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传承三晋文脉 发展太原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把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新中国创建以来的区域文化研究,大约滥觞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叶。当世之时,是文化研究一马当先,齐鲁文化研究、巴蜀文化研究、三晋文化研究……诸军突起,万马奔驰。作为晋人,我最关注的当然是三晋文化研究;作为祖居太原的“土著”,对太原的区域史和区域文化,更是情有独钟。无奈囿于能力和学识之浅陋,终不得要领。近些年来,太原学风日炽,研究太原历史文化的人群日增,而太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亦进入佳境。兹不揣寡识孤闻,就太原文化之题,一陈管见,以为引玉之砖。

    “太原文化”之时空定位

    毋庸置疑,太原文化是从属于三晋文化的,是三晋文化的重要一组成,也是三晋文化研究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一个支撑范畴。我以为:三晋文化,就其空间概念来说,绝不仅限于今山西省的版图,似应包括今河北之中南部、河南之北西部、山东之西一部、陕西之东一部以及山西之大部。其地域之广,在春秋战国之际的五霸七雄总疆域中最为辽阔;其国力之强,有谓“三晋天下莫强焉”。“三晋合而秦弱,三晋分而秦强”。何谓“三晋”?即赵晋、韩晋、魏晋。是专指晋国范、中行、知、赵、韩、魏六卿兼并角逐,灭掉范、中行、知三卿后,由赵、韩、魏三分晋国,晋侯名存实亡,直逼周天子威烈王册封为诸侯,乃至三家共废晋侯为庶人,取而代之的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晋的时间概念,应从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后知氏被灭为起点,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后为止的200年时间。我省三晋文化的研究范畴更宽一些,从史前文明至今的山西省区划内的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乃至于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的作用与反作用。有鉴于此,作为三晋文化研究重要范畴的太原文化研究,其时空界限应定位在从史前文明至今的,不囿于今太原政区,而以历史时期的太原和太原政区为限。之所以这样界定太原文化的时空范围,是因为太原文化、亦或说太原文明的产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不应受到历史上改朝换代、辖区盈缩、多经变幻的掣肘,而被割裂、被斩断。否则,便会丢失其客观和科学,便会产生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譬如:今太原市所辖十县市区,实际上只是在清代太原府三个半县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其建置时间与太原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殊之百倍千倍,何以反映、揭示、承载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按现今的6988平方公里为限,去研究太原文化或太原文明,其结果的不全面是可想而知的。

    “太原文化”源头试探

    但凡述及太原的历史文化,必须着眼于太原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太原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域。这既非溢美之词,也决无过誉之嫌。且不说太原有着丰富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是古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之地,诸如分布在古交、娄烦及吕梁、太行山地带的凤凰岩、河口、石千峰、李家社、山城峁、义井、东太堡等等文化遗址群。仅就“太原”之名的产生、发展和亘古未变,就遍及汉前诸多经典,多次出现在《书经》、《诗经》、《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试举《左传·昭元》所载一例: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渲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亡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上述史载中的金天氏,即少昊,为史传中的五帝之一;帝,即颛顼,亦为五帝之一;玄冥师,治水之官称;台骀,见诸史册的太原第一位有名姓者。这段史料告诉我们:

    太原的肇始者台骀,是少昊之裔孙,在颛顼时代,他子承父业,渲泄了汾河的潴留,堵塞了大泽之积水,空出了广袤的太原平原。因此而得到颛顼的嘉奖,受封到汾河中游,被后世追为汾河之神。

    不少人知道,探讨中华文明之初曙,势必要牵涉到五帝,司马迁撰《史记》就以《五帝本纪》为开篇之作。而我们所以说华夏大地有着5000年文明史,正是以“人文始祖”黄帝时代为标识。所谓五帝,史存四说,其一,《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其二,《礼记·月令》以大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其三,《书·序》以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其四,《易·系辞下》则以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为之。《左传·昭元》那段史料中提到的颛顼,见载于三说之中;少昊,见载于二说之中。他们都是早于唐尧、虞舜、夏禹之“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而与其同时代的台骀,就是在那个时候肇始了太原,太原之名也随之而显现于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太原有着5000年文明史,当不属妄说。至于太原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早是省城人民家喻户晓之事,自无需赘言。

    综上所述,我们暂且把太原文化之源,或者说暂且把太原文明之溯,拟起于黄帝时代,以台骀渲汾障泽、肇始太原为其滥觞,这似乎不应有疑义了。

    “太原文化”之特色

    太原文化属区域文化之范畴,研究区域文化重在探索其特色。所谓特色,似应为本区域特有者或突出者,它在与其它区域比较时须具有独特性。我这样理解:区域文化之特色,乃为本区域之灵魂,具有鲜明的精神色彩。那么,太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简单地概括,就是唐晋风骨。

    从字意上理解,唐,《说文解字》释为:“唐,大言也”。本意为“大话”,可引伸为大、广大、浩荡。晋,《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本意为万物在阳光下生长,可引申为晋升、进步、前进。当然还有它说,此处不论。从历史上看,唐和晋,曾用于古部族名、古国名、古朝代名。具体说,古有唐尧之部族,春秋之晋国、三晋,有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的唐王朝以及后唐、后晋之说。联系太原发展史,则先有唐尧部族移徙、生存于太原,并建有唐城,太原因此而有“唐尧初都”之说,后来虽然唐尧部族继续南徙,终至平阳,又因太原在平阳之北,而产生了“北唐”之名。这些虽是史传,但多见载于《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汉书·地理志》及徐坚《初学记》、朱熹《诗集传》、唐际田《晋乘?略》等等文献。这是太原独有的史传,是有其特性的。继有春秋之季,太原地属晋国,逮及三卿分晋,赵晋则在太原创肇晋阳城,初都晋阳,奠基太原,由弱转强,终成战国七雄之一。这也是历史上特有的史实,是有其特殊性的。再有隋末唐国公李渊并其次子李世民,凭古唐地太原而得天下,立国号为唐,建立名垂青史的唐王朝。这更是太原历史的一个特例。

    回眸五代之前太原上下数千年历史,称道于世的尧天(舜日),初萌于太原,继成于平阳;革故鼎新而逞强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赵晋,凭晋阳为堡垒,依太原为根据,创下了“简襄功烈”之伟业;龙潜太原,起兵晋阳,终得天下,营建盛唐之百年基业的李氏父子……他们以其雄才大略,挥写了唐晋风骨的太原特色文化。这个风是盛大之风,强劲之风,悠久之风;这个骨是进取之骨,执著之骨,成功之骨;这个风骨饱含着太原千百年来特有的刻骨铭心的尚武不屈,勤劳俭朴,执著进取,和谐兼容的文化精神。凭借这种精神,太原创建了保家卫国的军镇文化,兼中原农耕与草原游牧的民族融合文化,以及后来执全国商贸牛耳的太原(晋中)晋商文化。

    需要补述一笔的是,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雍正之后,当时的太原府所辖一州十县,即岢岚州(今忻州市岢岚县)、岚县(今吕梁市岚县)、兴县(今忻州市兴县)、阳曲县、太原县(今太原市小店区、晋源区)、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徐沟县(今太原市清徐县)、交城县(今吕梁市交城县)、文水县(今吕梁市文水县)、太谷县(今晋中市太谷县)、祁县(今晋中市祁县)。

    而今太原市所辖仅有其中三县即阳曲县、太原县、徐沟县,并交城县一部(今太原市古交市)、静乐县一部(今太原市娄烦县)。现太原政区面积不及清太原府的三分之一。由于祁县、太谷、榆次、交城、文水5个县不再属今太原市辖,沿革数百年的晋商文化之晋中、吕梁部分受政区之掣肘,影响了太原晋商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太原文化的文明被一裂为三,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而当年的太原晋商文化,正是在千百年唐晋风骨的陶冶和锤炼下延续、更新和造就的,它是太原文明宋金至明清以来的主干。毫无疑义,太原文化中的晋商文化正是在继承、汲取、发展太原文化特色唐晋风骨中,构成其新的颇具个性的内涵。但是,个中最本质的仍然是执著、进取、兼容、诚信及时时处处洋溢着的创新精神。

    太原文化——三晋文脉之砥柱

    在绵长劲健的三晋文明中,河东文化以其华夏文明的主干特色闻名于世。它的璀璨的西侯度、丁村、东下冯、峙峪以及尧、舜、禹文化,响彻全国,成为研究华夏史前文明的亮点。它的古晋国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三晋文化的诱人之处。这些都是太原文化难以比拟的。但是汉代之后,尤其是北朝、隋唐以来,随着政治中心的北上,随着军事重心的北移,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随着晋中商帮的振兴,三晋文化的轴心逐渐移至曾为北齐陪都、盛唐北京、宋代北陲军事重镇、明清两代全省政治枢纽的省府——太原。

    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之迅,使人目不暇接。原本是封在“河汾之东”的唐侯唐叔虞,即西周时的晋国之祖,竟成为历史的谜团,被移植在当时尚属“北唐戎”的太原龙山之畔,河汾之间。祭祀晋国主的祠堂晋祠,没有在曲沃冀绛之间问世,反到创建在远离晋都数百里之外的悬瓮山脚。袭爵唐国公的李渊,挂职山西河东宣慰使,没有驻守河东却来了并州的晋阳城,成为太原留守。一件件、一桩桩奇巧之事,层出不穷。这是历史在开玩笑吗?不是。这正是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中心在北上,这是一次绵延数百年的文化大转移。太原有幸取而代之。

    其实,这种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在河东大地上的大转移在秦统一中国时,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这是因为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的王朝更迭;礼崩乐坏后,诸侯争霸,大国称雄,其主战场交织于中原大地。赵、韩、魏的国都先后由山西迁址于黄河下游两岸正缘由于此。山东六国的合纵,关中秦侯的连横,都是沿着黄河和汉水进行。逮及秦末,天下大乱,有谓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共逐之地名曰“中原逐鹿”。可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求,决定着文化上的移徙。

    及至秦统一后,国家的安全主要来自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于是,祖国北方的军事重镇,有誉“北门锁钥”的太原,以其险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日益突出,成为抵御匈奴、鲜卑、拓跋、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镇,政治地位、军事地位日趋重要,经济和文化也随之日趋发达,逐渐成为三晋文明中的砥柱。这不是人为的演绎,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提倡研究太原文化,并不是文人气质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脱离实际,无病呻吟,而是要古为今用,为更好更快地建设新太原,使太原早日成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

    我们提倡研究太原文化,不是堆砌历史资料,师古不变,而是要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太原文化中积极进取、执著创新、兼容和谐、踏实诚信的精神,为提高市民素养,创建精神文明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07年5月29日;本文作者: 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