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我在决死一纵队的一段经历

  教五团改编为决死队四总队(后二总队)
  
  “七七事变”后,根据当时形势,组织决定由薄一波向阎锡山提出了组建新军的建议。得到阎锡山同意后,即于8月1日那天将政训班、民训团及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九团各300多名学员,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相当于团,不久改称为第一总队)。当时,我们“教五团”的营盘里被日军投下了两枚小型炸弹,旧军官们怕得要死,一听飞机响,就带学员到野外玉米地里去躲避,正规训练已无法继续进行。政治部主任李一清动员学员自愿报名参加“决死队”,绝大部分学员都报了名。一些未下决心者被集中编成四个连,大家称之为“怕死连”。我因表现较好,被调到十一连九班任副班长。后经多方工作,除个别逃跑者外,全团恢复原来建制,改为决死第四队。以后,随着大同失守、阎军一再溃退的形势变化,阎锡山又全权委托薄一波再从速组建、发展五个旅的新军,这样,“决死队”就由四个总队(团)迅速发展为四个纵队(旅),正式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二、三、四旅,统称“决死纵队”。1937年11月,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沁县的仁胜村宣告成立,薄一波任政委兼纵队长,军事干部多由阎锡山派来的旧军官担任,而政工干部多是共产党员。而且纵队新辖一总、二总(四总改称)外,三总则是由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派来的经过长征、富有战斗经验的红军干部任职组建的。经过多次调整、训练,大大加强了一纵的战斗力量。
  
  在决死一纵队二总队重机枪中队的战斗经历
  
  教五团改编为决死队第四总队后,即由训练机构变成了战斗部队。刚改编完,我们就接到阎锡山的命令——去太原守城。部队从营房出发,步行到寿阳芹泉火车站时,又接到薄一波的命令,让返回营房待命,准备南下开赴抗日战场。1937年10月底,部队经昔阳、辽县、和顺到达武乡县城。途中,原从旧军队派到教五团的班、排长和少数战士因怕苦怕死而大批逃亡。于是又从学员中提拔了许多初级干部,并招收新兵补充了部队。11月,一纵建立后,四总队随即改番号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第二总队”,并进行了整编,下辖3个大队,每大队下辖3个中队。原来的12个连,除编为9个步兵中队外,又组建了一个重机枪中队和一个特务中队,均属总队直接领导。我在重机枪中队被提任了副班长。
  为了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从纵队到总队,都不断地在举办政训班,对干部进行轮训。我一提任为副班长,就被抽调到洪洞县下鲁村一纵政治部举办的短期政训班学习了一个多月。政训班的课程安排很紧,由纵队秘书长张风阁、安庆洙等党的领导干部亲自授课,增强了大家对抗日形势、任务及如何作好战士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我在结业回到中队后,即任排级政治工作员。为了加强游击战术训练,提高杀敌本领,总队政治部主任梁膺庸还从一二九师要来10名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到总队任职,使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我们不仅配合八路军主力和日军作战,而且还对内团结、教育、改造多数旧军官,孤立并打击少数顽固分子;对外建立民运工作队,经常深入到村、户,宣传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扩大抗日武装。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在武乡、榆社、襄垣、黎城和屯留等地区,对旧的村政权进行了改造,执行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动员青年参军。不仅使部队得到了扩编,而且还先后成立了两个游击团和一些县大队、村自卫队等民兵组织。
  记得我们在武乡玉品村一带发动群众向恶势力作斗争时,从太原撤退下来的300多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散兵,正沿途糟害百姓,部队协助村党支部,召集附近几个村的自卫队、游击队将其包围。经过谈判,缴了他们的械,保护了群众利益,还动员其中200多人自愿参加了游击队,余下的人发给路费遣散回家。缴械的300多支枪,除发给3个村的自卫队各10支外,其余都装备了游击队。当时天气渐冷,部队尚未发棉衣。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的精神,我们在武乡南沟村动员地主捐献了 5000套棉衣,解决了我们二总、三总和游击队的过冬问题。这个阶段,军民齐动员,积极参加了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我们重机枪中队当时有重机枪四挺,并有八匹骡子分别驮着枪和子弹,编为两个排和一个步兵班。这在当时就是最珍贵的重武器了。因行动不便,我们重机枪中队参加灵活机动的小型游击战斗很少,即使参加大的战斗,也多是担任掩护大部队的任务,直接冲杀很少。回忆这一阶段我参加的主要战斗有:
  
  ①韩洪反“扫荡”突围
  1938年3月,日军集中万余人,分几路从同蒲线同时对我根据地发起大“扫荡”。纵队决定主力向外线转移。我二总队为前卫,掩护纵队直属机关;三总队为后卫,掩护专署直属机关。因情况不明,我队在沁源以西鱼儿川、郝右沟一带与敌人遭遇。在大队长黄从述指挥下,我二总三大队奋勇阻击敌人,使纵队直属机关得以安全转移。我重机枪连在掩护三大队阻击战中打得又准又猛,起了很大作用。三总队在韩洪遭敌包围,因敌人数量多、武器精,他们只好通过深山密林,分头突出重围,损失较大。经不起战斗考验的旧军官和士兵又逃走一批。此役使部队在军事、特别是政治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更加纯洁了。
  
  ②粉碎日军“九路围攻”
  1938年4月,日军开始对晋东南进行“九路围攻”。我二总队奉命配合八路军追击、围攻敌人。等我们的部队到达襄垣厩亭镇西山向前侦察时,与向南撤退的敌人侧翼掩护部队遭遇。一股敌人在机枪掩护下向我阵地迂回接近,我重机枪中队掩护八中队将其击退。八中队虽伤亡了14人,但战斗的胜利对军民鼓舞很大。之后,大家勇于战斗,继续尾追敌人,经夏店直达长治附近。大部队向高平方向追击,留下我二总二大队伺机解放长治。当我们接近长治城时,从西门出来一股敌人,我部将其打得直向南撤退,并很快解放了长治城。
  
  ③夜袭临汾火车站
  粉碎敌人“九路围攻”后,部队于5月下旬奉命向洪洞、临汾方向进发,与一总队协同,在洪洞、临汾一带破坏同蒲铁路,并袭击敌人。纵队长(旧军官)鲁应麟命令装备薄弱的决死队强攻日军设防坚固的临汾城,企图借敌人之手消灭或者削弱这支新军,遭到部队指战员和政工人员的坚决反对,并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逼使鲁等旧军官偷渡汾河,脱离部队。鲁走后,纵队分析了敌我情况,决定发起夜袭临汾车站的战斗。当时,我和许多战友都报名参加了夜袭战斗。一总队组织了100人的“奋勇队”,在杜副大队长率领下向车站攻击。二总队在重机枪掩护下,以四中队为主攻部队,在中队长李生堂、指导员石磊的率领下,以迅猛的行动冲进站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分队长赵泰芳率领战士用砍刀杀伤许多敌人,背出步话机、木仓支及其他物资后,很快撤出战斗。此役共歼敌百余人。这是一次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战例。
  
  ④破袭洪、赵铁路
  袭击临汾车站后,一总队奉命回根据地休整。我们二总队奉命进驻霍山山下,在洪洞、赵城、霍县一线破袭铁路。部队经常在夜间以大队或中队为单位,扒铁轨、移道岔,或埋伏打击来修路的敌人,使其兵员、武器弹药和物资供应运输不畅,损失惨重。
  
  沁县整训、入党提干
  
  1938年8月,二总队奉命调回根据地腹心沁县一带。在集中进行了9个月的休整训练后,部队强化了政治工作的领导。政治部主任梁膺庸调到牺盟总部工作后,傅雨田继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机关也作了局部调整,部队政治工作较前更加活跃。特别是薄一波政委在沁县的仁胜村召开了第一次干部大会,作了决死队建军方针的报告后,对部队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党组织的发展也加速了。8月中旬,同队薛文高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又介绍战士李丙辰入党。因为当时党是处在绝对秘密的单线联系之下,所以后来由于薛的工作调动,我便与其失去联系。直到1940年,经指导员宋文海同志介绍,我又重新入党(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因为党的北方局个别领导有右的倾向,怕影响和阎锡山的关系,所以下令停止新军中党的活动,经统一思想后,即得到纠正)。在整训中,干部也作了较大的调整。总队长贾毓芝和一大队副队长赵得寿等一批旧军官抗拒改造,害怕艰苦,贪生怕死,先后逃离部队,于是调一总队的队副潘云祥任二总队长。由于是集中整训,我和总队的首长有了较多的接触。特别是薄一波政委在整训期间,经常到基层视察,这样就有了我和他见面的机会。记得有一天上午薄政委来到我部,他身着军服,30多岁,留个平头,和战士谈笑风生,十分平易近人。说起训练,他要和战士进行摔跤比赛。我就挑了连里又高又壮、号称“大力士”的李丙辰和他比赛,战士们都在周围观看。没有几个回合,李就被薄摔倒在地,大家都鼓掌祝贺。薄一波挑战地说,谁不服气,再来比试比试,但没有一人应声。他借此机会教育官兵,要抗日就要认真训练,提高身体素质,练出杀敌本领。他的言传身教,对大家鼓舞很大。
  (作者生于山西夏县张家峪村,1936年12月参加牺盟会,先后在决死一纵队、太岳军区情报处工作,后转到地方,曾任银行副主任、工厂书记、运城地委副书记、省化工厅厅长兼党组书记,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2006年第02期;本文作者:张汉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