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市晋源区历史文化遗产扫描

  蒙山晓月 

    晋源,本为太原故治,唐尧始都于此。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因晋水而始名晋。春秋为晋地,古称晋阳。三家分晋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封建社会的两大盛世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由此发端,它不仅是远古张氏、王氏的开祖立姓之地,也是刘氏、赵氏、李氏的发迹之地。有“唐尧之地”、“龙兴之地”、“三晋之源”之美誉。区内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晋阳人依赖于汾晋两水修养生息,是汾晋两水孕育了彪炳文册、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文化。

    晋阳西山为吕梁山余脉,境内高峰耸峙,气势万景,传说为古晋阳龙脉所在。西山上的名胜古迹与古晋阳地上文物景点纵横交错,成为5000年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一个具体缩影。古晋阳山水人文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永恒赞颂的经典和主题。

    随着晋祠风景区外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晋祠这一国家4A级景区的整体环境效益必将显现。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蒙山大佛及开化寺景区,成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19万晋源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之路的首善之举。

    蒙山大佛位于晋源区西山一带的蒙山开化沟内,大佛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二年至高玮(551576),历时25年凿成,迄今1400多年历史,因头部脱落,胸颈以下覆盖于山坡土石之中,其准确高度自待清理发掘,据唐《法苑珠林》卷十四载:大佛高200尺,约合当今63米。晋阳蒙山大佛比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仅低数米,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晋阳蒙山大佛凿成年代要比乐山大佛早162年,比西方人认为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就凿成的确切年代而言,这尊凿于6世纪的晋阳蒙山大佛,就是目前所知世界凿成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

    蒙山开化寺由前后两寺院组成,前院原为瞻望佛像和皇帝游乐时小憩的地方,后院是主寺,为大佛所在。明初晋王朱枫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上是重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而大佛所在的主寺“后寺院”,并未重修,以致有“到了开化寺,见寺不见佛”的错觉。元末(1363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及山涧泥沙埋没了佛像下部600余年,大佛所处的开化寺也便不为人所知了。目前后寺院观瞻大佛的180级台阶已修成。观瞻大佛的观佛台有三个已修复两个。大佛头部及全身修复待下一步完成。总长58公里的蒙山旅游公路及其两侧50米共700余亩的范围景观绿化已完成,一期绿化工程已植树30余万株,整个景区郁郁葱葱,变化神速。

    据说蒙山的月亮来得比其他地方早,落得比其他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蒙山晓月”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在开化寺前寺院,有连理双塔,邑志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为砖砌单层两基塔,两塔基底相连,故称连理塔。近观隽雅秀丽,远眺犹似两朵未开的花蕾,在全国各地也属罕见,从北宋淳化元年(990)始建,迄今已有1017年历史,未经重修,是太原市最古老之塔。开化寺前寺院中开化寺殿遗址、铁佛殿遗址、龙王庙遗址以及山脚下御驾桥遗址都已修复。开化寺前寺连理塔所在地几十亩桃林开花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使每一个远瞻大佛者宛如处于隔世的仙境。都市人对蓝色天空、绿色大地的共同渴望总会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蒙山大佛及开化寺满足了众人心中的无限渴求。晋源去年就彻底关闭了蒙山内的3座煤矿、10余处采石场,保护涵养了水源。从连理塔前寺或大佛所在的后寺到开化沟底整修有一段5里长的河道已建成了景区水系,山间小道周围树木茂盛,浓荫避日,小溪流水潺潺,道上有两处水景假山、两处小木屋设施,是游客休闲放松天设地造的天然氧吧。蒙山大佛既是不可再生的佛教文化遗址,也是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是北朝文化的标志和北齐文明史的续结,也是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 梁宏宇 赵建新 

开化寺连理塔 

    开化寺连理塔位于罗城街办旧寺底村西山梁上,为北宋淳化元年(990)建筑。二座墓塔,东向,原为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总高约11米,二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俗称“连理塔”。基座高1米,迭座砌成。塔身边宽各33米,高25米,正面嵌青石门,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题“定光佛舍利塔”。余三面各辟假门一道,半开门,有直棂假窗,上部迭涩而成,挑出塔檐05米,高达1米,塔顶层层内收,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样,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结构、形制国内独有。2004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 

    太山位于晋源区阎家坟 (今属罗城街办)村西,南至风峪沟,北至瓠子沟,西北连蒙山,主峰海拔1178米。太山是太原名山之一,可谓为旅游胜地。其山势突兀峥嵘,松柏苍翠欲滴,宛如绿色的裙裾一般,游人行走有半山的石阶之上,只见山峦绿树漂浮在半空,鸟鸣鹊噪,分外清脆悦耳,如烟如云的浓雾时聚时散,仿佛身披一层银装。登上太山远眺,只见苍茫浩瀚,云天相接,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尤其是霜秋季节,满山的枫叶一片火红,更使人流连忘返。太山文物古迹很多,山下有五代时后唐名将李存孝墓葬,山上有龙泉寺。龙泉寺又名太山寺,始于唐代景云六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改建为佛寺。寺里有汩汩而流的泉水,又有百姓们拜佛祈雨,寺院名声大振,香火日益兴旺,冠以“龙泉”之雅号,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德一

太原古城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10余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300余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王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从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遂洞,幽幽地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就是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很多生活在太原的人听都没听说过它。今年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发现,迷人的凤凰正在浴火中新生。

    古城沧桑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 (公元1375),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许许多多在生活中碌碌奔波的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它也像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拙朴、澹泊。然而,这两个字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景帝出生于晋阳,8岁随父离开晋阳。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被人们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西1152米,整体向外呈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676米,呈斜线形。北面城墙从西到东1150米,由西向东南呈斜线形。东面城墙从北到南756米,由北向西南呈斜线形。东西宽,南北窄,略呈平行四边形。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 “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寓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古太原县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文物荟萃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故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成立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太原县西依龙山,东视汾河,自古物阜民丰。表里河山曾是大唐龙兴之地,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据清道光六年重修的 《太原县志》所载的帝王就有8位。除了上文提到的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太原公子”—— 李世民。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世民竭力辅佐父亲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一举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即位之后,李世民牢记隋亡教训,克己廉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创造了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浴火新生

    古太原县城,尽管没有当年晋阳古城“霸府”、“北都”大都会城市的威仪,却也亭、台、楼、阁、寺、庙、观、坛比比皆是,虽屡遭天灾人祸、破损严重,但至今西城门洞、北城门洞尤存,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庙、龙天庙、玉皇庙、秦家大院、西城门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复。

    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晋源区2007年的重点项目,已引起山西省及太原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重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东城门恢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新晋祠路边的牌坊行将竣工。项目建成后,将与晋祠、天龙山、龙山、蒙山、晋阳湖等景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晋阳文化旅游系列,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山西旅游的中部崛起。梁宏宇 聂振宇

二郎庙 

    二郎庙即昭惠真君庙,位于太原县城西南之南城角村,距县城仅05公里。南城角村是古晋阳西城西南隅城墙遗址,二郎庙正建在坤隅南墙之上。据有关史料所载,二郎庙始建于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元延二年(1315)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旧有戏楼、山门、钟鼓楼、厢房、耳厅、正殿等建筑。近年,村民出于保护文物古迹之意,将二郎庙正殿修葺一新。

华塔寺 

    华塔寺位于古太原县城之西的花塔村北,东路县城1公里,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旧志载,华塔寺为唐代僧人法宝所建,初创于唐贞观八年(634),寺中有高百尺之无垢净光佛舍利塔,元末塔毁寺衰,明初又重建。20世纪90年代,花塔村众和佛教禅师们共同集资,将华塔寺修葺一新。如今华塔寺布局呈二进院落式结构,有正殿、偏殿、厢房、僧舍、客堂、斋堂等建筑。

太原县文庙 

    太原县文庙,位于晋源街办东街中段,占地1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之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现存建筑60余间。文庙主要建筑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琉璃脊、琉璃剪边,高约12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四周施单翘双昂半拱,蟠龙天花板,遍体彩画,塑孔子坐像。殿前有丹墀,周设石雕栏。其形制、规模在县级文庙中均少见。2004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遗址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氤氲着中华文明的山西大地上,注定会发生一场新的政治变革。于是,在杰出政治家赵鞅(又名赵简子)心中,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筑一座坚固的城池以图谋天下,便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决策了。赵鞅选定修筑晋阳城地址那天,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战车的华盖之下,极目巍然起伏的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以及哗哗远去的汾水时,就以战略家的眼光,认定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身为赵氏家臣的董安于当即受命于主人,发誓要为主人在这依山傍水之处,建起一座能帮助主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董安于真不愧是赵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谋的股肱家臣。他调集工匠和劳力,先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法,将挖来的黄土层层夯实,修筑起高达四丈,周回四里,坚固而结实的城墙,又练铜为柱,竖起了宫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宫墙的木架龙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最具发明创造的先进建筑工艺了。公元前497年,董安于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耸立在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之下的汾水之畔。这座晋阳城建成后,赵鞅又委派另一位谋臣尹铎来做 “晋阳宰”,即统领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铎为政清明,先减轻百姓的税赋,又在城内建起仓库,积蓄粮草,使晋阳城成了赵鞅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斗争的根据地。

    当时,周王朝的车轮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滚动了数百年,正趋向颓势。晋国有过晋文公称霸天下的辉煌,也有过晋悼公复霸诸国的鼎盛,但到了晋国后期,特别是到了晋国公室设立了六卿分权而治之后,六卿首领必然要采用比奴隶制社会更先进的行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兼并土地,并通过这种兼并,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而最终取代晋国。于是,正如当时的周天子已无力统一号令各地的诸侯国一样,晋国已无法控制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这些拥有重权的六卿了。六卿之间相互争斗的政治结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灭,智氏一族随后也被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氏所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赵、韩、魏三家开始瓜分晋国,中华大地上,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众多专家,在晋阳城遗址西北5公里的热电厂扩建工地上,成攻地挖掘了当年晋国首卿赵鞅的大墓。那气势宏大、夺人眼球的车马坑和几千件随葬珍宝,以地下的实物佐证了当年晋阳城的辉煌历史。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同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确定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开始的一个路标。这个路标的确立,就是在晋阳城内和城外完成的。历史顺着这个路标,由春秋时代走进了战国时代。

    有历史学家总结出了晋阳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作用:先有晋阳,后有汉唐。正是晋阳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汉唐盛世。马上得天下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与宫女薄氏生下了儿子刘恒。刘恒在众皇子中性格谨慎温良,在众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经萧何等多位老臣举荐,7岁时被刘邦封为代王。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晋阳城,离开皇宫后的刘恒母子,从此受到了晋阳文化的浸染熏陶。人类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又会造就人类的杰出人才。刘邦死后,周勃、陈平等老臣诛杀诸吕势力,一致决定,迎代王回长安以光复刘氏天下。即位后的刘恒史称汉文帝。由于从小生活在晋阳,了解民间疾苦,汉文帝轻瑶薄赋,废除酷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成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汉文帝死后其子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继续奉行父亲的治国方略,使大汉王朝变得国富民强,为景帝之子汉武帝开疆拓土,七击匈奴,彻底扫除北方边患,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隋末,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李渊镇守晋阳时,与其子李世民图谋起事推翻隋王朝。身为隋炀帝的封疆重臣,李渊终于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晋阳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国的龙兴之地。李世民创立贞观盛世后,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下令扩建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拓展为东城和西城,两城又与横跨汾河的中城相连,巍然壮观之势全国罕见。其政治地位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几乎相等,史称唐代北都。

    汉、唐二字,因了这两个极盛的朝代,成为中国文字中独特的字眼,这两个字中,凝结着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许多先进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结地点,就是晋阳古城。遗憾的是,这座城池在经历了1476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竟会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以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将其变成了一片虚墟而沉埋于地下。赵光义可以下令用无情的水火来毁灭这座有形的城池,却无法毁灭掉那种无形的文化。晋阳古城作为晋阳文化的源头,在古城消失后,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至今随时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晋阳古城从建成到彻底被毁,前者距今2500多年,后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这座古城基石犹在,文脉长存。所以,当我们漫步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上时,虽无法穿越深埋于地下的宫殿和街巷了,但历史的追思,依旧会让每一名游客产生无尽的遐想。而未来的发掘,谁又能料到会出现多少我们意料不到的奇迹呢?孙

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中心古城营村北,南距太原县城15公里,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修九龙庙记》所载,该庙建于晋阳城毁后不久,初在故城玄武楼旧基之上,后迁城中旁路杜家地内。现存庙宇坐西面东,南北宽约40米,东西深约60米,有山门、戏台、钟鼓楼、南北小院、井神祠、土地祠、南北厢房、南北配殿、南北偏殿、正殿等建筑及古槐2株、古井两眼。20世纪90年代,古城营村民集资重修九龙庙,2004年又在南北厢房增塑了娄太后所生六子像。

台骀庙 

    台骀庙在王郭村东北麦场附近,如今庙宇殿堂荡然无存,只有一尊高约2米的台骀坐像尚存。

    王郭村台骀庙的创建历史极早,起码在唐代以前,其庙极其宏伟,有楼台殿阁200余间,占地24000平方米。清顺治年间,台骀庙遭兵火被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又遭汾河水淹;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时,规模大不如前,只修起台骀殿、享厅、东西厢房、钟鼓楼及山门。其后,日本人侵略、二战区兵荒马乱、“文化大革命”中“破旧立新”等一连串劫难,使台骀庙毁废不存,神像幸赖看仓人垒砌砖墙围裹,方保存至今。

古村赤桥 

    赤桥村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典故深受中外学者关注。200110月,欧盟委员会审批通过的名为 “马到成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中,中国6个省的7个村成为研究案例村。太原市古村赤桥作为山西唯一入选村,引起国内外学者再次瞩目。

    赤桥村是一个历史久远,因豫让桥而得名的村庄。要问村中的历史,那株由五个儿童手拉手才能合围的有着3000年树龄的古槐就是见证。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际,为给宿主智伯报仇,义士豫让演绎了一段“豫让刺赵”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赤桥清末人刘大鹏倾其心血完成《晋祠志》、《退想斋日记》等巨著,对当代晋祠历史文化、地方性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文史学者王剑霓经考证确认,战国豫让桥确址在晋祠赤桥村。王剑霓查阅《吕氏春秋》,发现在“季冬记·序意”篇记载:“赵襄子游于囿中至于渠,渠下豫让寐,佯为死人”欲刺襄子。引文恰好填补了 《史记》、《战国策》载“襄子当出,豫让伏于当过桥下”之 “两当”之阙。结合实地考察,王剑霓认为囿古代帝王蓄养鸟兽之园林,赵襄子所建和所游的囿,其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北的赤桥村。其所在之渠是战国末智伯 “决水灌晋阳城”之渠,后称“智伯渠”。渠由晋祠水源向北流经赤桥村,又向东北七里许入今古城营 (古晋阳遗址)。其之渠(桥),即今赤桥村内跨智伯渠之豫让桥。后人依智伯渠引晋水流向晋阳城周,灌溉农田,至末,宋太祖兵伐北汉,“凿卧虎山、血流成河,更豫让桥名赤桥”。现在定襄、赵城、襄垣、顺德府等处豫让桥在当时都无建囿的条件,因此说它是豫让剌赵襄子之桥一说并不能成立。

    赵襄子打败智伯后与韩、魏三家分晋地成为三晋之首———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他的王宫在赵的初都晋阳城中。他的田猎之囿方圆四十里,位于晋阳城西,出城西南行十数里,便可 “游于囿中”至智伯渠,豫让桥。智伯渠引水于南里许的晋水源,晋水出悬瓮山,由此向北依次是明仙峪、世卧虎山、龙山、风峪、这一线山峪西接天龙山,连峰叠嶂方圆数十里,林木茂盛,珍禽异兽蕃育期间,域中心有卧虎山,山下古兴华洞是赵襄子 “囿游”之 “小苑观处”的离宫别苑。在今太原晋祠赤桥村智伯渠、豫让桥之西。赤桥村可谓晋阳文化活的“标本”村。

    今日的赤桥村内仍有古豫让桥、豫让庙及塑像、官道、智伯渠、兴华洞、兰若寺、刘大鹏旧宅院等极具文物价值的遗址。

    大多数村民都有一个疑问:这个“马到成功”项目究竟能为村里带来多大的好处呢?山西大学华北文教中心、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马到成功”项目山西负责人赵继明回答说:“单纯研究项目并不能给村里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这个项目可以给村民带来观念上的更新,经赤桥村长远规划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意见。”他说江西下晓起村被确立为“马到成功”计划方案例村后,社会学、能源环境学等国内外各类专家都前往调研,研究报告反映到欧盟,产生的效果让整个江西省大受裨益,一笔数额达10亿元的援助项目在欧盟和江西省建立,这笔钱用于下晓起的开发和本省江河湖泊的治理。2004年初,赤桥小学与“马到成功”项目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赤桥村委、赤桥小学建立了 “少儿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奥地利奥克多姆学院共同投资兴建,于20043月,基地正式挂牌启动。学生们有了新学校并迎来了外教及山西大学的志愿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刘永功先生说:“不管明天怎么样,不能再观望了,眼下急需要做也可以做到的是在民主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成立村民股份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耐吉尔先生说:“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是有价值可开发的发展资源,赤桥大有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可做。眼下急需要做到的事情是:自觉培养环境意识,尽量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生说:“我们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大张旗鼓的环境卫生治理,会有投资者青睐赤桥,那是众乡亲的热切期望。”随着中外专家高度关注赤桥。20053月中旬,由区领导任顾问,晋祠博物馆、政协晋源区委员会编订的《古村赤桥》正式出版。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说:“一个县区政协文史委和一个省会城市的博物馆,以一个村庄为载体,编撰了一本文史资料专辑,这种事情其他地方有否?不得而知,但我尚未见过。”

    随着晋源生态旅游业的全面振兴,古村赤桥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还维修了兰若寺,整理了古街道,关闭了造纸厂,美化了刘大鹏老宅院。相信这个省城小有名气的村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会越走越美好。赵建新 姚富生

南山景区 

    天龙山南山,山势险峻巍峨,山脚巨石嶙峋、结构独特,为地质学上“太原石炭系”典型地貌。漫山白皮松苍翠浓郁,掩隐林中的蜿蜒石阶直通山顶。山上有插旗石,民间传说为春秋时我国第一个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练兵插旗处。老子曾赞柳下跖“盗也有道”。

明秀寺 

    明秀寺位于晋源区王郭村北面,因寺院建筑多以绿琉璃瓦盖顶,故俗称“琉璃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秀寺历史久远,明秀寺旁有晋水鸿雁南河支渠流经,寺中古树参天,殿宇参差,景致幽雅,明丽秀美。

    明秀寺坐西朝东,南北宽约35米,东西长约75米,占地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筑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塑像都是明代所作,悬塑背光,华丽典雅,立体感强在国内并不多见,所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悬畔瓮山麓牞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它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绣龙山 

    在距晋祠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俊秀的山峰,春来,桃花烂漫、丁香迷人;秋到,层林尽染、红叶欲醉;站在山巅,举目远眺,“金川千点绿,汾水一条清”,晋阳湖、太原城如在袖底,真可谓,八方瑞气聚一峰,这便是龙山。

    清道光六年版 《太原县志》载:“龙山在(古太原)县西八里,递高五里有瓦窑峰,高四十长;有华严塔,高逾瓦窑;南连悬瓮山,西连方山;北齐以山名县,上有唐相国裴休退隐遗址;汉志云晋阳有龙山即此。”

    龙山之上,名胜古迹众多。“八洞环青”是古太原县八景之一,八洞说的是南峰顶上的八龛道教石窟,此石窟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珍贵的道教石窟群,共有大小雕像65尊, 1957年山西省公布其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道教石窟外部宽约30米,高约8米,远观洞窟列布,状如楼阁,自上而下、由西向东依次为第一组:“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三窟;中间为:“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披云子自赞龛”、“七真龛”四窟;第三组为:“三皇龛”。其中“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为“古昊天观故址”,“三皇龛”为明代正德年间内官畅英出资续凿,其余尽为元代著名道士披云子宋德芳所建。这里环境幽雅,周围奇花异草,夏日林密树茂,实乃旅游避暑之胜地。

    童子寺是龙山的最早建筑,也是古晋阳城外佛教名刹之一,位于龙山北峰,坐西面东与硫磺沟相对,南距龙山道教石窟约05公里。童子寺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 556年),由宏礼禅师负责营建。据清道光《太原县志》记载,起建童子寺时“有二童子见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一百七十尺(合57米),因名童子寺”。当年的寺院规模很大,造像奇伟,寺前有燃灯石塔高耸,寺后僧舍石室排列,摩崖石佛无数。站在寺前正好俯瞰晋阳全城,所以是北齐皇帝们喜欢游览的地方。唐代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幸晋阳,专程到龙山瞻礼童子寺大佛,次年派专使给童子寺大佛赐披袈裟。据《法林珠苑》记述,那一日晋阳城西 “从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观者数千万众……”盛景不常,盛时不再,如今,盛极一时的童子寺已成为一片瓦砾,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燃灯石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人们幽幽地叙说。

    昊天观,亦称居居观,位于龙山南峰,与北峰的童子寺相呼应,形成北佛南道之奇观。昊天观经元代道士宋德芳修葺扩建,又经明代正德初年(1506年)内官畅英出资重修,建筑形式为三合式庭院。背拥层峦,前临绝壁,山门前有危磴数十级,状如天梯;门内有坊,旁为钟、鼓二楼;正面大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大殿两旁各有砖石窑洞3穴,分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大帝。昔日昊天观香火旺盛,上山朝圣进香者络绎于途。可惜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一场大火,正殿、山门、钟楼、鼓楼等建筑在火焰中化成灰烬,只有石洞幸存。据说,居居观是太原王氏始祖周灵王太子晋的避祸之处,“静居观”实为“晋居观”的谐音。传说,西周灵王时期,有太子名晋,字子乔,因直谏被灵王贬为庶民,曾避祸于龙山静居观,后驾鹤升仙。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官至司徒,后辞官居住平阳、太原一带,时人称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北魏孝文帝时,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唐朝贞观年间编 《氏族志》时,又以太原王氏为 “天下五大姓”之一。如今海内外王氏后裔均以晋祠晋溪书院“子乔祠”为“太原王氏始祖祠”,每天游人如织;而其始祖王子乔隐居的龙山静居观,仍然湮没于残垣断壁之中,人迹罕至。 聂振宇

童子寺燃灯石塔 

    童子寺山门以北约30米处,矗立着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燃灯石塔,此塔为北齐童子寺原物,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童子寺燃灯塔系沙石制成,通高412米,底座和下部束腰为圆形,上部平面六角形,塔身中空,内设灯室,三面开门,顶部透空,燃灯烟火即从上部和三面门中排出,灯室除门以外另三面雕有佛像装饰,虽风化破损仍隐约可辨,其身姿、衣纹都是北齐雕塑的典型手法。燃灯石塔为童子寺附属建筑,其功能主要是给寺院壮威仪,每逢佛教庆典或重要官府要员巡游寺院时,燃灯石塔就要燃起烟火,大放光明。燃灯石塔经受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和兵燹战火;风化比较严重,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如今政府加强文物保护力度,专门盖亭以庇护燃灯石塔,亭四周安置铁栅门,不让山民和游人靠近,还成立了龙山文物管理所,准备有计划地逐步修复。

天龙山 

    天龙山景区,距省城太原36公里,海拔高度1400米。景区内苍松翠柏漫山遍野,空气清醒,环境优美,号称太原人的避暑胜地。天龙山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共25窟,含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作品,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艺术风格各异,其中第九窟十一面观音菩萨被现代著名雕塑家傅天仇、钱绍武称为世界雕塑之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七松坪及“亚州一绝”蟠龙松等精品精点和其相映成辉。

    天龙山是天龙山石窟群所在地,素以精湛的石窟艺术而称誉海内外。天龙山的石窟自东魏始凿,又经北齐、隋、唐、五代的续凿,东峰仙宕山、西峰大佛山布满了大大小小20多个石窟,形成了绵延一公里的石窟群。

    天龙山石窟为我国十大石窟之一,从东魏始凿至清末,历经1300余年,基本上完好无缺。20世纪20年代后,天龙山石窟开始闻名,引起帝国主义的垂涎,多次对天龙山石窟进行掠盗和破坏,致使石雕艺术品无一件完整。新中国成立前夕,圣寿寺(即原天龙寺,宋时改名)又遭兵火焚毁。在山峰中部,建有一北齐皇帝高欢避暑宫,还有一处白龙洞。

七苦山 

    七苦山坐西面东,在晋源区姚村镇洞儿沟村西,东面山下为太汾公路与晋阳平川,正面山坡上有人工修成的“之”字形小路通山顶,共设14处“耶稣受难图”,小路两旁遍植松柏,环境很是幽雅。

    七苦山为天主教圣地。自然风光幽雅,通过“之”字形小路通向山顶,过14处“耶稣受难”点,进入“上天之门”,再登39级台阶,展现在眼前的就是祭坛。登高远望,山水风光尽收眼底。祭坛往西到达中国仿古式殿堂—— 七苦山主殿。七苦山在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省内外天主教友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广大游客了解天主教知识和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晋阳湖 

    晋阳湖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北,晋源区金胜镇政府以东一带,北距太原市约15公里。湖的周围有城北、棘针、金胜、董茹、武家庄、北阜、南阜、太原化肥厂、太原第一热电厂等村庄和工厂,东西两面各有晋祠路复线、太汾路两条公路穿行南北。正在修建之中的太祁高速公路立交桥,也近在咫尺,其交通十分便利。

    晋阳湖之名由来已久,相传5000年前,现在的太原盆地是一片汪洋,台骀治水时发现湖底土质肥沃,但苦于无法退水。一天晚上,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有一老妪却驾船捞鱼,台骀请老妪上岸避雨,并敬酒驱寒。老妪却拿手指将酒杯弹了个缺口,酒全流光了,老妪也不见了。台骀顿悟是神仙点化。于是,在灵石山中选点打了一个缺口,让汾水流归黄河,空出了晋阳湖,才有了今日广袤的太原盆地,所谓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典故如此,台骀也因之被封为汾神。晋阳湖之名即由此而来。

    晋阳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工所成蓄水湖泊,水源来自汾河,主要是为太原第一热电厂发电用水配套而建,因处晋阳古城遗址附近而得名。这里地势低洼,近乎沼泽一般,原是武家庄、董茹、金胜、棘针、城北、南阜、北阜、牛家营、小营等村之土地,当初因建晋阳湖,南阜、城北二村整体向南徙迁,牛家营、小菅二村百姓分迁他处,村庄消失不存。晋阳湖总占地7650亩,湖水面积为51平方公里,水深平均3米,最深处为7米,蓄水总量为2400万立方米。其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环湖西周长约9公里,近椭圆形状,湖西又有一角凸出,形如茶壶之嘴。湖的堤坝高约48米,底宽上窄,坝顶宽约5米。堤内青石垒跺铺砌,水泥勾缝;堤外遍植杨柳,浓荫茂盛。太原市政府从1957年开始在晋阳湖批量投放鲢、草、鲫、鲤各种鱼苗,数年后上市,年产量约为4万公斤。1971年正式成立 “太原市水产养殖场”,其后又引进罗非鱼、虹鳟鱼,至1993的鱼产总量为80万公斤。已故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曾于1960年至太原检查工作,作有《游晋阳湖》五言诗:

    新凿晋阳湖,半年倾有余。

    清凉尘不到,盼漪水平铺。

    供水去仍复,流云卷又舒。

    坐看钓鱼者,意不在平鱼。

    晋阳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其湖面浩瀚,堪与杭州西湖媲美。早晨,朝阳穿过晨雾的笼罩,湖面上闪耀着粼粼的银光,湖水与天色一样明净蔚蓝,来回荡漾轻轻拍击着石岸。傍晚,夕阳西斜,湖水上一片金光,晋阳湖更显得俏丽柔媚,仪态万方。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吟咏起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湖西南游泳场里,星星点点散布着遮挡烈日的蘑菇伞,岸边飘放着几只救生艇,游人在此或迎风搏浪,或随波仰游:垂钓者云集在湖西北伸向湖心的长堤之上,或坐、或蹲、或站,举着钓竿,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他们陶情养性,不忧不虑,将身心全部融化在大自然中。湖南树荫之下比较偏僻,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幽静场所,一对对打扮入时的恋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湖北面岸边,有人织捕鱼网,有人下水设网,他们是附近的农民,正在捞鱼捕虾,享受着劳动的光荣和快乐。湖东快艇游乐场,一艘艘汽艇乘风破浪疾驰如电,上面乘坐的大多是携儿带女的年轻夫妇,他们远离闹市,来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享受天伦之乐。湖东南岸边树荫之下,间或坐着几位洗衣姑娘,湖面上荡漾着她们的歌声和欢笑。

    晋阳湖周围景色也很美丽,西面群山叠嶂,清晰可见;东面沃野平畴,稻浪轻翻,蔬菜清鲜,瓜果飘香。远处的风光与晋阳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田水相间的美丽画卷,游人置身其间,好似人在画中,有着说不出来的美妙。

    近年,旅游业快速发展,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晋阳湖的条件得天独厚,本应也是游人倍增,经济效益倍增。然而事与愿违,晋阳湖还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发展不快不慢,游人不多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乡、区、市有关部门步调不一,停留在那种小打小闹的圈子里面,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计划,对私营个体企业不能很好管理,再加上饮餐等配套服务跟不上,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才形成了这种停滞不前的状况。如今,情况不同了。晋源新区于20005月成立了 “晋阳湖旅游开发指挥部”,协调处理各方面有关问题,会同专家学者共同制定出发展方向为“九区一园”。具体规划如下:整个湖面为水上娱乐区;湖南南阜、城北两村对面为浴场游泳区;湖东北阜至武家庄对面为垂钓区;湖东南南阜至北阜为中心服务区;湖西南棘针村至金胜村外围一带为绿色食品服务区;湖南南阜、城北、棘针村一带外围为观光园艺区;湖北武家庄一带外围为观光水产养殖种植区:棘针村西南外围为别墅区;湖西北外围至金胜二中一带为观光农业区;湖东南至风峪沙河一带为荷花园。晋源区人民政府还规定每年端午节为“招商引资节”,是时举行龙舟比赛,演剧唱戏,热闹非凡。

    今天的晋阳湖已经开发得初见成效,但我们希望明天的晋阳湖,在政府与人民的通力合作下,能闪耀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张德一

北极宫 

    北极宫位于古太原县城东北55公里的西寨村内,西距晋阳湖约05公里,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极宫亦称真武庙,是供奉道教北方大神真武大帝的庙宇,始建于明朝初期。其庙坐北面南,共有前、中、后、东、西5院,前院和中院居中,东西宽约22米,南北深约66米,其后又有后院与东西院,东西宽约56米,南北深约28米,5院总占地9000余平方米,北极宫是太原县境较大庙宇,原来被学校、幼儿园占用,年久失修,面目全非。20世纪90年代,有全真教龙山派传人落脚北极宫,将庙宇修葺一新,又重塑了真武大帝及十二门人神像。未来的北极宫,既是弘扬道教的场所,又是旅游观光胜地。

阿育王塔 

    惠明寺阿育王塔位于古城营村。“古塔凌霄”为太原八景之一,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曾有华丽和辉煌的过去。现存阿育王塔25米,为宝瓶倒置形状。据清初学者博山《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载,此塔为中国19座舍利塔之一,全省现仅存五座,弥足珍贵,在佛教界有重要影响。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0-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