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柳宰相墓地寻踪

  清晨,初阳和暖,熏风吹拂。

  2007年11月8号,为丁亥年立冬日。我只身从运城出发,到夏县广电局,见到早已等候的副局长秦礼俊,他派专车,偕文友解宝龙等一行五人,直奔目的地――胡张乡柳村。

  一年前,我从河东博物馆年届八秩的石刻专家吴均老先生处,见到《柳宰相墓记》碑刻拓片。吴老说,此碑刻文献是国内柳氏家族研究一个新发现,有重要价值。我仔细观之,拓本清晰,额题“皇清”二大字,落款为“本邑庠廪膳生员张吉士沐手撰文……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岁次乙卯清明立”。问清碑拓出处后,抄录标点,细读原文,心中十分惊讶:这是一通研究我们河东文化名人柳宗元家族史及世代集聚地的碑文呀!一种实地考察、寻访“柳宰相”墓地的文化情结,久积心头。

  初冬时节,天未大寒。路旁的杨树、泡桐落叶飘飘,杂草干枯。平畴旷野,多是青青的麦苗,时而见到尚未摘净的白棉花残留枝头。车拐上一坡,忽然望见田间一小碑楼,心头一动,急忙下车,只见碑楼为砖砌,已无坟茔,背对西北,面朝东南。石碑嵌入楼体深约尺余,圆额,高112cm,宽50cm,楷书,有云纹,上刻“祭如在”三大字,碑题“柳氏坟茔祀祖碑记”,碑中刻“明故显祖柳公暨配李氏合葬之墓”大字十分醒目。其中“显祖柳公暨配李氏”无名讳,左右刻有长子、次子、三子分别为德、恩、义葬茔及后裔名讳。碑由三子后裔“孙柳阳麟立石”。时在 “清康熙四十年(1701)岁次辛巳三月清明之吉”。原来,这是一通距今300多年当地柳氏家族所立的墓碑。

  经乡民指点,乘车北上10分钟,我们终于找到胡张乡柳村世代传闻的柳宰相墓地。冬阳高照,为静静地矗立在田塍间的碑楼披上几分暖色。近前细观,楼角上的覆瓦已有掉落,顶上几株荒草已干枯,砖砌的楼身多半已呈土黄色,中部白灰砖缝尚清晰可辨。碑楼高约4米,宽1.42米,厚0.9米。碑楼上有“追远”二大字,简洁而醒目,寄托了后人绵绵无尽的哀思。顶上全被1、2尺高稠密的蒿草覆盖。墓周身有铧犁和锹铲削过的痕迹。墓围仅20.5米,墓高1.5米,显然与高大的碑楼不相衬附。凭吊古迹,柳氏及后人只有一掬惋叹的热泪了!这便是曾身为封建社会大唐高宗朝中重臣、身陷不测、屡遭贬谪、最后被杀于京师的宰相柳奭的墓地吗?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李治皇后为王氏,多年无子,与萧淑妃争宠,从感业寺迎回先侍太宗而后削发为尼的武则天,武氏当时为才人。王后意欲武氏帮助自己打败萧氏。不料,事与愿违,引狼入室,高宗皇帝与武氏早有恋情。武氏一入宫,先恭而后倨,很快就施展权术和手腕,不久便与王后和萧氏为敌,野心勃勃,觊觎皇后之位。为稳固皇后地位和自己的既得利益,王皇后舅父、中书令柳奭与太尉长孙无忌及宰相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谋立高宗李治长子即出身“微贱”的刘氏所生的李忠为皇太子。不承想武则天日益得宠,王皇后、萧氏一同被疏忌。柳奭忧惧,被迫上疏辞去枢密之任,转为吏部尚书。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为“厌胜”(一种咒人巫术),株连柳奭,贬为遂州刺史,途中又以泄漏禁中语之罪,加贬为荣州刺史。王皇后废,武则天立为皇后。到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按武则天旨意,诬柳奭与韩瑗、来济、褚遂良等“潜谋不轨”,再贬柳奭于象州刺史。后二年,又以“潜通宫掖,谋行鸩毒”罪除名,终被朝廷下诏,身带枷锁,诣京师后杀害。曾为大唐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妻舅、宰相柳奭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柳宗元曾回忆说:“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送澥序》)可见,柳氏家族的这段严酷打击和遭遇,让柳宗元刻骨铭心。

  披阅史籍,《康熙夏县志·名贤》载:“唐柳奭,宗元曾伯祖。高宗永徽二年为中书令,与长孙无忌等,为立武昭仪事贬荣州刺史,又贬象州。四年诏御史,追诣京师,与无忌皆被杀。”

  乾隆朝《解州全志·卷十一·夏县·古迹》载有“柳宗元墓”条:“在县北三十里柳村,断碑剥落不全。按韩昌黎柳州墓志云,归葬万年先人墓侧,甚确,而此有墓未详。”

  《乾隆解州夏县志·卷二·夏县·山川》载:“柳谷在县南十五里中条山内。唐阳城寓居于此。今其地名阳公乡。旧志谓柳宗元居,不知所据。”

  《光绪夏县志·贤才》载:“柳奭……柳楷长子。永徽中为中书令,后贬爱州(作者按,应为象州)刺史。显庆四年,许敬宗构柳奭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于武后,遂见杀。时论惜之,祀忠孝祠。”

  梳理有关史籍及有清以来诸县志,我们感到:其一,古来夏县名“柳谷”、胡张乡名“柳村”者,定然与柳氏世家族聚和的后裔迁徙、分支有必然联系。正如我市起于隋时的“姚暹渠”、中唐韩愈贬官广东潮州、泽惠一方而 “山山水水都姓韩”、白居易之于杭州“白公堤”、欧阳修之于安徽滁州“醉翁亭”、苏轼贬官杭州而有“苏堤”同理。其二,柳奭为柳宗元“曾伯祖”,相隔四代,当年身遭缧绁,死得冤痛,去世后葬于胡张乡柳村,应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其三,柳奭死后,曾暂厝京师之地,尔后迁葬今夏县柳村。夏邑原有“忠孝祠”,自唐开元以降,历宋、元、明千余年之久,为后人和柳氏所祭。惜“忠孝祠”已荡然无存,为之一叹!其四,学界认为,柳宗元一生可能未到过河东,可在《柳河东集》里,宗元时常称其“郡望”、祖籍为“河东解人”“邑居于虞乡”,而自己去世却为何未葬于根祖之地“虞乡”?我们只能解释为,起源古老的柳氏一族,自秦并天下,“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广韵》)西晋之后,柳氏又有东眷、西眷之分。“瓜瓞绵绵,子孙昌炽”,族地屡有迁徙。柳宗元死后葬于陕西万年(今长安县)先人墓侧,而未与曾伯祖柳奭葬于一起,便可释然。

  柳奭,字子邵,生于何年,史无明载。死于显庆四年(659),确为事实。其父柳则任官隋朝时,曾出使高丽而卒,柳前往迎丧,尽礼尽节,悲伤过度,“号踊尽哀,为夷人所慕”,可见是个忠孝仁厚之子。贞观年间,柳奭累迁中书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仍监修国史,可见又是个饱学之士。《旧唐书》载:“奭既死非其罪,甚为当时之所伤痛。”数十年已过,直到武则天神龙初年,乃复柳奭官爵,当初受牵连打击而流放、逃散的子孙亲属一概免罪。再到唐开元初年,柳亨之孙柳涣任中书舍人,上奏请求“许臣伯祖(柳奭)还葬乡里”,才由曾孙柳无忝得诏,护柳奭灵柩回归乡里,官给丧事。宦海无情,当年卷入唐高宗后宫王、萧、武之间的勾心斗角,或者说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场轩然大波的政治斗争中,不幸充当牺牲品的宰相柳奭,总算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了!默立墓前,我们一行感慨良多。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马重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3-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