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几时却到承平了 重看官家筑晋阳

  所谓历史名城,直观地讲,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是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是历史上在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中有着深厚积淀的城市。华北重镇、山西太原就是这样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

  唐尧故地―――故唐国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习称唐尧,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是华夏5000年文明史上家喻户晓的人文始祖之一。

  史载,唐尧初都太原。《汉书地理志》记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唐国,帝尧之裔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尧曾在太原盆地北端建唐城。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名城的《都城记》说:“晋阳城北2里有唐城,尧所筑。”中国古代城、国为同一概念。所以,唐城也称唐国,以至于太原有了“唐”之古称。后来,尧迁都平阳(今临汾),平阳又有了唐之名称,故太原又称“北唐”。现在,太原仍有古村落名尧城,仍有古遗迹尧庙。

  尧曾命羲氏、和氏顺应自然,观察日月星辰之变化,在掌握一定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年为366天的年纪,并用19年中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来调整时差的上古历法。他还依据一年366天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4个季节、24个节气,传授人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由原始蒙昧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

  关于尧,其公认的说法是始都于唐(今河北唐县),后迁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今临汾)。

  桐叶封地―――故晋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史记?晋世家》载:“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按此说,西周时期即在今太原地区分封有诸侯国―――唐国,都于唐城。唐叔虞之称由此而来。唐国的第二代诸侯王、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国濒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此为晋国之渊源。清《晋祠志序》中写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祠者何?庙也。祠而曰晋者何?以祠在晋水之源也。晋祠者何?唐叔虞祠也。唐叔虞者何?周武王之子,成王之母弟也。叔虞而曰唐者何?成王灭唐乃剪桐叶以封于唐也。既为唐侯,都于晋阳,后人感其德泽,立庙于晋水之源以祀之,故曰晋祠。”《魏书?地形志》云:“晋阳有晋王祠”,即指此也。”

  春秋霸地―――有晋国

  春秋时代,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一直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一时期。名义上是周王朝统治,实际上是诸侯并立,强国称雄争霸。

  所谓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又一说是宋襄公虽有称霸之心,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会盟失败,不能算是霸主,而后的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故五霸之中应没有宋襄公,而应是越王勾践。五霸说虽有争议,但其争霸的事业却是事实,霸主中始终有晋国也是事实。晋国晋人很了不起―――其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百里的地方,直至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晋献公时,晋的疆土从黄河北岸扩展到了南岸,并达到了黄河以西的地方。晋文公时,国力空前强盛,晋国联合秦、齐、宋几国,出兵车七百乘,在城濮之地大败楚军,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三家分晋―――开战国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魏、赵三家(三卿),利用旧君刚死、新君幼弱之机瓜分了人家的土地和户口。这就是春秋大变动时期发生的“三家分晋”的著名历史事件。三家分晋的结束正式标志着战国历史的开始。

  晋在春秋前期发生了几十年的公族内乱,晋国君主的办法是:不给公族子弟封地和官职,确实消除了公族内部对君位的威胁。可是,这样一来,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了。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已经是“政出家门”,由卿大夫主宰一切,国君成了傀儡,甚至被任意杀死或废掉。“家门”主要是指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赵襄子执政时赶走了范氏、中行氏,形成了四卿执政的局面。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公元前453年,智家的大夫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于是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公元前455年,智伯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宁可战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利用晋水灌晋阳,城里越来越困难。赵襄子派张孟谈出城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用的同样是水战,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韩、赵、魏三家形成了鼎足之势。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国力贫弱,无力驾驭诸侯的周威烈王,看到分晋已是既成事实,也就顺水推舟,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整个战国时代,今太原地区属于赵国的地盘,古城晋阳为赵国的国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秦汉时代―――称韩代国,誉“龙潜之地”

  秦庄孝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秦嬴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二次平定晋阳,复置太原郡,治所设于晋阳城。

  汉初,实行诸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六年,废太原郡,以郡21县置韩国。高祖十一年又废太原、雁门二郡,合其地,复置代国,“立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国,“立子参为太原王,都晋阳。”汉文帝因太原成就了其“黄老之术”并进而问鼎九五之尊,在返乡归省太原之际命名太原为“龙潜之地”。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加强对郡、国的管理,武帝首创“州刺史部”建置,分全国为13个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此为历史上的州制之始。并州刺史部,是新置的13州刺史部之一,其下监辖9郡,太原郡为9郡之首,刺史部设晋阳。这正是后来称太原为并州的来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太原国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互相倾轧,皇帝徒有虚名。黄巾军起义后,军阀割据,相互兼并,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汉文帝曹丕“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旋又废太原国置太原郡。公元265年,西晋又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隶属并州刺史部。

  当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的时候,史家们称为“五胡乱华”时代正式开始。黄河流域的各个民族在短短130余年中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北方重镇晋阳城,在8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被五胡创立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据。

  公元532年秋天,高欢彻底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占据晋阳城,与尔朱氏一样,高欢也把晋阳城作为他的根据地。晋阳城何以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厚爱呢?原因在于:

  一、晋阳“四塞”的险要地势。晋阳城地处汾河谷地,四周都有群山为天然屏障,在军事上占尽地理优势,适合割据称霸。二、南北朝时代,晋阳城处于北朝的中心,进可南下直取中原,退可凭借城池坚守待援,即便大势已去,也可以北逃塞外以待卷土重来。三、京都洛阳无险可守,从西晋以来,洛阳一次次被轻而易举地攻破。于是,高欢开始了对晋阳城的苦心营建,他把大丞相迁到这里,又将三州六镇的鲜卑族人迁到晋阳城外围居住,后来还在城中兴建了晋阳宫。晋阳宫与其说是一座宫殿,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物资储备库,里面不仅储藏着兵器、军械和粮食,甚至还有大量的妇女。高欢就坐镇晋阳城,遥控北魏朝政。自此,太原实际上成了北魏的统治中心,史称“霸府”。二年后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

  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傀儡皇帝,建立北齐;“新置并州尚书省”“省下辖太原郡,改太原郡治晋阳为龙山,新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废并州尚书省置,“置(并州)总管府”,总管府下仍置太原郡,郡治龙山。龙山石窟的历史由此开始。

  隋唐五代时期―――龙兴之地,誉龙城

  公元582年,隋朝废并州总管府,在晋阳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公元589年,杨广扩建东魏所修晋阳宫,于宫外筑高13米、周3.5公里之宫城墙。初名宫城,后更名新城。公元596年,杨广在晋阳新城之西,筑起高13米、周4公里之仓城,东城墙与新城相连。晋阳成为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创大唐基业,因晋阳古称唐国,故定国号“唐”。公元637年,并州长史、英国公李责力在晋阳汾河之东,扩筑原北齐太原县城,与汾西并州城隔河相望。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还师晋阳,亲笔御书《晋祠之铭并序》歌颂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公元692年,武则天下诏置晋阳为北都,地位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同等,合称“三都”。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北都改称北京,太原作为龙兴之地,帝王气象始现。

  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太原豪杰在五代的历史舞台上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不仅人数众多,战功煊赫,仕途辉煌,而且在战争中的出谋划策和国家的施政建设上,在保家卫国、抵抗异族入犯以及平定国内叛乱等方面,都大显身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辽)、金、元―――锦绣太原城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焚晋阳,移并州治于榆次,并于晋阳故城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次年,赵光义决晋、汾二水淹灌晋阳城,历经1476年的重镇晋阳彻底毁灭。公元982年,赵光义命三交(今太原市北古城村)部部署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市羊市街大关帝庙一带)重建新城,是为今日太原城之雏形。为避“晋阳”“太原”旧名,宋在这里设置阳曲县,从此太原又称阳曲。宋中期,太原发展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初现“锦绣太原城”的风范。

  金天会四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破宋都汴梁,掳去徽、钦二帝,其中一战,依史家言,如果保住晋阳城而不是把它毁掉的话,那么金国的女真是不可能拿下太原,进而攻占首都汴梁的。为此,金、元文豪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一诗中,喟然而叹:“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同时又热切地呼唤:“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可见晋阳城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神圣。

  明清时期―――九边重镇、晋商故里

  公元1383年,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木冈令永平侯谢成扩筑太原城。太原城周12公里、高12米,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是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的大城。在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中,太原位于“九边重镇”之首。当其时,锦绣太原城更有了一种新的大气与霸气。九边镇之中,有辽东镇治广宁,今辽宁北镇、蓟州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宣府镇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镇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太原镇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延绥镇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宁夏镇治所在今银川、固原镇治所在今宁夏固原、甘肃镇治所在今甘肃张掖等。

  晋商所以能在明清崛起,除其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外,在诸多客观因素中,明清统治阶级需要之所在,无疑是晋商崛起的关键所在。明王朝为抵御蒙古,在鸭绿江至嘉峪关长城一线秣马36万、厉兵八九十万,设立九边重镇,这就造就了一个高额消费区。为解决这些兵马的生存和需要,位于九边重镇的山西商人,捷足先登,蜂拥而至,操起贩运各种货物的生意。当明政府颁布开关互市令后,他们进一步与关外各民族展开贸易,互通有无。晋商中怀有更大野心和企图者,在贸易旗号的掩护下,充当了中国未来的统治者的耳目和密探,做起了“政治生意”,晋商由此开始了其长达300年的辉煌历程。  

 
李唐王朝太原起兵雕塑

本文作者: 范富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