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民间故事

踏遍青山寻傅山

—— 访《傅山传奇》作者张中伟

    2000年底,平遥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张中伟多年搜集整理的《傅山传奇》一书出版,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这本书搜集了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其中还有一些是作者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总共有56个传说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中折射出傅山先生在老百姓中的广泛影响。

    在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张中伟。

    记者:你为什么要写关于傅山的书呢?

    张中伟:1980年底,我从晋中师专毕业时,就给自己确定了为挖掘地方文化而著书立说的奋斗目标。考虑到傅山是山西人,资料好找,容易成书。于是就根据我的爱好,选择了傅山这位超凡脱俗、思想深刻的历史人物。

    记者:那么你是怎样实施自己的目标呢?

    张中伟:后来,我只要见到有关傅山的书籍就购买。记得在文水教书时,有位老先生有半部《霜红龛集》,我硬是冒着暑热全部抄了下来。

    为了寻访傅山先生的足迹,我5次到傅山故乡西村,3次上崛 山围山,其间还到过窦大夫祠、晋祠、汾阳仁岩、寿阳五峰山、祁县丹枫阁遗址等处凭吊。在平遥我寻觅了傅山的所有遗踪和墨迹,还翻阅了县志中的所有记载。

    记者:你觉得民间传说中的傅山是怎样的形象?

    张中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傅山先生的性格、形象在不少传说中保留得是很完整的,接近于真实的情况。但它又毕竟是传说,所以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记者: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傅山传说中的神化现象呢?

    张中伟:傅山一生关心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因而在传说中将他神化也就难免了。我搜集的故事中有好多是傅山救助贫弱、惩恶扬善的内容。至于传说中神化傅山的书画,只能从人们极度崇拜傅山的为人和高超技艺的角度来理解。不管怎么说,傅山是活在百姓心目中的人物,用神奇的故事解释傅山在诗、书、画、医方面的成就和它们的人民性,也正印证了傅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神奇的诞生

    这天,教书先生傅之谟从外面回来,只听院子里传来两人的争执声:“让我从几千里外的浙江普陀山买来了,你却不要,这么贵重的东西,让我到哪儿去打发?”

    “就这么个木头人,就要卖100两银子?货是我当时订下的,但现在这么贵,我不要了。”傅之谟一听,就知道是本家弟弟与一位行脚僧在争执。一年前弟弟曾与一名行脚僧订下了一尊浙江普陀山上的檀香木佛像。

    当他分开众人刚要进门时,忽听见妻子陈氏的说话声传来:“别嚷嚷了,这佛像我买了!”傅之谟走过去对妻子说:“咱哪里有钱买这?不行就打发人家走吧!”

    “用我嫁时带来的首饰换吧。”说着,陈氏回到家里将自己仅有的几件首饰拿了出来。陈氏将首饰交给那位行脚僧道:“师父,你看这几件首饰折合下来够不够?”那和尚将手一合:“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女施主,这就很够了!”

    这天晚上,陈氏梦见自己来到一座大佛殿中,只见佛祖如来端坐殿堂,两旁的罗汉弟子们有的在温习经卷,有的在静坐打禅。于是陈氏怀着对佛祖虔诚的心情来到面前,佛祖道:“我看你是一片至诚待佛,就把我的这位弟子送给你去做儿子吧!”但当她再抬头看时,佛祖早已无影无踪,于是心中不由激凌,恍然觉来,竟是南柯一梦。

    当时陈氏也没在意,不料从此以后,肚子竟一天天隆了起来。怀胎10月不见分娩,一直待到12个月头上。这天夜里,陈氏梦见佛祖送给自己的那位清癯罗汉忽然乘龙而至。这时,窗外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陈氏从梦中惊醒,不一会儿,就产下一个男孩来。

    这男孩后来长大,就是中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傅青主先生。(本文作者:张中伟)

傅山画灯

搜集人:李智

流传地区:平定

    傅山先生在平定冠山书院隐居时,平定城有名的提督大人窦 王宾请傅山先生为其母生日赐画,傅山欣然答应。

    可是寿期到了,仍不见傅山的画,于是,窦 王宾便派人去取。傅山这才取过宣纸铺开,拿起毛笔三两下就画了一个大红宫灯,并用浓墨在上面写了一个寿字,然后同来人一起下山直往窦府。窦 王宾看了傅山的画,心里很不高兴,但当着他的面又不好流露,就让人把画收起。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窦 王宾吩咐家人点蜡烛。傅山却说:“高堂寿日,理当灯火通明,请把我的画挂起。”窦 王宾只好叫家人把画挂到墙上。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上面的宫灯之内,就有烛光熠熠燃起,照得客厅内外如白昼一样。更神奇的是,宫灯如火如炉,一时间竟把个大厅烘得暖似阳春。

    众人正在惊异,又见傅山取了烟袋装了一锅烟,举起来朝宫灯上方一吸,美滋滋地抽起烟来。窦 王宾这才知道,傅山的画是稀世珍宝啊。

松抱杏与凌泾塔

搜集人:胡凤林

流传地区:寿阳

    龙泉寺北有一座凌泾塔,离塔不远的山崖处,有两棵非常特别的树。一棵松树,一棵杏树,它们摩叶抱枝紧紧相依,就好像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相拥在一处,久久不愿分离。

    原来,传说在五峰山附近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对相爱的人,男的叫青松,女的叫杏花。二人常以上香为名,在龙泉寺偷偷幽会,并私定了终身。可是作为全村首富的青松父母却看不上出生贫寒的杏花。为了阻止儿子,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青松父亲叫过儿子,说眼前有一笔生意急着要你去做,出门三个多月才能回来。看青松不太乐意,父亲假意告诉青松,同意他和杏花好,表示他一走,便会向杏花家里人去提婚,等青松回来后就完婚。

    两个年轻人恋恋不舍地惜别后,青松父亲就买通了本村的一名无赖,让他变着法子调戏杏花,败坏杏花的名声。很快,杏花在村里人的心中变成了一个不守贞洁不知廉耻的坏女人。出不得家门几乎要去自尽的杏花鼓足了生活的勇气,等着青松回来,希望他为自己洗刷耻辱,还她清白。

    三个月后,青松回来后,却听到了父亲添油加醋的乱讲,竟然万念俱灰,一气之下,上了五峰山龙泉寺出家做了道士。杏花听说后,知道青松必定受到坏人的挑拨。她没有恨青松,而是在龙泉寺北面自己搭了个草屋住下来,终身不嫁,以示自己清白无瑕,希望青松醒悟能回心转意。这时,正好傅山游居在此,听说了这件事后,觉得这中间必有缘由。于是,他与道士郭还阳一商量,想出了一个证明杏花清白的办法。于是,在杏花的屋前放了一个盛满龙泉水的大缸。傅山对杏花说:“如果这缸里的水两个月后,仍然纯洁如初,那就证明你是清白的。”

    杏花听后,越想越气,心想:“这放在露天的一缸水,成天风吹雨打的,还有不脏之理,这不是成心戏耍我吗?”一气之下,撞缸身亡。

    傅山知道杏花误会了自己。他与青松安葬了杏花,并让青松在杏花住过的草屋住下来,观察缸内的龙泉水。严冬来临后,缸内的水依然清洁如初,结冰后再看,缸内哪里还是一块冰,分明是一块清白无瑕的玉!青松猛然悔悟,此后便云游天下,四处布施,在杏花的屋旁建起一座十一层高的八角砖塔,并向傅山先生请教塔名,傅山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凌泾塔”三个大字,让世人永记杏花冰清玉洁的爱情。

    后来,青松归真后,让人把自己与杏花合葬在凌泾塔旁。若干年后,他们的墓已不复存在,但在墓地所在的山崖上竟然长出了两棵树,紧紧相依,不离不弃,一棵松树,一棵杏树。人们说,这是青松与杏花的化身。

点墨成鸟

搜集人:张中伟

流传地区:祁县

    话说丹枫阁修起后,傅山应戴廷 木式之邀专程来到祁县,准备为丹枫阁书画题咏。

    戴廷 木式一家见傅山到来,当下盛情款待,充满热烈气氛。戴廷 木式的母亲戴老夫人这时走过来对傅山道:“这次可得把你的全部本事拿出来,把这座丹枫阁妆点好,也让我这个老太婆饱饱眼福啊!”

    “大娘,我现在就给您画一幅,让您先饱饱眼福。”傅山大声地对老人说。

    这时,只见傅山从外面拿了把大扫帚,在早已磨好的大墨汁缸中一蘸,朝粉刷得白白净净的墙壁一洒,于是洁白的墙壁上立刻出现了许多黑墨点字,让人看上去好不舒服。戴老夫人嘟起嘴埋怨道:“看把白白净净的墙壁也玷污了!那怎么画画儿呢?”

    傅山道:“嫌不好,咱们就去掉!”

    “要去掉,那多费事!”老夫人很为难,当然其中也不无埋怨的成分。

    这时,只见傅山随手拿起一支毛笔,将墙上的墨点只描勾几笔就是一只小鸟,而把小鸟的眼睛一点,这只鸟就扑棱棱抖动翅膀从窗户上飞走了。不一会儿,墙上的墨点就都给处理干净,墙壁又恢复了原来的洁白。

民间传说

“烂脚”治头疮

搜集人:张中伟

流传地区:平遥

    傅山晚年,经常到平遥来,住在惠济桥旁的桥庙上给人看病。

    一次,桥庙里来了一位长着一头烂疮的年轻人,求傅山看病。傅山诊断后对年轻人道:“年轻人,你头上的烂疮倒不可怕,怕的是将来你的两脚有保不住的危险。”本来这年轻人长得五大三粗,身如铁塔,但一听傅山先生如此说,竟吓得一下子脸色煞白,怯怯地对傅山道:“先生,难道事先想办法防治也不行吗?”“预先治也不能说不行,恐怕也只能保住一只脚,最后还得架双拐子。”傅山平静地对那年轻人道。

    这年轻人听了,就让傅山给开了些药。回到家里,除了吃药,两只眼睛就是直盯盯地盯着他的一双脚,惟恐真的起了烂疮烂掉。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年轻人的两只脚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彻底痊愈了。

    后来年轻人去问傅山:“先生,你说我的两只脚会烂掉,后来不仅没有烂掉,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给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傅山笑道:“《黄帝内经》上云:‘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我诊断你的头疮病,主要是年轻气盛,上攻于头部,所以我就用惊恐的方法让气行于下。这样你的头疮病自然就好了。此乃‘釜底抽薪’一法也。至于说脚会烂掉,不是说烂就会烂掉的,关键是治好头疮就行了!”

傅山过张兰

搜集人:陈树义

流传地区:介休

    清初康熙年间,介休张兰古镇东关外官道南面,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刹唐代寺院“三教寺”。

    这天,山门外来了一个人,轻声问小和尚:石引禅师可在?小和尚见其衣冠不整,就漫不经心地说:“师父云游不在,改日再会罢。”说着就要关门,来人伸手制止,央求道:“小师父,你看天色已晚,能不能让我在此住上一晚。”小和尚瞧他这副模样,心里十二分的不愿意,但转念一想,万一师父真的认识他,那岂不是自己找训吗?便讪讪地说:“寺里已经没有好房间了,要住就屈尊了。”来人随后跟着小和尚来到偏院的一个小厢房。

    第二天拂晓,来人与小和尚道谢后,便登程了。

    不一日,来人又从门前经过,不想却被正在扫院的那个小和尚看见。小和尚连跑带喊地上前,叫住他,说道:“青主先生,留步,我师父云游回来了,请到寺内一叙。”

    来人正是傅山先生。

    原来,上次傅山走后,石引和尚归来,听小和尚说有人曾找他,且在后院住了一夜时,就满心的狐疑:为什么把客人打发在破禅房里住?待他到傅山住过的房间一看,不禁怒火中烧,将小和尚训斥了一番。

    原来,在那张布满灰尘的桌面上,傅山写下了四个大字:“宁不入流”。

    “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佛门弟子,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对普通人尚且礼让谦恭,何况是当今的志士仁人呢?实在是‘不入流’呀!”石引禅师气愤地说:“你知道这人是谁呀?他就是我常说的傅山先生啊!”小和尚这才知道这个朴素的老者,竟然是丹青高手、济世名医傅青主。

    小和尚端茶进来时,石引禅师正向傅山道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嫌贫爱富,实为市侩小人之见,不足取,徒儿确是“宁不入流”,先生斥得对,老僧惭愧!”小和尚满脸羞愧。

    傅山见状,哈哈大笑道:“算了算了,闻过则改,就是好事。这次我就多呆几天了。”

    石引禅师见傅山摒弃前嫌,便敬茶劝饭,以尽地主之谊。又让小和尚备下文房四宝,请傅山题字。傅山握笔在手,一挥而就,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可以栖迟。”

    后来,石引禅师请匠人在长五尺宽一尺四寸六分的两块木板上,分别镌刻了“宁不入流”、“可以栖迟”八个金色大字。这两块匾悬挂起来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三教寺”香火从此不断,香客如云。

量塔赋诗

    傅山小时候,3岁就有过目不忘的记性,7岁时已能应声赋诗,出口成章。

    那年正月,傅山的父亲和知府大人一起,带着傅山和他的哥哥来到了双塔寺。知府大人看着双塔不禁叹道:“这巍巍双塔,真不知长有几何,高有几寻?”傅山的父亲随口应道:“大约总有百尺之多吧!”知府轻轻地摇了摇头:“可惜难以得个确数。”言下显得十分遗憾。不料这话让在一旁玩耍的小傅山听见了,他边玩纸鸢边说:“大人要想知道确数,这有何难?”

    知府大人一听,不由吃了一惊,心想,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口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他还是随口说道:“你能报来确数甚好,但不知如何报法?”

    傅山这时笑了笑说道:“大人,这非常容易。”说着便将手中的纸鸢放飞出去,让人们看着纸鸢的高度与塔顶相平时,他才收住绳子,并在此处打了个结。然后边收线绳边量尺寸,等收回线绳正好为二十寻。于是,傅山拱手对知府大人道:“大人,塔高尺寸,正好二十寻。”

    知府大人听了,不由连连称叹:“这孩子,真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这时寺中住持让人捧来文房四宝,想让知府给寺院留点儿墨宝,以志纪念。知府脑子一转,俯身对小傅山说:“现在本大人就以《量塔》为题,让你作‘五绝’一首,如何?”

    只见小傅山不慌不忙地说:“那我就试试吧。”说罢不假思索,随口就吟出五言绝句一首来:

    双塔高入云,量塔绳一根。

    凤鸢巧报数,塔高二十寻。

    众人听了,无不啧啧称奇。只听知府大人语气格外加重地称叹道:“小傅山果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真不愧是个传说中的小神童。”(本文作者:张中伟)

画驴戏无赖 

    在松庄走访期间,从村民口中得知了一些有关傅山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傅山画驴戏无赖的故事了。

    话说这一年秋天,傅山先生要进东山深处去采药,就让儿子傅眉去借驴。借给傅眉驴的是松庄一个地皮无赖,名叫马二。这个马二,知道傅山的名望,一直盘算着想和傅山要幅字画,于是,便将毛驴借给了傅山。傅山父子有了驴后,便兴高采烈地进了山。满山遍野的草药,吸引了傅山,一时间,父子二人有说有笑地光顾采药了,却忘了拴驴。及至采完了药,父子二人才发现驴不见了。

    其实,这头驴识途,见没人管着自己,便沿着羊肠小道一溜烟地跑回了家。正中下怀的马二立刻将驴藏了起来,就等着傅山父子前来“还驴”。

    当傅眉无精打采地找到马二,陪着十二分小心告诉他驴丢了时,心知肚明的马二装起了好人,连声说道:“没关系,不用赔,只要你父亲为我画一幅画,就算是赔了我家丢的那头驴。”倘若在平时,傅山先生是绝不会答应给这种无赖画画的,可今天不行,丢了人家借的驴,毕竟理亏。于是,傅山想了想,便在画纸上信手画了头驴,送给了马二。马二如获至宝,捧着此画,直奔太原城。

    在一家字画铺里,店老板打开这幅画,发现画上这头驴没有眼睛,于是,便对马二说,这幅画现在值50两纹银,如果你能让傅山先生画上驴眼,这幅画可就值500两纹银了。

    500两!马二听得眼都直了。于是,他和店老板商定,第二天由店老板来松庄向他取画。

    马二回到了家中,便犯起了愁。他知道傅山先生的为人,绝不会给他这种人再多添上一笔画的。可那是500两白花花的银子啊,又不能不挣。思谋了好半天,马二有了歪主意。他拿了毛笔,在画中驴眼的位置,自己描了个眼睛。谁知刚一描完,马二突然看到画中毛驴的尾巴摇摆了几下。马二以为眼花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定睛看时,毛驴的尾巴又摇摆了起来。被吓坏了的马二急忙将画卷好放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店老板接过马二递过来的画,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那竟然是一张白纸,画上的驴不见了。马二更是一头雾水,大叫:“我的驴呢?我的驴哪里去了?”当人们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店老板气愤地斥责马二道:“你这人太贪心了,看看现在你连一文钱都挣不到了……”

    马二成了松庄人世世代代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柄,而傅山先生却更加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于是,就有了“傅山画动物不点睛”的说法,因为一点睛,那动物便活了。(本文作者:刘春宇)

  傅山“哄”人

  清朝初年,朔县城内有家姓李的大财主,家里有万贯资财。李财主为了显耀门庭,从江南请来一位著名画家,给他做画。画家整整在他家住了四十天,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由于画家运笔巧妙,着色鲜艳,这串葡萄看去就像真的一样,只多着一张纸。李财主十分得意,还故意把画挂在院里,只见馋嘴的麻雀竟飞到画上啄葡萄吃。李财主为抬高自己的声誉,就四处炫耀。这件事一阵风似地传开了,一时间在朔县城内传为佳话。人们都说:“江南的画家就是技艺绝妙,画出画来能哄了飞禽。”

  有一天,傅山先生路经朔县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听到店里的人们谈论李财主的画。傅山先生是个谦虚好学的人,心想:耳闻不如眼见,这幅画果真画的好,应该去学点长处!第二天,傅山先生就去了李财主家。李财主虽然认不得傅山先生,从外貌看出傅山先生气度不凡。李财主更得意了,把画挂到院里墙上,让傅山先生观看。一会儿,果然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画上的葡萄。李财主喧天驾雾地吹嘘。傅山先生看着画微微一笑说:“这张画只能哄来麻雀,不足为奇!”李财主见傅山先生满不在乎的样子,很不高兴,对傅山先生说:“如果先生内行,也请露出一手!”傅山先生说:“如不嫌弃,请拿笔墨来!”李财主立即取出文房四宝。傅山先生左手托起砚台,右手握着毛笔,不慌不忙走出大门外,站在大门对面的照壁前。李财主紧紧跟在身后,不知道傅山先生要做什么。傅山先生举笔在照壁上作起画来,只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块白布帘,布帘的左下角向外稍卷,似有微风吹起,露出一半字来,布帘的下边都分行露出少半个字。笔似行云流水,眨眼工夫,这幅画就作成了。李财主不解其意,认为傅山先生无甚本事,在胡写乱画,说傅山先生弄污了他的照壁,让给他立即洗去。傅山先生只是不理。李财主大吵大闹,惊动了左邻右舍。人们跑来,看是出了什么事情。有几个识字的人,看见照壁上挂着一块白布帘,布帘没遮住的地方,露出一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就想揭起布帘,看看照壁上究竟写着什么文字。好几个人争先用手去揭揭来揭去揭不起来,还互相埋怨笨。后业才明白过来,照壁上没挂着布帘,而是一幅画。这时,李财主如梦初醒,忙找傅山先生赔礼道歉,可傅山先生乘人们哄吵时,早已扬长而去。

  从此,李财主把照壁视为珍宝,在四周垒了矮墙,只让人远看,不让到跟前。可是不知情的人走到照壁前总要越过矮墙,到照壁跟前去揭布帘,想看看下面的文字。左揭右揭揭不起来。年长日久,竟在画着布帘卷起的地方戳下一寸多深的小窟窿。

  后来,人们终于打听出这是傅山先生的笔墨,人们赞叹说:“江南画家的画,只能哄飞禽;傅山先生画的画,把肚里装着墨水水的人都给“哄”了!

  讲述者:牛耀富 男 60岁 盲人 朔县南榆林乡辛寨村农民

  搜集整理者:齐凤舞 男 36岁 朔县县志办编辑

  采录的时间及地点:1982年5月于朔县南榆林乡辛寨村

  傅山画伞

  相传,清朝皇帝曾多次请傅山先生进京做官,傅山先生不爱功名利禄,一直躲着不去。
  一天,皇上又派了钦差大臣,上门传旨,命傅山先生立即启程,进京面见皇上。正巧,傅山先生回家看望老母,一时躲闪不及,被这位粗野的钦差大臣抱着塞进了铺着花缎厚棉垫的轿车里,轿夫赶着轿车一溜风似的向京城飞奔而去。
  第二天中午,轿车出了雁门关,来到广武镇,钦差一帮人走的又饥又乏,进了一家客店打尖。傅山先生乘机钻出轿车,穿大街过小巷,急急向荒野奔去。眼看日近黄昏,只见西山后边卷起了乌云,顷刻,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幸好前边有一个村庄,傅山先生跑进村里,在一个门楼下避雨。刚刚站定。大雨倾盆而下。不多一会儿,一群庄稼人抗着锄头,冒雨直奔门楼。他们是本院财主阎老四的长工,一个个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长工,被雨拍的喘不过气来,傅山先生见了甚是同情。
  天渐渐黑下来,雨却越下越大。长工中一个叫刘小三的后生,瞒着阎老四把傅山先生留在长工屋里。长工们把热乎乎的炕头腾出来,让傅山先生暖和身子,还把饭匀出来给傅山先生吃。第二天清早,傅山先生作了一幅水墨画,送给大家。刘小三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画着一把收拢的雨伞。傅山先生说:“你们把这张画保存好,每天下地干活时,先看看画上的雨伞,如果伞张开,天就要下雨,便别出工;如果伞收拢着,必定是晴天,就放心干活去。”长工们听了,都很高兴,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傅山先生。
  刘小三把这张画挂在长工屋的土墙上,每天出工时都要看一看。连日来晴天,画上的伞一动也没动,大家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天中午,天气十分闷热。长工们正在屋里歇晌,刘小三突然看见画上的雨伞张开了,他高兴的几乎跳起来,紧忙告诉了满屋子的人,大家都很惊奇。眼看起晌了,阎老四再三催促,大家只是不出工。阎老四大动肝火: “你们为甚不出工?”刘小三说;“今天后晌要下雨。”
  “你咋知道?”
  “我敢保险。”
  “你敢和我打赌?”
  “打赌就打赌。”
  “咋个打法?”
  “由你!”
  阎老四望了望晴湛湛的天空,阴险的说:“如果后晌不下雨,你们全年的工钱都别赚!”刘小三干脆利落地接口说道:“如果后晌下雨了,那你就得给俺们赚双工钱。”阎老四狡猾地说:“行。”阎老四还是硬逼大家立即出工。刘小三说:“那就得掌柜和俺们一起去。”阎老四无奈,只好一起去了。
  走到半路,阎老四见空中仍没有一丝云彩,十分得意,暗自盘算:你们非得给我白受一年不可!突然,“轰隆一声”闷雷响,霎时,天黑的向锅底。说话间,大雨倾盆而下。刘小三和长工们慌忙扭头往家跑。阎老四因身体肥胖,跑不动,呼爹唤娘,连摔几跤,滚成了个泥人。
  遭了这场雨淋,阎老四越想越气,暗自思量:这些斗大字不识半口袋的受苦汉,怎能预知天气之阴晴?他便留了心,终于发现是长工屋子里的一张画在作怪。他立刻跑进屋去,一把抓下墙上的画,撕的粉碎。
  画被撕破了,大家十分气愤。一天上午,长工们正在锄地,只见一人飘飘然向地头走来,定睛一看,正是傅山先生。大家立刻围拢上来。刘小三便把画被阎老四抢去撕了的事对傅山先生说了。傅山先生听后,微微一笑,立即拿出纸来,提笔又画了一幅,与以前的那幅画一模一样。傅山先生对大家说:“离此处不远有个山洞,你们把那幅画挂在山洞里,每天去看一看,便知天气阴晴。”从此,大家照傅山先生的吩咐,看到雨伞张开,便进山洞里去避雨。阎老四却蒙在鼓里,半点也不知道。

  飞笔题书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留传后世很多,并且多在民间无序留传而不秩失,说明傅山先生书法艺术水平之高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关于傅山先生书画传说也流传很多、流传很广,近乎神奇。传说有一年,太原城新修城门,高大雄伟,甚是可观。门修好了,门额当然要题字。由谁来题,不用说论名论艺首举傅山先生。傅山既是太原人又是知府的好友,义不容辞,慨然答应。到题字那天,城门前早已搭好高高的云架,傅山先生登上高架,用五尺长把的大扫帚代笔挥毫,一点一画,雄健沉稳,气势磅礴。高架之下来看先生题书的人,一片喝彩。写完之后,先生搁“笔”下得架来,举目端祥,也觉满意。此时,看客中却有一人发现,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少了一点,写成了“大原府”,人们顿时哗然。知府也过来客气,请先生再登高架。先生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并不登高。复又操起扫帚,拧去把柄,只留“笔头”,饱蘸朱漆,然后丹田用气,两臂用力,“嗖”的一声,将扫帚抛向空中,看客们只见一道红光飞起直扑城门洞顶,说时迟那时快,不偏不倚,正点在“大”字腿下,形如桃花瓣,势如坠空石,成一“太”字,妙似天成,毫无补笔痕迹。后太原知府命人依样凿刻,经几百年无损。

  据说,直至太原解放后拆毁城墙城门始不得存,许多年长之人还记得傅山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均赞不绝口。

  傅山与炕围画
  
  炕围子,准确地说,应该叫炕围画,包头地区叫它炕围子。
  炕围子,就是在沿着靠炕的墙上画的各式图案,高度大约在二尺到三尺左右。图案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湖泊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请画匠绘制,着色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明丽单纯,俗艳中透出对生活热烈的爱。在地处干旱寒冷地区的人们来说,不管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管任何季节,即使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回到家坐在炕上,周边美景围绕,怡人的景色放松着人们的心情,使人们心情得到愉悦。
  在晋、陕、冀北部与内蒙接壤的地方,也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区域,在人们的居住地,不论城镇或乡村,炕围画做为一种传统的室内装饰,一直倍受当地人的喜爱。多少年来,谁家起盖新居后,画一盘自己中意图案的炕围子,就成了新居搬入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当人们再啧啧称赞炕围画的精美漂亮时,也是主人脸上洋溢出自豪与荣光的时刻。
  相传,炕围画的缘起与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有关。傅山,山西阳曲人,明朝灭亡后,与黄宗羲、顾炎武联络反清复明事业,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博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拥戴,人称傅青主。后因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清政府迫害,家人离散,各自逃命。其女儿一家逃至塞外土默川,在萨拉齐东十五华里处的西老藏营村隐姓埋名落户。清初的土默川,恳禁未开,天苍苍,野茫茫,草原自然生态,人烟稀少,生活物品短缺,外来人口生存极为不易。夏季还好,秋季一到百草枯萎,一派肃杀景象,冰天雪地接踵而来,生活的困顿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起强加在他们身上。此时傅山正在南方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听到女儿的生存境遇后,从几千里之外赶来探望女儿。时值冬季,塞外荒寒的景色和女儿憔悴的面容,让傅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临行日期渐近,分别在即,怎样才能减轻女儿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苦呢?傅山想到了绘画,他决定在女儿住所的炕围周边绘上家乡的山川风貌,珍禽百花,使女儿面对这些景色就像面对家乡山川景色,用画面来慰藉女儿愁苦的心灵。于是傅山提笔作画,在炕围边墙上绘就湖泊绿荫,鲜花鸣禽,湖光山色,一片内地风光。远离家乡的女儿看到眼前绘就的熟悉的家乡景物,心情不禁释然。
  傅山走后,女儿一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因为有了父亲在炕周边上的绘画,他们的精神有了慰藉,生活也比以前有了几许快乐。据说傅山画的鸟在黎明时会在花丛间飞跃鸣啼,绘的花在拂面的风中会摇摆。周围人们听说后纷纷来观看,无不称赞。有人就叫别的画工照着傅山女儿家炕围画的样式在自己家绘制,果然满屋生辉。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炕围画这一形式不胫而走,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现在炕围画在各地都有留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
  傅山画炕围画的传说是我姥爷在世时讲给我的。我的姥爷为人严谨、古板,在我的印象中姥爷也是个孤独的人,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总是不分时宜,在那一代人中他也算一个念过书的人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读过几年私塾,可对学问真诚的敬畏我倒是看到过的。我小的时侯,政府正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受到强烈的质疑与批评,一般群众都以当时的宣传为准,我姥爷却不以为然,与人相谈开口“自古道”,闭口“自古道”,现在想起来,老爷的迂腐是确实的,可是对真、善、美的不能放弃也是真的。就因他的不合时宜,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他被叫到派出所,那么多发黄的线装书都被没收。我母亲面带惊恐的神色,和舅舅去派出所看他时的窘迫,这一幕给幼年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姥爷给我讲傅山画炕围画的故事时,我已是少年了,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学校停课闹革命,做为小学生的我也被这场洪流裹挟着,三五个同学上街选择一个商店的屋顶作为制高点,拿一个铁皮喇叭筒向过往行人诵念十六条,即《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那天恰好姥爷到我家,这一幕被他看到了,平日沉默寡言的姥爷那天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就对我讲起傅山画炕围的故事。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我也被迷住了,一直牢记在心。现在想起我姥爷的举动绝对是冒险,幸亏我革命觉悟不高,没向战斗队反映,要是反映上去,他非得戴上宣传封、资、修的帽子不可。那个年代打个毒害下一代的坏分子也属正常。想到这里,我觉得读过几本书的姥爷,他的内心世界到现在我也无法把握。
  炕围画的发源地在土右旗西老藏营村。做为萨拉齐早期一代移民的后裔,我的姥爷若在世也有一百二十多岁了,他言之凿凿的讲述,我确信是有根据的。
  当代绘画名家杨飞云,自幼生长在土默川,以古典油画闻名于世。其作品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倍受青睐,这也得益于他从小画炕围画打下的功底,现在郊区沙尔沁一带还留有当年杨云飞绘制的炕围画,被村民爱戴着,保留着。当他的画作名留海内时,我就会想到傅山创作的炕围画,炕围画孕育了名画家,这一清晰的艺术脉络,是傅山当初画炕围画不曾想到的吧。
  
  傅山与“龙门账”

  傅山,明末清初山西帮商人。他参考当时官厅会计的“四柱清册”记账方法,设计出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
  龙门账的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进”指全部收入;
  “缴”指全部支出;
  “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
  “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
  当时的民间商业一般只在年终才办理结算(称年结),年结就是通过“进”与“缴”的差额,同时也通过“存”与“该”的差额,平行计算盈亏。“进”大于“缴”就是盈利,反之则为亏损。它与“存”、“该”的差额相等。就是:进-缴=存-该。
  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
  “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复式簿记的开始。

  术到高时疑为仙

  近日偶翻清代徐昆所著《柳崖外编》,上有“青主先生”一节,颇述先生晚年奇事,或有怪诞,然亦可一窥先生老来医术精深,几欲成仙之境。
  先生精医,晚年以医见者见,不以医见者不见。一日,有抚军母亲有病,请先生至。先生诊脉毕,怒曰,如此年纪何以得此病!拂袖欲去。抚军强留婉叩,始告之,太夫人乃相思病也。太夫人听了,在内叹息一声,说先生真乃神医也,我于昨日见了死去多年丈夫的鞋,才得此疾。先生释然,一帖而愈。
  又一民妇,因夫好赌夫妻吵闹,遂成气鼓,夫问诊于先生。先生随便从地上捋了几把草,告之曰,你在妇前用慢火煮之,颜必和,声必下,侍奉好饭菜外,每天需煎煮10次。过了不到3天,妇人的病就好了。有人问其中的道理,先生说,我不过以草为媒平其心和其气罢了。
  又有一少年,正在筑土盖房,见先生经过,就说,都闻先生精医,为什么不装病一试呢?遂从高处跃下。旁边的人过来请先生为他诊治。先生一望,说这是个死人。围观者哄笑不已,先生又说,他肠断了。果然还未抬到家,人就已死了。
  先生的儿子名叫眉,先生因为看出他寿命不长,故给他取字叫寿毛。一天,寿毛仿写先生字体,放在先生桌上,想让先生一辨真假。先生见之,忘了不是自己写的字,惊惧地大叫,我难道快要死了吗?为何这字如此没有生气?寿毛告之,这是他自己写的时,先生不由大声痛哭起来,不久寿毛真的死了。

  傅山煮石头治病

  清初,太原有个女子叫粉莲,因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气得了病。李小牛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就去请傅山先生。
  傅山说:“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我手头药味不全,你去捡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用温火煎,水煎少了,再添上继续煎。啥时候煮软了,你来拿药。千万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李小牛捡了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但是添了七七四十九次水,石头还没软。妻子坐起来问:“是不是煎法不对?”小牛说:“傅山先生就是让这样煎的。”妻子说:“要不,我看着火,你去问问。”说着下了炕。
  小牛去问傅山先生:“已经煎了两天了,药引怎么一点也不见软?”傅山反问:“现在谁替你看火?”“我妻子看着呢。”“她病已好啦。此病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没明没黑地煮石头,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运谷。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病已好了。”
  小牛回家一看,妻子病果然好了。

  傅山先生游芦芽

  傅山先生久有游芦芽山之念。他有一首《雪夜》诗,其中有这样2句:“蒙松石磴老,梦寐芦芽松。”想到自己眼看就要在崛峒石磴来往之间衰老,更加向往芦芽山如海的松树,总想一游。傅山先生游芦芽山的年代已失考。据侯文正先生的《傅山游踪漫录一则》推测,先生游芦芽山可能在六十岁前后。当时全国性的抗清斗争已趋于尾声,傅山在此前后曾游华山,登北岳,目的在于消愁散闷,以畅心胸,不同于四五十岁时为进行秘密抗清活动而云游四方的情形。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取道静乐北上,途经宁武县石家庄(今为石家庄镇),经北沟滩村、西庵村(二村今属西马坊乡镇)上芦芽山。其中《西庵》一诗为证“禽向岩无句?神山秘不传,芦芽山一到,幽韵与谁言? ”
  傅山先生一到芦芽山,便觉得幽韵无穷。山涧中流淌着消融的雪水,高大的松树染绿了天空。雪化冰消,云杉浓绿,这是芦芽山初夏之景。
  登芦芽山要经过无边无际的林海。在绿色森林的照映下,天上的云、山间的溪,仿佛都被染成绿色,枯裂的老树像一条条虬龙。这是傅山先生对芦芽山的突出印象。傅山先生在林间行路常遇到眼前无路可走的情况,不知该往何处去。试着钻过一片树林,突然又见到了林间小道。渐往深处走,树林更繁密,树缝中露出一线蓝天,仿佛蓝天从树缝中“漏”了下来,林间积雪尚未化尽,药苗却穿过残雪,开出红花。如此幽奇瑰丽的美景,使先生兴致狂发,思酒如渴,竟然生出了“醉死花丛中”的奇想。但此时身边并无酒,酒在数百里之外的地方。然而,那里却没有松树。有酒处无松,有松处无酒。于是,先生只好移志移情于美妙的大自然了,以此来排遣心境。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时,还欣赏了当地的山葡萄,将其比作美丽的小心翼翼的少妇,生怕有一丝半点失态之处,更叫人觉得怜爱。还品尝了当地的银盘蘑菇,感到它味道鲜美、浓烈、隽永,超过了南方美味江瑶柱。为此,傅山先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傅山先生游芦芽山时,芦芽山中的毗卢佛道场已毁。但是,芦芽山的磅礴迂回、绿色林海、雪中红花和幽美隽秀的自然风景,已将先生醉倒。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 及网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