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与清初官员之关系

  内容提要:关于傅山与清初官员之关系,许多研究傅山之著作与文章都予以谈及,或详或略,不乏真知卓见者。但就全 面、具体而言,还有研究之必要。本文试图梳理傅山自甲申以来所交往之仕清官员,并就结交时间、缘由、程度作一考证,以便全面了解傅山鼎革后其作为遗民之生活状态。
  关键词:傅山 清初官员

  傅山甲申鼎革后,虽遁入空门,成了道士,但谋图恢复之心仍在。甲午“朱衣道人案”后,知恢复无望,遂潜心学术,以待将来。其所奉之正朔,则用干支;对于故国,则曰我明。遗民之心,昭然若揭。然观傅山鼎革后之行状,虽对士人仕清有极刻薄之语言,但亦不乏与仕清官员之交往,时势使然也。今不揣浅陋,试将傅山与清初官员之关系作一梳理,于当时史实之研究或许有所裨益也。

  朱之俊
  朱之俊,字沧起,山西汾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明清易代后,仍任纂修国史副总裁。顺治二年乙酉,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后请养归里。傅山寓汾阳,与之交。有《赠傅青主》:“云客不惯城市步,要入千峰万峰住。啸声散作满林风,鹤语时堕青山路。乘兴偶来汾山侧,挈壶怀剌人争识。一见开襟胜所闻,樽前顿长青松色。星冠鹤氅何岁始,云经离乱才尔尔。书著一部晋春秋,诗记三年新甲子。满腔肝胆不尽吐,霜夕哦成月卓午。儿问题诗赠阿谁,太原高士傅青主。”〔1〕著《砚庐全集》、《五经纂注》等。

  卫周祚
  卫周祚,字锡珽,又字文锡,号闻石。山西曲沃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与傅山同学。崇祯九年丙子解元,十年丁丑进士。明代为永平府推官,历户部郎中。入清为吏部考功郎中,顺治三年,丁艰归。后官至光禄大夫少师兼太子太师保和殿大学士户部尚书,谥文清。钱仪吉《碑传集》录徐元文《卫公周祚神道碑》云:“公少厉风节,为诸生时,值党议方熾,提学佥事袁继咸为巡按御史所诬,公率诸生颂冤,因并逮御史勘讯,士论称之。”〔2〕傅山《因人私记》记述此事,则云:“会试举人渐到,汾州府曹良直古遗又怂恿诸同年上疏,而解元卫周祚畏懦不敢。”〔3〕卫周祚乃徐元文会试主考官,有师生之谊,故碑文难免褒扬有加。傅山作为当事人记述为师“伏阙讼冤”事,则应较为真实。
  袁继咸于崇祯十年事雪狱解后,除湖广参议,分守武昌。十五年,任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使,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军务。顺治二年,清兵南下,而南明内部倾轧,左良玉以“清君侧”反。左良玉病亡,其子梦庚降清,遂执继咸北上。顺治三年,不屈,被杀。〔4〕袁继咸被掳至京后曾有诗及信翰转交傅山,信翰内容为:“江州求死不得,至今只得为其从容者。闻黄冠入山养母,甚善甚善。此时不可一日出山也。有诗一册,付曲沃锡珽,属致门下藏之山中矣。可到未?乙酉冬季。”又于临终前寄信傅山:“前诗到未?若未到,门下不可往取,可属西河曹孝廉硕公缓颊取之,必藏之门下。所目今著《经观》、《史观》二书,《经观》薄就矣,《史观》尚未竟,不知能终竟此业否?晋士惟门下知我甚深,不远盖棺,断不敢负门下之知,使异日羞称袁继咸为友生也。丙戌秋初。”〔5〕以此二翰知袁继咸被俘至京后,清廷当有劝降之举,卫周祚亦为继咸任山西提学使时门生,是劝说比较合适之人选。但继咸已抱不屈就义之决心,故在见面时对卫周祚有所嘱托,请卫周祚将自己之诗册转交傅山。而此信当于嘱托之后又有故旧探望时转致傅山,但傅山接到此信已到次年四月。袁继咸不见傅山回音,故于顺治三年秋,又致信傅山,不让其亲自去取,而让另一门生较为淡泊的曹硕公缓颊取之。信至时,袁继咸已就义。傅山《与戴枫仲书》记云:“袁山先生今年六月遇害,四月间有遗仆书,嘱仆以记载事。至七月又一字至,时先生已柴市也矣。书中始云有诗集,先致曲沃锡珽,令转致仆序行之。即讬人问之,不应。仆亲过绛时,又一再索之,皆不及此事,大都毁之矣。”〔6〕如果说傅山与卫周祚之有芥蒂,自崇祯十年“伏阙讼冤”,那么,袁继咸所讬而又被卫周祚毁之,二人之矛盾之不可调和也。鼎革后,傅山志在恢复,而卫周祚为朝廷新贵,道不同不相为谋。故史料中无见傅山与卫周祚此后有何往来。

  毕振姬
  毕振姬,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康熙 二十年(1681)。山西高平人。与傅山同学。崇祯十五年解元,顺治三年进士。初为平阳府教授,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济南道参议,广东兵备道,广西按察使。顺治十八年,升湖广布政使,未任,乞病归。毕振姬致仕后,“自耕于田”,“蓬藋满门径,牛栏鸡埘杂置堂下,堂中则处其所自饲蚕。”但其“危苦自甘,昼耕夜读。”〔7〕康熙十年,毕振姬游太原,邂逅傅山,二人论及《新唐书》与《宋史》,意见多合。康熙十八年,傅山与毕振姬同被荐徵“博学宏儒”,又邂逅燕郭,同学旧友,相见甚欢。毕振姬卒后,傅山应其门人牛兆捷之请为其书《西北文集》作序。傅山在《序》中称赞毕振姬学问与文章,回忆二人之交往,情感真挚。但傅山亦略有微词:“解元既为当世贵人,而但解元之者,山之知解元,知其为壬午之解元已也。”“至于诸政之近覈者,实非山方之外所得而议者也。”〔8〕傅山对于毕振姬入清后参加科试而仕新朝多有看法,故以“贵人” 讥之,只认其为明代之解元,不言其为清朝之进士,更不谈其为当世之循吏。所以,对毕振姬政论之文章傅山避而不谈。傅山的“讥”和“避”,反映了其鼎革后遗民之心态,这种心态一直保留至傅山晚年。

  魏一鳌
  魏一鳌,字莲陆,号雪亭。河北新城人。崇祯十五年举人。顺治二年,魏一鳌任平定知州。傅山时避难于平定,寓张日葵“赵氏山池”。张日葵曾为明大理寺卿,与魏一鳌老师孙奇逢颇有交谊,孙奇逢曾信嘱魏一鳌拜谒张日葵。傅山与魏一鳌相识应在此段时间。后魏一鳌贬官,到太原任布政使经历,与傅山成为知交。傅山“朱衣道人”案发后,有赖于魏一鳌冒险作证,傅山才幸免于难。后魏一鳌任忻州知州,傅山曾有信请魏一鳌帮忙处理老家顿村田税之事。后魏一鳌致仕,傅山有《饯莲道兄》十二屏赠之。此详考见白谦慎先生《傅山与魏一鳌》一文。〔9〕

  孙茂兰
  孙茂兰,汉军正红旗人。曾任直隶霸州知州。顺治三年二月,任山西按察使司佥事、蓟州兵备道。顺治四年二月,由蓟州道佥事升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九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赞理军务。十一年二月,从宁夏巡抚解任。〔10〕孙茂兰在山西任布政使期间,傅山曾为其及家人治病,故而相识。〔11〕傅山“朱衣道人”案发被审讯时曾提到孙茂兰。据白谦慎先生考证,孙茂兰之子孙川在傅山入狱后,曾参与营救傅山。〔12〕康熙十八年,傅山应徵“博学宏词”, 孙川曾予以看望。傅山病辞不试,旋而放归,孙川有《送傅青主先生归里》诗一首:“春色满皇都,萧然物外身。难禁双眼泪,不染一丝尘。侧席劳明主,还山老逸民。蒲轮从此去,书札莫辞频。”〔13〕从孙川和傅山之关系来看,傅山与孙茂兰父子均有交往。

  杨思圣
  杨思圣,字犹龙,号雪樵。河北巨鹿人。顺治三年进士。十二年十月,由内国史院侍读学士补山西按察使。十三年十月,任河南右布政使,迁四川左布政使。工诗,兼擅书画。有《且亭诗集》。《傅山全书》载《与戴枫仲书》有:“弟昨入城,拟见一臬司,而少礼,劳为赊茶扇充之。今日想不得见,兄若面时,复当先为展意。”臬司,即按察使,此处当指杨思圣,傅山及好友戴枫仲此时与其俱有交。杨思圣与鸡泽殷岳、永年申涵光相友善。顺治十八年夏,杨思圣以蜀藩入觐,返回途中,病倒轵关。告殷岳曰:“医数投凉剂,取快目前耳,遂相误至此,惟青主力言其非。青主来,吾尚可望。”殷岳遂千里跋涉,昼夜兼程,四日至太原,请傅山前去诊治,傅山云:“世无两犹龙,吾安得坐视。”遂抱病慨然而行,未至前二日,杨思圣卒。〔14〕此可知,杨思圣入觐后抵里即有病,曾向傅山言及治疗情况,并有书信往还,故傅山对庸医凉剂才“力言其非”。当傅山得知杨思圣病重,不顾自己身体之不适,冒暑前往,可见二人交谊非同一般。杨思圣兼擅书画,和傅山之交可能有其相同艺术爱好之原因。

  边大绶
  边大绶,字素一,号长白,直隶(今河北)任丘人。明崇祯举人,官陕西米脂知县。入清,补河南修武知县。顺治八年,任太原知府。顺治十三年,以病告归。傅山“朱衣道人”案发时,边大授时为太原知府,曾为傅山开脱。后多有交谊。傅山有《致戴枫仲札》及于边大授:“前月杪出门,拟自汾过府,展积冲寒,入宁乡。不谓遂稽世评,日出山则。边府尊有信将发,督以文事,匆匆北矣。”〔15〕此处所言应是“朱衣道人”案结以后事。

  龚鼎孳
  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江南(今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李自成进北京,降。明清鼎革后,历任吏科、礼科给事中,大理寺少卿,刑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顺治十一年五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屡降屡起。先后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康熙十二年八月,以疾致仕,遂逝。谥端毅。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傅山“朱衣道人”案上至朝廷,龚鼎孳、曹溶为傅山开脱,案平狱解。康熙三年,傅山派子傅眉赴京拜谢龚鼎孳及幕僚纪伯紫,傅眉曾当众人作《鹦鹉赋》,一坐震惊。〔16〕傅山为此作《甲辰腊月眉归自燕问讯有诗》。龚鼎孳擅诗词,有才赋。傅山于康熙五年夏所作《江深草阁图》有题:“丙午夏,写得江深草阁寒,寄麓翁老年台词宗笑。真山。”〔17〕此处“麓翁”,疑为龚鼎孳。

  曹溶
  曹溶,字洁躬,号秋岳,又号秋麓,晚号倦圃。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江秀水人。崇祯十年进士。任御史。鼎革后,历任河南学政、左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顺治十四年,因陈之遴案牵连,降调山西按察副使、兵备阳和道。康熙五年,致仕。傅山和曹溶相知缘于“朱衣道人案”。傅山因此案被捕入狱,题本上达朝廷,时曹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会审此案,与龚鼎孳等为傅山开脱,因而傅山得以释狱。曹溶调山西后,住大同。康熙二年,顾炎武访傅山后,北上造访曹溶。由顾炎武介绍,傅山与曹溶相知,康熙四年间,相见于陈上年雁平道署,成为挚友。〔18〕
  曹溶致仕归里后,与傅山仍有联系。康熙十八年,傅山因“博学宏词”被迫赴京,病卧荒寺,友人太原双塔寺主持雪峰圆璧,闻讯前来探望。傅山因病辞试,准备返里,雪峰意欲南游,募书册藏,傅山有《与曹秋岳书》:“以七十四岁老病之人,谬充博学之荐,而地方官府即时起解,篮舆就道,出乖弄丑,累经部验,今幸放免,复卧板舁归。从此以后,活一月不可知,一年不可知。先生闻之,定当大笑,乃复有此蒲轮别样。因便敬候兴居,使知此况。来僧圆璧,其人颇解读书。山出门时,其敦逼狼狈,不可告人,且病噎不食。璧为煮粥、煎药,将获之情,不能已已。乃妄闻山之病死燕市,复瓶钵来看。见山生归,欲复南游,募书册藏一部,以其便于展阅,欲下智慧根子。山感此至谊,闻此板即在贵府阿兰若内,原先生悯此白学,为之开缘。一册一函,莫非佛事,此似亦易为力。纸笔贵贱,总难悬度,彼若至诚,或当如原。载归之时,山若未死,当南向跪,诵《金刚经》一卷,以当报恩。枯木堂力疾草此,求恕不恭。寒温套语,不敢做诳。秋翁先生菩萨。傅山顿首顿首。”〔19〕后傅山不失前言,手书《金刚经》一册转致曹溶。曹溶归里后也有《怀傅青主》诗:“分作三年别,归禽乃倦飞。敝廬违朔雪,举眼盼林扉。饮酒无年少,藏山属布衣。侠肠今在否,大德本知希。”“西河阻绝雁悠悠,颇訝蒲轮入帝州。仙仗一辞丹凤阙,归装兼藉赤松游。身依五药常多病,世爱三苍转自愁。寄语龙池簪笔者,特书须表撃千秋。”〔20〕

  陈上年
  陈上年,字祺公。直隶(今河北)清苑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巩昌府推官,内迁兵部郎。顺治十六年,出为泾固道。十七年,转山西布政使司参议、管按察使司副使事、分巡雁平道。康熙六年,裁缺归。再起广西布政使参议。〔21〕康熙二年,顾炎武造访傅山后游雁门,结识李因笃及陈上年,并寄信傅山介绍二公,傅山即于此年写信于李因笃,李因笃于康熙三年拜访傅山。康熙四年初,傅山有《与戴枫仲书》言到陈上年: “二十六日,天生有信至,云初二日陈祺翁有赍捧之役,天生偕而之燕。二十七日午后,遣儿速往雁门,遂不及约兄。”同年夏初,傅山赴代,归来寄信戴枫仲,言及李因笃与陈上年关系与人品:“弟自雁门归矣。天生寄书一函,扇一握,付许价将上。……杨伻将九月尽间始还,问之曹秋老客韦君也。陈祺老正自不俗,所以与天生相得之甚,非偶然也,非偶然也。菊种二种附上。枫仁兄。弟山顿首。”〔22〕康熙六年,陈上年因裁缺归里。康熙十二年,再起广西布政使参议。康熙十六年,卒。陈上年离开山西后,和傅山未见书信往还。

  冯云骧
  冯云骧,字呐生。冯云驌之兄。山西代州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四年,为大同府教授。历官国子监博士,迁四川提学佥事,终福建督量道。康熙四年,傅山北上代州,访李因笃、陈祺公与曹秋岳,结识冯云骧,与之交。傅山有《书冯呐生诗后》,赞其诗“以雁门奇气,旗鼓中原。”〔23〕康熙十七年,“博学宏词”科起,冯云骧亦被荐徵,与傅山同至京师,但与试未用。

  王显祚
  王显祚,字襄璞,又字湛求,直隶(今河北)曲周人。崇祯举人。顺治三年,由山东运使擢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分守河东道。五年,任陕西按察使、管右布政使事。又转福建按察使。十年六月,擢为山西右布政使,一直到顺治十一年十一月改任。傅山十年秋才由汾州移居土堂。次年春,宋谦被捕,供词连及傅山。六月,傅山入狱。王显祚在此期间是否参与开脱傅山,史无记载。不过,王显祚任此职时间应并不长,作用有限。傅山与王显祚之交往,应是顺治十七年后的事。《清实录》载,顺治十七年,王显祚由福建左布政使转为山西左布政使。又《新编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条:“六月,申涵光游太原,访青主。访中表、山西布政使王显祚,请其为青主买宅。”是王显祚与傅山结识由申涵光所介绍。王显祚在山西做了八年布政使,时间可谓不短,与傅山交往应会不少。康熙六年,王显祚因福建道御史李棠参疏婪赃,被革职,永不叙用。〔24〕而吴怀清《天生先生年谱》康熙三年条有注云:“康熙六年,总督某索赂不应,为所劾,落职归。”〔25〕总督,实指当时山陕总督卢崇峻。依此说,王显祚之落职,非贪婪之故,而实受栽赃陷害。

  周令树
  周令树,字计百。河南延津人。顺治十二年进士。由赣州推官,迁大同同知。康熙十年,进太原知府。潘耒《太原太守周君墓志铭》云其:“雅好文学之士,所至延揽才俊如弗及,隐居岩穴者或身造其庐。”周令树任太原知府期间,与傅山、顾炎武等颇多交往。曾借傅山之荀悦《汉纪》请顾炎武点定,并亲自“挈壶觞造青主之庐,并会饮于双塔寺。”〔26〕

  戴梦熊
  戴梦熊,号汝翁。浙江浦江人。知阳曲县。〔27〕曾请傅山补勒《宝贤堂法帖》。傅山《补鐫宝贤堂法帖跋》云:“石经乱不全,栈枥粪壤,仅得七十余块。其二十余块,有得之东门人家水窦中者,吾向称此不全本为‘窦本’。迟至汝翁令君来,烹鲜之暇,流览感慨,于兵征催科鞅掌之间,兴及银钩铁画,……”康熙十八年,“博学宏词”试,亲备驴车,送傅山至京。康熙二十三年,傅山辞世前有信托付后事与戴梦熊:“家门不幸,两孙失依,内外眷属,无可缓急者。罗叉外侮,良繁有徒,群凌遝至,实难支御。愚父子一旦决痈溃疽,怛焉长逝矣,特遣此书,求加护持。义气旧游,定能羽翼。然一切恩怨,非我泉下人所知。……念我汝翁,知我为我,幸挥德教,一一指示,俾此流离孱弱,傭书糊口,得安畎亩,不终伥伥,则一段高谊,会足千古。山隔世拜惠,迺及庄子所谓‘死生同贯’者也。篝灯草诒,笔自此绝。”〔28〕戴梦熊作有《傅徵君传》,见于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

  储方庆
  储方庆,字广期,号遯庵。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江苏宜兴人。康熙五年解元,六年进士。曾任山西清源知县。储方庆有《与傅青主书》:“仆之渡河入仓也,未尝一日忘天下之高人伟士,然为官守所限,无自由致于高人伟士前,而耳目间交接旨,又接碌碌无奇之人,窃谓秦无人矣。继于人墙户间,见先生书法,深叹其精妙,即寻先生之为人,俱云先生隐君子也,通六书,晓算数,善医药,官于并州者莫不知先生之名,先生夷然不屑也。又有云先生自革运以来,绝意于功名,淡然无求者三十年于兹矣。仆诚有向往之意而形不相接,尚未知先生为何如人也。如先生以高名邀天下之贵显,则县令之卑不足当先生之一盼,仆将唯唯退矣。虽然仆未知先生为何如人,先生有知仆为何如人哉!仆之诗数章亦可以见仆之志也,先生试览之。傥下以俗吏视仆,则仆与先生岂形之所能格乎?”康熙十六年冬,傅山受储方庆之请,至清源县署,和储方庆“纵谈三日夜乃方去。”康熙十八年,储方庆与傅山同被“博学宏词”所荐徵,赴京前,储方庆专门看望了傅山,并写有《别傅青主》诗一首:“一春风雨话连床,三伏驱车下太行。梁宋倦游才入观,燕齐多怪且求方。天涯羁旅悲浮梗,上国徵书戒处囊。独羡高踪闭岩壑,不随群彦到明光。”到京后,储方庆又有《柬傅青主》诗:“先生伏枕近何如?试宰陶潜问起居。薜荔可能忘旧业,参苓应不著新书。秋来况味当风落,春去商量忆雨余。珍重一时千载事,白云黄纸两踌躇。”储方庆尝言:“予为晋吏三年,心折者惟青主一人。”〔29〕傅山虽长储方庆二十一岁,又是望年之交。但由于储方庆对傅山学问、人品之敬仰,形成了二人晚年之友谊。

  李宗孔
  李宗孔,字书云,江苏江都(今镇江)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宏儒”,李宗孔为傅山荐主。〔30〕

  刘沛先
  刘沛先,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宏儒”,为傅山荐主。其余不详。

  魏象枢
  魏象枢,字环溪,又字环极,号庸斋,晚年号寒松老人。生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山西蔚州(今属河北)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清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刑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康熙十七年,授左都御史。十八年,任刑部尚书。谥敏果。明崇祯十五年乡试时,魏象枢即与傅山相知。〔31〕顺治十二年,魏象枢陈情归里养母。至康熙十一年由冯溥极力推荐,才又出仕。归养期间,与曹秋岳、冯云骧多有交往。故亦交于傅山。康熙十八年,傅山应“博学宏词”试,黾勉就道。至京后,称病不试。赖魏象枢“拜疏代恳”,免于考试。傅山辞世前,托李约斋转信与魏象枢,嘱托后事,照顾弱孙。傅山去世后,魏象枢写有《輓青主傅徵君兼悼寿毛处士二律》,并联合陈敬廷、李振藻、冯云驌等通省缙绅二十一人于康熙二十四年三月致奠祭文。〔32〕

  冯溥
  冯溥,字孔博,号易斋。山东临朐人。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兵,授检讨。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宏儒”,傅山应徵,黾勉赴京,称病免试,有赖冯溥之力。傅山卧病时,冯溥有《奉送徵君傅青主先生二首》:“僧庐高卧稳,令节客情孤。祝噎迟鸠枚,乞言尚帝都。寝舆惟子问,汤药情人扶。惭愧平津阁,留宾事有无。”“大隐乐林泉,鹤鸣彻九天。上庠虞氏典,稽古汗庭贤。孤洁留高意,凄凉动世怜。哀迟吾未去,惆怅永斯篇。”傅山离京时,冯溥又有《奉送徵君傅青主先生还里二首》:“函谷青牛得絷无,徒瞻紫气满皇都。雍中簴业迟更老,殿上夔龙问楷模。谁识承匡仍绛县,多应金粟待文殊。于今好倩丹青笔,为写渊明栗里图。”“病源岂籍世情医,高咏难堪继五噫。岁俭欲留香积供,问成不让漆园奇。星能犯座还称客,云可怡人自有诗。驴背春风归去稳,外臣箕颍拜恩时。”〔33〕

  王士祯
  王士祯,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渔阳山人。生于崇祯七年(1634),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乡会试考官,礼部、户部主事,户部郎中。康熙十七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入直南书房。后任国子监祭酒,升至刑部尚书。康熙十九年,傅山写《荷竹图》寄王士祯,王士祯答有《傅青主徵君写荷竹见寄奉答兼怀戴枫仲》诗:“眼中突见篔簹谷,露压烟啼万竿竹。下有亭亭菡萏花,大似凌波倦膏沐。烟墨淋漓元气足,老笔纵横破边幅。卧游真对两诗翁,晋祠流水如碧玉。”〔34〕其著《池北偶谈》列有“傅山父子”条。〔35〕其于傅山父子交,可能在康熙十八年“博学宏词”试期间。

  郭传芳
  郭传芳,字九芝。大同人。陕西富平令。康熙十九年秋,迁四川达州知州。康熙十八年八月,傅山游西秦,至富平,九芝迎之署。时同迎之署者有李二曲、顾亭林、李天生、傅山。故李天生有《承郭明府》诗:“前秋是日杯相属,左有东吴右二曲。今此二妙迹稍远,太原徵君声光续。”傅山亦为九芝书《题“四以碣”后》。〔36〕

  李振藻
  李振藻,字天葩,号约斋。山西蔚州(今属河北)人。以选拔贡太学,授中书舍人,迁户部云南司主事。历广东司员外郎、摄四川司事,刑部山西司郎中。〔37〕傅山辞世前有书《遗李约斋》:“当世盛德忠厚,孰有如代郡李先生者哉!私心向往者,十余年矣。愚父子子怛焉长逝,特以两孙为讬,孱弱无依,穷鸟不能不投长者之怀也。诒环翁一字,并求转致。手写寓言一册奉贄。弟山顿首。”〔38〕此处“环翁”,即魏环溪。,其归里养母时,李振藻曾从其学。

  刘星
  刘星,直隶(今河北)清苑人。榆次知县。父刘连云与傅山为好友。康熙十九年,造访傅山,请傅山门人段叔玉刻《随喜帖》,列有傅山及子傅眉。〔39〕

  以上所举二十三人,可分为三类:一是傅山旧时同学、乡友。如朱之俊、卫周祚、毕振姬、魏象枢等;一是傅山“朱衣道人”案发后,设法营救或为其开脱者。如魏一鳌、龚鼎孳、曹溶、边大绶;再一是慕傅山之名望或经友人引荐与其结交者。如王显祚、周令树、储方庆等。对于第一类,傅山早年多有鄙夷之色,偶有交往,应酬而已。“朱衣道人”案解之后,傅山游历江南,知恢复无望,逐渐改变态度,恢复往日关系,语言由刻薄变得较为缓和。对于第二类,傅山则终生表示感激之情,因为这几个人虽为贰臣,有的名节极为后来清议所不齿,但他们处于当时之形势,犹怀有故国之情结,对遗民多加关照与帮助。正因如此,其官运时起时伏,更有甚者,既不为当时统治者所不齿,身败名裂;亦有为后来清廷所鄙夷,列入贰臣传之类。明清史载与士人笔记对此类皆以为不肖。第三类者,皆以学术乃至名望为交游之基础,此关乎者华夏之文化也。傅山与其多乃忘年之交。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中的一些人,因为和傅山已成友人之关系,故傅山曾求他们对其家事及朋友所遇之麻烦进行帮助,如傅山曾有十八札信与魏一鳌。又有以后事相托付者,如魏象枢、李振藻、戴梦熊,傅山都留有遗书。至于“博学宏词”后,一些遗民之为官吏者,因原是旧友之关系,则当列在遗民交游类,故不予述录。
  在傅山与清初官员之交往中,很少见到傅山先通款曲者。这一方面表现出傅山身上所体现出之遗民气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遗民与新朝官员交往中所持有之操守。尽管后来傅山被迫参加了“博学宏词”试,但历史仍然把其列在了遗民传或隠逸传,这就是对其最公正之评价。


  (作者姚国瑾,1958年生,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书法系教授)

  注释:
  〔1〕朱之俊行状见光绪版《山西通志》中《乡贤录》和《贡举谱》。其顺治二年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则见于法式善《清秘述闻》卷一。此诗见于《傅山全书》附录三,第499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钱仪吉《碑传集》卷七,第142页。中华书局1993年4月第1版。
  〔3〕《傅山全书》卷三十三,第58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4〕袁继咸事见《明史》卷二百七十七《袁继咸传》,第7085页。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5〕《傅山全书》附录三,第498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6〕《傅山全书》卷二十七,第48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7〕《西北文集》附录二陈廷敬《毕亮四论订历科经义序》,第342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8〕《傅山全书》卷二十《序西北之文》,第36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9〕白谦慎先生《傅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官员的个案研究》一文发表在《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6年第三期,第95——139页,文中详细的介绍了傅山与魏一鳌的交往。
  〔10〕孙茂兰官职之升迁见《〈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顺治三年至十一年条。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11〕《刑部尚书图海等人题本》中傅山供词:“(顺治)玖年有个姓宋的从宁夏来……后拾年拾月拾三日,又拏个书来送礼,说宁夏孙都堂公子有病,请山看病。山说孙都堂在山西做官,我曾与他治过病。他岂无家人,因何使你来请?”见《傅山全书》附录六《有关朱衣道人案的三个题本》,第51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2〕见白谦慎先生《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第137页。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第1版。
  〔13〕《傅山全书》附录三,第5013、5014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4〕《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九《文学传》,第590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5〕《傅山全书》卷二十七,第48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6〕龚鼎孳行状及曹溶行状俱在《清史列传·二臣传》中。此见于《傅山全书》附录八《新编傅山年谱》“康熙三年”条,第532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7〕《傅山画集》第4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5月第1版。
  〔18〕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卷六《天生先生年谱》“康熙四年”条,有《席上呈傅徵君》。“康熙五年”条,有李因笃《尚友斋咏梅是傅徵君所植者》一首,按曰:“尚友斋在雁平道署”。时傅山初交李因笃,傅山与李之会面,当在代陈祺公雁平道府,而不可能在富平。尹协理先生在《新编傅山年谱》中认为“尚友斋”在富平,当是别说。李因笃二诗题中之“徵君”应是后修订时改加。
  〔19〕《傅山全书》卷二十八,第49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0〕《傅山全书》附录三,第499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1〕陈上年行状散见于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天生先生年谱》中。
  〔22〕《傅山全书》卷二十七,第47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3〕《傅山全书》卷二十一,第3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4〕此见于《〈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康熙六年”条,第10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5〕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天生先生年谱》,第296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6〕潘耒《太原太守周君墓志铭》及与傅山、顾炎武之关系,均见于《傅山全书》附录八《新编傅山年谱》“康熙十一年”条,第533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7〕见《山西通志》卷一零九《名宦录》,第7756页。中华书局1990年11月第1版。
  〔28〕《傅山全书》卷二十八,第505、50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9〕储方庆行状见《碑传集》魏相枢《储君方庆墓志铭》。此处书、诗见于《傅山全书》附录三,第5006、500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0〕《傅山全书》附录三傅莲苏《傅徵君事实》,第503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1〕《傅山全书》卷四十三《杂记·介贲》中云:“十五年前,吾见介贲尚蹀躞狭邪,固者或依之,我独无异同。追忆三立之集,一二老大理学座下人,为阴有北里之兴,独不把面目向我。……松侨附记。”傅山称“松侨”,应是傅山移住松庄之后。傅山母亲卒于松庄,时在顺治十七年。又傅山顺治十二年出狱,十三年南游。其移居可能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之间,最早不超过顺治十三年。以此逆推,十五年前,正是崇祯十五年。证明傅山此时仍在三立书院学习。余在《傅山〈寿胡母朱硕人周礼君七十小叙〉略考》一文中,认为傅山参加了崇祯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三次乡试,此又一证也。魏相枢崇祯十五年乡试中举,时在太原,有《豫让祠》、《望崛围山》等诗,和傅山同科,应是相识的。
  〔32〕魏相枢行状见于《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大清畿辅先哲传》、《寒松堂集》等。此《祭傅青主先生文》《傅山全书》附录三,第50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3〕《傅山全书》附录三,第5009、501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4〕见蒋寅《王渔阳事迹徵略》“康熙十九年”条,第2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及《傅山全书》附录三,第5008页。
  〔35〕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八,第172页。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版。
  〔36〕《傅山全书》卷二十二,第41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7〕见《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九,第604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38〕《傅山全书》卷二十八,第50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39〕见《傅山全书》附录八《新编傅山年谱》“康熙十九年”条,第534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姚国瑾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1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