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另溯河曲地名之源

  河曲,历来人们都说是因为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该县西境,蜿蜒曲折,故而得名。当然,黄河确实是在河曲拐过那几道弯子的。但是,在河曲附近的偏关县,在山西的永和县、芮城县等等地方,黄河真正的大拐弯都不亚于河曲县,为什么那些地方都不叫“曲”,怎么就把个河曲“曲”了一辈子,老叫“曲”啊?

    有几次,我观看河曲“二人台”专场晚会,领略着起源于黄河文化的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二人台”民歌和一场场“二人台”戏曲,我深深地陶醉了。凭一种直觉,我突然发现,河曲县名的来历,不止是因为九曲黄河流经这里,而且还因为这里到处都有伴随着黄河文化的“二人台”曲调。也就是说,“河曲”就是黄河岸边流传“曲子”的地方。在这里,“河”仍然是指黄河,“曲”则是指乐曲、歌曲、戏曲、曲调、曲谱、曲子。这个“曲”,主要是指“二人台”,包括“二人台”民歌和“二人台”戏曲。

    “二人台”产生于地处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大概应是不争的事实。关于“二人台”的起源,据有关资料说,最早可溯源到民间的“舞鞭”(又称“霸王鞭”),据说约在五代、宋初,就在河曲出现,属边舞边唱的武术表演形式。由于河曲县处于“鸡鸣”晋、陕、内蒙古三省之处,历来既是军事战略要地,又是商贾流通码头,文化交流广泛、迅捷,精神需求日益增长,于是就进一步加快了“舞鞭”艺术的变革和发展。明清时,河曲县黄河沿岸的村庄普遍盛行“打坐腔”,即在水旱码头、院落村头、场面地头、节日庙会等场所打地摊演出,并配以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使“二人台”在艺术形式上得到了重大变革。之后,“打坐腔”逐渐融入社火、玩意儿、秧歌、道情、八音会等民间艺术,使“二人台”艺术愈加成熟、丰满。方志中说河曲在明代就是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至清代中期,“二人台”已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艺术,并于晚清有了代表性的剧目 《走西口》,当时河曲已有民间职业、半职业“二人台”班子30余个,邻近的偏关、保德也各有10多个。以后伴随着“走西口”的步伐,“二人台”又走到了“口外”,与内蒙古民歌、陕北民歌相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大批杰出的“二人台”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河曲艺人为数最多。

    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晓星等7人曾到河曲采风,共采集民歌、“二人台”曲调4000余首,歌词近万首,并整理出版了《河曲民歌采风专辑》。“二人台”艺术在晋西北黄河沿岸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人们说,在河曲县连“狗咬(叫)也是‘二人台’的调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未入学的儿童,男女老幼人人爱唱爱听。有专家称,河曲是有名的“民歌海洋”;1997年,河曲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518项,而河曲县就有民歌“二人台”和戏曲“二人台”共两项在榜上有名。

    愚以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000多首曲调、近万首歌词,这么丰富多彩的民歌宝库,这么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在黄河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中,竟然集中在只占74公里河道一侧的河曲县,想必决不是几朝几代就形成的。黄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次改道,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黄河改道是在《尚书·禹贡》中记述的,连同以后的多次改道,都在山西以外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黄河下游出现的。而黄河在河南孟津以上,由于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河曲处于黄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位置,应该从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史开始,就有人类的文化活动开始产生了。虽然,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地域、地貌、风情等不同,各地的文化又会各具特色。如有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岩画,有的地方是石刻,有的则是各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各种民俗。产生于河曲的那么多民歌,一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应该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推溯中国民谣的第一个集大成,大概就是《诗经》了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首。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其中“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则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共40篇;而《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则是“风”,由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风”的内容包括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其中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的民歌。《诗经》收集的诗歌是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范围内的作品,河曲在当时应该处于唐地,所以在唐风中应该是有河曲民歌的。只是《诗经》只有区区305首,“风”在其中只占了一半多一点儿,地域的区划还很笼统,唐风也只收录了12首诗歌,就不能单单列出一个“河曲民歌”的分类来了。

    此外,河曲在历史上还出了一位著名人物,这就是元代的著名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还在世,祖籍在今山西河曲旧县。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其父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但有诗名。河曲的白家与忻州的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白朴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中,录有白朴写过的15种剧本,加上《盛世新声》收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白朴的杂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大都是爱情剧,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生在黄河边上的白朴,决不会不受身边“二人台”的影响,如果没有在黄河之滨长期生活的经历,没有历史文化的积累,没有“二人台”做为依托,白朴是不会成为那么著名的戏剧家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白朴,大概也不会有今天戏曲舞台上这么绚丽多姿、艺术高超的河曲“二人台”了。

    河曲,原是春秋时期的古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的蒲州镇至芮城县西的风陵渡一带,取于河道曲折之义。现在的河曲县,在宋代立为火山军,金贞元元年始置河曲县,元初仍立州,后并入保德州,明代才又复为河曲县。在“二人台”逐步形成、成熟、兴盛的金代、明代,要给这块土地命名,不能说和这块土地上的 “二人台”就没有关系。所以,我认为在今天的河曲县一带,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从而产生了“二人台”,也产生了“河曲”这个地名。围绕着黄河,正是有惊涛骇浪中扳船汉的豪放号子,有黄河岸边纤夫们的低沉吟唱,有黄土高原上放羊汉嘹亮的信天游,有“对坝坝圪梁梁上”情侣们激情的对唱,有走西口游子们无奈的宣泄,有少女少妇们的哀怨之声和泼辣表白,更有反映无数黄河人在打酸枣、打樱桃、打金钱、打秋千、放风筝、挂红灯、压糕面、转山头、挖野菜、生豆芽、撇白菜、摘豆角、掐蒜薹、卖饺子、栽柳树、推碌碡、住娘家、绣荷包、送夫郎、进兰房、偷红鞋、卖老婆、盼丈夫、思妻、卖碗、卖菜、探病、探妹、钉缸、揽工、筛灰、担水、爬楼、撑船、下山、庆寿、上坟等等反映各类劳动、各项活动、各种表情时的歌曲、乐曲、戏曲,才会有“河曲”的地名。简言之,河曲,就是“黄河”的“曲子”,而这个曲子,就是“二人台”!

本文来源:《山西 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10-17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Google
 

太原道 >> 晋阳书屋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