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确定为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两大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定位使文化建设前所未有地成为事关太原全局、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太原,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向全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发挥文化对建设新太原的巨大驱动作用,报告为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建设文化强市是打造新太原的重大举措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致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这为太原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人才的聚集、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将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步伐。

    一方面,建设新太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新太原,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的支撑和文化的推动。它对理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推进新太原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它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为建设新太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它对智力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为增强太原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更大贡献;它对文明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另一方面,建设新太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化的大发展需要机遇,更需要空间和舞台。新太原建设为全市文艺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源泉;为广大文化工作者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提供了舞台;为更多文化企业的发展竞争提供了平台;为挖掘文化潜力、开拓文化界域、激扬文化活力、提升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发挥文化效能,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

    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也为新太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撑。

    1.推进文化发展是建设新太原的题中之义。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其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文化发展是建设新太原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拿出专门篇幅,分别就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和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阐述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

    2.挖掘晋阳文化是建设新太原的重大任务。晋阳文化是由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集中体现了晋阳地区人民粗犷、豪放、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人文精神,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传承性和特殊性的地域特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晋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璀璨的汉民族文化中十分耀眼。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晋阳文化,充实其文化内涵,是建设新太原理应承担的任务。

    3.建设文化名城是建设新太原的目标选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继承、弘扬和创新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建设新太原,要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要展示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内涵。要昭示未来,承续三晋历史文脉,发展、革新、创造集三晋历史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与建设新型工业基地一并确定为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目标。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驱动作用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为太原描绘出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代会的要求,着眼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吸引世界眼光,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包括、展示”的总要求,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1.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继续进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文化产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事业濡养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回馈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既要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竞争力,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文化事业建设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同时制订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申办程序,并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改扩建湖滨会堂、南宫会展中心、青年宫旅游演艺中心等文化设施,改造美化五一广场,建设音乐厅、广电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要达到其他先进省会城市的水平。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抓好“两个园区、三大产业板块”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支持富士康影视文化基地的创办,吸引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机构,形成数字化开发、影视制作、动漫生产、文化信息复制等方面的产业集群。加快“华夏文明看山西”研究展示园区建设,以晋祠博物馆整体包装和晋阳古城景观恢复为龙头,以西山文物古迹保护、整修、展示为龙身和龙尾,深入挖掘晋阳文化,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太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灿烂的华夏文明景观。加快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充分利用太原及周边地区剪纸、锣鼓、面塑等民间艺术,面食、醋、葡萄等名吃特产,婚嫁、社火等民俗文化,大南门、国师街等明清及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大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加快民族艺术产业板块建设,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山西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做精做好独具魅力的民歌、民舞、民艺品牌。加快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新建太原博物馆和地质、晋商、戏曲、美术、佛教等专题博物馆,扩建改建国民师范旧址、赵树理旧居、双塔、鼓楼、督军府等博物馆和景区,建设崇善寺——文庙和城隍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修补完善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脉络。

    3.加快转变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一是要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三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鼓励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依法创办中小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四是鼓励发展文化相关产业。推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充分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发展,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

    4.积极构建文化网络新格局。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文化发展设施网络。市级文化设施建设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知名度,重点建设一批能举办一流赛事和活动的文化设施。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与各区功能定位相吻合,带动不同文化系列的发育、成长,能适应中等规模的文体活动和赛事,并成为市级文化设施的有益补充。政府要加强对基层社区、郊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街道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做到老少皆宜。要以改革的思路和精神提升社区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固本强基工程的实施,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等社区文化设施,做到每15万人拥有一个达标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文化广场能容纳500人以上,使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建立一支热心为社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孕育着巨大的创造力。文化创新必将使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断提升软实力、增强竞争力,铸冶出永不枯竭的时代精神与城市魂魄。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07年5月29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