗棂中的精品。

    半窗大多安在住人房间,因此窗棂密而粗壮坚实。窗棂图纹比较自由、随意,生活气息较浓。

    漏窗的窗棂由于在大环境中,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比较活泼、大气、轻巧、飘逸。这些图纹在院落和园林中相互比衬,交映成趣。特别是园林中,它们的存在不仅使墙体产生变化而不致呆板,还让墙那边的景物若隐若现,使墙产生似隔非隔的空间效果,很好调动了游园人的游玩兴致。如(图三)此漏窗中两层六边形窗棂被直棂角角相连,直达六边形窗框,组成放射状雪花图案。雪花窗装在院墙之上,给沉闷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气,使院墙内外,若隐若现,情趣盎然。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此雪花窗有预兆丰收之意。

 

13、房

 

    千百年来,“先立柱后砌墙”是山西人不可更改的建房宗旨。由于木立柱起着支撑整座房屋的重要作用,故古时有“墙倒屋不坍”的说法。

    北京故宫的所有立柱都用红色漆料装饰。特别是太和殿皇帝宝座周围的盘龙金柱,其装饰手法和工艺非常复杂,需经过多道工序装饰。

    民间的柱,虽远比不上皇宫龙柱的豪华。但也有独特的装饰方法。如建于宋代的晋祠 “圣母殿”的外檐柱(图一),就是在木立柱外缠绕另外制作的木雕盘龙。

    有的则用雕着龙纹的石柱来支撑建筑物。坐落在我省高平的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祁贡墓地里的四座碑亭,就是用十六根石雕龙柱 (图二)支撑的。龙柱上雕刻着精美的龙、龟纹。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优美。堪称清代石雕精品。

    一般民居的立柱多半不事装饰。但一些官宦、富绅之家例外,他们常用“楹联”(图三)装饰立柱。厅堂前部的柱子叫“楹”。挂在这些柱子上的对联叫“楹联”。楹联是不同于“春联”、“寿联”、“婚联”之类只在喜庆时张贴的对联。而是雕刻在一种特制的圆弧形木板上,长久悬挂于厅堂、楼阁的对联。它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并成为主人用以抒发和寄托情怀的载体。楹联是集书法、雕刻、诗词、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立柱装饰艺术。它与连接梁头的木雕雀替、柱下的石础构成了上、中、下立体装饰空间,它们互相穿插,主次搭配,形象生动,变化多端。这种既美化环境,又陶冶情操,而不失雅致的装饰方式,在宋代以后的官衙及官宦、富豪家中很是流行。

    此为我省榆次富商常家祠堂的楹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触春秋”

    此两句大意是:常氏选择了临近古涂水的胜地,历经数百年不断发展,已成为大家望族。常家在车辋这块土地上聚集生存,时刻提醒不忘先辈创业艰辛,时刻警惕被富贵所淫,做人做事铭记春秋礼乐大义。

    还有多根方柱构成的“墙”。多根柱子(前檐柱)合排在一起,能创造如同墙壁一样的效果。这种“墙”拓展了房屋的活动空间,使人感觉到柱墙内外的不同空间变化。

 

15、石

 

    石础,柱与地面的衔接部分,和柱组成完整房柱。因此它的实用意义同柱一样重要。

    石础的作用之一,是将柱身承担的整栋建筑的重量分布到地面上;作用之二是,高出地面的石础,既可防潮,又可避免木柱遭碰损。

    但是,石础上雕刻的图案具有深刻含义,不能不说是陶冶情操和寄托情怀的好方法。从这个意义讲,它们又带有情怀寄托和教育家人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更为重要。

    仰覆莲花瓣与钱锦纹组成的柱础。(图一)

    此柱础上下部分为雕有莲花瓣的仰覆盆型制,莲花瓣起脊、瓣尖卷起呈如意纹状,中间是古钱套锦纹。古钱加如意纹,暗喻富贵如意。整座柱础坚实朴素,雕刻手法洗炼,图案简洁明快。

    方瓶形柱础。(图二)

    石础上雕有梅、兰、菊、竹四种花卉图案,古人常将这四种花卉比作君子,故称四君子图。这是在教育后代以梅、兰、竹、菊的品德做人。

    坐在须弥座和莲花台上的方形鼓础。(图三)

    此础以青石为材料。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面是造型规整的须弥座。该须弥座四周是表现文人士大夫超凡脱俗生活的琴、棋、书、画纹饰。中间是双层莲花台托着的雕有龙头图案的方鼓础。三部分结合融洽,搭配合理。

    象形础。(图四)

    佛教象征真理的普贤菩萨的坐骑是一头白象。

    此象础的雕刻手法有粗有细。象的头部(包括鼻子)和脚掌雕刻得细腻、逼真。其它部位则大刀阔斧,廖廖数刀,只求形似。大象的表情安详,没有负重的痛苦,给人以亲近之感。

    石础的支撑作用,众所周知。而美化环境则是,柱与石础联合营造了上、下装饰氛围,楹联和石础上的图案,把民间建筑工艺装饰中的情、理、艺、趣、神融为一体。它们的飞动、流畅、飘逸,既书写着人们强烈的情怀寄托,也雕刻着人们热情的审美情趣。使之和人的思想、灵魂在不断对话中得到境界的升华。

 

16、脊

 

    (图一)宝相花

    (图一)是洪洞县一个偏僻山村的古代楼房顶。楼房是硬山顶的建筑,房顶正脊和四条垂脊通身上下全部被陶制宝相花(这就是脊花)覆盖,层层花瓣被叶片拌着,像一道道青灰色的海浪,在蓝天的衬托下翻滚着灰色的浪花。此情此景,宛如一座高高的空中园林。

    宝相花瓣看上去薄极了,薄的似乎能被细风折断。然而谁承想它们已经历了百多年的疾风暴雨,却丝毫无损,挺立到现在。仍然在灿烂的阳光下,被秋风吹得丝丝作响。这声响似久久回绕山野的乡村小调;又像老妇回首往事惆怅的低叹。当时,我被这声音陶醉了。我真想进入其中畅游一番,遗憾的是它只能远观,不可近游焉。只好用炽热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游历其中,满足一下亲临其境的欲望吧。我望了许久许久,心神似乎已感悟到一种游园憩亭的快感了。

    山西的脊花制作大多采用模印技术。像上面看到的手工制作的宝相花脊砖精品,实属罕见。

    脊花是脊砖上的装饰物。脊砖是房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构件。它被用作镇压屋顶两坡相交处的缝隙,以防止雨水浸入房顶,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

    (图二)牡丹纹脊花

    该牡丹脊花,是高平元代民居屋顶的原物。花瓣与花蕾、叶呈两边对称图形,层次分明的花瓣中包着花蕊,叶与花蕾在弯曲的花茎衬托下,给人以轻巧、飘逸的感觉。该花纹制作工艺细致、精美;图案线条流畅、细柔。足见当时工匠的手艺已很高超。

    (图三)葡萄纹脊花。

    葡萄,属藤本植物。其茎呈蔓带状,其果实呈圆形串状,并多籽。葡萄的这些生长习性,正好符合古人表达多子多福的求子心情。又因为葡萄的蔓带状茎又与万代两字音近。所以古人常用葡萄表达子孙兴旺、万代不断的美好愿望。

 

17、脊

 

    说到脊兽,朱自清的散文中曾提到它,他称它为鸱吻。朱自清的散文名为《谭柘寺戒坛寺》,文中讲:“正殿屋角上两座琉璃瓦的鸱吻,在台阶下看,值得徘徊一下……值得看,为的是大得好,在太阳里嫩黄得好,闪亮得好;那拴着的四条黄铜链子也映衬得好。”

    琉璃制件一般都是黄绿颜色,在太阳照射下呈嫩黄色。四条铜链是防止风将高大的鸱吻吹倒而特制的保护链。

    朱自清眼中的鸱吻是美丽的。这美丽是它和它的艳丽色彩融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然而,鸱吻本身模样却不美丽。但见它突目长鼻、海口獠牙、身披鳞甲或小龙,张牙舞爪很是吓人,活脱脱一个龙形怪兽。

    脊兽按其口的朝向,可分为两类:一类,口向下,呈含脊状,称为螭吻(图一);另一类,口向上,或张嘴或闭嘴,叫做垂兽(图二)、望兽(图三)、蹲兽(图四)。

    脊兽的作用:

    一、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换句话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所在。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运用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这些,可说是吻的实用价值。

    二、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信奉神灵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种灵物能灭火消灾,保佑平安。传说螭吻能喷水降雨,遂将其像安于屋顶正脊两端。祈求这种雨神座物能为人们消除火祸,带来幸福。这些,可以说是螭吻的精神价值。

    三、螭吻的安放,给山西的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丰富的曲线。使屋顶起伏错落,层次感强。在蓝天的衬托下,使整座建筑物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了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结合,宏伟和明快的完整统一。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人们赋予螭吻的作用越来越多。如象征着吉祥、美丽和威严;承载着震摄、去秽与消灾。因此,它的存在使高大的古建筑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8、瓦

 

    我把由脊花、瓦当(屋顶筒瓦最前端的堵头)、滴水(屋顶板瓦最前端用做滴雨水的三角形构件)装饰的屋顶称作“空中花园”。从园林的整体审美和艺术效果看,瓦当和滴水以其特有的纹图沿屋檐组成一道绚烂的花墙。它们默默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魅力,体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

    同时,瓦当和滴水更具有实用意义。它们的主要功用是保护屋顶上的椽子,使其不被雨水侵蚀,从而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现今我们能见到的仍在使用中的清代瓦当也好,明代瓦当也好,甚至元代瓦当,它们的魅力远远比不上秦汉时期的瓦当艺术。

    秦、汉两代(公元前3世纪—— 公元3世纪)是瓦当艺术的极盛时期,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时期。各种动、植物,云纹和文字纹是当时主要的瓦当纹图。

    特别要提及的是,汉代是将吉祥祝语运用到建筑上的最早朝代。汉代建筑的瓦当上有很多的吉祥祝语,如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亿年无疆”、“延年益寿”、“万寿无疆”等等。

    明清时期的瓦当形状基本是以圆为主,也有三角形的。滴水大多是三角形的。纹图基本是兽面纹,其他内容比以前增多。

    民俗吉祥图有连生贵子 (图一)、狮子绣球(图二)、花卉等;镇宅辟邪图有龙纹等;文字纹有福、寿、喜、禄等。

    (图三)兽面纹瓦当

    兽面纹瓦当是秦汉以后,流传时间最长,使用最广的瓦当。该兽面纹面部被制作得十分夸张。大大的耳朵,高高的脸颊,突出的双眼和圆圆的鼻孔,十分的夸张。实际上瓦当纹是什么动物,在老百姓眼里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他们镇宅辟邪的精神需求和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就可以了。

    (图四)“圆寿”字瓦当

    明、清、民国时期的文字瓦当都是单个吉祥文字瓦当,如福、寿、喜等,大多是模印制成。

    该“圆寿”字瓦当,为篆体字。古代“圆寿”代表无疾而终。还象征着长寿圆满。

 

19、烟

 

    关于烟囱,民间有一个传说。旧俗每年腊月廿三过小年,人们都要祭拜灶王爷(据说灶王爷是炎帝的化身,因为他教会先民使用火烧烤食物吃)。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报告一年中民间的情况,晚上人们要摆香案、放祭品、供糖瓜、烧旺灶火。香火、祭品自然是敬神的必需品,供糖瓜据说是为让灶王爷吃了嘴甜,能为百姓说好话,请天神保佑家人平安、幸福,也为来年讨个好光景。烧旺灶火,能使灶王爷快快升天,灶王爷升天的通道是被人们清理畅通的烟道和烟囱。这便是民间年俗—— 辞灶,也叫祭灶。

    山西的古烟囱造型繁多。有房屋建筑造型;有祥兽动物造型(图五);也有石、砖雕艺术壁画造型和普通实用型。

    房屋建筑造型按顶部不同可分为:歇山顶(十字歇山顶)(图一、二)、攒尖顶(图三)、卷棚悬山顶(图四)等。多见于晋南、晋中一代。

    祥兽动物造型(图五)多见于晋中一带。

    石雕、砖雕壁画造型多见于阳泉一带。阳泉、平定一带是在距地面115米的民宅墙上开洞排烟(图六)。 一般人家将石材开个洞装在砖墙上,只是为了使洞口坚固些。经济富裕的人家则用刻有图腾物图案或吉祥图案的石雕艺术品巧妙地装饰出烟口。这样,既满足了排烟气的实用需求,又满足了祈吉祥、求保佑的精神需求,也不致使墙上的孔洞破坏了墙体的统一。古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晋东南的民居比较高大,人们便把烟气孔设在山墙上部(图七)。用各种镂空的砖雕图案进行装饰,又是一个实用与艺术巧妙结合的范例。实际上它们与阳泉一带的墙壁烟气孔洞装饰是异曲同工之作。

    不起眼的烟囱小品,经古人智慧发挥予以艺术加工,便赋予它们灵魂与精神。同样给今天的我们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它们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排烟工具,而是代表时代特征和浓郁地域色彩、有着深刻含意的民俗文化载体。

    站立于山川般广阔的屋顶群上的烟囱,似山水间点缀的风雨亭,婀娜多姿,仪态万千,极大地丰富了屋顶的轮廓线和空间层次。透出一种朴素淡雅、轻巧飘逸的美的气质。

 

20、山

 

    山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房屋山墙上部正中特有的一种砖雕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使原本呆板的墙面变得活泼、美观,从而改变了山墙的整体视觉效果,增强了山墙的美感和神秘性。

    山花的作用不仅仅是装饰山墙,另外还有驱秽迎祥的寓意,以此来达到人们镇宅辟邪和招福纳祥的精神需求。比如,狮子、麒麟、龙等都是驱邪辟灾的神兽。云、水浪等是招福纳祥的纹饰。

    (图一、二)狮子、麒麟、云水浪纹饰山花。

    该两幅山花图案为:云水浪纹中围着一只狮子、麒麟和荷花、葵花组成近似于菱形的图案。狮子有镇宅避邪的作用,麒麟时祥瑞之兽,而荷花、葵花则代表着子嗣兴旺、多子多福;云纹、水浪纹隐含着“福如东海”、“福运长久”、“吉祥永远”之意。

    (图三)龙头、云浪纹饰山花。

    此山花图案是:龙头对着个符咒,周围是云浪纹。龙是高贵吉祥的神兽,龙加云是高贵幸福的福兆。符咒是为镇宅安放的。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王建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3-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