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建设新太原系列

    编者按:市第九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了宏伟发展蓝图,向全市人民吹响了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进军号角。那么,怎样认识建设新太原,如何建设新太原,在建设新太原中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科学的理解,并以此指导实践,坚定决心,不懈追求。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为了我们的家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让我们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辛勤汗水和丰硕成果来回报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让我们与这座城市一道成长!

  新太原“新”在哪里

  ——市第九次党代会描绘的新太原

    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总的要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创新,构筑产业新优势,打造城市新亮点,展示文化新风采,增添发展新活力,真正使太原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早日跻身全国先进省会城市的行列。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锈钢生产规模雄踞全国第一、世界前列,铝镁合金研发、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努力打造世界“镁都”。以重型机械为龙头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性现代商务、物流、旅游、金融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太原在全省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服务影响能力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区域技术研发中心的地位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技术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建成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辐射源;人才“高地”效应充分显现,综合孵化器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体大批集聚,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南部新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工程成为太原21世纪的新标志;老城区改造取得新进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晋阳古城文化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凸显“华夏文明看山西”中心城市的地位。

    ——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及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差距稳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上取得新成效;全市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成为中西部民主法制建设的首善之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展顺利,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有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0%;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绿色GDP大幅度增长;重点园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努力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居住、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精神来引领,需要创新的勇气来开拓,需要创新的能力来支撑,需要创新的实践来完成。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只有以自强不息、弃旧扬新的胆识,敢为人先、除旧布新的气魄,勇于探索、革故鼎新的能力,不屈不挠、推陈出新的实践,才能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走出一条符合太原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市340万人民和衷共济、积极参与,有16万共产党员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新太原”关键词

    经济发达

    通过推进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构筑产业新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区域技术研发中心的地位大幅提升,技术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建成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辐射源。不锈钢生产规模雄踞全国第一、世界前列,铝镁合金研发、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努力打造世界“镁都”。以重型机构为龙头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性现代商务、物流、旅游金融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太原在全省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服务影响能力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外来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8%,其中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文化繁荣

    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入挖掘三晋文化底蕴,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更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驱动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展示三晋文化风采,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华夏文明看山西”研究展示园区和民俗文化产业板块、民族艺术产业板块、历史文化产业板块。

    社会和谐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渠道、岗位进一步拓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新成效;全市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成为中西部民主法制建设的首善之区。到201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80%;公路密度达到533公里/百平方公里;每千人拥有医生45人、病床55张;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5万册;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12平方米;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81%,五年下降345%;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城镇化率达到8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环境优美

    通过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努力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到2010年,南部新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工程成为太原21世纪的新标志;老城区改造取得新进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森林覆盖率达到1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58%,五年下降57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69%,五年下降30%;耕地保有量16603万亩左右;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地方)达到6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71%,五年下降308%。

    人民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居住、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增长11%以上,农村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服务全省 影响全国 吸引世界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 “把太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十一五”时期太原发展的具体目标定位,而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这座城市未来5年发展的功能定位。值得指出的是,目标定位与功能定位是相辅相成的,目标定位是功能定位的载体和内容,功能定位是目标定位的表现和形式,二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主战略。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的目标才能实现;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形象才能全方位展示出来。归根到底,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功能定位,是太原未来发展中枢纽地位、产业发展、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硬环境:经营好这座城市

    经营城市是政府充分应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有力手段。为进一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必须要强化效能意识,以效能管理经营好土地、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有形内容和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城市卫生等无形的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塑造城市形象。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切实做到市、区、街、社区相互衔接,权责明确,运转高效。加强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决策公示、听证、恳谈制度,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严格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加快城建系统企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开”的要求,完善市政、绿化、市容环卫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行城市管理作业行为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逐渐摈弃由政府包揽城市管理作业的模式,在城市公用、环卫、市政维护等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公交线路、卫生保洁、城市道路维护、市政公共设施广告使用权、项目建设经营向社会公开招标,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在自来水、燃气等行业,探索生产企业与传输管网分开经营。

    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实施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奖惩体系,严格按照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养管作业质量标准、定额,制定养管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依照养管质量的优劣拨付养管经费。调整生活垃圾清运经费核算方式,实行按量核拨清运经费,扭转清运经费与清运数量、工作质量不挂钩的弊端,消除运行经费与工作业务相脱节的矛盾,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变按人头、车辆和消耗事先核算,为按实际清运量事后兑现的机制。充分发挥12319城建服务热线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15个部门单位和6个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区位条件:辐射力

    随着太中银铁路、太原到北京高速客运专线和东部高速公路路网的建设,以及青银高速公路太原段的贯通,使太原将从以往的“丁字型”变为“十字型”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形成辐射全国的密集的交通网络,强化了太原与东部环渤海经济圈和西部腹地的联系,优化了太原市的区位条件,提升了太原市的战略地位,真正使太原成为连接东中西部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城市和物流中心城市,为建设新太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平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太原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进程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太原至宁夏中卫、银川铁路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通往西部最便捷的通道,使太原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上最重要的枢纽城市之一。太中银铁路跨越晋、陕、宁三地,全长752公里,总投资3032亿元,设计时速最高为200公里/小时,最低为16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近期为货运2600万吨、客运10对列车,由铁道部和晋、陕、宁政府联合兴建,项目工期为4年半。这条铁路开通后,将在我国北方形成新的最便捷的欧亚大陆桥,使我市成为中部地区一个新的枢纽城市,这对于加强我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增强对外辐射力、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中“承东启西”的作用,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中游经济区隆起带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黄河中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黄河中游经济区包括山西、陕西东北部、内蒙古中西部。这一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几乎占居全国煤炭资源的八成以上,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从经济点轴理论分析,黄河中游经济圈位于国家二级重点开发轴线 (京广线、黄河)的交汇处,是我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点轴优势非常突出;从经济板块理论分析,黄河中游经济区是沿海经济板块与内陆经济板块交汇的枢纽,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与技术推移的中转站和支撑点;从梯度发展理论分析,黄河中游经济区处于沿海技术优势和边远内地资源优势两个反向梯度的交汇处,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异质性以及经济落差需要中部地区的梯度性过渡和对接;从中心辐射理论分析,位处中部地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要素西进、东出的理想通道和枢纽。从“十五”时期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发展情况看,这一区域的许多城市发展非常迅猛,使黄河中游经济区成为我国腹地重要的经济增长区。与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太原科技、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处于比较发达的位次,而且是黄河中游经济区地理中心人口最多的特大省会城市,客观具备了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随着黄河中游经济区隆起带的快速发展,太原在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北京太原高速客运列车的运营,使我市进一步融入环渤海经济区。我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尾,历来是环渤海经济圈能源资源的支撑地。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既为我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客观上也有赖于太原加速发展的支撑。因此,我市有条件成为首都的“后花园”,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腹地,成为支撑和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战略支点。

  产业优势:影响力

    按照省委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我市今后五年将加快建设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铝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等“三大基地”,努力构建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繁荣的省城产业新格局。

    不锈钢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太钢作为我国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与国内同行相比,在不锈钢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且地处能源大省,拥有煤、电、铁矿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太钢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建设了主体投资16578亿元的新不锈钢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一跃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铝镁产业将蜚声海内外。我省是我国的产镁大省,占全国产量的70%左右和世界镁产量35%的份额,我市金属镁的生产能力占全省40%。随着富士康工业园在太原的建设投产,将进一步研发生产精密电气连接器、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组装、半导体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多的铝镁材料将运用到这些产品中。今后三年内,富士康总投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富士康太原工业园成为世界最大的铝镁合金科技制造和研发基地,那时,太原也将真正成为全球的“镁都”。

    重型机械装备产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面对世界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作为具有雄厚机械工业基础的太原市,只要抓住国际产业重组的机遇,进一步巩固发展以太重集团公司为主的重型机械,以太原机车厂、晋机集团公司、太重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主的铁路机械,以太重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基础机械等三大优势产品,实现重型汽车和煤矿机械成套设备生产规模的两大突破,就能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就一定能够把太原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化工、煤炭等产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加快资源整合、提升改造和清洁利用、综合利用步伐,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等产业链,构建能源经济循环发展新模式;做精做细化学工业,延伸下游产品,创造特色品牌,实现由基础原料向精细化工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构筑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太原煤炭、化工等产业就会依托原有的技术、人才优势,形成适应新世纪能源发展需求的新的产业链条,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产业模式,构筑以煤炭加工转化、综合利用为主导的技术产业高地。

  文化底蕴:吸引力

    一个国家的强盛,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发展。一个城市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也取决于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一个城市不能只有GDP等看得见的硬实力,还应该有秩序、精神、文化等看不见的软实力。软实力虽无形无影,但它有着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的走向。可以说,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太原市是三晋文化之源、黄河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意义的文化概念的形成与太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尧曾都于唐,史称唐尧,而唐地即太原;“汉”、“唐”既是中国发展历史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文化符号。太原古称“晋阳”,以地处晋水之北而得名;秦代设太原郡,郡址设在晋阳,故又称“太原”;汉代设并州刺史部于太原,因此又称太原为“并州”,简称“并”。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曾是九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历史上宋、金、元、明、清,太原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军事重镇,素有“中原北门”之称,也是北方著名的文化城市和商业都会。太原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7处,市级67处。有大型祠堂式园林风景区晋祠、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天龙山石窟、佛教名刹崇善寺、太原市标志性建筑永祚寺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纯阳宫等,还有国民师范旧址、高君宇故居、牛驼寨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阳文化源远流长,政治、文化名人辈出,有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和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唐叔虞,三国名将郭淮,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白居易,名相狄仁杰,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元明古典小说家罗贯中,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文学家傅山等等。

    深入挖掘这些人文资源,充分整合开发、展示利用这些资源,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国内外游客在领略晋阳文化的独特魅力中体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必将大幅提升太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加对国内外的吸引力,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插上强有力的“翅膀”。可以说,随着太原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太原必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文化产业也必将在国际产业的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太原吸引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资源:服务力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卫生、社保、民主法制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在山西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随着省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太原将在商务、物流、旅游、金融、会展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全省。

    一方面,我市的社会资源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从科技方面看,太原市汇集了全省46%的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煤化所等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重点科研机构,还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一大批各类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太原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科研开发人员水平和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效率均排第一。从教育方面看,太原市完成了义务教育学制过渡和六周岁儿童入学工作,义务教育“一费制”全面实行,高考录取率617%,保持全省领先,汇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市属高校在校生达到28万人,是省城的文化教育中心。从卫生方面看,太原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系。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十五”期间,太原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顺利衔接。2004年建设了市、县(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市级自营。从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看,太原市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增强,全市已呈现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从社会稳定方面看,太原市以建设“平安省城”为载体,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持久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省城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成为建设和谐山西的首善之区。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辐射全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许多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太原市地处黄河中游腹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上看,太原曾是闻名全国的金融中心,有着晋商文化的深厚积淀。但是,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相比,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实现太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看到,太原省会地位以及第三产业领域已有相当基础,随着以长风新区、枣园新区、上兰新区等商务及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构筑了基础平台,有利于太原市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国内外竞争与合作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商务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国际旅游中心和服务全省的金融中心等 “四大中心”的目标任务。通过“四大中心”的建设,太原市将构筑起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出省会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社会资源:服务力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卫生、社保、民主法制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在山西省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随着省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太原将在商务、物流、旅游、金融、会展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全省。

    一方面,我市的社会资源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从科技方面看,太原市汇集了全省46%的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煤化所等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重点科研机构,还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一大批各类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太原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科研开发人员水平和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效率均排第一。从教育方面看,太原市完成了义务教育学制过渡和六周岁儿童入学工作,义务教育“一费制”全面实行,高考录取率617%,保持全省领先,汇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市属高校在校生达到28万人,是省城的文化教育中心。从卫生方面看,太原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系。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十五”期间,太原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顺利衔接。2004年建设了市、县(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市级自营。从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看,太原市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增强,全市已呈现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从社会稳定方面看,太原市以建设“平安省城”为载体,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持久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省城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成为建设和谐山西的首善之区。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辐射全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许多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太原市地处黄河中游腹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上看,太原曾是闻名全国的金融中心,有着晋商文化的深厚积淀。但是,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相比,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实现太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看到,太原省会地位以及第三产业领域已有相当基础,随着以长风新区、枣园新区、上兰新区等商务及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构筑了基础平台,有利于太原市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国内外竞争与合作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商务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国际旅游中心和服务全省的金融中心等 “四大中心”的目标任务。通过“四大中心”的建设,太原市将构筑起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出省会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设新太原 瓶颈待突破

  ——建设新太原的战略路径选择

    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产业结构创新

    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居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多元化发展不够突出,不符合城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建设新太原的基石,立足于构筑省会特色产业体系,按照省委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推进绿色转型为着力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 “三大基地”、 “四大中心”,着重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园区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基于省会城市的产业特征、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的必然选择。

    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创新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解决好生态环境滞后的 “老大难”问题,必须建立 “绿色高压线”,倡导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开展清洁生产,扶持绿色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为太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我市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改革严重滞后,对外开放度不高,旧体制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相对缓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职工身份转换和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偏窄。如何破解难题,突破资金 “瓶颈”,是我市面临的紧迫任务。

    从对外开放方面看,突出表现为经济的外向度不高,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GDP30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低。对外贸易结构单一,在出口产品方面,还是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2005年,煤、焦、镁三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60%;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占90%以上,加工贸易总额少、比率低;在经营主体上,太原地区外资企业进出口金额小、比率低;在招商引资上,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虽然比上年增长156%,但仍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之末,外资投向也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产业领域。这些方面的问题,折射出我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仍有待加大,改革中的问题仍需依靠改革的办法去解决。要立足于 “五个统筹”的高度,着眼于为建设新太原提供制度支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加速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农村税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科教文卫社会事业改革等,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由于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太原市城乡发展不够协调, “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远农村孩子上学难、学校条件差的问题,二是看病贵和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从全市整体发展格局看,可以说,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五年面临的重大任务。

    同时,由于受 “重经济、轻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科技事业看,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亟待提高。从教育事业看,办学水平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文化事业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视、电影、演艺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创作精品少。从卫生事业看,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从体育事业看,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和谐太原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从激发创新活力、维护群众利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平安省城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就业、就医、教育、城乡公共服务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将太原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裕安康、稳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解决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省会城市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创新

    我市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超前性和系统性,规划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特色不够,品位不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与省会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偏低,道路、燃气、供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偏小,各种影响劳动力流动、资金流动、产品与服务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加大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创新力度,从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强化管理,加强资源、生态和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都市。

    解决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迫切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创新

    由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主持完成的 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位,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居第59位,比2004年前移了4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1位,比2004年前移了1位。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我市科研开发人员水平和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效率均排第一,但科研开发环境排名最后,企业创新能力、科技设施指数均排名第五,综合竞争力仍排末位。这说明,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仍很不相称。科研开发人员水平不差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市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问题。一个城市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不仅谈不上到国内外舞台上去竞争,而且难以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会被越甩越远。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争取早日跨入全国先进省会城市行列。

  坚定不移“走出去”

  ——建设新太原的必由之路

    实现建设新太原的目标,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有效途径和战略举措。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阶段,同时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只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才能使我国的工业化获得稳定可靠的资源保证。我市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能源、铁矿等资源,但并不意味着拥有工业化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相反,我市的一些重要产业的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如不锈钢生产中的镍、铬资源等,我市就严重短缺,必须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除利用一般的生产要素外,还应充分利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如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还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的软硬贷款,弥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步伐。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空间。举凡各国的工业化,都是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条件下实现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实现,就是资本主义先行国在用坚船利炮打开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包括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市场的条件下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化也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才能实现。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太钢300万吨不锈钢产能,就必须在用足国内市场的同时,通过不锈钢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逐步向国际市场发展;富士康铝镁合金项目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立足国际市场发展起来的。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走出去”——— 是我市以自己的特色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途径。“面向世界”是一种眼光,“走向世界”是一种勇气。要带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地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太原特有的民族艺术、民间文化和文化产品等。要大力开展以国际友好城市为桥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开发国际市场为着眼点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要丰富形式,实现文化“走出去”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内涵,增强文化“走出去”的娱乐性;探索运作模式的多样化,使自身文化走出去更加灵活。通过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像《立秋》这样的文化精品工程,吸引全世界人来太原了解和感受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层次。这里,提高引资的质量和层次包含几层含义,一是要重视吸引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层次高的大型外资项目。从我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利用外资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外资在对外营销、科学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带动国内更多企业的发展。富士康的引进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我市正致力于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结构调整,发展哪些新兴产业,如何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用什么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销往哪里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能通过引进一批大型外资企业而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二是要重视引进外资的产业配套性。在引进外资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大型外资项目与一般配套项目的关系。一些大型外资项目之所以难以引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配套条件差,增加了外资的商务成本。三是要把引进外资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我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在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通过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在部分产业价值链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为我市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一条通道。但不能由此认为,我市的这些产业已经具有了国际化水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通过合资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仅仅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我市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拓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市的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利用外资而不是被外资利用的目标。

  建设新太原,我们应该做什么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八项工作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创新,构筑省会特色产业体系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的重点是:加快不锈钢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建设,加快铝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做精做细化学工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商务中心城市,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建设 “华夏文明看山西”国际旅游的中心城市,建设服务全省的金融中心。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壮大园区经济的重点是:引导新上项目和城区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建设设施配套、生态良好、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专业生态园区。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是: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落实促其发展的政策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发展。以县域经济为载体,努力构建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主导、特色城镇为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一体化进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村增收减负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和户籍等各项改革,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目标。

    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精心建设,打造亮点片区。实施 “新区引领”战略,重点规划建设长风街以南可开发的70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区,引导社会资源向城市新区流动。

    强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进一步明确城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调整综合执法的区域关系和职能权限,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管理,提高执法效率。依法建设和管理城市,坚决制止各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

    加强资源、生态和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坚持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企业、产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教育创新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省城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绿色转型推进工程,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开发工程,实施科技资源整合工程,实施 “数字太原”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

    改善创新环境。制定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政策。积极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中央、省属企业搞好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科技投入随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机制。调动和激活民间资本,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改革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创新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划,努力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促进教育均衡化。

    致力文化创新,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驱动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影视、出版和演艺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面向市场,转换机制,组建文广集团。

    突出抓好 “两个园区、三大产业板块”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即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 “华夏文明看山西”研究展示园区建设,加快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加快民族艺术产业板块建设,加快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湖滨会堂、南宫会展中心、青年宫演艺中心等文化设施,改造和美化五一广场,建设音乐厅、广电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建筑,不断繁荣文化事业。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努力构建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同时,着手研究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 “破产重组一批、搬迁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战略,以股份制改造为方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为重点,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创新体制。

    深化城市资产运营体制改革。构建规划、建设、管理有机衔接、相互制约的新体制,改革城建投融资管理体制。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

    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层次高的大型外资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内外建立研发机构和经济实体,支持更多优势产业直接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提高 “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和拓展人民代表履行权力的途径和渠道,推进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对 “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建议案,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好形式、好制度,做好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各界人士和海外统战工作,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

    构建和谐太原,营造创新发展的社会条件和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活力。小店区要努力建设太原的 “浦东新区”;迎泽区、杏花岭区要不断强化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旅游区功能;尖草坪区要发挥 “北展东扩”重要战略支撑点的作用;万柏林区要大力恢复西山生态,全力打造汾河景观;晋源区要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文化生态旅游区;古交市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清徐县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阳曲县要努力打造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娄烦县要建设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

    维护群众利益。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完善分配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快西山棚户区改造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益。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平安省城。

  太原赋

    锦绣太原,晋阳故地,并州新府。襟四塞之要冲,盛衰攸系;控五原之都邑,治乱必据。表里山河,山右首区。际山枕水,华夏名都。

    维我太原,千年辉煌。远绍《尚书》,初都尧唐。雄邑崛起,晋水之阳奠基;三家分晋,封建之制滥觞。秦城汉塞,障国屏邦。月照高楼,将军吹笳散匈奴,扶晋室于坠危;光耀霸府,豪主运筹领朝纲,践齐祚而隆昌。隋杨经营,遂成熙熙大都;晋阳誓师,托起煌煌盛唐。问鼎中原,后唐后晋后汉;融合五族,鲜卑羯氐胡羌。惜赵宋一炬,竟化名都为灰烬,从此山川寂寥。唐明兴建,依然四战之地;金元迭起,实为攻守之场。幸明清相继,渐振故园成重镇,于是城郭繁华。淹至近代,景从武昌义旗而终结帝制,为共和创立;结成统战典范而力御外侮,求民族解放。待雄师东来红旗卷,开启新章。

    维我太原,从来风物殊佳,居然山川形胜。苍莽吕梁接其西,雄奇太行措其东。黄土沃其野,汾河贯其中。秀美天龙镌朴伟石佛,疑是神功;凌霄双塔护娇艳牡丹,天若有情。参天周柏,尽阅不灭斯文;倾城侍女,犹听难老泉声。曾照汾川,灯塔熠熠;长掩道窟,龙山苍苍。尽染崛 山围而秋叶红,远映窦祠而寒泉清。才游崇善寺,又趋纯阳宫。浮光跃金,看文瀛迎泽晋阳湖,堪入画卷;风帆沙鸟,望一碧万顷汾之水,波撼并城。菊花黄,国槐寿。至若春夏之交,草木欣荣;秋冬雪月,千里澄明。瑰奇之胜境,天下播腾。

    维我太原,诗人文士歌呼赋咏之所,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地。传颂台骀神,汾水安澜;功推董安于,晋阳肇始。敢竭忠诚,豫让舍生取义;不辱使命,常惠力和戎狄。刘恒龙潜以启盛世,刘琨发愤则思图治。激赏壁画,遥想高齐君臣指点天府之城,踌躇满志;通读碑铭,盛赞李唐父子直抵封建之巅,叹为观止。最相思王维之南国红豆,须痛饮王翰之葡萄美酒。欲穷千里,更上层楼仍追王之涣;妇孺皆诵,天长地久总忆白居易。计安社稷,狄仁杰斗南一人;血洒疆场,杨家将忠良谁敌。称米芾双绝书画,慕傅山独步学识。穷究五经,阎若璩皓首真伪辨;笑谈三国,罗贯中挥笔风烟起。传播火种,长念革命先驱高君宇;引领风骚,素仰文学大师赵树理。晋商故里富甲,雄视海内;王氏祖地情深,流风百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并州一脉浩然气。

    今我太原,万千气象。晋商之都展雄姿,不锈钢城映碧空。出平湖,惟有巨型龙门锁三峡;卫银河,试看神威火箭射天狼。黄河之水落并州,高能之电输京唐。谁谓重山难越,放眼高速出雄关;人说五洲相逢,举目鹏翼接天涯。陶铸英才,百年学府奋飞;孵化精品,科技园区争创。清徐美而葡萄甜,晋水碧而稻米香。妙绝矣面食,神州誉响;佳酿哉陈醋,四海名扬。数惊宾朋,威风锣鼓镗镗;再放奇葩,瑰宝晋剧锵锵。华灯竞放于长街,霓裳斗艳于曲巷。家园绿匝,广厦云翔。节物风流,人情和畅。安居而乐业,邦兴而民康。

    锦绣太原,于斯益彰。满眼百业勃兴,思之前程无量。洋洋乎,三晋文脉绵亘;优优哉,现代气息交融。渐入佳境,肇造新型工业基地;不由恒蹊,构建特色文化名城。方跻卓越之域,本于诚信;克臻和谐之景,贵在兼容。上承先人之潜德幽光,自强不息,递传千年盛名;下启来者之聪明睿智,与时俱进,谱写万世华章。

    美哉!太原!祝三百四十万人民福祉永保,愿七千平方公里土地丰饶长存。

 
摄影:flyingfree;照片来源:色无界网站
 
摄影:flyingfree;照片来源:色无界网站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07年5月31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