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屈产之乘”至晋都古道初考

  在春秋时的晋国史上,有一个 “假虞灭虢”的著名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屈地良马。屈,为古地名,春秋时有南屈和北屈,即现在的乡宁县北部和吉县一带。清乾隆《乡宁县志》载,乡宁“北至吉州六十里,通志以为北屈。县治北有屈家沟,旧志以为晋产良马地。”我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辞海》也说,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盛产良马。”

  “假虞灭虢”说的是晋献公为开拓疆土而采用上大夫荀息的计谋,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最后灭了虞、虢两国的史事。《左传》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但在实施这个计策时,必定要先将“屈产之乘”运至晋都,然后再步入“假虞灭虢”的战事。这样看来,整个计策实施的前两个阶段一是征调马匹,二是马匹赴虞。那么,这两个阶段的路线是怎样的,长久以来,一直有专家、学者在不懈地找寻着早已沉入历史迷雾中并变得扑朔迷离的答案。所幸的是,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靳生禾和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谢鸿喜两位教授,经过多次潜心研究文献和野外实地考察,确定了马匹赴虞的古道是在一个叫“颠軨坂”的地方。

  专家的结论出自慎密的考证和科学的推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却没有涉及到“屈产之乘”到晋都的路线,也就是说,两个问题中还有一个专家们没有解答。那么,这第一阶段的路线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乡宁县南的马壁峪。

  清乾隆《乡宁县志》载:“马壁峪四十里,峪长六十里,南通绛州、稷山,北通吉州、甘省。”马壁峪,古称“白马谷”,因有马首山在此而得名。晋献公选择白马谷不仅有着战略意义,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

  早在商末时,乡宁就是一个以“鄂”为号的侯国,称“鄂侯”。《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纣王“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指的就是这个鄂侯。商被周灭后,鄂侯国也随之消失,叔虞封国,鄂地归晋,因此,《世本》中有“唐叔虞居鄂”的说法。晋历12世至前724年姬郄为君,是为鄂侯,在“曲沃伐翼”中,鄂侯弃翼奔随,晋臣嘉父接其至鄂,从此便在鄂地定居下来。据史料介绍,鄂侯居此时,筑有“鄂侯垒”设有“治所”,就是现在的乡宁县城,至献公时,鄂城已是繁庶之地,可以为晋献公提供一切方便;再者,距县城30公里的白马谷,有学者考证曾是春秋古吕国的旧址,因此,这里同样可以为晋国的军事行动提供粮草、转运物资。后来,唐又在此设置了吕香县,并且考证还指出,距此东十里的下川村也曾出现过汉代骐侯国、骐县和隋唐时复置的平昌县城。可见,这些城邑的出现得益于晋献公的早期开拓,也证明了晋献公眼光的远大;第三,两屈之地与北方狄、戎相邻,献公曾派公子夷吾守屈、重耳守蒲,以保晋国北地无虞。白马谷的利用无疑是北拒外族、南攻他国的强化边戎的措施之一。而且,这条通道自吉州、乡宁至晋都曲沃几乎是一条直线,出谷即今稷山和新绛交界处,距曲沃近在咫尺,出于统治的需要,这条路的作用不可谓不大;第四,献公征集的马匹可以在古鄂城从容筛选,然后起程经现在的下善河、桥上壑赶往白马谷,并在白马谷的古吕国旧址今安汾村补充体力后直达晋都。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多寡不仅体现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也象征着一个侯国的经济实力,晋献公打通白马谷通道,将屈地、鄂城、古吕国、晋都连成了一线,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调运马匹,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可以说是献公为了晋国,所实施的诸多强国之举中的一个方面。

  清乾隆《乡宁县志》载:“乡宁阖境皆山,阴森峭拔,行径皆缘崖临谷。”“上古通陕之路八十盘也,路径城里村。”城里村曾是北魏时乡宁古称——平昌的县城旧址(1971年城里村连同八十盘划入河津县),距今县城西百里。这条通道史书介绍为“上古通陕之路” ,说明它至少在春秋时已出现。它南通古耿国——河津,北通陕甘,若要从今乡宁县城经八十盘到乡宁县南偏东的晋都——曲沃,还需经今河津、稷山、新绛、侯马,这就是说从乡宁到曲沃要绕一个几百里的大圈子,而且今乡宁县城至八十盘,八十盘至河津的道路不仅险峻难行,就连人畜必需的用水都十分匮乏。地理上的局限制约了晋献公的行动,他必须另辟蹊径,重开通道。出于开拓疆土、图霸中原的雄心,他将目光投向了今乡宁县南的白马谷。

  在地理上,乡宁县也有着特殊的地况地貌。乡宁县东起吕梁山余脉,西至黄河岸边,以县城所处的鄂谷为东西中轴线将南北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县南是奇峰高耸的石山森林区,它俯视着河东平原上环绕于前的河津、稷山、新绛、襄汾、临汾等县市;县北是丘陵绵延的黄土高原残垣区,它护卫着属同一地貌的吉县、大宁、隰县、蒲县、永和等县。天然的巨大屏障对南北有着阻隔作用,出境的天然古道有黄华峪、庞通峪、石门峪、瓜峪等,而史载连接南北各县市和进入乡宁的通道仅有四条。《乡宁县志》载:“乡宁阖境皆山,阴森峭拔。路之通陕甘者四,豁都峪,三官峪,马壁峪(白马谷),青石峡。” 这四条通道均在县南周边。由于乡宁全境皆山,横阻吉县、大宁、隰县等县,这些地方欲往晋南必经乡宁,这种状况直至今日仍然没有改变,所以,晋献公在放弃了八十盘通道后,综合各种因素,首选的必然是白马谷。从史料的分析来看,县志中所介绍的几条通道都要晚于马壁峪(白马谷)。在乡宁县最早的文字史籍明万历《乡宁县志》中可以看出,豁都峪、青石峡至少在明万历年间还是险峻的山谷,三官峪未有记载;在清康熙《乡宁县志》的记载中,青石峡仍然还是山谷:“青石峡,在县西南一百里,巉削峭厉,屈曲若犬牙交构。”

  马壁峪(白马谷)古道以谷中自然河道为基,但进入谷口处的今安汾村后北山上的古道却是人工修筑的。这座石山峭壁直立,路在西北方向的一个大夹缝中。由于山势陡峭,古道没有盘旋之状,而是呈“之”字形直角状,高处凿下,低处石垒,壑处石护,最陡处楔有防滑石钉。整个路面宽约3米,全用石头铺成,石头或平铺或立栽,早已斑斑驳驳破碎不堪,露出路面的树根也早已坚硬如石。古道到山顶后变成了弯弯曲曲向北而去的土路,土路也已经是杂草丛生、荆棘横阻、破败不堪了。显然,这条古道的年代已十分久远。

  马壁峪古道也许就是乡宁县的第一条成形官道。对于“屈产之乘”出山线路的推断,仅管是一种推断,缺乏文字记载的佐证。但是,在史料中晋国的“屈产之乘”再无出处,只能来自乡宁、吉县,所以,马匹自马壁峪(白马谷)到晋都的推断可以成立,而由此还可以认为,晋献公为“假虞灭虢”修筑这条通道时,在“屈产之乘”或白马谷和“垂棘之壁”中各取一字,把这条通道改为了“马壁峪”。

  有一说认为“屈产之乘”源于春秋时的楼地(现石楼县),此说即使成立,它的马匹也必走乡宁古道,因楼地还在吉州以北,与乡宁、吉州同在黄河以西、河东以北的地域内。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卫建忠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年12月6日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