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大江以北 无出其右——作为画家的傅山(一)

  清初画坛,“四僧”与“四王”分别代表着革新与保守两派,“四僧”之中,以石涛最负盛名。“四王”之首的王时敏说:“大江以南无出石师右者。”对于傅山,现代美术大师刘开渠如此评价:到现在,我们仍可以仿前人赞美石涛的话来赞青主说,“大江以北无出傅山右者”。

    1644,旧历甲申,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星火终成燎原,大明江山付之一炬。继之,螳螂黄雀,满洲入关。一年内,山河两易其手,天崩地裂,遍地烽烟。

    时代不幸诗人幸,王朝的命运在急转直下,中国的画坛却异军突起,并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关于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术思潮,众多史家记下一个名字:傅山。

    “画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犹人,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蓝瑛《图绘宝鉴续纂》)“画如八大山人,迥出画家畦町之外。”(宋鉴《半塘闲笔》)“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尤精篆刻,收藏金石最富,辨别真赝百无一失,称当代巨眼。”(《桐阴画论》)“满洲的入关,并没有打乱了悠久的历史传统,项圣谟、程邃、肖云从、王时敏、王、恽寿平、华岩……诸人,或为皇家供奉,或自写性灵,却还逃不出宋元传统。但明末遗民像弘仁、傅山、龚贤、髡残、道济、朱耷等,却寄悲愤于画幅,自有其枯瘦奔放的作风。”(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序》)“由青主直到现在,我们仍可仿前人赞石涛 ‘大江以南无出石氏右者’的话来赞青主说:‘大江以北无出傅山右者。’”(刘开渠《傅山及其艺术》)。

    郑振铎所举出的六位遗民画家,弘仁(渐江)、髡残(石蹊)、道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即是著名的“四僧”,六人皆以明朝遗民自居,其中石涛、八大山人还是明朝宗室,他们在明亡之后,怀抱着满腹的家国之恨,但却“短绠难自汲”(傅山诗,本于《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于是将黍离之悲寄于丹青,以伤感主义为内容,以文人画的变革为形式,开出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代新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画家,只有傅山一个北方人。

    这个思潮,不再是宋元绘画的闲适淡雅,不再是明四家的秀丽温润,与清初“四王”的拟古摹古更是大异其趣,“他们以高度简练的笔墨,奇崛突兀的造型、奇肆豪放的格调”,“以主观个性表现,代替了注重形似的客观的再现,开了表现派方法的端倪”(王萤 《明遗民画家与傅山的画》,《晋阳学刊》1983年第6期),这一思潮,上承宋元写意传统,下开“扬州八怪”,乃至后来的吴昌硕、齐白石。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王国维的死因时曾说,一种文化灭亡之时,为其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应该说,这也是包括傅山在内的明朝遗民画家的普遍情绪。正是这样的情绪,促成了“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犹向画中寻”(髡残诗)的创作动机,正是这样的动机,决定了他们作品“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语)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内容,决定了他们“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傅山《题自画山水》)的审美取向和画面形式。

    傅山长石涛35岁,明亡之时已年近40,他是清初遗民画家中的先行者,也是主将之一,因此,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说法,并非过誉,而是美术史上的事实。

故国秋老丹青萧瑟——作为画家的傅山(二) 

    清初画坛,傅山画名不让“四僧”,何以传世作品极少?“心不在焉”是其一,笔不轻落是其二,人不敢藏是其三。终其一生,傅山未曾放下过画笔,也从未轻易拿起过画笔,除非为了志同道合者,为了心中的故国之思……

    清初画史,有四僧一道之说,“四僧”名震江南,一道,即朱衣道士傅山。

    傅山传世的画作很少,且流传不广,上世纪60年代,国内先后出版了《傅山书画选》和《傅山画集》,前者收入画作25幅,后者也只有30幅。作为清初雄镇北方的一代大家,作品被誉为“神品”(秦祖永《桐阴画论》)、“逸品”(王世祯《池北偶谈》),何以传世之作竟如此寥寥?

    其一,傅山平生抱负,原本不在学问艺事,即学问艺事一途,亦涉猎极广,没有也不可能在丹青翰墨上投入全部或大部分精力,产量不大,自是必然。

    其二,傅山不轻易作应酬画。其诗《题自画老柏》云:“老心无所住,丹青莽萧瑟……掷笔荡空胸,怒者不可见。笑观身外物,消遣又几日。”可见,作画是胸中被“怒者”充塞,不得不排遣的时候才做的事。松庄侨居时,曾有官吏登门求画,傅山回道:“为医见则见,不然不见。”言下之意,有病看病,舍此勿扰,其决绝如此。

    其三,傅山身后,著作散佚者多,存世者少。一位“苦楚四十年,矢做崇祯人”的前朝遗民,保存或刊行他的作品是要冒风险的,十无一存,并不意外。

    但天才的辉光,却是遮掩不住的。

    学者侯文正《傅山年谱》记载:“崇祯四年辛未(公元1631年),二十六岁,观双凤黄孝廉家藏书画,为之鉴别。”黄双凤是当时的收藏大家,却请一位20多岁的青年为其“掌眼”,可见当时的傅山,书画上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诣。

    明亡之前,一位名叫梁檀的回族画家与傅山过从甚密,傅山为学绘画常去造访,还曾在梁家小住,傅山欣赏他的书法和绘画,为他作过数篇诗赋,并为他写过传记。

    1660年,闻名大江南北的肖像画家谢彬到太原拜访了傅山。

    1668年,始终隐居不仕的大画家戴本孝到太原访问傅山。

    1670年,著名学者阎尔梅到太原访傅山,“颓笔劳尔画几茎”,请傅山为其作画,傅作《岁寒古松图》以赠,孙心仿题曰:“列朝养士三百年,故国乔木余苍烟……所南画兰长灵根,清闷画山不著人……我今读画怀先民。”

    1682年,77岁的傅山为尤侗作了《鹤栖堂图》,这是《年谱》所载的最后一次美术活动。两年后,傅山辞世。傅山晚年,丹青萧瑟。他一直没有放下画笔,也从不轻易拿起画笔,除非为了志同道合者,为了心中的故国之思。

以我观物 不刻而工——作为画家 的傅山(三) 

    对中国画而言,程式性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中国的画史,是一部程式演进的历史,每一个新程式的出现,都是美术史上的一次改朝换代。而作为画家的傅山,就像他生前拒绝博学鸿词、不向康熙叩头、死后不以内阁中书下葬、而以朱衣黄冠入殓一样,始终一意孤行,不作程式的“顺民”。

    画家汪伊虹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你努力突破成法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作品变得不太美、不太像中国画了,然后,你努力去修正,让它美一些、更像中国画一些,这时,你又找不到自己了。这个悖论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画家面对程式性时候的尴尬和窘迫。然而,这又是无法回避的,只要你画的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程式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形式可以不看内容的“脸色”。在程式性创作法则之下,作为表现形式的笔墨,取得了相对独立地位,它本身可以作为自足的审美客体而存在。笔墨程式,说白了就是一套画画的路数,一方面它是捷径,可以让不太聪明的人画出比较好看的画,另一方面它也是陷阱,有可能把艺术引上死路,在傅山生活的清初画坛,“家家一峰,人人大痴”(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别号大痴)的颓势,就是程式的绝对化导致创新机制丧失的明显症状。

    中国的画史,是一部程式演进的历史,每一个新程式的出现,都是美术史上的一次改朝换代。而作为画家的傅山,就像他生前拒绝博学鸿词、不向康熙叩头,死后不以内阁中书下葬、而以朱衣黄冠入殓一样,始终一意孤行,不作程式的“顺民”。

    关于这一点,王萤先生在他的《傅山的美学思想及文艺观》中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傅山“不讲究形式”、“不过分追求笔墨趣味”,写生、写实,在程式化的摹古之风风靡画坛的时候才力挽颓势、力创新法,难能可贵。

    著名美术家刘开渠则在他的短文《傅山及其艺术》中,从技术层面上逐一点出了画家傅山脑后的“反骨”。第一,不皴擦或少皴擦、不渲染或少渲染,“一般来说,中国山水画多数都是要皴擦、渲染的。青主不用复杂的方法,主要用极单纯的线条来表现。”第二,是他在画上不巧饰、不故媚,不要人夸颜色好,“这样不想在纸上讨巧见功的书画家,是不多见的。”第三,从自然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新的丘壑,一般画家只知道从笔墨上下功夫,孰不知丘壑不高,一幅画多半算失败了,笔墨再好,也是不会提起精神来的。

    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法,傅山的绘画显然属于“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作为遗民,国破家亡带给他切肤之痛,作为一个忠实于感受的画家,这样的痛苦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取舍。他笔下的山水,画面简单到几乎只剩下轮廓,荒凉冷寞中,充满着压抑、危险、恐惧的感觉,他的松柏竹石乔木花鸟,粗服乱头、逸笔草草,乱世末世特有的烦躁、忧郁和凄凉,挥之不去。“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身处乱世的傅山,怀着亡国之痛和满腔的悲愤观察周围的物事,他的审美观中拒绝了秀美,却在情感与笔墨高度的统一中表现出了悲剧性的壮美,所有这一切,没有程式、没有套路,没有刻意要如何,甚至,也许连艺术是何物都未曾关心过……

    创造程式的画家是伟大的,他在画面上的发明,就像“黄金分割比例”一样,让同时和后世的人们不得不遵从,比如上文提到的黄公望。反过来说,有力量否定既有程式的人一定更伟大,因为他用一种被公认为更好的程式取代了先前的程式,并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让千千万万的后来者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比如与傅山基本同时的石涛、八大山人。

    应该承认,单从技巧和笔墨上看,傅山与石涛、八大山人相比,的确是不够成熟的。但是,如同伟大的石涛和八大山人成功地创造了新的笔墨程式一样,伟大的傅山,从未关心过任何程式。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7-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