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巡礼

  悠悠古村秀宅堂 郁郁遗存蕴华彩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山西两镇四村昨日授牌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等规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其中,我省两镇四村榜上有名,他们分别为:平定县娘子关镇、襄汾县汾城镇、高平市良户村、阳城县郭峪村、平遥县梁村、阳泉市小河村。79日,山西省政府对这两镇四村举行了授牌仪式。

    悠悠古村镇,散发着亘古的魅力:或秀美、或厚重、或婉约、或雄伟,积淀着深厚的三晋文化,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平定县娘子关镇 古长城边耀扬威

    历史渊源:娘子关,因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而得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长城遗址,东汉中平年间的“董卓垒”,隋朝大业年间的岩崖大道,唐大历年间的承天军城,到明嘉靖年间以来修筑的娘子关、固关长城和商贸古街、民宅、店铺、水磨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娘子关镇无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特色:娘子关镇境内娘子关瀑布、张果老洞、水上人家、岩溶泉群与险峻山川相映成辉,形成了悬泉飞瀑、峡谷平湖、洞主宿地等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秀美天然景色,吸引了众多名人雅士流连忘返。韩愈、司马光、元好问、王世贞、金农、乔宇、郭沫若等都留有诗词佳句赞美娘子关,使其名扬海内外。娘子关镇现在保存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汉代长城遗址及明代长城两处;东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代修筑的关隘四处;明代以前形成的古村落13个;明清时期形成的街道11条,店铺70多处,民宅200余处,水磨25盘;明代以前建造庙宇78处,古桥8座以及古树、古井、碑碣、石刻、匾额比比皆是。据悉,绵山山谷中曾有人发现石刀、石斧,经上级文物部门断定新石器时代娘子关就有人类活动。娘子关不仅形成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水磨、社火、跑马、放河灯、焰火、面塑、剪纸等。

  襄汾县汾城镇 姑射山下“银太平”

    历史渊源:汾城镇位于临汾盆地西南部,西傍吕梁姑射山,古称太平县,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沉甸甸的称谓让人穿越时空,转眼间,自贞观,宋、金、元、明、清,太平县一直延续了千年,带着它历史的厚重积淀,步入到今天的繁荣文明。这里自古盛产粮棉,俗称“银太平”。唐贞观七年,由今北古县迁移鄂公堡(俗称敬德堡)即今汾城镇。

    文化特色:古老的太平县城几经朝代更替,增扩改易,至明清时期,已是一座南通秦蜀,北达幽燕,商贾云集,文化繁茂的通都大邑。这里地肥水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春秋晋国诸位国君的遗迹,有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的传说,有古县城的明城墙、太平鼓楼、文庙、城隍庙、社稷庙、洪济桥、春秋楼、学前塔、古戏台、大堂、明伦堂、县衙、帅府、监狱、碑林石刻、清代民居,三十多处等级文物,这里处处闪烁着文明的点点星光。汾城历史文化名镇,以丰富的明清古建筑和文化遗存为标志,以农耕文化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为特质,在众多文化遗存中独具风采。

  高平市良户村“三雕”精美堪绝伦

    历史渊源:良户村历史上人才辈出,经济繁荣,先后出过多名进士,举人和秀才更多,是清代高平号称“三阁老”之一、兵部侍郎、浙江巡抚田逢吉的故里。

    文化特色:良户村民居古宅甚多、文物遗存十分丰富。阁楼老房高低错落,院落布局结构精巧,“三雕”艺术美妙绝伦,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复始第”、“中和居”、“临古居(粼古居)”、“国朝军功”、“天恩赐爵”、“土熏第昭远”、“永和第”、郭家“双是士院”、“河一较辖”等院落。其中尤以明末古堡——蟠龙寨、侍郎府、金元古庙——玉虚观等为最。透射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和人文遗物。著名古村落保护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李玉祥教授曾先后指出,良户古村落保护完整,作为优秀的太行古村落,是我国现存明清两代最杰出的古村落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是一座活着的古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价值。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两代儒释道寺观建筑、宦府建筑和民居建筑的原貌,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北方明清古建筑留下了鲜活的标本。二是科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寺庙观阁的实地测量和研究,对研究明清古建筑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可信的资料。三是艺术价值。包含在这些建筑里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古代艺术的载体,把古老的艺术再现给世人,使我们深刻真实地了解了当时的艺术水准。

  阳城县郭峪村 军事防御“蜂窝城”

    历史渊源:郭峪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与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皇城相府相邻。郭峪古村地理位置优越,在历史上就有殷实丰厚的物资条件,因此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一方面,占我国主导地位的儒、道、佛、官、士、商等各种阶层的不同理念在这里并存、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地方的人文环境和特色的文化传统,如社火、祭祀、民俗精神、传统手工艺等形成了郭峪古村独有的特色民风民俗,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文化特色:郭峪古村落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极具沁河流域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既有最为生活化的居住建筑、官宦府邸、商贾豪宅和普通居民,也有礼制、祭祀建筑,还有文教、公益建筑以及商业建筑和防御性建筑等,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整体建筑群。它的价值不仅表现于某个单体建筑上,而是整个村落在特定的自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建筑环境。

    郭峪古城是为避难自保而建的防御性建筑,它的城墙和豫楼高大坚固,雄伟壮观,防御性能极强,至今仍保存完好。城堡的独特之处是城墙内壁上修建的城窑。城窑依城墙的高低不同而建有一至三层,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故称“蜂窝城”。郭峪城中建有豫楼,豫楼和城堡为同体防御性建筑。豫楼防御功能齐备,在设计建造上为防患御敌作了周全的考虑。

    郭峪古村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古代村落格局,而且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真正再现了明清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图景,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平遥县梁村“神池泉涌”出晋商

    历史渊源:梁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6公里处,面积6.2平方公里,是平遥“一城、一山、一水、一线”大旅游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历经沧桑,尽透古意,打着深深汉民族历史文化烙印的古村落。

    文化特色:梁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处汾河支流——惠济河夹角之地,南连太岳高峰孟山,北衔尹回中型水库,地势似两条出山蛟龙,龙头相聚,龙饮河水,被誉为平遥八大明景之一的“神池泉涌”即在该村。古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藕根、大米、长山药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梁村古代文化集佛教、晋商、建筑、饮食、民俗为一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先有神池梁村,后有平遥古城”之说。

    梁村古堡建筑历史悠久,村内五堡各具体系,可上溯至夏商时代,五代十国已成堡形。东和堡呈“北斗七星”之状分布,南乾堡、昌泰堡、天顺堡则分别呈“玉”、“土”、“王”字形分布,合古代“土生玉”之文化。堡内街道狭深,高墙耸立,大院连连,属当今极为罕见、保存较完整的晋商故居。梁村名人轶事不胜枚举,著名的“蔚泰厚”票号经理毛鸿翰,著名商人冀桂、邓万庆,清代举人、民国议员冀鼎选等名人皆出自该村,明清时期该村经营店铺票号的掌柜、经理多达百人。

  阳泉市小河村 美轮美奂院中院

    历史渊源:小河村隶属阳泉市义井镇,整个小河古村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四面山岗环绕,周围绿树成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淳朴平和,恬淡宁静,有幽静古朴、自然原始之美。

    文化特色:小河古村人杰地灵,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妇女运动先驱石评梅女士就小河村人。古村落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美,有关帝庙,观音庵,石、李、窦三姓祠堂,当铺,商铺,醋坊,石评梅故居,李家宅院,石家老宅等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整个村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恬淡宁静,呈阶梯式布局;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院旁有院。村内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约3万多平方米,建筑类型丰富,其中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宅、关帝庙、观音庵、石家祠堂等建筑群,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尤其是石家大院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有木雕450多件、砖雕和石雕各300多件。

  后记:保护文化古村镇义不容辞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乡村古道上,触摸着流传百年或千年的石磨、石桌,看着龙飞凤舞的木雕、石雕,感受着古老的乡间民风民俗,万般滋味在心头。在我们感慨人类文明伟大的同时,也对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投去敬佩的一瞥。

    作为地上文物居全国首位的山西来说,其悠久的历史为三晋大地沉淀下了深厚的文化。这些被评选上的古村落只是三晋文化的一隅,还有许多更原始、更有文化韵味的古村落正等待着人们去认知与开发。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原始遗迹在我们这代人眼中消逝,我们也不能让那些原始的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遗失。

    那些精美绝伦的遗迹不只属于这几个村落,它属于中国,乃至世界。保护这些文化古村镇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陈丽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8-29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