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马邑自古多马

  騊騟野骏,产自北域。交颈相摩,分背翘陆。——[晋]郭璞《騊騟赞》

  马文化对朔州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在朔州这片蕴藏着特殊机缘和能量的黄土地上,最早的人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猎马人”,最重要的早期城市是比基督纪元还要早二百多年的秦马邑。毫无疑问,从“猎马人”到“马邑”,这已成为朔州历史深处的一道以“马”为媒、续往开来、人马相彰、奇特壮美的风景线。

  作为行政区域,马邑的历史要比朔州古老得多。“马邑”,这个古老的地名,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嬗变,一直沿用至今,这在今朔州之地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从方舆角度看,秦马邑县境域固然不比今之朔州大,但隋马邑郡就比今朔州之地域广。鉴于上述理由,故本文在命题时特以历史影响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度颇高的马邑作为今朔州之地的总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句注山(雁门山)以北一带地区一直是若干戎狄部落游牧杂居的乐土。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所说:“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白话意思是:晋国北部有林胡、楼烦等戎族……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里,都有自己的酋长,常常相聚在一起的竟有百多个戎族部落,但都不能相互统一)

  《左传·昭公四年》有“冀之北土,马之所生”的记载。冀即冀州,是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说:“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即主要包括今日河北、山西两省地,这大致是一个自然区域的概念。“冀之北土”大体指今河北、山西二省北部一带,理应包括今朔州之地。这一带自古就是产马之地(即“马之所生”)。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之后,今朔州之地属赵国的雁门郡。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

  战国时人们每每称道代马,《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说秦惠王,即提到“北有胡貉、代马之用”。代本古国,公元前476年为赵襄子所灭,其置郡在赵武灵王时。既然代地多产良马,那么,当时与代地毗邻交错的雁门郡一带也当为良马主产地。

  相传秦始皇时大将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曾在这里筑城养马,从此便有了“马邑”这一古地名。还有说,“秦时建城辄崩,忽有马周旋驰走反复,后随马迹筑之,城乃成,遂名马邑。”并且传说,这匹出自马邑的通灵野骏,后为蒙恬将军所获,献与秦皇,号曰“追风”,列为秦始皇“七骏”之首。据《古今注》云,秦始皇有名马七:追风、白兔、蹑景、奔电、飞翮、铜爵、晨凫。如果说地名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话,那么“马邑”这两个字的背后则聚集、隐藏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至少我们通过这一古老的地名,可以想象到当时秦王朝养马业的发达。不少论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击败群雄,统一华夏,竟同他的祖先及其赢姓族擅长养马有直接关系。训练有素的良马骠骑,无疑加强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划分全国的经济区域时曾指出一条农牧分界线:由龙门至于碣石。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南濒海之处,龙门则在今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之间。这是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的曲线,始自碣石山下,沿今燕山南麓,越过太行山,再经今太原市北至于汾河上源,循吕梁山而至于黄河侧畔的龙门山下。这条界线其西其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史记·货殖列传》);当为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时期的畜牧区域,或农牧相杂的地区。而隶属于雁门郡的马邑县正在司马迁所指出的分界线之西北,作为养马地区是显然可见的。
 

本文来源:《山西 日报》;本文作者:熊国章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0-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