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傅山的篆刻

  清初伟大的学者傅山,在经学、诗文和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清初书坛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我省,对傅山的善书,直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着好多有趣的传说。当夸奖人技艺精巧的时候,往往用“傅山先生写字-手熟为能”的说法。由此也可看出傅山的书法,在群众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先生在篆刻方面尽管有很高的成就,现在却为人们重视的不够,甚至忽略过去。其实在一些古文献中,对傅山的篆刻早有记载。清人李果在《霜红龛集序》中,就提到“他篆刻金石文字皆能之”;阎百诗在《潜邱札记》中盛称先生金石遗文之学;《桐阴论画》称“工诗文,兼长分隶书,尤精篆刻,收藏金石最富,辨别真赝百不失一,称当代巨眼”。在《中国人名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的傅山条下,都记注了傅山长于鉴别和精于篆刻,但是傅山的篆刻究竟达到何等艺术境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傅山的篆刻,既无专门印谱,在别人所集的印集中,也很难得见,可资研究的,首推其自用印章了。从山西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傅山书画真迹和一些影印的书画中来看,其常用的印章有“傅山之印”、“傅山印”、“傅公之它”、“青主”及“观化翁”等大小六七枚。用六七枚印章来研究傅山的篆刻,从数量上说,确实是太少了。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番这些印章,就可以看出傅山在篆刻方面的惊人成就。现将这些印章,分别介绍于后。

    “傅山之印”虽不及径寸之石,却有寻丈之势,结字高雅,全合汉印特点,了无俗习。章法疏密自然,别有意趣。在“山”、“之”二字的上部和“印”字的上角,各留空地,互为呼应;从“傅”字到“之”字的下部,与“印”字及“山”字的下部,密集的笔画连属,形成了富于变化的构图,突破了方块字的呆板,达到了宽处行车,密不通风的境界,刀法老练与笔墨浑融。赵=叔曾有题印诗曰:“古人有笔复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以赞美古人印章中之笔墨意味。此印笔墨刀石俱可见之。笔法上善用屋漏痕意,有的笔画微曲,益显其劲。“之”和“山”的几笔竖画,遒劲无比,有的下垂的短竖,更得古 之妙趣。此印诚为印中之神品。

    “观化翁”此印以古文“观”字占印面之一半,“化”字挪让,“翁”之伸长,整个印面布局紧密,唯“化”字右侧略疏,而“观”字下部笔画加粗,这就形成了从左上到右下的疏密渐变,使重处不嫌粗,轻处不显细,一望颇有寒山积雪之意。总的来说,这方印刀笔苍劲,雄强矫健,刀笔而外别有意趣,仿佛见先生不屈膝清廷之倔强性格,非老手奏刀,绝难臻此境界。

    “青主”印虽极小,颇得周奏古 纯朴之意。“主”字仅一点与“青”字并列,这要比刻为“主”满占半边要自然洒脱的多。

    “傅山印”笔意劲直而瘦硬,却不失温润;转折势如屈铁,能不露锋芒。章法匀停而不板,灵动而不乱,以视文何后人那种像用界尺比划出来的细白文,简直是野鹤与家鸡之别。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学古人精神实质,重其神韵,得之自然;还是妄意古人,只从形体上做作,以炫奇特,这正是雅与俗的分界。

    “傅公之它”用笔圆润,柔中见刚,舒卷自如,别开生面,是把书法和篆刻揉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笔墨意味。在清初的印坛上开创这种作风,确是难能可贵的。

    “傅山印”此印之章法,采取上下左右挪让,字之大小宽窄得宜,疏密有致;以修长之笔法取势,舒展自如,能于小中见大,故印虽小而特觉宽绰。刀法娴熟,神情自若,有些短小的笔画,看似极不经意,实则正是极灵动处。

    “韩岩私印”今人陆兼之和潘德熙评这方印为:“用刀纯拙而沉着,线条并不很粗而微有曲折,但给人的感觉是浑厚、含蓄、精气内蕴,耐人寻味。”这是恰如其分的。(见《简谈明清篆刻艺术》,载《书法》1983·4;印见插页四)

    在分析了前述的印章之后,就可以看出傅山在篆刻方面,也和他在书法方面一样,下过极大的苦功,经过千锤百炼,而后突破古人的圈子,冲开了时尚的习气,创出了他自己雄强浑朴的风格。从他的篆刻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是继承了优良传统,下笔有古人;处处又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具有创造性。既不是依样葫芦,为古人作翻版匠;又不是作态卖弄,置传统于不顾的野狐禅,而是正确地处理了继承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傅山在篆刻理论方面的资料很少见到,在《秋晓 印存》中,收有一方“披云”二字的朱文印,附有傅山题刻的四面草书边款。原文为:

    “大笔淋漓胫而走,此人疑是秦汉手。磐马摩空气如龙,飞鸿戏水坠层薮。剑拔与弩张,长蛇尾顾首,吁嗟乎!岣嵝之作兮何代无,谁复珍重其所有。

    此石刀法与家昭忠公名字章相似,因吴砚农案头索之。阳曲傅山。”

    这则边款虽然是对“披云”这方印章所作,诗中却反映了傅山对篆刻的观点。诗的开头就是“大笔淋漓胫而走”,开门见山先肯定了篆刻中笔墨意味的美感。秦 汉印、铜印非铸即凿;玉印每为玉工碾成。根据工艺上的特点,多数是铸造痕、斧凿痕或碾玉的意味,也正是我们常说的金石意味。摹拟金石而又加进了笔墨的美感,正是文人治印对篆刻的发展。笔墨和金石意味的结合,就能使篆刻更显得气韵生动,提高了体现意境的能力。正因为文人对篆刻的发展,使篆刻由开始时的实用美术品,进而发展为专供欣赏的艺术品。但是不少篆刻家,往往是摹拟金剥石烂的意味较多,对笔墨意味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傅山不仅对别人的篆刻赞美其笔墨意味,在他自己的篆刻中,充分运用了笔墨意味的美感来体现意境。诗中的“此人疑是秦汉手”,也反映出傅山在篆刻上宗法秦汉的观点。虽然文三桥早已提出了宗法秦汉,从理论上说也没有人出来反对,但是文何派的后人,大部不能遵循,乖违古法,已毫无秦汉 印之遗意。傅山赞许“秦汉手”并不是在口头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是不失秦汉法度的。诗中的“磐马摩空气如龙,飞鸿戏水坠层薮。剑拔与弩张,长蛇尾顾首”,充分说明傅山对篆刻是主张龙蟠虎跃,生动活泼的动态美。这种观点和他对书法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如五峰山草书诗碑中,傅山对自己草书的形容,有“断续团栾构,桠杈艾纳松……回顾奔驰兽,旋骇竹木龙”等句,同样都是赞赏动态美。傅山对书法的主张:“所持者中气,所恃者敬谨”;又“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又“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级则奇生,归于大巧若拙矣”。傅山在篆刻中,同样是遵循着这些原则。最值得注意的是傅山把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结合,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些对书法的论点,实则字字句句是由其人格修养而来。傅山还提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实则在他的书法、绘画和篆刻方面,都体现出他的奇气。《桐阴论画》把傅山之画,列为神品,谓时史描头画角之习扫除净尽,此画之骨胜也。……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这对其绘画之评论最为确当,对其书法和篆刻同样是确当的。

    评价傅山的篆刻,还必须弄清当时印坛上的情况。在篆刻发展史上,六朝以后,日渐衰微;唐宋以后,每况愈下。明代文三桥力倡追仿秦汉,出现了篆刻的复兴。何震继起,在印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文何派的后继者,有的辗转摹拟,知文何而不知秦汉,终于由婉秀而至纤弱,被评为如新剑发硎。更有胜者,专事翻弄花样,欲以奇形怪状取胜,离秦汉日远。正如沈心房论印诗所说:“野狐狸踵雪渔派,全失秦朱汉白神”。到清初印坛上出现了个大的变化,就是以程邃为代表的歙派(或称徽派)的崛起。程邃字穆倩,出身布衣,高自矜许,以款识录大小篆矫文何之失,追仿秦汉,自见笔意,因而名震一时。但是歙派的发展,也出现了矫枉失正的情况,白文虽较文何派显得苍老,而摹拟蚀泐多,得汉人的磅礴大气少;朱文偏于离奇古怪,而失周秦古 的纯朴遒劲之意。傅山的篆刻,正是在这种特定情况之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人把傅山的篆刻划入了文何派(见娄师白《怎样治印》),如果我们不是凭主观的印象,只要认真研究一下傅山的篆刻,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傅山篆刻的作风,和文何派那种矫揉造作的习气,是毫无共同之处的。而那种安排、做作、弄巧的做法,正是傅山极力反对的。另一方面和程邃相比,傅山不追求那种离奇古怪的作风,而是主张“平平稳稳结构得去”。傅山和程邃同是生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傅山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程邃卒于康熙三十年,两人生卒时间几乎相同。傅山目睹当时印坛的情况,文何后人失之新奇,程邃等人失之离奇,他自己却能凭其金石学的卓见,书法上的功力,真正的做到了宗法秦汉,又能自见笔意,形成了纯朴浑厚的风格,这确实是篆刻发展中惊人的成就。

    傅山的篆刻,既然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在当时的印坛上不那么显赫,在现在提他篆刻的人也不多呢?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名气固然可以说明他的成就,但是有时候有成就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一定都能得到相应的名气,这里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管见以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傅山的篆刻,自成风格,故意不去迎合当时士大夫的趣味;而统治阶级又限于他们的审美观点,也欣赏不了傅山的作品。

    2、傅山的字是不轻易给人写的,特别是对那帮无行的统治阶级,是不会为其效劳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能不写字,有些人便设法赚取。对篆刻当然就更不轻易为人刻制了,即使想方设法,也未必能赚出来。流传既少,自然影响也要小些。

    3、傅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方。北方的印人少,收藏家也少,不像南方那样学印者众多,互相品题,互相学习,容易形成流派。傅山篆刻的继承者,当推其哲嗣傅眉。《阳曲县志·傅寿毛传》中称:“图章精绝一时,仿汉人刻铜印,深得八分玺法,徵君亦自谓不及。”傅眉不幸又先其父而亡,这就使傅山的篆刻成为绝响。

    4、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傅山在经学、诗文、医学、书画等方面的名气太大,因而淹没了篆刻方面的成就。

    不管是哪些方面的原因,姑且不论,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还是按其作品衡量,这是最为可靠的。我国篆刻,在清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程邃之后,相继出现了邓完白、吴攘之、丁敬、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使篆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把傅山的篆刻和这些大家们的东西放到一起,是毫不逊色的,因之,我们可以说傅山的篆刻,在清初印坛上达到了出色的水平。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0-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专辑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