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剪纸

  中阳剪纸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所蕴藏着的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现象,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发源和各地区先民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中阳民俗剪纸不只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还寄托着民族的自豪感,我们关注它绝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让它继续承载起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剪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也最为普及。

  我国的剪纸艺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因此,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民俗剪纸就显得非常珍贵。

  中阳剪纸赖以生存的基础

  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曾这样评价中阳民俗剪纸:从中阳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如果我们能像考古学家从不同的文化层中区分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那样来看待中阳剪纸,那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中阳剪纸印刻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足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想象的文化,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一幅中阳剪纸就不仅仅只是一幅剪纸,而是有着千钧之重的凝聚着几千年文化史的历史纪念碑。透过根植于民间的中阳剪纸,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

  中阳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周、秦、汉、唐时期,这一带曾经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目前全县境内已发现古文化遗址110处,古生物化石遗址一处,战国古城遗址一处,古文化岩洞6处,并有汉代画像石、北魏石刻出土。中阳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中阳山城街道上曾为13名进士建有13座牌坊,其恢宏的气势、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民间剪纸能手世代相传,中阳民间剪纸就是根植于这块黄土地上的一束朴素的山花,它应当地民俗活动而传承不绝,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中阳民俗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今天,显示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最能体现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农村,中阳县由于地处内地,经济欠发达,民间剪纸的题材、样式相对稳定,在今天的剪纸作品中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文化初始艺术早期生命信息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以及成熟期的神韵,从中获得历史文化基因的启迪。

  中阳剪纸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俗风情熏陶一方人。中阳民间剪纸覆盖面大,在全县境内均有传承。以不同的造型特点来审视,中阳民间剪纸可分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地区三大地域。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处处渗透着原始艺术的遗存,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

  其内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纹样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从中阳民间剪纸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人物、植物、动物、器物造型,反映中阳地区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如大量歌颂鱼、蛙、蛇、兔的主题纹样,即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痕迹;各种造型的娃娃组合纹样,又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与表象;一些象征吉祥的纹样,以对神物的崇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第二类主要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的活动情景,形象地反映出中阳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第三类是以剪纸纹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故事,并通过这些剪纸反映了中阳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中阳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心态艺术,它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天才的艺术劳动,最主要的是它形象地表达记录着劳动妇女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生孩子就会剪纸”。剪纸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窗上贴的窗花、团花,门上挂的挂帘,墙上贴的炕围花,身上穿戴的服饰,刺绣的绣花底样,枕的枕花,穿的鞋花底样都是剪纸;结婚、得子有喜花剪纸,祝寿有寿花剪纸,门上贴门神剪纸,灶上贴灶神剪纸;淫雨绵绵在院中悬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招魂避邪、挡鬼除妖贴招魂挡鬼的剪纸等等。农村妇女的剪纸样子全从心里出,左手拿张纸,右手拿剪子,右剪左铰,霎时就是活脱脱的人物、动物、花草形象;拿起剪刀想剪个啥就剪个啥。它所描绘的不是看到的而是悟到的,不是现存的而是企盼的。用一系列需要破译的意象符号,稚拙朴实而真实地表现人的感悟和追求;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构成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艰辛,但对人生和世界都寄予满腔的热情,在剪纸作品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所体现的都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理想的明朗态度。这些花样是民间剪纸的主体,是民间美术的根。有了它,民间剪纸才会花繁叶茂;失去了它,民间美术会因此而枯萎。

  中阳剪纸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阳民俗剪纸艺术得到了抢救、挖掘、继承和发展。1985年,中阳县成立了剪纸协会;1986年,全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同年中阳县被文化部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2年,中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系列)”。

  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如武一生、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李爱萍、王中文、马翠莲、李凤凤等十几名老中青剪纸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大展中获得大奖,数千件作品被送到日、美、韩、德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武一生主编的《吕梁地区中阳民俗剪纸》一书于1990年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武一生同志又创办了意在民间剪纸植根民间、延续发展的“续根草屋”。几年来共接待来自德、美、日等国内外专家数十次的造访。成为中阳剪纸展览创作、辅导、对外交流的阵地之一。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们充分认识到,要想不让代表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根断裂,不但需要专家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把它引入教学体系,这才是传承下去的保证。在全县各小学校,一直把剪纸作为学生手工课予以传承。2002年以来,中阳民间剪纸被列入县文化重点保护项目。每年一届的文化节上必定有民间剪纸展览。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决定设立中阳民间艺术展览馆,每年两万元的活动经费也已列入财政预算。

  尽管当地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中阳民俗剪纸中蕴涵着重要文化信息,也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以传统生活习俗为依附对象的剪纸形态迅速萎缩,而另一类变化态式如“民间剪纸作者个体化”、“商品化”、“艺术品化”甚至“精英化”趋势方兴未艾。从表面看,好像是题材与风格发生了变化;从深层次看,民间艺术中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它的特点被无度地夸张着,但内心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更令我们无法挽留的是许多卓有成就的老艺人相继去逝,祖辈留给我们体味中华民族生活文化传统的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消失。而对民俗剪纸而言,保护和传承仅仅停留在技艺的传承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认识文化的本源出发,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

中阳剪纸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牛晓珉,山西省民俗协会副秘书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7-04-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