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春秋战国时期晋阳民族文化

  就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的古代各民族分布区域看,晋阳所在的山西中部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分布的南沿和中原农耕民族分布的北沿,是北方和中原两大民族频繁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因而自古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和多民族文化的熔炉。就这个意义上说,厚重浓烈的晋阳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其实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漫长的政治、军事交往历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主要是两大民族的政治、军事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产物,也可以说是晋阳民族文化的政治、军事形态。

    这就是说,民族文化是晋阳文化的主体,晋阳文化的精髓,晋阳文化倚以立足的根基;民族文化如同维系机体的主动脉、生命线,纵贯晋阳文化发展的历史全程。晋阳城创建初始的春秋战国时期,即是晋阳民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繁荣鼎盛期。这期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主要是:

    一、晋悼公时魏绛和戎:霍山以北始开县邑

    魏绛和戎发生于晋悼公四年(前569年)。悼公即位前的景公、厉公时代,一方面继续积极推行对外拓展疆域的“启土”之策,在大举破灭太行山麓的赤狄的同时,接连发动攻伐诸侯的兼并战争,从而导致晋国与戎狄部族以及各国诸侯的关系相当紧张;另一方面,国内统治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各大卿族间、卿族与公室间的争斗日益激烈,由此引发景公诛灭赵氏卿族继而厉公又被栾氏卿族所弑的大规模内乱。晋国处于内外交困之中,霸业面临着严重危机。

    悼公即位后,在全面改善与邻国诸侯关系的同时,采取了著称于史的“魏绛和戎”之策。

    当时,被晋国破灭的赤狄余部纷纷北上到达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代地,即后来的代国、代郡所在地。这一带原居住着北狄系统的北戎(山戎),亦称代戎。赤狄余部到达后,即与当地的北戎部族相结合,仍被称做“代戎”。

    当无终国使者请求与晋国议和缔结盟约时,悼公实施了“和戎”之策。悼公使“魏绛盟诸戎”,由他主持和戎,北上与无终部及众狄议和结盟。

    当时晋国疆域尚未越出以霍山为界的今山西南部,“霍山以北大都皆狄地”,分布着以无终为盟主的北戎诸部,他们的活动基地在今山西东北部边境的代地,故魏绛与之议和联盟必经晋阳而北上。通过魏绛和戎,“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从此,晋国疆域开始越过霍山一步步向北拓展了。

    魏绛和戎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不同民族和睦友好共处的伟大创举,同时也开了晋阳地区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先河。

    二、晋平公时大卤之战:晋阳始为赵氏封邑

    自魏绛和戎晋国与戎狄和平共处近30年后的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专权晋国之政的六大卿族为扩充各自实力,竞相北上“启土”,拓展领地,于是重新掀起攻伐狄戎的大规模战争。这就是“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或“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的“大卤之战”或“太原之战”。大卤即今太原市西南之晋阳区一带,亦即太原之古称。

    这场战争在中国军事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中国古代作战形式以步战取代车战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的强大优势对于中原农耕民族军事文化的有力促动,是农耕民族汲取游牧民族军事文化优势的历史产物。

    魏绛和戎后,晋国疆域拓展到了霍山以北太原以南地区,大卤之战后,今太原地区便被辟为晋国疆域了。从此,晋阳始为赵氏封邑,标志着晋阳赵氏初步形成了。这说明,大卤之战前,晋阳一带尚属于北戎无终部等游牧民族分布区;大卤之战告捷“晋阳为赵氏之邑”后,晋阳城便开始一步步营建了;继之,经由赵简子的长期大规模筑建和全力经营,至40余年后“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时,晋阳城不仅已是“城郭之完”的坚固军事堡垒,而且“府库足用,仓廪实”,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储备;同时,赵简子推行田亩制和田赋制改革后,晋阳地区的经济生活方式也已经由游牧型或半游牧半农耕型转变为以农耕型为主了。

    三、赵襄子灭代:开创赵国基业

    代即“代戎”,或称“代国”。如上所说,代戎分布于今山西东北部至河北边境的代地,是被晋国攻灭的赤狄余部与当地北戎部族组合形成的,自号“代戎”,其实是北戎。据说,大卤之战败无终及群狄后,无终部被迫迁回原始居住地今河北玉田县一带,即西汉右北平郡无终县,其余诸部组成了以代为基地的新的部落联盟,亦自号“代戎”,或称“代国”。

    代戎发展起来后,晋阳赵氏的奠基者赵鞅正处于激烈的六卿兼并中。为壮大赵氏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赵鞅决意在大力经营晋阳的基础上进而向北拓展,吞并代戎。晋定公二十三年(前490年),赵鞅联合韩、魏、智氏消灭范、中行氏后,激烈兼并的六卿即变为四卿,由此展开了以赵氏与智氏为主的激烈兼并。至赵鞅病逝的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随着智氏势力的日益壮大,兼并亦进一步加剧。于是,赵鞅既定的南下击败竞争对手,北上吞灭代戎,大力拓展赵氏领地的战略目标,便由他的即位者实现了,这就是赵襄子。

    赵鞅卒后仅五年的晋哀公四年(前453年),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领地。从此,四卿并立的局面由三卿取而代之了。其中,“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势力最为强大。“智氏灭而三家分晋成,三分晋而七国之形立。”消灭智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三家分晋是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标志。赵襄子于赵鞅卒后相继吞并了代戎,消灭了智氏,从而为创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奠定了根基。他便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

    四、赵武灵王“破三胡”、“灭中山”:开拓赵国疆域

    赵武灵王是继赵襄子之后赵国第七代国君。他即位时,赵国面临着四邻入侵的严重威胁。

    为根本扭转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赵武灵王以举国动员的宏伟气势,推行了 “胡服骑射”改革。他汲取游牧民族骑兵文化优势,易胡服,习骑射,组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队伍,从而使赵国一跃而为威震诸侯的一流军事强国,更把中原华夏民族同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峰。

    赵武灵王灭中山,破三胡后,赵国北部疆域大幅度拓展至今内蒙古中部和陕西北部地区。他不失时机地把新开辟的北方广大游牧地区,按中原封建体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云中郡因云中地得名,大体辖今内蒙古阴山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一部分以及山西左云、右玉以北地带;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辖今山西宁武以北至内蒙古丰镇一带地区;代郡因代地得名,辖今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和内蒙古一带地区。同时,为了巩固北部边防,遂“筑长城,自代并阴山后,至高阙为塞”。即在三郡的北疆修筑了东起代郡、北沿阴山山脉,西至河套地区高阙要塞的规模宏伟的赵长城。三郡的设置和赵长城的修筑,不但在当时充分发挥了维护赵国封建政权的巨大历史作用,而且,赵的北方三郡后来即成为秦汉之世设置云中、燕门、代郡的基础,赵长城也为秦汉以来统一的万里长城打造了初步规模。

    灭中山,破三胡,设三郡,筑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实践的基本标志。以“骑射”文化和“胡服”文化二位一体为特色的胡服骑射改革,在我国古代军事文化和服饰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晋阳地区的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自春秋中后期魏绛和戎,至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时约三个世纪。这期间,在以晋阳为主体的山西中北部地区,中原华夏民族同北方戎狄民族或是和平交往,或是武力征讨,展开了错综频繁的接触交往和广泛深入的文化交融,由此形成了晋阳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第一个繁荣鼎盛期。魏绛和戎的成功实践,为晋阳民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辉煌成就,标志着晋阳民族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繁荣鼎盛。

本文来源:《太原 日报》;本文作者:李元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8-3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