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览物不知深 观道妙于浅

——傅山哲学观点选介

    题解:这是傅山的两句诗,意思是:客观世界(“物”)所包含的奥秘是十分深幽的,无穷无尽的,观察研究客观世界需要深入再深入;而在观察客观世界中认识其规律,在“览物”之中“观道”,则需要深入浅出,妙在以明白浅近的道理把“物”的奥妙揭示出来。

    这就是傅山研究哲学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所以傅山的哲学思想坚持了朴素的唯物论,发展了古代的辩证法。他的许多哲学命题、观点,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泰初无而有”的宇宙本原说   

    哲学家长期思考宇宙的起源是什么,曾有过起源于 “上帝”、“天命”、“数”、“道”、“理”等主张,也有过起源于“气”、“气水火风”等主张。傅山吸收了先儒中元气论的观点和老庄“泰初有无”的观点,提出了“泰初有无”的气一元论宇宙本原说。“泰初”即阴阳交泰之初,即宇宙处于混沌未分形态之时,究竟有什么?傅山说:“无而有者,无可得而名,确乎有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不可闻,不可见,然万物之生者,皆由得此一以生”。当时混沌未分,不存在具体的万物,但确有一种混沌统一的东西存在,后来便生成万物。那么,这“一”又是什么呢?“一,水也,气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状态。“泰初”之“无”,即当时没有具体形态的事物,也就没有万物的名称;“泰初”之“有”,有“一”即有水,有气,并由此“一”中产生天地万物。

    “气在理先”的理气关系说   

    理气关系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理学家朱熹主张:“有是理,后生是气”,“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事物”,“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傅山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老头尝谓气在理先。气蒸成始有理。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虫鱼皆然。若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傅山考察了先秦典籍中所用的“理”字,最终认定:古代的“理”字一指物之文理(纹理),即物的结构;二指事之条理,即物运动的规律,有物始有理,而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气,因此主张“理在气先”最终是没有着落的。

    “人者天之便也”的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学说中,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天人感应”的宗天神学和“天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一切都是上天决定、命里注定,要人们听天由命。傅山认为,“天”就是自然之道,自然规律,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但人只要勤奋努力,认识和遵从自然规律,就能够有所作为,他说:“凡事天胜,天不可欺,人纯天也。不习于人,而自欺于天,天悬空造不得也。人者,天之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对“天道”即自然规律要通过“人事”去认识、去利用,只要努力,“天道”并不是高深不可企及的。

  “观变于阴阳”的辩证法思想   

    傅山认为宇宙万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天无时不息,水不得一时不流。”而一切运动,都是阴阳即矛盾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他说:“天,一也;阴阳,二。阴有阴理,阳有阳理。阴不欲无阳,阳不欲无阴。”阴和阳这一对矛盾的双方,是“分诸天而周诸天也”,天即自然之道一分为二便是阴和阳。因此他提出“观变于阴阳”的命题,说:“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同时,傅山还把这种观点运用社会,认为“圣人”并不需要扶阳抑阴或扶阴抑阳,而是“平阴阳而阴阳不知其平之,用阴阳而阴阳不知其用之”。

    傅山把这一思维贯彻于各个方面,论述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如治乱、常变、新陈、利害、智愚、是非、有理与无理、君子与小人,以及寒暑、大小、长短、高低、远近、迟速、里外、轻重、深浅、博约、虚实等,还明确指出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如“无理生理”、“兵亦有客变而为主,主又变为客之时”并看到了“若停其动,即生物矣(旧的运动过程一停止,即产生新的事物)”。

    与“存天理,灭人欲”针锋相对的人性自然说   

    宋明以来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口号,推行禁欲主义。傅山认为这种理论漏洞很多,“并不园通四照”。傅山以理学家们推崇的典范周代为例,指出连孟子也不得不承认“武王好勇,公刘好货,大王好色”都有,何况普通人!傅山指出:“私者,天也”,人欲和个人利益,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来真性,人人皆有,非我得而独有也”。因此,要坚持“率性之道”,不虚伪,不粉饰,不要以奴性取代个性,而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当然,这并不是任其放纵,不去教育,但教育要注意“物性不可违,移之妙于潜”,要潜移默化,不能生硬地违背物的本性去“灭人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爱众”的情操,去“济人”、“利人”,甚至“苟可以利天下,断腕可也,死可也”。意思是:如果对天下有利,个人完全可以作出牺牲,哪怕断一只手腕,或者去死,都可以。

    “以见而觉”、“勤行崇有”的认识论   

    傅山在认识论领域里,提出并阐述了一系列辩证观点,如:(1)“以见而觉”的观点。傅山所说的“觉”的概念大略相当于现今所说的“觉悟”、“认识”,傅山所说的“见”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亲历亲见,另一层是真知灼见,独立思考的见解。(2)“勤行崇有”的观点。他还说过:“聪明知识,用不用间”,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有知识,区别就在“用”与“不用”之间。既然有了知识,就要勤恳地、实在地去身体力行。 

本文来源:《太原 晚报》2007年5月31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6-04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