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电视系列片《解读沁河古村落群》第四集:郭峪与皇城
 

  第四集:郭峪与皇城

  这里是阳城县的樊溪,隔水相望的三个村庄分别是郭峪、皇城和大桥。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皇城村和大桥村都只是郭峪的一部分。

  郭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大桥村里座落着海会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最初的名字就叫郭峪院。

  郭峪是目前沁河流域保存面积最大的城堡式古村落之一,这一切得益于昔日经济的繁荣和官宦、巨商们不遗余力地建设。

  崇祯五年七月十六日,王自用部在大雨滂沱之中攻掠郭峪,千余死难者的鲜血成为幸存者挥之不去的魇梦。

  张鹏云,万历三十四年进士,在他的极力倡议和村中大户的积极响应下,一座宏伟的城堡在崇祯八年崛起于樊溪之滨,将郭峪护卫于他的臂弯之中。城墙上的六百余眼城窑,既是守卫家园的藏兵洞,也为郭峪赢得了蜂窝城的赞誉。城角的奎星阁,既聆听过静夜里居民们安祥的轻鼾,也听到了"十二月事变"突围的枪声。

  资雄一方的王重新担任村中社首多年,在郭峪城的创建中,他一人就捐银七千两。这位公共建设和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尤其热衷于庙宇的建设。这里是王重新参与重修的汤帝庙,俗称大庙,是村之社庙,郭峪的重大事务通常都在这里商定。汤帝,传说中建立商朝的贤君,曾在阳城桑林为民祈雨。汤帝庙的通脊正殿面阔九间,如此规格在全国也属罕见,出自于一个村落就更显珍贵。

  郭峪历来文风鼎盛,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明清两朝,这个小村一共产生了十五位进士、十八位举人,也出现过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世家和许多门庭显赫的官宦人家,名噪一时的"樊南吟社"常活跃于此。

  当年,陈氏、王氏、张氏、范氏、卫氏都是郭峪的名门望族,如今,人非而物是,故园依旧,空余"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一座座寂寞庭院任人凭吊。

  在这些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中,又以"老狮院"为最,这里是陈氏家族的祖居,门楣上多达三层的木制匾额间书写着陈氏家族过去的辉煌与荣耀,青青的石条台阶、被岁月冲刷成灰色的门柱与斗拱记载着陈氏家族的沧桑。

  明朝末年,陈氏家族另辟新居于村外的中道庄,崇祯五年,为抵御流寇侵扰,陈氏家族在新居旁建造了一座高达七层的防御工事,取"河山为囿"之意命名为河山楼,民间俗称看家楼。做为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完固而周至,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内备有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囤集着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楼底还辟有地道通往村外以便于隐蔽和转移。

  崇祯五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郭峪在秋雨中惨遭涂炭,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得以幸免。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王重新后来在郭峪也建造了一座看家楼,取预防、居安思危之意命名为豫楼。在豫楼的墙碑里,有王重新撰写的《焕宇变中自记》,文中详细记述了崇祯年间的战乱,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文风鼎之地,为后世留下第一手战乱资料的竟是一位商人。

  很多沁河古村落中都曾建有看家楼,另一座经历了实战考验的看家楼名为汝璋楼,崇祯五年九月,王自用率兵围攻,掘地丈余深而楼不毁,古人高超的建筑工艺不能不令人赞叹。

  河山楼峻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修建了内城"斗筑居",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陈廷敬显贵之后,家族兴旺,在这种情况下,又开始修建外城"中道庄",并于康熙四十二年全部完工。

  世德居建于明正德年间,是皇城村现存最早的建筑。明朝末年,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成为这里的主人,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出生于世德居,与他的几个兄弟先后在这里接受陈昌期的儒学教育,并从此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世德居成为陈氏家族兴旺繁荣的又一个发祥地。

  这座石牌坊奉旨建于清顺治十四年,褒奖的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这一年,十九岁的陈廷敬已经考取举人的功名,牌坊的落成不仅为陈家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激荡着青年学子渴求功名显贵的雄心壮志,一座更大更能彰显天恩的牌坊已经在无形之中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第二年,少年得志的陈廷敬即成为陈家第三位进士,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宦海坦途。

  此后,陈廷敬喧极一时,位极人臣,辅佐康熙皇帝五十一年,成为他的政治导师与肱股重臣。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陈家,皇城之名也由此而来。

  陈廷敬还负责主持编撰了我国历代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而他的儿子陈壮履也参与了这一文化工程,父子同修一部字典,一时被传为佳话。

  陈廷敬心中的那座牌坊最终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奉旨建造,"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这一官职即为清初的宰相。"总宪",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而另十四幅匾额则书写着陈氏家族取得的功名与官职,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赠,这便是一个莘莘学子在位极人臣之后为昔日的寒窗苦读而得到的泽被整个家族的回报。

  斗筑居内,还建有御史府,这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的故居,内城城门上的"斗筑可居"匾额即是陈昌言的手笔,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遭逢乱世的陈氏家族对平安生活的渴望与祈盼。陈昌言在明清两朝均担任御史之职,也只有类似于他这种出身于商贾家庭的知识分子,才不会像传统儒生那样,与生俱来地背负过于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夷夏之防"的精神枷锁,得以从从容容地脱去旧朝服,剃去头发,继续做他的"直指公"。

  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清,烽烟燃遍三晋,姜瓖部将张斗光上门召请陈昌期,经历了明末十余年战乱的陈昌期不愿卷入政治旋涡引火烧身,因而严辞拒绝。张光斗举兵围攻斗筑居,陈昌期率众坚守,直到清军解围,陈氏家族和周边村民因为没有参与这次注定会以失败告终的兵变而逃过了一场政治灾难。

  从"斗筑居"的命名、陈昌言的两朝为官以及陈昌期不愿反清这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到陈氏家族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与谨慎求稳的价值观念,所有这一切,无疑都被陈廷敬完整地继承下来,再加上陈廷敬自身的德才以及清初帝王迫切需要汉族知识分子来协助他们维护统治,这些都是陈廷敬官运亨通、成为封建政坛上罕见的不倒翁式人物的主要原因。

  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繁荣兴盛一百余年之后,陈氏家族最终走向衰败。但是,"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辉煌历史,使陈氏家族无愧于"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的赞誉。

视频来源:山西卫视;本文作者: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0-22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人文、旅游视频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