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的家教

  傅山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和思想家,他不仅通经史,擅医学,长于书法,工于诗文,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一生特别是晚年对子孙的严格的家教及其教育思想,实在值得一书。

   

    傅山20岁结婚,第二年便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傅眉。到傅山27岁时,妻子重病不起,撇下夫儿与世长辞了。从此傅山终身未再续弦。傅眉虽然是傅山唯一的孩子,但他绝不对爱子娇生惯养。他曾对他的两个孙儿回忆道:“尔父秉有异才,而我教之最严,自七八岁以后,风期日上(限定时间学习,学问一天天上进)”。又在《哭子诗·哭孝》中追叙当时对儿子的要求:“十岁读《左传》,兼抄十五‘风’(指《诗经·国风》),咏史日一题,小纸雅雏丛(在一张小纸头上写满了孩童秀丽的字迹)。”就是在明亡清兵入关后的兵荒马乱中,当傅山带着傅眉辗转逃亡或进行秘密反清活动时,也还是白天奔走,夜间课读。在傅山的严格教诲下,傅眉不仅成了一位诗文书画皆通,武艺亦很高强的文武全才(傅山在《哭子诗》中谓其为“横槊之才”),而且成了与乃父志同道合的“知音密友”。他们一同经历了“甲午之狱”(因与南明总兵宋谦联络起义而被捕)的考验,一同南下江淮与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队伍接应,一同诗酒唱和、论文作画……因此当傅眉于57岁先傅山一年去世后,这位年近80岁的老翁痛不欲生,他用血泪一口气写出了14首《哭子诗》,其中竟有“尔志即我志,尔志惟吾知”、“吾诗惟尔解,尔句得吾怜”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傅山对儿子的教育,既重身教,又重言传。《训子侄》一文就是现存傅山文集中的一篇教子代表作,其深情挚爱溢于言表: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有恳切的开导教诲。同时傅山也客观地估价他俩有“中上之资,尚可与言读书者”。耐心地教导他们“除经书以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离骚》皆须细读,其余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告诫他们“著述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盼望他们“驽(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以待笔性志成、见识坚定之时”,完成“著述之志不难也”,在傅山的言传身教下,侄儿傅仁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就,其笔力竟达到与傅山书法乱真的程度。傅山晚年寓居松庄、崛 山围山一带时求字者络绎不绝。傅仁害怕老人过于劳累,有时便代叔父书写,许多内行拿去都分不出孰为叔孰为侄所写。

   

    傅眉生有二子:一名莲苏一名莲宝。年事已高的傅山对这两个孙儿自然是十分钟爱的。但仍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在《书示莲苏》这封家书中,傅山对两个孙儿的性情做了确切的分析和比较:“苏志高心细而气脆,教之可使纯气;宝颇疏快而傲慢处多,当教之,使知礼。”指出莲苏的优点是志向高远,细心谨慎,缺点是性格不够坚强,感情比较脆弱,克服的重点是首先应当在气质上精纯刚毅起来;莲宝的性情粗犷,行事敏捷,但有骄傲的缺点,对他首先的教育是晓之以礼法道义。俗语说:“知子莫若父。”看来傅山对孙儿优缺点了解的透彻程度并不比他们的父母亲少。傅山特别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他告诫他们要以 “粗茶淡饭、布衣茅屋度日”,不要斤斤计较于买屋置田、为个人利害打算的“求田问舍”之事,他希望他的两个孙儿成为那种不慕荣利、不随世俗,不耽逸乐,兢兢业业地潜心于治学的人。他谆谆嘱咐他们:“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光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他语重心长地提醒他们:“吾家之种,全在尔(指莲苏)一身承之。凡我与尔父所为之诗,无论长章大篇,一言半句,尔须收拾无遗,为山右傅氏之文献可也。”他殷切地期望孙儿做他和傅眉道德文章的继承人,而且鼓励他们,只要穷年探讨,学业定会“益当精甚”的。

    在对孙儿的教育中,傅山客观地分析自己所承受的家教,指出其中某些消极的甚至陈腐的成分。他对孙儿说:先祖七八代以来虽不废读书为文之道,“然大半为举业所系,不曾专力”。这就是说大部分是以应付科举、追逐功名为目的的。在各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藩篱和绳索的拘囿束缚下,对学问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和成就。因此他特别强调“读书求志”的道理,这个“志”就是读书要于“国事有济”,对国家人民有利。官不是绝对不可做,“仕本凭一志字”,做官与否也要以“志”能否实行而定。如果“志不得行,身随以苟”(身不由己地苟且从事),那就一时也不可为官。“志不得行”而绝不入“仕”,这是他一生思想经历的总结。在他对孙儿的家教中,这一点是最突出、最主要的。

   

    傅山对儿孙除了上述立身、立德、立言方面,总的教诲,还有一些具体的训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傅山特别强调“看古人行事,要有一双空灵眼睛”。所谓“空灵眼睛”就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分清主流与支流,能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他说“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有先是后非底,有先非后是底;有似是而非底,有似非而是底”;有的“十百是”中有“一非”,有的“十百非”中有“一是”……凡此种种都要“了然于前”,方能“取其是而去其非”。同时评价人物要尽量公允、客观,不以好恶看人、论人。只有“我心不受私弊,光明洞达”,才有具备“一双空灵眼睛”的可能。傅山认为具有这样的“心”与这样的“眼”,才可以读书治学,而读书治学也正是为“磨亮”这样的“心”和“眼”!这是为学的前提。

    (二)傅山特别在劝学篇中告诫子孙要“好学而无常家”,他还特意作了一篇《好学而无常家赋》。他说:“好学之人那得死坐屋底?”如若“死坐屋底”,“胸怀既因怀居卑劣。闻见遂不宽博”。他希望读书人“亦当如行脚梨(游方僧),瓶钵团杖,寻山问水,既坚筋骨,亦畅心眼,再遇师友,亲之取之”,这样就大大胜于闭门读书那样孤陋寡闻了。傅山这种重视实践、重视直接经验、重视读社会和自然这部活书的思想,早在300多年前就如此明确而且极力强调,是难能可贵的。

    (三)傅山认为“改之一字,是学问人第一精湛工夫”。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得具有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失误,弥补自己不足的精神,而要做到这点就得有一种善于“内省”的品德,日日自己去省察。这样便能渐渐走向成熟。他认为:“吃紧底是小底往大里改,短底往长里改,窄底往宽里改,躁底往静里改,轻底往重里改,虚底往实里改,摇荡底往坚固里改,龌龊底往光明里改,没耳性底往有耳性里改……如此读书行事,只有益,决无损,久之自觉受用。”这些话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太原 日报》20070723;本文作者:张厚余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7-23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