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风物诗欣赏

    西

    西村带河曲,十月停秋光。柳 轻黄雨,莲花老绛霜。村翁负朝旭,野鸭静寒塘。红饭慰调 ,劝人新豆香。

    【赏析】 西村是傅山故里,傅山从幼年起直到1644年明亡前都寓居于此。据 《哭子诗》,当1654年傅山因宋谦案牵连入狱时,其母仍住在这里,以此推论此诗当傅山出狱后作。

    西村是个风光秀丽的村庄,宛如白练的汾河从它的西北滚滚而来,在它身边打了个弯儿,便折向南流去。这首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它的特殊方位,一个“带”字把汾河的如练之美和如带一样围绕西村的旖旎风光做了形象的描绘。颔联二句是对次句“十月停秋光”的具体描绘,这里“停”字用得如“带”字一样精粹、蕴藉。光阴本如过隙之白驹分秒不停地向前飞逝,然而秋光却能在西村停留,这就意味着此地有着不同他处的特殊风光美。何以见得?你看:柳叶在微风中轻轻飘落,就如天空洒下金黄的雨丝;池中的莲花老而不凋,经霜之后变成大红的颜色。一般来说,到“十月”落霜的季节,莲池中只会有纷披的残荷了,而西村竟然有经霜愈艳的莲花,这不正是点出秋光能“停”的妙谛了吗?颈联二句承“静”物写“动”物:“负”、“静”二字又颇见傅山练字、练句的功力:早晨的太阳是“负”在老农的脊背上,令人想见其荷镰下地的姿影;野鸭入塘本是要嘎嘎呷呷地聒噪的,这里却写其更增加了寒塘的宁静,这便使人联想到深秋早晨塘水的寒凉和鸭身的瑟缩。末二句特意写出晋中地区农家富有地方风味的早饭小米红豆稠粥,散发出新粮诱人的香味,不禁使人想象到三三五五的农民端着饭碗在门前的老槐树下边吃边聊的情景……《西村》可谓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和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字里行间流漾着作者对美丽的故乡风物和勤劳纯朴的农民的热爱。

    天龙山径

    雨余见归鸟,山紫知暮光。驴背危一客,云根吐众芒。柳疏绿香苦,桃静红意凉。萝月征诗上,遥恋停靓装。

    【赏析】 天龙山是傅山晚年隐居生活中经常游憩之所。《霜红龛集》中有关吟咏天龙山的诗不下十数首。

    傅山的景物诗是非常注意规定情境描写的。上面一首是描写西村深秋的晨景;这一首是描写天龙山春日雨后复晴的暮色。起首两句十个字展示了这样一幅图画:雨脚初停,飞鸟归林,山色变紫,雨后复晴。而且用“见”、“知”二字点明了雨停与鸟归、山紫与暮光的因果关系。第三句“驴背危一客”写得更妙,它使一个静态的画面中出现了形态鲜明、意态生动的人物,整个诗的境界便陡然活跃起来。“危”字堪称全诗的“诗眼”牞从这个字上,我们逼真地看到了作者骑在驴背上,艰难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跋涉、颠簸,向着天龙山巅迤逦而行的情景。第四句写云彩底部迸射出一条条光芒的景象,如果说这还比较客观,那么以下数句都渗透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新绿的柳叶在雨后散发着苦味的清香;灼灼红桃因雨洗而透出静谧的凉意。前者以“疏”、“绿”、“香”、“苦”写出视觉与嗅觉、味觉上的通感;后者以“静”、“红”、“凉”道出了听觉与视觉、触觉上的通感,凡此种种表明作者在观察、体察与描写方面是何等细致、准确、逼真、贴切!最后两句以拟人手法描写隐藏在山后带着雨晕的月亮为了征求诗作而升起来了,远处的山峦也罢了漂亮的妆饰,躲在朦胧的暮霭中了。这样,明月、山峦都成了具有灵性的有情物。这便是作者主观情愫的一种形象的外化,用美学的术语来说叫做“移情”。

 

傅山风物诗欣赏

    崛(山围)石磴

    石磴鸣筇戛磬微,

    松风轻拂?琴徽。

    芒鞋拾级穿云鸟,

    一迳天西是崛(山围)。

    【赏析】 傅山在1655年出狱后即移住崛(山围)山,他住在山南的青羊庵中著书作画,至今崛(山围)寺还保存着刻有 “傅山读书处”的石碑一块。

    这首绝句以变化观察点的手法,新颖别致地写出崛(山围)山的风光美,并展示了诗人乐观豪放的心情。首二句是在近距离内写攀登崛(山围)山径时的感受:竹杖点在一级级石磴上,轻轻地发出敲磐般的声音,微风拂着松梢,像琴瑟奏出悦耳的旋律。诗人登山的愉快心情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通过这两句简洁明快的描写跃然纸上。后二句诗人突然推开了空间的距离,鸟瞰式地从一个高远的视点来观察此时的登山之状:这穿着草鞋轻捷地拾级而上,远远看去岂不像鸟在云间穿行吗?从一条小径蜿蜒直上天西的正是这座雄伟高大的崛(山围)山呵!前者写得细致入微,后者写得气魄恢宏;前者得力于潜心的体察,后者仰仗于新奇的想象;前者纯系现实主义的描写,后者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静观于前,翔思于后,不仅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纵览了崛(山围)山的全貌,而且也透现了诗人细腻秀逸而又宏大旷远的胸怀。静观于前,翔思于后,不仅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纵览了崛(山围)山的全貌,而且也透现了诗人细腻秀逸而又宏大旷远的胸怀。

 

    朝阳洞

   

    回风舞雪散憨云,

    上下芦花麦垅湮。

    鸟下寒巢寻柏子,

    人藏小洞剥榛仁。

    烧香捣药浑无见,

    画纸围棋细有闻。

    道士方才遗药价,

    还能沽酒醉山宾。

    【赏析】 朝阳洞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深廿余尺,高丈许,洞前有灵官殿,傅山在1650年曾到晋祠小住。1677年曾在晋祠写晋水牌匾“难老”。此诗为诗人卜居晋祠时所作。

    此诗写晋祠冬日雪景,表现了作者当时隐居生活的情景。层次井然,格律严整,富有情趣意境。首二句写整个空间情景:回风旋舞着从厚厚云层中散落下来的雪花,它像上下飞卷的芦花顷刻间就湮没了田垅。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新颖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气势和回风舞雪的景象。颔颈二联对仗工稳,三四两句写偌大空间中的一个局部:在雪停的间隙饥饿的小鸟飞离寒巢,从雪中觅柏子啄食;人呢,因雪阻山门行动不便,也只好躲在洞中剥食榛仁消磨时光。五、六、七、八句写作者雪中的隐居生活,诗人全无烧香捣药之累赘,只有画纸围棋之悠闲,偶得诊病之药费还可以与山宾沽酒而饮。这正真切地反映出傅山在 “甲申国变”后过的是非道非佛的“隐士”生活。此诗前半部,寓静于动,突现了一种无声之美;后半部分寓动于静,表现出一种有声之趣,从“细有闻”到“醉山宾”,声音似乎逐步增强,读到后来似乎能听到饮酒行拳的喧哗与欢笑声。这样,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相对照、相映衬、相呼应,就构成了这首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格调。 

本文来源: 《太原晚报》20070621;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2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