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璀璨文化一脉相承 科学创新与时俱进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把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编者按总有一些东西流淌在今人的血液里,总有一些东西熔融在今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穿越历史的隧道,鲜活地呈现在今人面前——这些民俗、风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深深地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无不显示着民族文化的特质。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市委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指出,要把太原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太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需要认真领会。

    一、关于“三晋文脉”和“现代气息”

    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极盛时据有今山西中南部和周边的河南、河北、陕西一部分。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由于这三个诸侯国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所以简称三晋。

    古城太原,它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 “台骀治水”、“桐叶封弟”,至南北朝到隋、唐,太原的地位更加显赫。宋灭北汉后,古晋阳城被毁,但从宋、金、元、明、清直到近代,在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更替、民族争战、经济文化交流中,太原始终处于军事重镇、商贸都会、文化苑坛的地位,这里凝聚着三晋文化的沉淀,代表着三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称作“语境”,又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文脉在这里,则专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演绎过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人间悲喜剧,遗留下丰富的文化精髓及历史源泉。这些东西,有的呈物质形态,有的呈精神形态,包括非物质文化形态。然而不论它处于何种形态,里面都渗透着一种独特的风格、文化风貌或历史轨迹。这些东西对于山西历史文化特点的形成,以及对于古人、今人都产生过,并且至今仍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更是对山西有着特殊的影响。三晋文脉,实际上就是山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格、文化风貌和历史轨迹。对于三晋的缩影——太原来说,太原的城市文脉就是三晋文脉在太原的体现,它像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太原的历史文化和三晋的历史文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从物质形态来讲,人们说地下的文物看陕西,地面的文物看山西,这话并不全对,山西地下文物也很丰富。例如太原有埋于地下的晋阳古城,有前几年刚发现的北齐娄睿墓、徐显秀墓壁画和隋代的虞弘墓等。在国务院去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太原就有8处。至今,太原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13处。据不完全统计,太原市现有馆藏文物达20余万件,古遗址、景观、雕塑、壁画等各类文物近千处,经各级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78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文物会被发现。历史文物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从精神形态来讲,5000年三晋大地上演的幕幕活剧都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其中有许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桐叶封弟的兄弟情谊,关公的忠义,李渊父子创基立业的雄才大略,匈奴、鲜卑、羯、氐、羌兄弟民族大融合的各民族包容团结精神,晋商的诚信精神等,更有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各种文化艺术遗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它们以传统的文化形式流传下来,或民俗,或艺术,至今仍存在于人们的风俗习惯、追求爱好、言谈举止、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继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晋祠的庙会、小店的社火、徐沟的背棍铁棍等等。

    那么什么是现代气息呢?

    所谓气息,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追求的某种情趣和风格。它来源于客观的生活实际,并反作用于客观实际。所谓现代气息,就是当今时代人们所追求的情趣和风格。这种情趣、风格要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生活方式、文体活动、言谈举止甚至建筑特点、穿衣戴帽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作为历史文脉,由于历史的发展在各地体现都不尽相同,因而各有其特点,但是作为时代的气息,一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大体是一致的。

    当今时代人们所追求的时代气息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应与我们时代的特点、时代的脉搏、时代的大气候、时代的氛围密切相关,应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它应当是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弘扬,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利于以诚实劳动换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根据这几个“有利于”,当今的时代气息应当具有如“八荣八耻”、改革开放、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民主法制、追求高科技、追求竞争与合作、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内容。

    三晋文脉和时代气息虽然一个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另一个是服务当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精神,但其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现代精神是从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现代的一切也必将变为历史的。使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保留历史特点,又服务于现代,推动历史发展,这就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二、“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的有机结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文化”无一不是集当地历史文脉和当代气息为一体的有机结合。事实上,在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个“结合”之前,这个“结合”就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人们正是在自觉不自觉的“结合”中展现着各地的特色,推动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结合”,也有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对历史文化,究竟应该继承哪些,摒弃哪些,究竟应该如何“扬弃”,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这个必然性的过程中,有一些该继承的没有继承,该遗弃的没有遗弃。例如我国宋朝时极为流行的词调,很少有流传下来的,以至于今天只有词牌,没有词调,只能吟而不能唱。还有许多科学技术,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等都失传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要让历史文化流传下来,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对这个“用”字,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研究。

    第一,要从这些遗产是否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角度对待它,而不能急功近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把古的东西拿出来,直接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推动招商、旅游发展当然好,但文脉本身不等于经济。有的古代遗产也许没有多少观赏价值,但它是文脉的传承载体,它极具有研究价值,我们也应当予以保护,扩大它的影响。例如清徐的文庙、狐突庙等,也许现在没有什么“看头”,吸引不了多少人,更赚不了几个钱,但它们是不久前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就足以说明其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极大,但我们在保护、维修、利用上还有许多工作没有跟上。

    第二,要摒弃左的思想束缚,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待三晋文化遗产。

    在三晋的历史文脉中,有许多反映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革命与反革命的文化遗产。例如有奴隶制时代奴隶反抗奴隶主起义的柳下跖的遗址,有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封建地主压迫的李自成起义军遗址,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军起义遗址等,特别是在现代革命史中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在太原战斗和生活的遗址,对这些具有革命意义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保护、挖掘、弘扬,用以激励今人为振兴太原、振兴山西和振兴中华服务。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三晋2500年的历史,并不都是“革命历史”,“革命历史”只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部分。我们万万不能以某些东西为某个剥削阶级服务从而以“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和决定是否保护继承,而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要尊重劳动人民在各种历史条件下对文化的贡献,要从这个角度对它予以妥善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把这些东西妥善地保存、保护下来,展现在今人面前,这本身就是古为今用,就是为现代化服务。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北京的故宫、晋中的乔家大院等,我们绝不能因为它们当年曾为奴隶主、封建帝王、商业资本家占有而抛弃。不久前,报上曾有对袁世凯、曾国藩的故居是否要保护的争论报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还需要争论吗?

    第三,要打破单位、部门、行业、体制界限,大刀阔斧地进行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由于种种历史的、现代的、人为的、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市的许多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风景名胜到现在也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开发、整合和利用。例如晋祠红墙内的博物馆和大门外的场地,分别由市文物局和晋源区管理,门外的秩序相当混乱,而博物馆没有办法。唱经楼虽然维修了,但周边却建起了高大豪华的现代商厦,还命名为巴黎大街,这同唱经楼这一古代科考教育遗迹的氛围极不协调。有的历史民宅,文物局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最终还是被开发单位夷为平地,所谓异地保护成为空谈。所有这些,责任并不一定是哪个人或哪个单位的,但不论什么原因,都给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管理体制入手,协调各种关系,打一个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仗,尽可能把能整合的整合起来,展现在世人眼前。

    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形象、逼真、多维地展现三晋文脉。

    我们今天已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把三晋文脉更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应当立足科学、认真研究,在如何展现上多下功夫。在北京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型展览中,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动画等手段,把红军长征过程十分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人们并不觉得是在做假。有的文物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但我们有的同志却过分谨慎,在维修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当然,谨慎是对的,但“谨慎”不等于不动。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有的文物再不维护就可能毁灭,我们为什么不用科学手段去维护呢?例如天龙山圣寿寺的泥塑,是泥塑中的珍宝,但早已塌露出内部的支撑木棍,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龙山大佛的佛头早已不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现代手段给予复原呢?连中国猿人的头形,黄鹤楼、鹳雀楼都是今人修复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我想,只要经过科学的论证,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选择最好的大师,完全可以在修复、复原上迈出步子。

    第五,要找到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的结合点,在今人“参与”上多动脑筋。

    要把三晋文脉同今天的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要千方百计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接触点、感觉点。包括通过人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直至“脑觉”,通过这些接触点、感觉点,使人们能够对三晋文脉有所认识、接受、欣赏、领悟、享受,进而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际上就是重现宋朝的“小社会”,园里所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商家饭铺的掌柜、店小二都是宋服打扮,一进入,你立刻就能得到“宋人”的服务,让你有身临宋都汴梁的感觉;武汉的东湖,每天早晨都有个“入城式”,不知不觉中,你已成为到“楚国”完成“使命”的“各国使臣”。所有这些都是让你“参与”到古景中来。而太原的许多景点,就是看,就是听,就是走,时间一长就会让人有乏味之感。我们是否可在晋祠的圣母殿前搞祭拜圣母的活动,是否可在水镜台下搞历代歌咏晋祠的诗词演唱活动,是否可在水母楼前展现水母娘娘优美动人的故事呢?让人们“参与”,是一项极为科学、巧妙、有趣、有益的活动,它是一项文化活动,是一种古代优秀文化对今人的感染熏陶。

    第六,要将“结合”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进行“结合”。

    对三晋文脉进行开发、展现、结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多个部门眼前和今后的长远利益,而且涉及几届政府的连续工作,因而所遇到的困难和影响不会小。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一切依法进行“结合”。国家有文物法,国务院有文物保护的实施条例,但这些都比较原则。为使法律更符合我市实际,19912月我市实施了《太原市晋祠泉域保护条例》,20023月公布实施了 《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20037月公布实施了 《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200610月市人大又通过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条例》。这些条例和办法都具有法律效力,必须遵照执行。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严重影响着对三晋文脉的保护、整合和开发: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少文物古迹继续遭到明目张胆的破坏,有的居然是打着保护旗号的破坏;二是有的问题在法律上还是空白。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各种破坏文物保护的行为,另一方面加紧调查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让法律保护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弘扬三晋文脉,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太原的发展

    第一,开发晋阳古城,展现2500年的三晋文脉。

    据考证和探测,今天地下的晋阳古城保存基本完好,挖掘古城意义重大。就是在今天的古城遗址上,也仍然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古迹,例如古城营村南有隋代的阿育王塔,古城营村北有宋代的九龙庙和晋阳宫的最后建筑玄武楼,南城角村有二郎庙,有建于明朝景泰年间的太原县城,有明朝重臣王琼的府第等。此外,还有平晋寺遗址、风洞遗址、东岳庙、龙王庙、窑神庙、玉皇庙、尹公祠旧址、福隆寺、关帝庙,还有太原县牺盟会旧址等。如果能有计划地挖掘晋阳古城,并把现有的文物古迹进行合理修复,整合为一体,它的价值将不亚于意大利的庞贝,不亚于平遥古城,不亚于西安的兵马俑,它将吸引全球亿万观众的眼球,将会起到弘扬三晋文化,推动太原走向世界的轰动效应。

    在今天的太原城内,还有两座地面大型遗产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是督军府,即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16年,北洋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督军后,这里改名为督军府。督军府旧址最早是唐明镇的晋文公重耳庙,用以纪念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北宋灭北汉后,晋阳城被毁,此庙即为州府衙门所在地。自宋至金、元、明、清它一直是山西军政衙门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太原曾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山府署。19494月太原解放至今,它一直是省人民政府驻地。可以说,督军府作为历代王朝演进的载体,作为近现代革命的重要遗址,最具代表意义。北京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并没有住进故宫里,从而使故宫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不久前江苏省已把原国民党总统府开辟为博物馆,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五一路南段东侧的皇庙。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级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现有皇庙建制在全国仅存太原一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皇庙也历遭劫难,先后成为昭义祠、关帝庙、山右大学、并州中学,解放后市邮局、残疾军人疗养院、假肢厂、橡胶机带厂相继使用,虽然遭到破坏,但总体结构还保留明代特色。市政府修复皇庙的决策是正确的,现在要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使其尽快完工。

    第二,发扬晋商精神,把太原的市场经济搞得更好更火。

    明清之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外商界有500多年。令他们取得成功的“晋商精神”也是三晋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精神”贯穿了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弘扬晋商优良品格。一方面要通过保护晋商遗址,创办“晋商节”,纪念晋商名人,用以弘扬晋商文化,再现晋商风貌。

    话剧《立秋》为我们开了个好头,这条路子还要继续下去,要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文艺形式,用各种体裁、题材展示、宣传这种精神,把晋商牌打向全中国、打向世界。二是学习晋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学习晋商在吸纳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新文化观;学习晋商以诚为本、义中取利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借鉴晋商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以及在市场取向和资金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充分利用三晋历史的名人效应和名作效应,以文化形式把太原进一步推向社会。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为晋阳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唐朝诗人王翰、王之涣、白居易、王昌龄,诗人兼画家、音乐家王维都是太原或太原地区人,北宋书画家米芾祖籍太原,元末明初著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的作家罗贯中祖籍清徐,明末清初精通诗书画、金石医、佛、道的名士傅山长期居住和活动于太原,等等。我们应像山东打孔子牌,河南新郑和陕西黄陵打黄帝牌一样,也打打这些太原名人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可以做。除了这些出生和活动于太原的文化名人之外,还有许多著名人物写下了大量的吟咏太原、讴歌太原的名著名篇,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太原早秋》和描写晋祠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唐明皇的《过晋阳宫》,杜牧的《并州道中》,元代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令狐楚的《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范仲淹、欧阳修、于谦都写过吟咏太原的诗词。仅姚奠中先生主编的《咏晋诗选》中,就收集了40多位古代诗人50多首咏太原的佳作;师海貌先生编注的《晋祠歌吟集》中就收集了南北朝以来227位作者的480首诗歌。至于当代名人咏太原的诗词,从陈毅、郭沫若、董必武到当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对这些名人歌颂太原的作品,我们宣传得还很不够。特别是把歌颂太原的古今佳作谱成歌曲演唱的作品还为之甚少。应当说,关于太原的名人名诗,是三晋文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文艺形式,在各个风景名胜点,在各种迎送宾客场合广为宣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使武汉三镇名声大振,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洞庭湖岳阳楼有口皆碑。歌咏太原的名家名人如此之多,我们完全有条件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甚至灌输,使人们在旅游之中享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笔者在2004年“五一”节参加了由太原市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艺表演,由山西大学艺术系名师谱曲,该系学生演唱的古今咏晋祠诗词令听者如痴如醉。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做强做大。

    第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太原面食佳肴招待八方宾客。

    三晋文脉中有一大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有的以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有的则以定期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流传下来,这种遗产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属民间饮食类的傅山八珍汤,民间音乐类的太原锣鼓,民间工艺类的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六味斋酱肉系列,文化空间类的晋祠庙会,曲艺类的太原莲花落,岁时节气类中的一些节日等等。仔细考证起来,每一项遗产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更可贵的是这些遗产融化在人民的生活中、风俗中,形成最具太原特色的文化现象。把这些遗产继承下来,传扬下去,扩展开来,不仅能丰富人民生活,更能吸引周边及外地旅客,从而把太原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太原市已经申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件大好事,下面的任务就是把它搞活,做大做强。

    这里特别需要大声疾呼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面食。山西面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具特色的宝贵遗产,是具有三晋文脉的,最能让来往宾客感受山西特色的王牌之一。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独树一帜。山西的刀削面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我国著名五大面食之一。明清时代,随着晋商的发展,山西人开的面食店遍布全中国。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并引向全世界。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美誉。2003年,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中,太原举办的世界面食节打得很响。然而在以后的几年中,规模和影响都越来越小,到最后竟销声匿迹。这是最不应该的。在今天,也许晋中等地的面食更具水平,但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其面食也应领先全省。在太原举办一年一度的面食节,无论其经济意义还是社会意义都不可低估。我们应当总结前几年举办面食节的经验教训,理顺关系,协调各方,把这一张牌做好做大做强。

    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集为一体的工作,是一项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扬弃传统、古为今用、吸引世人、推动当代发展的工作,是一项功利都在当代、更利在千秋的事业,身为山西人、太原人,都应为此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07年5月29日;本文作者:刘新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