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构建“大太原”经济区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编者按 今年初,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构建“大太原”经济圈。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为太原发展拓展空间,为全省发展注入活力”。省长于幼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思路,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今天,本版刊发对构建太原都市圈已有多年研究的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工委主任、研究员李淳和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任永岗同志的有关理论文章,以期广大干部群众对此有更多的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区域互动发展日渐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史,党发展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大致经历了重点发展内地,追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带动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这样三个阶段。目前正处在第三阶段,即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中央明确提出了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抓住当前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积聚功能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委八届七次会议上要求“建设好太原经济区”,使之“对全省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是制定和执行好我省“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轨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经济区是指内部经济联系密切、互补性强,而总体上又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较大的经济区域。其核心城市和增长极是指作为本经济区内部生产贸易、金融、信息、交通运输之中心和人才、科技、教育、文化等聚集之地的核心城区或经济区,它能够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发挥吸引和辐射作用,推动本经济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大太原”经济区就是太原大经济区,是指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的榆次区为次中心,包容周边的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在内的经济发展区域。大太原经济区特别是它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应成为山西全省的经济、文教、科技、交通中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中西部重要的物流、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成为山西最具综合功能、最具辐射能力的都市区,成为推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板块。

  积极寻求城市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经济区,不断增强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在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过去几年,太原市实施率先发展战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为建设大太原经济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建设大太原经济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一、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目前,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城市经济时代汹涌而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般地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上,省域的开放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省会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十一五”规划期乃至更长时期内的重大战略课题。太原作为位于中西部结合带的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只有抓住先机,以太原及晋中榆次为中心城市,以山西中部区域的小城市群作为战略支点,走区域城市化、城镇化道路,积极构建大太原经济区,才能大大提高太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才能发挥优势,缩短差距,在激烈的竞争中后来居上;才能为发展全省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带动和促进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二、大太原经济区的区域框架构想

  太原现行的行政区模式,不是根据城市的功能及所辐射的区域范围来确定太原的发展方向,而主要按现在不尽合理的行政区划来确定发展方向;也不是按照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要求加强行政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而是主要按照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实施经济管理,因而不利于实现太原的率先发展,甚至会成为太原快速发展的体制障碍。基于这种现实,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必须以提高城市素质为目的,实现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内在联系的有机结合,必须突破太原现有的行政区划的限制,把区域面积或范围大体上调整和恢复到历史上多数时期“太原府”的区域框架。由现有的六区三县一市扩展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的城市和城镇组团,形成以太原市为龙头,以晋中盆地及吕梁、忻州、阳泉三市部分区市县为腹地的经济区域。具体范围包括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市区及其郊区,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这既可增加省城区域发展空间和综合经济实力,又有利于解决太原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

  现代经济区域内部分区一般有异质性和同质性两种方法。所谓异质性,也就是集聚性,即由若干互补性强的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集聚区。异质性主要强调的是基于区域不同成员间的特色而产生的互补性和产业结构协同性。经济集聚区以“有一个核心,一个场所以及在它们的边缘地区的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为必要条件。所谓同质性,就是根据经济区内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经济区域划分,主要强调的是区域发展条件的一致性。很显然,大太原经济区各成员地域之间在资源特别是煤焦电等产业上具有同质性,而其他方面,如不同的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以及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则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集聚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利用同质性搞企业集团,优化结构,提高规模效益,可以形成合力,一致对外,防止各自为战,降价促销等无序竞争行为。更多地利用异质性即集聚性,可以实现互补和协同,实现由核心向外圈层的梯度开发和推进。无论集聚性和同质性,都有利于发挥核心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本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太原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原则是兼顾集聚性(又叫异质性)和同质性,而以集聚性为主。

  按照上述原则,大太原经济区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构成的空间形态。

  一个核心:即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总面积2772.8平方公里,占大经济区的12%。

  核心区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等级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区。以目前的建成区为主,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它将聚集商业、物流业、金融业、文教科技、信息业等,有较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有面积较大,分布合理的绿地系统,环境污染尽可能降低,具有质量较高的城市空间,完善的城市形象。其范围包括太原市的迎泽、杏花岭、小店、尖草坪、万柏林、晋源六区城内部分和晋中市的榆次区。

  两个圈层:内圈层(紧密层)与外圈层(松散层)。

  内圈层(紧密层),是指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区域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范围包括距核心城市中心较近,与核心城市联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面积为8561.45平方公里,占大经济区的36%。

  紧密圈层将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松散层),是指核心区和紧密圈层以外的都市圈范围,包括阳泉市的市区和郊区,忻州市的忻府区以及原平、定襄,吕梁市的汾阳、文水、孝义,晋中的介休等市县。面积12293.71平方公里,占大经济区的52%。

  三、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及基本原则

  (一)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总体战略是“特色战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一体化战略”。所谓“特色战略”就是要立足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大太原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自然地理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和形成其自身的特色。只有体现区域特色,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施特色战略要注重把突出城市特色与遵守城市发展规律和借鉴良好惯例结合起来。所谓“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是要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作用,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集聚、扩散、优化配置,实现二加三大于五的效应。所谓“一体化战略”就是整合区域资源和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统筹发展。

  (二)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基本原则结合太原实际,借鉴历史经验,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

  顺应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设颇具特色的中部都市经济圈,打造山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产业聚集和要素配置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以太原为中心,承接渤海湾城市群辐射,支撑县区城市带的区域经济三级层次,到2010年把太原初步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结合太原的特点,在即将形成的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抢占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把太原建设成为中西部的兼具经济强市、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特征的现代化新型都市。

  五、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战略任务

  (一)建设好大太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增长极和强劲辐射源作用

  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指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载体,在区域内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实现自身经济效应最大化的城市。

  城市定位,代表一个城市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它是制定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出发点。对太原市的城市功能准确定位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城市的合理规模问题。二是解决好旧城改造和新城发展的关系问题,旧城主要是建成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主要体现明清和唐宋的建筑和文化特色;新城主要向晋中市方向(包括晋源区)发展,体现现代化城市的特色。三是解决好城市的布局问题。城市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到城市建设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相结合,与文化教育的调整改革相结合,与实现城市现代化的目标、步骤相结合,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把太原建设成为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就要把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增长极和强劲辐射源作用。为此,对外要主动接受京津辐射,积极加入环渤海经济圈;对内,要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强劲辐射源作用。

  (二)实施联合开发,实现核心区域率先发展

  联合开发、共同发展是大太原经济区内各成员区域间的共同任务,但作为经济区核心区域的太原城区与晋中榆次区,联合开发更具代表性和示范作用。随着两市城区扩容发展,太原市与晋中市城市空间距离逐渐缩短,尤其是太原小店区与晋中榆次区已基本上融为一体。太原市与晋中市,只有实行联合开发,才能实现核心区域的率先发展和两市的有序协调发展,才能为构建大太原经济区提供有力的支撑。

  太原城区与晋中市榆次区在产业关联、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补性强,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潜力巨大。太原作为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在科技、教育、人才、资金、品牌、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且第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利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太原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任务很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市水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由于现在的太原城区,东西是山,北部是沟壑,南边属于太原的地域又很小。发展空间非常狭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已经对城市竞争力所必需的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晋中市榆次区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区,其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较为丰富,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交通便捷,其毗邻太原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城市基准地价便宜(仅为太原的1/3),发展空间较大,是太原城市扩展、产业转移的首选方向。历史上的晋商曾靠诚信和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发扬晋商传统,可以为太原的开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借鉴。但相对太原而言,经济实力较弱,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教育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实施联合开发,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不断扩大合作的空间,加快两市的共同发展。

  城市与城市之间聚合是新一轮城市化的显著特征。理性地处理好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是提升城市群地位的关键。实施太原城区与晋中榆次区联合开发,借助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区域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更好地调整两市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群。联合开发,也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基于共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网络关系,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各方利益和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行联合开发,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龙头板块,加快核心区域发展,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加快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实施太原城区与晋中榆次区联合开发,应以包括文化产业(包括教育、科技、休闲娱乐、旅游、体育等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和高科技类的第二产业为重点,以优化经济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环境为重要目标,突出功能建设,增强区域辐射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品位。从而使太原、晋中在城市建设上体现自己的特色,而在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上和改革开放的对外形象上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机整体。

  (三)加快城市、城镇带建设,促进中心城市与腹地的有效对接和融合,统筹城乡发展

  构筑城市带、城市群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要适应交通网络的发展和建成区面积的拓展,依托太原与周边城市或地区的深厚历史地缘联系和人文渊源,构建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带、城市群。要坚持以太原为龙头的地位并始终不渝地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素质提升和特色发展。

  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应站在山西全局的战略高度搞好规划和决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核心,以名品名牌为旗帜,以实现合理的规模效益为宗旨,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市场主体和经营主体,通过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将山西中部城市群或城镇群之间的相关产业统一组织起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科学合理的再配置。使城市与乡村、中心与腹地有效对接和融合,起到纲举目张、共同发展的作用。

  六、构建大太原经济区的战略措施

  构建大太原经济区,不是地理面积、人口和经济数字等的一般的数量扩张,而是要实现内涵素质和整体功能的提升。为此,就要对太原及周边城市实行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建成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当务之急,是着眼于大太原经济区全境,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架构、文化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制定大太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配套措施。

  对大太原经济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是制定战略措施的出发点。大太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应为:中国北部地区东西联结带上重要的节点型都市圈,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与现代化装备业基地,中西部省会中较突出的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组织中枢,具有晋阳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从这个总体定位出发,构建大太原经济区需要实施以一体化为核心的战略措施。

  (一)实施区域整合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产业一体化

  太原与周边市县区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且存在明显的发展梯度级差,从而具备了较好的合作基础。根据各地的地理特点和产业、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基础实施产业整合,是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1、实施“城市优化战略”,科学调整产业布局

  当代社会生产发展已经由主要从事物质生产的时代,进入三大生产部门并举,并以服务生产、精神生产为主导,以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的时代。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生产三大部门互相促进,特别是知识生产、科学生产和文化产品对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要以这三大部门生产协调发展为基本思路,来安排、规划太原都市圈产业布局的调整。要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放在太原市区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第二产业要实行高科技化和无污染(至少是低污染)化,新兴工业要按园区组织,资源开发和传统加工业的发展重心要逐步转移到外圈层,如娄烦县等地,同时注重环境治理;第一产业要安排在紧密层和松散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

  根据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要求,太原市要调整经营重心,由能源、重化工中心向品牌、研发、销售中心转移,制造部分通过外包、外购与委托加工的方式,逐渐向周边市县区以至省外的西部转移,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生产要素多元化的趋势,除了把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作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外,还要把科学力、管理力、环境力等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发挥它们在产业调整升级和集聚扩散中的作用。太原作为中心城市,可以利用科技、管理、资金、市场、信息等优势担当研发、管理、销售等中心的角色,而周边地区利用原料、燃料、水电、土地、环境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担当生产基地和仓储、会展等场所的角色。

  2、大太原经济区的产业整合——科学集聚和扩散

  大太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必然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区域产业整合要结合各个市县区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种类、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来确定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吸纳和扩散,通过资源(广义的“资源”)优势互补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合作。

  (1)统筹发展旅游业

  综观大太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旅游业应确定为区域主导产业。构建大太原,理当制定统一的旅游规划,健全区域内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挖掘、科学整合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突出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竞技旅游等特色,把发展旅游业和建设山西中部城市带结合起来,以太原市区为中心,以榆次、介休、平遥、晋源区、娄烦、清徐为支撑,以开发晋阳湖、把汾河公园扩大到市区南北两面和建设太原市北部景区为中心,构建旅游带和旅游产业集群,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实现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对接和整合。

  (2)推动环保合作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晋中(包括太原,晋中)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和改善环境和生态,是建设大太原经济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健全区域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全面加强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积极推进综合整治,加强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交界控制断面水质达标制度,加大对解决重点环境问题的协调和督促,尽快修订水质保护规划,合理确定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产业化发展。

  (3)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是推进地区产业整合和优化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优势产业集群的总体设想是:以区域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属地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构建轴线,以各种类型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及其核心产品,在横向上加快产业整合,在纵向上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最终形成簇群式发展。依据大太原经济区的产业构成特点,可以考虑构建5大优势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业集群

  (4)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

  文化资源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具有高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大太原”区域内文化底蕴深厚,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在历史上产生过灿烂的“晋阳文化”、“晋商文化”;“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曾彪炳千古的政治家,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祁黄羊、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文彦博等,文学家王维、白居易、温庭筠、罗贯中、傅山等等,都是古太原郡或太原府人。他们创造和代表的文化成果,值得总结、弘扬,使之成为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借鉴和补充。太原的三大烈士陵园,山西中部的刘胡兰、尹灵芝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应加以修复,使之成为教育人们的生动教材。应共同深挖“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发展速度,形成市场促文化、文化促经济的良好态势。要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既是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又是体现先进制造业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既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又是低消耗的绿色产业。要把旅游业、会展业、演艺业、美术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作为重点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要利用晋阳文化具有的刚柔相济、兼收并蓄的特点,多方位多层次学习和吸纳外部先进文化。

  (二)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区域经济融合离不开基础设施,特别是区域内外交通网络和信息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只有本经济区域内各成员协同加强道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相互配套,形成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建设实现一体化、网络化;才能实现共建共享。从而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间的流动和集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

  (三)立足于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我国中部六省开放度不够,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太原经济区统一市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经贸合作,促进货物、服务和资金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外贸资源,形成出口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投资者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信心,从而真正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

  (四)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发挥科技优势,实现科技服务一体化

  总之,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加快大太原经济区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随着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大太原经济区将会有更加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大太原经济区建设,打造山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全面推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重大举措,是促进山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山西中部崛起的根本途径。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本文作者: 李淳 任永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4-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