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批评理学的主要观点

  在一些思想史、断代哲学史和傅山评传等著作中,对于傅山的反理学思想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侯外庐所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余秉颐、蒋国保等合著的《清代哲学史》,魏宗禹所著《傅山评传》等。本文从“无理与理”关系论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傅山反理学思想的社会政治的指向性。

    简括地讲,在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之中,王夫之、黄宗羲二人主要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理气关系。顾炎武则主要从历史还原的角度,将理学还原为经学,提出了“理学即经学”的命题,从而消解了理学的神圣性,力图将理学的形上思辨转化到具体的经学研究之中。而颜元则主要从经世之学的角度,批评理学的空疏不切日用之处。相比较而言,傅山对理学的批评,其路径则比较接近顾炎武与颜元,在理气论方面论述不多,比较侧重于从字义的历史还原和理学的社会作用的角度,批评理学之“理”的理论谬误及其危害性。他通过对宋儒的批判而上溯到对孔子以下儒者的批评,将孔子以后的儒家统称为“世儒”,又将“世儒”分为三类,像孟荀则被称为“俗儒”、程朱被称为“陋儒”、死守程朱教条的称为“奴儒”。其思想批判的重点在于“陋儒”与“奴儒”两类。而通过对“陋儒”与“奴儒”的批判来确立一种独立人格,培养起历史个体的理性批判能力。他通过对子学的提倡,打破经学一统的局面,从而为确立多元的学术研究格局,培养学者自由的思想精神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学者说:“傅山对儒学,尤其是对宋明新儒学的批判,所以难能可贵,并不体现在其理论的深刻性上,而是体现在其立场的鲜明性上……这一鲜明的立场,使他对于宋明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改良儒学、完善儒学这一儒家自我批判的旧模式,而具有近代才正式出现的彻底批判儒学的某些含义。”(《清代哲学史》,余秉颐、蒋国保等合著,第558页)

    傅山从理论上对理学的批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从理气关系的角度,认同“气先理后”的思想,不同意理学理在气先的观点。他说:“老夫尝谓气在理先,气蒸成者始有理,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虫鱼皆然。右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傅山全书·理字考》,第一册,第537538页)

    2.从范畴史的角度,消解理学之理的神圣性:揭示“理”范畴的历史内涵,以证明理学家对“理”字的哲学解释不合古代经、史、子的本意。他说:“《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岂古人不知有此字耶?看《孟子》‘理义说心’用‘理’字处,傻生动,何尝口龈也?《礼记》则‘理’字多矣,亦不觉甚厌人。乃知说‘理’字亦顾其人何如耳。”(出处同前,第538页)

    他甚至用寓言的形式嘲讽 “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所谓“中国之大儒”,不辨名物,不知历史,“不知五谷,尘土是食”,“人长七八寸,不见日月星辰……其国自有文,不满数十字,读中国唐以上之书即不能。人抄宋人卑卑语,读之曰:圣人之言也,知理不知气”(《傅山全书·圣人为恶篇》,第一册,第543544页)

    3.对“理”的性质判断:傅山认为,理也有善恶之分,如同性有善恶一样。而且“理”存在于看似无理的地方,因此,在价值判断的层面上,傅山要人们从理学崇理颂理的精神祈向中跳出来。他说:“理之有善有恶,犹乎性之有善有恶,不得谓理全无恶也。即树木之理,根株枝节,而忽有纠拏杂糅之结,斤斧所不能施者,谓此中无理耶?”(《傅山全书·理字考》,第一册,第537页)

    4.通过“无理与理”关系的辩证,肯定“无理生理”、“无理胜理”的激进思想:

    可以这样说,傅山从理论上批评理学的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透过“无理与理”关系的论述,显示了其对理学批评的社会政治指向。

    与理学家将“理”看作形而上,“气”看作形而上的思想观点针锋相对,傅山在理论上提出“理,形而下也;无理,形而上也。无理生理,理不知无理……”(《傅山全书·圣人为恶篇》,第一册,第541页)的独特思想。证成这一独特思想观点的理由是:“天,一也。阴阳,二。阴有阴理,阳有阳理,阴不欲无阳,阳不欲无阴。分而之人者,阳之人始不欲有阴,阴之人始不欲有阳,而各有其理……欲独据而有之者,天之毗也,理之毗也。毗阴者嫉阳,毗阳者疾阴,皆不知分诸天而同诸天也。故阴阳有理,而天无理也。何也?一,二也,分也。无理一而理二,无理单而理争,无理强而理弱,故小人多胜君子。”(出处同前,第541页)此段中“毗”字当作“损害”讲,意思是说:想以阴独据或想以阳独据,都是对“天”和“理”的损害。损害阴的东西一定会妒忌阳,反之亦然。原因是“阴不欲无阳,阳不欲无阴”。阴阳互求、和合才能构成完整而又统一的“天”。

    傅山从哲学的形而上学高度为“无理”找到了终极根据。将“无理”等同于“天”。“天”之所以等同于“无理”,是因“天”作为阴阳二气混一的状态,是无法看清其理所在。阴阳各有其理,然而是从天的混一状态分离出来之后的次一级存在状态。正因为有了阴阳,从而有了阴阳之理,因而也就出现了阴阳之理之争。“因理而争”,当然可视为傅山对理学内部争论不休,于现实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无补状态的一种思想的嘲讽。但是,当他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若君子能用无理于小人,天不偏助小人也”的王朝变更的道理时,显然是歌颂敢于反抗暴君的“真君子”,而不是那些仅知道读死书,谨守各种纲常的“伪君子”。他说:“汤、桀之所谓无理者也,而南巢之放,不闻天怒汤而助桀。武王,纣之所谓无理者也,孟津之征,不闻天怒武王而助纣。即陈胜、吴广,秦之所谓最无理者也,而所置王侯将相,径以灭秦。项也,汉也,皆因陈、吴而无理者也,不闻天怒汉而助秦,使秦至今不亡也。”(出处同前,第541页)

    他公开地肯定无理之“理”。他说:“理不足以胜理,无理胜理,故理不足以平天下,而无理始足以平天下。当桀、纣为君之时,君子者,忍而君之,理也。汤、武则最无理者,敢有南巢、牧野之快,而匹夫匹妇之怨为之舒,故必无理而后理。”(出处同前,第540页)

    所谓“理无理无理”,即是说当处于有理之位的人表现出“无理”行为时,这时,本来有理的就变成了无理。所谓“无理亦无无理理”,即是说本来处于“无理”之位的人大胆地表现出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抗,索性让“无理”再一次地无理下去,结果就会出现新的有理状态了。所谓“理无理无理者,无理,其不读书也”,意思是说,那些本来处于有理位置的人变得没有理了,其过错在于不读书,即不从历史上吸取教训,不听从先贤的教导。所谓“无理无理者,亦无理,其徒读书也”,意思是说,那些本来处于无理之位,然而安于无理之位,结果始终处于无理之位,受人压制,其原因在于仅仅读死书,墨守陈规,不从现实出发来批判性地思考那些陈规,更没有想到要改变这些陈规。傅山在此处阐述理与无理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要为下层百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进行理论的论证,甚至暗含歌颂下层人大胆革命的思想意向,从表面上看起来“无理”的革命行为改变由理变成无理的混乱局面,最终建立新的有理的状态。

    有学者指出,傅山在说“天无理”时,实际上承认了 “存在着不运动的所谓先天之气,不然有天(气)就应该有‘理’。”他之所以在理论上有如此的漏洞,与他只考虑以“天无理”来对抗宋儒的“天理”,而认为深究世界本原没有实际意义的思想倾向有关。(《清代哲学史》,余秉颐、蒋国保等合著,第579页)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推论其实是有问题的。傅山认定“天无理”时,却承认“天有道”,而即使是以“道”来名天,也只是勉强为之命名,不得已而已。对于运动不已的天之体而言,人类是无法完全把握的。因此,天也只是一“元气浑沦”而已。而这一“浑沦元气”,也只是处在“氤氲变化,无古无今”的运动过程之中。但即如此,运动之气仍有“道”,“气不道则死矣”。所以傅山在说 “天无理”时,并不包含承认 “存在着不运动的所谓先天之气”的思想,但认为古书上讲的“理”字多作动词,只是宋儒讲“理”字时则作名词讲。一旦将“理”当作静态的名词,人也就被理束缚了。所以,他不承认有“天理”,而至多有“天道”。当然,傅山的确没有从理论上讲清天道与气与阴阳二理的关系,不像后来戴震明确地说:“道,恒赅理气。”但不能据此推论他“认为深究世界本原没有实际意义”。而至多只能说他的反理学思想更偏重于社会政治的思想维度。“历史乐章凭合奏,见林见树费商量。”(萧?父诗)傅山反理学思想的这一维度,正好体现了明清之际思想的丰富性特征。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070803;本文作者:吴根友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8-03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