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杨尚昆回忆红军东征

  1935年12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在中华民族存亡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会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林育英)带着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人民阵线精神的《八一宣言》和电报密码本从莫斯科回来。会议分析了形势,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军事战略,确定了扩大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方向。那时我们还在保安一带的山沟里,没有占领延安,在讨论中,大家觉得陕甘根据地的面积太小,人口很少。一军团与十五军团会师后已有1万多人,粮食已快吃完,冬天到了需要棉衣,当地没有棉花,不出棉布;同时,听说四方面军也快要出来了,陕甘根据地养不起这许多军队,必须发展根据地。向哪儿发展呢?北面是榆林沙漠,绥德有阎锡山的两个师,西南和南面是中央军和张学良的部队,我们顶多只能到洛川和甘泉,也不容易发展,剩下一条路,只有向东面发展,就是过黄河到山西、河北去发展。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和军队领导同志不赞成,普遍的情绪是不愿离开根据地。这也难怪,因为长征走了一年,一直没有根据地,吃了很多苦头,好不容易走到了陕甘苏区,这个地方虽然穷,总是个歇脚的地方!大家都希望休息一下,要求先巩固再发展。但是,毛主席认为如果限制在陕北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生存都很困难,所以,不能以巩固求发展,而只能以发展求巩固。最后,毛主席说服了大家,瓦窑堡会议还是决定东征。

  那时候讨论问题很民主。东征一提出来后,就征求意见,要大家把困难都摆出来。

  东征就得过黄河,大家很有顾虑。谁都记得,长征中几次过河,包括过湘江、大渡河、金沙江、乌江,都非常危险。现在又要过比那些河更大的黄河,大部队有没有可能迅速渡过河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黄河?河对面的阎锡山部队是怎么布防的?能不能突破他们的防线?过河后,如果站不住脚还能不能顺利回来?反正顾虑不少。这个时候,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说:我不赞成东征,他(指毛主席)要走就让他走吧,我到陕南去。彭德怀和我虽然也不想离开陕北,但他比较顾全大局,没有听林彪的。那时候,彭德怀是司令员,但除十五军团外,兵力主要在一军团,而林彪是一军团的军团长,如果听了林彪的,不就分家了吗?

  毛主席对决定了的事情是不动摇的,准备工作也考虑得很细致。为了弄清情况,他派彭德怀、林彪分头到前方去调查,查清这些问题。他们依靠群众,派侦察兵,坐着羊皮筏子夜渡黄河,用了半个月时间,摸清了河东的敌情,。他们回来汇报,认为渡河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同时,阎锡山部队的战斗力不强,过河没有问题。但是,对回不回得来的问题,大家的争论仍很激烈。彭德怀也有点顾虑,他和毛主席共同研究怎样保证部队能回得来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说,他不能保证回得来,但只要做好工作,把船只准备好,在西岸等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为了确保过河部队不同陕甘根据地脱离,必要时可以安全撤回河西,毛主席还和张闻天、彭德怀联名给在保安的周恩来发电报,要他亲自到黄河边的清涧县驻地来统一指挥二十八军等,在沿河东西两岸各七八个县的长线上,发动群众,拆毁敌人的堡垒,保持渡河点,保障前后方运输畅通。这样,
  2月18日就正式下达了东征的作战命令。

  东征时,红一方面军使用的:名称是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毛主席是政委,彭德怀是司令员,参谋长是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是我。渡河前,毛主席先到黄河边,叫叶剑英和我去组织渡河。一个任渡河司令员,一个任政委。

  1936年2月20日傍晚,红一、红十五军团在绥德的沟口和清涧的河口这两个渡口分头强渡黄河。当时,黄河解冻不久,河边上还有一点冰渣子。阎锡山没有估计到我们会突然过河,他的河防部队很松,所以渡河很/顷利,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晋军100多里的防线突破了,并且包围了石楼县城。

  红军一过河,阎锡山急忙调集14个团的兵力,分四个纵队前来反扑。开始时我们胃口很大,,想一下子把它都歼灭掉,结果不行。这时毛主席在石楼县的大麦郊一带指挥,就决定分兵游击。一军团南下向洪洞、赵城,一直打到侯马北面。程子华率领十五军团向北打到太原附近的晋祠,然后转战晋西北。一路上不进县城,只在乡镇、农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筹款扩兵。到了山西,有地主土豪可以没收,有东西可以吃,比陕甘苏区好得多。原来想经过山西向河北发展,或者推进到接近蒙古的边境地区。这时,阎锡山慌了手脚。多少年来蒋介石一直想把手伸进山西,总受到阎锡山的抵制。这一次阎主动电请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介石立刻乘虚而人。调集10个师人晋助战,并派陈诚协助阎指挥。红军面对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去河北已不可能,在山西的活动余地也不大,决定回师陕甘,先逐步收缩兵力于晋西。5月5日,全部顺利回到陕北的延长、延川地区,胜利结束了东征战役。最可惜的是刘志丹同志在东征中牺牲了。陕北人民对刘志丹是很有感情的。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

  这次东征的收获比较大,除了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宣传了抗日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外,第一是扩大了兵力,75天中共招收新兵8000余人,那时山西的老百姓很穷,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军。第二是筹得了红军急需的一批物资如布匹、棉花等,款项也筹了不少,解了燃眉之急。记得这时我第一次看到50两银子铸成的大元宝,这是从土豪家的地窑中挖出来的。第三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收获,就是迫使阎锡山把驻在绥德的两个师调回山西增援。在陕北,绥德算是比较大的城市了,他们一撤,绥德就是我们的了。同时,红军又先后占领了吴堡、葭(佳)县、神木、府谷地区,陕甘苏区扩展到了黄河西岸。西安事变前后,胡宗南部和东北军一撤,我们进入延安,又到了甘肃的庆阳和宁夏的海原、固原,陕甘宁根据地就比较大了,有可能成为中央得以安身的根据地。

  回师休整期间,红一方面军在延长县大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总结,会议开了十几天,分几个会场,一军团一坨,十五军团一坨;一军团又分成两坨讨论。大家有什么讲什么,没什么顾虑,除肯定成绩外,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突出的事例是批评一军团的本位主义。一军团在洪洞、赵城一带扩兵比较多,筹款也多,而十五军团在北线牵制敌军,主要是在山区活动,伤亡比较大,而扩兵和筹款都比较少。中央要一军团分一部分新兵给十五军团,林彪坚决不答应,强调自己的编制也还不足,表现出严重的本位主义。大相寺会议上,毛主席每个会场都听了,听后作了个结论,批评了一军团,聂荣臻同志出来承担责任,说他是政委,没把好舵,应该由他负责,并且作了自我批评。原三军团的同志在会上也有些意见,认为不应该取消三军团的番号;同时,在三军团改编成一军团的第四师时,政治委员是彭雪枫,把原一军团的陈光调来当师长,他们两人性格不一样,在有些事情上合不到一块,东征中有些不团结,在会上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开得很好。
 

本文来源:选自《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北京第1版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1936年红军东征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