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百泉湖畔访大儒——傅山在河南

  火车、汽车、摩托车,烟尘滚滚,从省城太原,到河南新乡,再到辉县百泉镇,再辗转到东夏峰村,总有上千里的路程吧,我们只用了十几个小时。300多年前,傅山先生骑着毛驴,沿着同样的路线长途跋涉,一路颠簸,难以想象,他要用去多少时日,经历几多艰辛?

    东夏峰村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但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孙奇逢而闻名,目前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孙奇逢是直隶容城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晚年,他迁居此地,在这里讲学、耕读,人称夏峰先生。

    当年,傅山来这里专程拜访了孙奇逢,两位文化大师相遇、相知,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今天,我们循着傅山的足迹来到这里,想要寻觅这段故事的每一幕场景。 

孙奇逢其人 

    如今的东夏峰村生活着600多名孙奇逢的后代。300多年来,孙氏家族在此生生不息,老祖宗的光辉成为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骄傲。

    60多岁的孙仲勤是孙奇逢的15代孙,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孙奇逢,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祖先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说起孙奇逢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孙奇逢生活在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 “天崩地裂”的年代。在他的一生中,明清两代统治者,以及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先后11次征召他入仕做官,但他都托辞不就。人们因此称誉他为“征君”。

    孙奇逢在30多岁时就以学问而闻名于士大夫阶层和知识界。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阉党魏忠贤残酷迫害东林学派人士,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被诬入狱,孙奇逢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百姓中募捐营救。

    1636年,清军逼近京畿,危及容城。孙奇逢率领自家兄弟及乡亲们誓死保卫家乡,当邻近的一些城市都陷落时,唯有容城得以保全。

    1645年,清朝廷实行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圈田”,即把北京周边500里内汉人的土地圈给八旗将士。孙奇逢老家的田园也被圈占,他只得带着全家南迁。南迁途中,他选定了河南辉县。

    当时,辉县的百泉湖和苏门山早已名声在外。这里水色山光,妖娆妩媚,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人学士到此隐居、游览、讲学。尤其是自北宋邵雍起,到元代姚枢、许衡等大批学者在苏门山讲学,百泉湖畔已成为中原理学研究的中心。

    孙奇逢初到辉县时,生活极其贫穷,全家寄居于客栈,甚至他的妻子病死后竟无处下葬。当时朝廷的水部副使马光裕敬佩孙奇逢的为人和学问,就将他在夏峰村的土地和房屋慷慨地赠送给孙奇逢。就这样,从69岁起,直到92岁去世,孙奇逢一直在百泉湖东南6公里处的夏峰村著书立说,耕读传家。

    孙奇逢定居夏峰村后,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有人千里迢迢送儿子来跟他学习,有朝廷高官告老还乡后拜他为师,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背着书箱,毕恭毕敬地来向他请教。

    在世人心目中,孙奇逢不仅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更是一个品德高洁、大义凛然、光明磊落的豪迈志士。

    这样一个名闻天下的志士,怎会不受到傅山的景仰呢?虽然傅山一向反对理学,但他看重孙奇逢的政治态度——在明代,他站在东林党的立场反对魏忠贤,明亡后坚决不当清朝的官,他的正义、他的气节不正与傅山一贯的主张和做法不谋而合吗?

    魏一鏊是孙奇逢的学生,来山西做官之前,孙奇逢曾以 “洁己奉公,爱民礼士”八字相赠。可能就是在与魏一鏊相知相交的过程中,傅山熟悉了孙奇逢的人品和学识,于是产生了拜访孙奇逢的念头。多年之后,傅山有了一次百泉之行。 

相识兼山堂 

    1663年初夏的一天,傅山在侄儿傅仁的陪伴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夏峰村。

    在村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孙奇逢居住、讲学的处所。这是一个四合院,正南高大的厅堂,谓之“兼山堂”,是孙奇逢讲学的地方。东西两边的厢房,则是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庭院里,清幽寂静,兼山堂内,谈经论道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情景下,56岁的傅山与79岁的孙奇逢见面了。

    虽然久仰孙奇逢,但出于对理学家的看法,在见面之前,傅山的心里还是存有一定戒心的。没有想到,见面之后,所有的看法马上消失。《霜红龛集》卷三十九有一则杂记,这样写道:“顷过共城(注:共城即辉县的别称),见孙钟元先生(注:钟元即孙奇逢的字),真诚谦和,令人诸意全消也。其家门雍穆,有礼有法,吾敬之爱之。”

    虽然是初次相见,但两位大学者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他们谈学问,谈政治,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又不断地融合。一番深谈之后,傅山对孙奇逢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认为孙奇逢不同于“一味版拗”的正统理学家,而是主张经世致用。正因如此,他才有了营救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的义举。那么,孙奇逢眼里的傅山是怎样的呢?

    孙仲勤为我们查阅了《征君孙先生年谱》,上面记载着:“康熙二年……太原傅青主山过夏峰为其母贞髦君求墓志,先生重其人,随手书与之。”

    原来,傅山不远千里拜见孙奇逢,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请孙奇逢为他的母亲写墓志铭。一年多以前,傅山的母亲在松庄以84岁高龄去世了,母亲一生含辛茹苦,是一个见识非凡的老人。作为盖棺论定的墓志铭,该由谁来写呢?傅山对此非常慎重,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德高望重的孙奇逢。而孙奇逢呢,因为看重傅山,就爽快地答应了,听完傅山关于母亲的叙述之后,当下就提笔写下了《贞髦君墓志》。现在,这篇墓志铭收藏在《忻州志》、《阳曲志》、《孙奇逢集》中。

    这篇墓志文字朴实,但重点突出,思想倾向非常鲜明。文中着重叙述了甲午年,傅山因与河南宋谦联络组织抗清起义事发下狱及出狱前后其母的态度,墓志是这么写的:“甲午,山以蜚语下狱,祸且不测。从山游者佥议申救。贞髦君曰:‘道人儿应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逾年,山出狱见母,母不甚痛,亦不甚喜,颔之而已。呜呼,此母之达识何如也!”一位母亲面对清廷的暴政,甘愿奉献自己的儿子,她深明大义的形象跃然纸上。孙奇逢对傅山母亲的赞誉中,表明了他和傅山在政治态度上是一致的。

    可以想象,当傅山怀揣着这篇墓志铭踏上返程时,他的心一定是充实而快乐的。是的,他不光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更重要的是,那位令他景仰的长者成为了他的知音。那时,傅山对故国匡复的希望已感渺茫,于是将心思转到了钻研学问之中,因而与许多知名学者来往密切。他和孙奇逢初次相逢,不光交流学问,还表达了政治态度、立场上的默契,以及包容、和谐、求同存异的治学精神,双重的收获怎会不令他二人异常喜悦呢?

遗憾荒冢间 

    站在荒草丛生的庭院里,站在满目疮痍的兼山堂前,我们的心里,喜与忧交替起伏。

    喜的是,我们从不远千里的地方,一路追访,寻到了傅山的足迹。这些经历几百年风雨而依然挺立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看着它们,300多年前两位文化大师相遇的那一幕场景依稀浮现在眼前。

    忧的是,一代学者孙奇逢的故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荒草丛生,瓦砾遍地,东厢房已经坍塌,整个院落显出颓败的景象。据说,有人嫌它破烂不堪,还想着要把它拆掉,盖新房子。还有,曾经松柏掩映、气势非凡的孙奇逢墓地,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挤占得越来越小,直到最近,还有人在打这块地盘的主意。那小小的墓冢之下,一代大师能安然长眠吗?

    说起这些事,孙仲勤老人非常愤慨。不光是因为祖先遭遇的冷遇,还因为,在基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那样滞后,如果不是许多像他这样的人挺身而出,奔走相告,结果只会让人更加痛心。

    我想到了傅山先生的身后事。

    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寻访傅山先生的足迹。其间,感慨很多。傅山在太原市、山西省留下的墨迹、遗存很多,常常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但是,也会有一些遗憾时常萦绕在我们头脑中。比如,在太原的松庄,傅山当年隐居的土窑洞还在,只是被坍塌的黄土掩埋得几乎看不见了。我们想,如果把它修复一下,是否可成为凭吊先生的一处所在呢?

    在“寻访傅山的足迹”的连续报道中,我们多次表达了这样的遗憾之情。

    如果,我们的遗憾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这样的寻访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翟丽芳 李晓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2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