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论明清时期傅山书风的嬗变

  内容摘要:傅山在书法、绘画以及美学理论诸多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这些成就中,又以书法成就最为见长。这些卓越的成就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明清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阐释傅山书法风格变化的三个阶段,并且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来深入探讨其变化的外部内部因素,围绕赵孟书风而嬗变的过程。
  关键词:傅山书法艺术嬗变赵孟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时期人,初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又字侨山,别字公它、石道人等,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他经历了明末和清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为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作为一个爱国志士,面对国破家亡的惨败景象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因而将满腔的悲愤之情寄托于书法、绘画创作之中。对于他的书法贡献,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有极高的评价。廷在《跋家藏傅道翁三世墨迹》中曾介绍过傅山的书法艺术并称赞其为 :“傅公佗先生书法名天下,祖孙父子,一堂接受,如右军,太令,名臻其妙,神奇浑璞,时人未必尽如此也。”郭在传记中则说到:“傅山最善临池,草楷纂隶俱造绝顶,笔如铁画,不摹古,不逢时,随笔所至。或正或侧,或巨或细,或断或续,无不苍劲自如。”
  纵向看来,傅山的书法艺术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同时也是围绕赵孟的书法风格而变化的阶段。傅山曾自述他自己书法变化的三个过程为:“吾八九岁即临无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不溯而临《争坐》,颇欲似之。又溯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霜红龛集》)
  第一时期:明亡以前——初学“二王”,深入研习赵董书风。(1616—1644)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傅山经历了其人生的青年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统治腐朽不堪,国力衰竭。傅山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文化背景颇为浓郁,这些使幼年的傅山耳濡目染了许多艺术方面的文化背景。年轻时期的傅山,血气方刚,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未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荡荡乾坤病,戈戈肺腑收”(《丹崖书论》),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最为有力的体现。
  青年时期的傅山非常欣赏“二王”的书风,潜心研习之,但由于最初未能得到其书法精髓,转而学习赵、董书风。他在《即事戏题》中说到:“乱嚷吾书好,吾书好在哪?点波人应尽,分数自知多。汉隶中郎想,唐真鲁国科。相如颂布蕖,老腕一嚯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小楷《逍遥游》,其书体均点书工稳,朴实而古厚,深得钟王之味。正如苏东坡所说的:“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华生客慧。”
  第二时期:明亡以后,国破家亡,反对奴媚。(1654—1660)
  明亡之后,国破家亡的局面使傅山一度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彷徨之中,他激昂的情绪时时充斥在心中而无法排遣。傅山进行了积极的反清行动,在具体思想上和行动中均举起了鲜明的反清旗帜,并组织了一些志同道合之士一起进行反清复明的行动,但都归于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傅山的义愤之情更加突出,他非常强调“做字先做人”的道理,非常痛恨那些背叛国家的人,赵孟对国家的不忠当然也成为了傅山反对“奴媚之风”的直接原因。对于这种书风傅山强烈抨击,他认为这种柔媚的书风仿佛是人的媚骨一样卑贱,同时提倡那种自然而不做作的书风,“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以拙朴遒厚,自然真率为贵,反对轻滑,软弱和做作。他这时开始提倡向颜真卿的书风学习,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这一观点是与董其昌所倡导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变化境矣”针锋相对的。可见在这一时期傅山的书风已完全转变了,但是也有点陷入了“因人废书”的局限之中,不够客观公正。 他在这一时期非常推崇颜真卿的书体,《丹枫阁记》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幅书法中,草书洒脱逸,用笔飘逸而又放纵,结体极具个性。这幅作品体现出了傅山草书的显著特点:结体宽厚,用笔追求空灵流畅之风,线条连绵不断,牵引之处颇显回环往复之妙,结体颇为复杂而富于变化,字体苍劲有力而秀逸多姿。
  第三时期:反清无望,心态平和,重视赵体,重新研习“二王”书法。(1660—1684)
  傅山在晚年时期,经历了生命的挫折以及人生的波动之后,开始重新研习“二王”书体,并从中得到启示重新肯定了赵孟在书法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在研习了“二王”书法之后的重新审视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挫折与矛盾的无法复制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傅山,仍是高瞻远瞩志气凌云,幽居之中壮心不已。
  傅山书风在晚年不但没有了米、黄、赵、董的痕迹,而且更加倾向于“二王”书风,开创了碑学的“阳刚之美”的风气,是以往的以“二王”为首的阴柔书风的变革,从此便开创了一代新的强烈的书风书体形式,是书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近人马宗霍曾评价傅山的书法是:“草书则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但笔者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热情,草书创作亦是如此。高度的热情之后其实需要的是高度的自控能力,收放自如,笔法得当,才是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途径。傅山的书法作品有时候难免会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这也许说明了他的笔法有一点放任过度了。但正是这种狂放的笔触,才使得傅山真正超出了其他书法家。这种狂放的笔触,一般人们很难再复制第二遍,连傅山本人都不能创作出复本,这也是他超出王铎之所在。
  傅山的《草书七绝诗》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用笔寓生涩于流畅,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对比颇为明显,笔法中显示出相揖避让,纵敛开合,大起大落的风格,显示出狂肆真率的情感。因而被评价为“右军大醉舞蒸象,颠倒黑莺白绵袍”。 这一时期的作品《草书诗轴》也是一幅代表作品,结体左右,倾侧,大小错落,由上而下而连绵相属,一气呵成。书体一般而言尤其强调使转,线条的回环缭绕,矫健畅豁。从中体现出了傅山此时将王献之的外拓法推向了极致。傅山的这种典型的“外拓法”其实是二王以后的主要风格类型的代表。运笔时一般多采用转腕的方法,字形通篇多以打滚,翻转为主,因而难免会有流俗的毛病。但是他的书法风格仍然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代风气。大幅草书作品中结体左右相倾侧,大小错落。他不仅擅长于大幅草书作品,并且手卷作品也颇为精到,常常是先真书,次篆书,再次行书,最后草书,各种字体汇成一卷变化颇为丰富,形式颇为新颖。笔者认为可以称傅山为中国书法史上碑帖转换的先行者。相比之下,王铎的《草书诗轴》则显示出强烈的运动感和强大的外向张力,表现出了强大的生气、力量和强刚精神。但是,上下跳跃的用笔在如此紧凑的空间内展开,使其书法常常节奏不够,圆融通畅,略有不舒畅之感。
  综上所述,傅山的书风大概发展经历了如上三个明显的阶段,表面看来,似乎是围绕赵孟的书风转了一个圈,但是细细想来,傅山在他晚年的时候能够以非常平和的态度对待曾经被他批判过的书法家,并且给予赵孟一个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我们不得不佩服傅山的伟大人格魅力。总之,艺术风格的嬗变过程其实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但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傅山的书法始终会给人一种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之气,他那不屈不挠的爱国热情始终影响并激励着我们。
  
  参考文献:
  ①魏宗禹编著,匡亚明主编:《傅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②朱诚如编著:《明清史散论》,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2。/③郝树侯编著:《傅山的生平》,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57。/④郝树侯:《傅山传》,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⑤傅山:《霜红龛集》,山西人民出版,太原,1981。 

本文来源: 装饰;本文作者:张蕾,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1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