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近长治荫城铁府

  铁,石与火的结晶

    铁被人类发现和作为工具使用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春秋时期,铁已经在许多地区普遍使用,从那时起,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了 “铁器时代”。人们的劳动最终让先进的铁器替代了落后的石器和铸制成本高昂的青铜器。划时代的伟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们不能遗忘的是,在这一伟大的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早已被誉为我国著名 “铁府”的长治荫城镇,以其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紧跟时代的节拍,在人类铁文化历史发展的每一章节中,铸就了一页页的鸿篇巨著。——编

    带着崇敬、思慕铁文化的心情,我步入了长治荫城镇这座古老的镇子。目的就是要亲身感受一下数千年以来“铁府”曾经有过的“日进斗金”的经济脉搏是如何激励跳动的?体验一下厚道勤劳的山里人是如何走出太行闯天下、进京城,在天子的脚下大把大把地将钞票装到粗布口袋里的?看一下山里的汉子又是如何用赚来的银钱在京城前门大街建起了“恒盛毓”“裕兴泰”“和丰号”那一座座雕梁画栋、经营铁货的老字号的?上党铁之历史,潞州铁之文化,长治铁之魂魄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召唤着我。

  铁府之神韵

    郁郁葱葱的荫山脚下,景致是如此的美丽。眼前出现的是古镇荫城建筑的神韵和铁府的灵魂。山前坡下,一层层紧罗密布的木结构灰砖店铺,林林总总,错落有致,这些数不胜数的明清古老建筑集中在一处叫后圪廊的地方。后圪廊,当地的人们也习惯叫它铁货巷。漫步其间,你会发现,巷的宽度仅仅三米多点,但蜿蜒曲折四五百米内,店铺门面一个挨一个,绵延不断。它与老东街、馆街、北街相连,四通八达。虽然,后圪廊两旁大大小小的店铺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红火和熙攘,如今已是门窗紧闭,个别地方残垣断壁,但座座巍峨、考究的明清店铺建筑中,透出的是一股股的神韵;前店后场,一进两跨院、三跨院,气势磅大。砖是磨过的砖,石是雕过的石,木是有纹饰的木,砖雕、木雕、石雕,每个建筑物件上都留下的是精雕细刻,鬼斧神工。四梁八柱、里三层外三层的做工,蔚为大观,没有钱是换不来这些建筑精品的。在铁货巷六区32号的大门上方,一块清朝年间的巨型木匾古韵犹存,隽秀苍劲的“瑞盛钉店”四个金字依稀可见。六区19号黑漆的大门上满满的铁钉子千余枚,钉出的是铁花团、铁如意等精美的图案,怎能不让外来人稀罕呢,可谓“铁府、铁钉、钉铁门——牢靠”,足见铁府资源的富足,铁文化的厚重。六区1号,旧门脸的上方用木料雕琢着“不欺三,滋利生”“货无二价,童叟不欺”的经商古训。总之,在这里,只要你细心留意,用心琢磨,铁府处处可见“凉冰冰的铁”写就的是“红红火火”的历史篇章。

    见到我手中的相机不停地 “咔嚓”,热情好客的铁府人便主动围拢上来,问长问短,问为什么要拍这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是不是要拆除改造?一听我们是为写写老镇昔日“千里铁府,万里荫城”的辉煌历史而来,好家伙,男男女女、七嘴八舌,都能侃侃而谈,都能说出一段段老镇过去的铸铁史和铁文化。

  潞铁之历史

    古时,潞州以荫城为中心,辐射晋城、阳城、高平、壶关等多县镇的铁货,其铸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这里属晋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就有:“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范宣子所为刑书”的记载。《孟子》中有“以釜甑,以铁耕”的言语。在荫城镇的荫山脚下,春秋时的农耕器具铁镈,在炼铁遗址中也有实物的残件收集在农户手中。战国时,这里的实用铁制品已经很丰盛,仅在1955年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一次就出土铁凿、铁锥、铁斧、铁铲等17余件。这证明战国时在长治一带,铁已经可以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见1957年第一期《考古学报》)。秦朝,这里的采煤、冶炼已初具规模。汉唐时,潞州已用铁铸钱造币,明万历《潞安府志》记载:“汉唐以来,取当地所产,铸铁为钱,公私相杂。”1990年上党钱币研究会在长治与高平两县的交界处羊头山发现汉代铁质 “半两”铸钱范模一具;1999年在长治炉坊巷唐朝铸币遗址一次出土钱币数万枚,其中,铁质“开元通宝”钱146枚。宋朝时,朝廷升潞州为隆德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长治西街一王姓居民家中祖传有 “大观元年(1107年),隆德府左第五界,丁亥年正月一日”等确切文字记年、记地名的“铁书”一通。《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献通考》典籍中记载: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全国13个铁冶所,潞安荫城即为其中之一。此时期铁府铸造的铁货实物我们同样见到不少,代表作是集中在晋东南寺庙里的铁佛、铁钟,有一铁瓦实物应该称铁器中的上品,瓦的正面很明显地铸有敬佛的文字:“锦衣卫信官高宁同妻郭氏造瓦一个,正德七年三月吉日。”清朝至民国年间,荫城铁货发展到鼎盛时期。据荫城镇桑梓村西庵庙、石炭峪村玉皇庙碑刻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荫城铁水奔流全国”,铁货交易年均一千余万两白银。荫城、壶关、长治共有各类铁炉1879座,制铁工人13039人。“高平铁、晋城炭、离了荫城不能干。”由于荫城的铁货早已创出了声誉,所以,高平铁货也好、晋城阳城铁货也罢,当时,晋东南南部荫城周围的陵川、高平、晋城、壶关、阳城等几县生产的铁货均都集中到这里,然后以“荫城铁货”的总称售出。荫城成了铁货的集散地。每年经过荫城铁货市场销出的生熟铁货达2000万斤,全国20余个省使用荫城的铁货产品,同时,远销印度、不丹、尼泊尔、朝鲜、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素有“千里铁府,万里荫城”之称。

    荫城的铁矿、煤炭资源丰富,质地优良。为这里制作铁货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往今来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村村能见到堆积如山的古代炼铁炉渣。无论白天黑夜,荫城的乡村大小街巷里,随时可听到风箱的呼哧和铁锤的叮当声响。往往是夫妇儿孙形成家庭作坊,祖辈相传手艺,代代经营,前店销售后场铸造,铁货源源不断地由商家贩运到各地区。这里的铁货制作工艺高超,规格精巧。窟窿庄的铁锅,铸出时呈灰色,使用后油浸火熏成黑色,盛水不锈,遇潮不腐,做饭不结锅巴,不变味,不变色,不损营养成份,俗称“窟窿庄的铁锅没窟窿”。南宋村生产的水沧钉,专销江南,入水不锈,头圆心空,厚薄均匀,永不掉盖。荫城生产的铁钉,人称“三绝”,上尺绝,长短粗细分毫不差;上秤绝,几个一数准秤平;上木绝,镢、入木生锈,牢不可拔。难怪“瑞盛钉店”的招牌至今还高高地挂在荫城的老街,经久不息。

    荫城的铁货多达2800个品种,分生铁货、熟铁货两大类,有锅、勺、壶、盆、钉、锤、绳、刀、剪、锯、斧、犁、铲、桶、铃、锄、匙等等各种杂货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按轻重、大小、款式及用途分为数百个品种。

    荫城铁货不仅仅种类多,物美价廉,而且他们善于经营,讲的是诚信,吸引着众多的外地客商落脚荫城,使这里成为名扬中外的大型铁货集散地。清朝中叶,荫城有大大小小的铁货庄近400家,其中,外地商客70余家,近500人。常年住在荫城的客商有东北三省的“关东客”、北京天津的“京客”、陕甘宁的“西府客”、太原、大同、内蒙古的“上府客”、云贵川的“西南客”、广东广西的“两广客”、河南、安徽、湖北的“河南客”等等。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客商云集,镇上的客栈、饭店百余个,一直营业到深夜,那时的荫城就有了不夜城的美誉。荫城的东街故此也有了“馆街”之名。全镇铁货日营业额高达数百公斤,日成交额高达3000余两白银,故此有了“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称。

  六百年的潞铁老字号

    在荫城镇,老师出生的李仁贵老先生,他为我此次采访作了向导。见我手中拿着一封早期由京城前门“恒盛毓”铁货铺寄往家乡荫城的信函,他便激动地说:恒盛毓,东家姓李,很早就在京城设立铁货庄,清朝民国时期“恒盛毓”的名声大振,远扬华北地区,铁府妇孺皆知。铁货生意做的最早、规模也最大。相传李家为唐朝李世民后代,封荫后落户上党,始有“荫城”地名的开始。《潞安府志》封荫中也有:“荫自汉有之,封及父祖,自唐始。”“长治荫城,居民皆姓李,唐韩王之后。”的记载。李家到了第18代便将铁货买卖做到了京城北京,祖上出过大官,是京师的“礼部尚书”,同时也是“恒盛毓”的东家,元末时的东家叫李维馨,清末东家为李金兰,解放初期的东家是李香厅,掌柜宋安根。数百年的苦心经营,使“恒盛毓”生意越做越红火。故此,很早就有顺口溜道:潞州铁货出南门,首数李家 “恒盛毓”。

    听着李老先生的讲述,我们随他一同来到了“恒盛毓”在荫城镇的老宅院,这里如今已分割成四个院落,古建筑原先的风貌格局已被打破,仅仅只有明代的两层楼的堂屋、大门门楼和两旁雕琢精美的门墩石还保存完好。李家后人李毓平的爱人招呼了我们,她边讲李家的历史边取出了李掌柜清朝时在京城的旧照,虽发黄照片上的李金兰已看不大清楚模样,但其身上的长袍马褂、貂皮外套足以显露出潞州铁货商人当时的富有、风光和气派。李老太此时又翻箱倒柜,小心翼翼,为我们找出了长期以来一直密不视人、不知传了多少代的家传珍宝,老祖宗从京城带回家乡的一块木质御匾,将尘封了很久的包裹打开后,木匾上“元礼部尚书”五个雄健的大字显露在我们面前,岁月剥蚀的木匾上虽朱漆金字多已脱落,但刀刻楷书功力深厚,古朴苍劲,历历在目。木匾周围装饰已残损和朽软,可用料讲究,质地为上等的花梨木。两面雕刻了完全相同的文字内容,整体考究,简洁明快,故从其形制考究,它当时的作用应该是礼部尚书出行时,仆人高举的象征和代表身份的“开道牌匾”。

    李家的祖传之说法有没有依据呢?翻查《潞安府志》,元朝在京当过“礼部尚书”者,潞州确有其人,而且同荫城有着关联者两位,都姓李。《府志》进士篇中记道:“李执中,官集贤学士,累官礼部尚书。”这位李姓尚书诞生在元朝的早期,因为其父亲是宋朝被朝廷封荫的李世美。《府志》是这样记述的“宋朝,李世美,李执中父,封集贤直学士,赠陇西郡泊。”

    还有一位叫李惟馨。《府志》坟墓篇曰:“元朝,李尚书墓,名惟馨。在郡城南六十里荫城镇。”后来尚书是何部的尚书,不明确。而前者倒是有确切记载的 “礼部尚书”,且与目前李家珍藏的文物实物文字内容相符。由此看来,李执中这位元朝礼部尚书他应该就是铁府李家“恒盛毓”老字号和木匾“元礼部尚书”的主人。而李惟馨尚书从当地相传的口碑资料中看出,也应是李氏大家族的后代,而且,他做尚书故世后,由京师回故里就安葬在荫城。

    李氏的家史也好,大量的文物实物证据和史籍记载也罢,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潞州荫城的铁货就随这位李执中,打入了天子脚下的京城,而且,它的东家是大名鼎鼎的礼部尚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大树下面好乘凉。“恒盛毓”有礼部尚书打下的坚实基础,轰轰烈烈一干就是数百年,同时,铁货商们抱着朝廷中的这条大腿,又把家乡的同行业带入其间,在京城的繁华区先后涌现出了“裕兴泰”“东和丰”“西和风”“庆顺永”“万泰隆”等数十家铁货庄,源源不断地将潞州铁货供往都城,一代代地发扬光大。到了清朝咸丰末年,铁府经坊村的陈家,再次把握好了难得的经商机会,出奇制胜,发展成为铁货商人里的龙头老大,在京城一开就是四处铁货门面,天津两处。陈家将赚到的白花花的银两,运回铁府,不仅仅在长治老家经坊村建了陈氏一条街,青石铺路500余米,还建有藏书楼、梳妆楼、闺阁楼等房产数百间,在潞州城莲花池捐银数百元,建“琅环福地”藏楼一座。而且,资本逐渐扩大,民国时,从京师到潞州沿路都有陈家的铁货买卖,陈家后代留学日本的铁货巨商陈慎德从京师到潞州往来根本不用住店,沿路三五里就有一个他家的铁货铺,何时累了,何时可在自家的铁货铺休息。大家屈指可数铁货巨商陈慎德的资产是何等之巨。三四代人的资本积累达上亿两白银。京师里的潞州铁货,宫廷里使用,民间也使用,再加之铁货本身质量上乘,经营讲诚信。这就使得潞州铁货名声大振,代代传承。在我们收藏到的许多封清朝、民国时期由北京寄往荫城的信函中,上面加盖的邮戳只写“华北荫城”,完全省略了“山西长治”,双方商人即可平安收到信件。由此一点看出,铁府荫城当时在全国名声之大。

  潞铁何以衰落

    潞铁在走过它的辉煌之后,衰落的灾难降临到它头上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当时,连年不断军阀混战,交通阻隔,运输停滞,铁货积压,生产日益萧条。外面的世界,兵荒马乱,铁府能够走出去搞运输铁货的人越来越少。此时,潞州的铁货比明清时销量和输出量大大下降,荫城一带的铁炉减少200余座,铁货行铺由350家减少到仅有34家。民国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机制铁货的大量进口,抢占市场,洋铁货成本低,物美价廉,而此时潞州铁府的铸造技术仍然停留在落后手工操作上,这便导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南北方各大城市对上党的铁货需求量锐减。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上党各重镇,荫城铁货更是雪上加霜,铁府80%的铁炉停产,销售铁货的店铺纷纷停业关闭,常住荫城的外地客商逃难出走,仅有零星几家店铺,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

    一次次的重创,接踵而来,怎么也没能让铁府的汉子们再喘上一口气,再去重整旗鼓。落后的铸造技术,未变的经营方式,使铁府的汉子们始终再没有迈出太行山。所有这些,最终一直到现在,铁府的铁货生意始终没能红火、兴隆起来。

  再燃潞铁之火

    落日晚霞映红了古镇铁府,荫城旧街错落的老屋在霞光里回放着铁的乐章,古铁曲是那样深韵悠长,而赋有诗情画意,让人回味无穷。坐在返城的客车里,回头再望荫城,红红的天,红红的山,写就的是红红的铁文化。

    回去的客车路过荫城、王坊、窟窿庄等乡村,马路的两旁,还能看见乡村铁匠们铸造的铁炉、铁锹、铁锅等铁货零零散散地摆放在农户百姓的门前买卖。如今,铁府的铁货买卖同往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显的萧条和冷落。就目前潞铁面临的这一不景气现象,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在发展地方经济、振兴地方产品时,借“建设三个长治”的强劲东风,再燃潞铁之火。变零零星星的手工作坊为集中生产,集中开发,扩大规模,创新潞铁新品种,进行潞铁深加工,提高技术水平,集中营销,借助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潞州铁货之优越性、实用性以及请相关专家撰写可行性报告,研究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搞一些铁文化的科普宣传。同时,在铁府荫城利用开发现存的明清老铁货铺旧址,加以维修保护,成立“潞商铁文化博物馆”,征集昔日潞铁实物、潞铁史料、历史旧照,以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开发之景点,从而大力弘扬、歌颂潞铁在我国冶炼史上的重要贡献和铸铁历史长河中之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潞铁,了解潞铁,使用潞铁,让更多的人从使用潞铁中得到更多之益处。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振兴潞铁产品,弘扬潞铁文化,不久的将来,我们必能再见潞铁之辉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田秋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8-29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