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战场古今谈

  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当经过这些饱沾了沧桑的泥土,就想起了从前发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来(又在泛酸)。国庆游玩回来,便打算写些东西。正好近来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由于我搜集的资料有限,只能部分言之。

  韩原之战(前645年)
  晋惠公六年,晋人趁秦国饥荒之际准备攻秦(而两年前晋国饥荒时秦人曾送大批粮食晋),九月,两军战于韩原。开始,秦军人少,处于不利之地,秦穆公车骑被围,秦军中的“岐下野人”(就是那个著名的“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的故事,大家以后如果吃马肉可要注意了,呵呵)奋勇冲杀,反败为胜,并掠晋惠公。后晋人割地质子才赎回惠公。
  韩原,现位于山西西南河津县和万荣县之间的黄河东岸,现半已为黄河所没。其北即龙门,再向北就是壶口了;对岸为太史公故里——韩城(古称冯翊夏阳县)。

  晋狄大原之战(前541年)
  晋平公十七年,晋狄战于大原。晋将魏舒认为作战地形复杂,以战车对狄人步兵非常不利,乃决定车战的甲士与徒卒混变为步兵作战,这种大胆的行动引起很多人反对。晋军统帅的亲信甲士不肯与奴隶身份的徒卒为伍,遭魏舒斩首示众,改革得以进行。晋人以新编步兵按车战方法列为五阵(一),狄人笑晋军失常,不列阵就轻率冲锋,被晋人诱入阵中,合围击溃。此役为我国战争史上的中原各国由车战转向布战的开始。
  注:(一)以五个分离的小阵组成一个大阵:前为“两”,后为“五”,左为“参”,右为“专”,中空,最前为“偏”,以为诱敌之兵。易于进退和变化队形,并能相互支援。
  大原,今之太原南,“大原 大卤 大夏 夏墟 平阳 晋阳六名,实一地也”(《元和郡县志》)让我疑惑的是,太原南现在是汾河谷地的平原,两千年前也是这个样子呀,十分有利于车战。可文中又说该地地形复杂,与实际不符;若说按以前的晋阳旧地之南更不对了,晋阳旧城比现在的太原城更向南,那里的地形只会更平。请明者教我。

  晋阳之战(前455年)
  春秋末期,晋国封建势力迅速增长,出现了中行、范、智、魏、韩、赵“六卿专权”的面。六卿之一的赵简子为了扩张领地,争取战略优势,派其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缘的晋水之阳建筑城堡,名曰晋阳城。初建的晋阳城,城墙由土夯成,高厚坚实,为“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正方形。城内建有高大宫殿,“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倍之,其高自丈余”“公宫之室,皆以铄铜为柱质”。晋阳城建成后,董安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他用强有力的“无赦”之法治理晋阳,政绩显赫。第二任晋阳令尹铎,减轻剥削,宽恤民力,并在城周修建了军事防御工事,使晋阳成了赵氏的坚强军事堡垒,在六卿斗争中显示出了重要战略意义。
  公元前 497年,中行氏、范氏攻赵氏,赵简子“走保晋阳”,以此为据点,打败了中行氏、范氏,后来回到晋都绛,盟于公室。从此“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公元前 454年,智、魏、韩联军攻赵,赵襄子遵其父“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的遗训,退守晋阳,以其“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以待。三方联军攻打晋阳,岁余不能拔,以至引晋水灌晋阳。联军围晋阳三年,“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仍巍然屹立,使赵终于赢得时间,争取魏、韩,“反灭智氏,共分其他”。晋阳之战,为赵、魏、韩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从而拉开了战国的帷幕。
  赵国以晋阳为都,占据了晋国北部,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 425年,赵献子由晋阳迁都中年(今河南鹤壁市西)。晋阳为赵国都城约70余年。赵都南迁后,直到秦统一,晋阳一直为赵国北部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读史方舆记要称:“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女,周八里……。”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二年长史李绩所筑,两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为一之……”。现在的“晋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证明。
  今之晋阳古城,在太原市南郊古城营村一带,现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子。看到那个败落模样,真的难以想象一千年前这里的繁华。有时候真想大声告诉他们,你知道以前的太原吗?

  秦赵瘀与之战(前269年)
  秦赵联军以胡伤为将攻赵瘀与。赵奢率兵救援,军邯郸三十里而驻,示怯也,并善食秦间,迷惑敌人;赵奢却突然拔军进袭,二日一夜到达瘀与,与秦军对垒,并听从军士许历建议抢先占领了制高点-北山,秦军来攻受挫,赵军趁势出击,打败秦军,瘀与之围遂解。
  瘀与,在今和顺县西北。又有称在武安者,在涅县者,在铜缇者。诸说并存。
  县志中有称“乐毅村”,在县西六十里,为燕将乐毅出逃赵国后避居之处,村中姓药者皆其后;赵奢垒,在县东石家庄,为赵奢屯兵之处;石勒村,县北,传为“勒耕与此”,今为上下石勒村。
  道远险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刘邓有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大概是从这句话衍生的。
  瘀(应为“门於”)

  长平之战(前260年)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万尽杀之”。这段历史大家熟的很了,不再多说。
  长平,“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竹书纪年》)。“泫氏有长平亭”,自西汉始,置泫氏县,故址在今高平县西北二十里的王报村。
  有光狼城,在高平西南二十五里,亦白起所拔之城。今称康营村
  有赵障城,为王龁所陷,在高平西二十里。(读史时,这些地名很熟悉啊;在四十万比例的地图上有的地方找不到,是不是这些地名太“无名”了?)
  有哭头村,现为谷口村,在告平息,传为白起坑杀赵卒之处。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婉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以上三段摘自《山西之旅》)
  世间哪有此怪事,四十万人同日死.(这是谁说的?想不起来了)

  李牧破匈奴之战(前 245年)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鴈门,备匈奴。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闲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觽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若无李将军,以赵在长平之战后的赢弱之躯,早在秦和匈奴的夹击下灭亡了。可李牧的下场真惨。
  代郡雁门郡,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右玉南)和代县(河北蔚县),一直是北边要地。 
  雁门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
  自牧死,边事益无人,赵亡征觉矣(用在两千年前也很合适)

  汉匈平城白登之战(前200年)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封韩王信为代王驻守马邑,以防匈奴入侵。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匈奴果然南侵汉朝边疆,围攻马邑(今朔州)。韩王信投降匈奴,并引匈奴南克雁门,汉将樊哙奉命去讨伐,好不容易才把雁门关夺回来。
  同年,匈奴冒顿单于同韩王信宫太原郡],到晋阳。刘邦帅三十二万军迎击。匈人隐强示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白登山,四十万大军围困七日。刘邦用陈平“吹枕头风”的方法解围,才与主力汇合。
  白登山:今大同东北三十五里的采掠山南麓,今大同北阳高县境内仍有大白登镇。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大同附近的山峰大部皆是死火山,这里也是我国最大的死火山分布地。看来匈人是不打算活捉刘邦的,因为大同周围的山势并不险峻,最高不过1500米左右,且当时刘邦的人实在是很少。
  白登之名,似乎来源于附近的白登河

  马邑伏击战(前133年)
  六月,武帝使韩安国 李广等将帅车骑材官登三十万人伏击于马邑附近山谷中,王恢及李息伏于代,由聂壹伪为间,诈称杀马邑长吏来降(其实是个死囚的脑袋),欲诱匈人来攻,军臣单于帅十万骑南下;沿路看到牛羊遍野无人看护(学人家李牧也要象些),产生了疑心,同时抓获雁门尉吏,这个胆小鬼全说了,单于不禁呼:吾得尉吏,天也。闪。曾力主北伐而具体组织策划马邑事件的王恢,亦因马邑事件落空命丧牢狱。
  马邑,秦置马邑城,汉置县,曾为韩王信的都城。今之朔县。
  说到埋伏,我不禁想起志愿军战士做的插树枝伪装的办法来。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如果是现在的光秃秃的山岭上,根本就会被匈奴的斥候老远看见,所以一定是有伪装的,那一人插几根树枝吗?最有可能的就是根本不需伪装--那个时候山西到处都是森林(娄烦唐时曾是国家军马场,相当于现在甘肃山丹县的地位,那环境会差吗?),现在的穷山恶水是在几千年的糟踏下造成的。(说到这里又让人痛心了)

  白波军起义(前188年-190年)
  汉灵帝中平五年,白波余部其于河西白波谷,寇太原河东,次年又攻河东,后董卓派牛辅击退。
  东汉末年白波黄巾军屯军之所就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22公里永固村。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河东农民领袖郭太于白波谷构筑壁垒,号“白波黄巾”,聚众10万,声势浩大,转战太原、河东一线长达十余年,是数千年间山西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最严密的农民起义军。 《后汉书》有“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的记载,但西河白波谷究竟在哪里,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据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说,“白波谷,在太平县(今山西襄汾西南)东南十二里”,学术界多认为白波谷即今襄汾西南永固村;又有以汉代西河郡郡治在当今离石而以为汉代白波谷即今离石。经过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教授与山西地图集编辑部谢鸿喜先生野外考察后,使白波谷地址最终被确定下来。 
  靳生禾教授介绍,白波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东濒汾河湍流,背依悬崖绝壁,隔河为古晋阳与河东间的汾河河谷传统大道,是晋中与晋南间的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 迄今永固村及其周围的南五、西吉、东吉等村仍保留有5座白波垒遗址,均是黄土悬崖冲沟和夯土成墙的巨大土堡。土堡大者周长约700米,小者周长约500米,墙外侧高7-10米,墙厚约8米。各堡中央有地道,堡外有护堡壕。城堡均依悬崖而建,尽可能借助悬崖代替板筑城墙,构造既险要又经济。这种要塞的构筑方式古来就很是罕见。 永固村东北的城堡至今仍有居民40余户,堡前原建有大王庙,供奉的就是义军领袖郭太,邻近四乡每年农历二月都举行盛会祭奠。遗憾的是大王庙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毁掉了。 
  (以上为新华网内容)

  曹操攻高干之战(前205年)
  袁绍旧部并州刺史高干城曹操北伐乌桓之际,据并州反,并使河东地区皆反。曹派乐进李典进攻,又以杜几为河东太守,略定。次年,曹亲自引兵从邺城出发,攻壶关口,降。高干逃入匈奴,未被收留,又逃至荆州,路中被捕斩,
  此段史实并不著名,但却因曹操的途中之作《苦寒行》为人牢记,兹著录如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行远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道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诗中羊肠坂,在壶关县东南一百零六里,坂长三里,盘曲如羊肠,故得名。状其险也。
  汉时壶关县在今长治市东南十六里,北魏太和十三年在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口关,县名历代均不改。
  壶关汉至隋属上党郡上党郡在今长治一带。因为这一地区地势极高,“与天为党”,因此称为“上党”。这里,东据太行南麓,西临霍山、太岳,南连晋城、洛阳,北连左权、太原,有沁河、漳河流经境内,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曾说过:“韩、赵二国相邻,赵国却很难把韩国怎么样,原因就是韩国占据着上党”。

  刘渊攻晋魏郡之战(308年)
  此前,刘渊已占据平阳(在临汾西南),太原 屯留(屯留南) 长子(张子) 中都(平遥) 泫氏(高平)等地,都于蒲子(隰县南),胡族纷纷来降,冷遣别将抄掠山东(太行山以东)。同年九月,登帝。不久,晋并州刺史刘琨攻壶关,刘渊将綦母达败走,琨据有此要地。此后,石勒 刘灵寇魏郡,杀晋太守王粹。第二年,王弥 刘聪 石勒等汉将与晋军在壶关附近又展开了长期战斗,晋人连遭败绩,前后损失数万人,壶关也被夺去。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里又发生了无数的战争,简述几例:公元 369年,前燕大将皇甫真曾对他的主子慕容(日韦)说:“前秦的符坚有夺取上党的打算,我们应当加强对洛阳、太原、壶关的防守。特别要防守好壶关,切不可掉以轻心”,慕容(日韦)不听。结果让符坚先攻破壶关,控制住了上党,最后灭亡了前燕。唐建中二年( 781年),有个叫田悦的人反叛唐朝,有人劝他:“只要有一万人在上党阻止住朝廷从西面派来的军队,那么黄河以北的二十四个州就都是你的了”,田悦不相信。结果,后来河东节度使马燧和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共同攻入上党,东下壶关,终于歼灭了田悦叛军。宋朝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将领粘没喝攻取泽州,种师中曾领兵从邢台、安阳之间很快进占上党,给金兵以严厉的打击。
  壶关,前述:历代县名均不改。至隋时并入上党县,故址在今壶关县西二十里的故县村。唐武德四年,在高望堡复置壶关县,属潞州,故址在壶关县西七里(地图上现有西七里村,大概是这里,几千年了,名字都没改),贞观年间又移至清流川,即今县城。至宋时属隆德府,金元属潞安州,,明清时属潞安府,民国属冀宁道。

  刘氏据平阳(309年—318年)
  前述,刘氏据有平阳,先都于蒲子,二年度于平阳。刘渊占据了临汾,自称是尧的后代,从此,刘渊父子气焰嚣张,以临汾为基地四处抢掠,扰乱了整个中原。
  最早看到这里是战略要地的是战国时候的商鞅,他曾对秦孝公这样谋划:“秦国和魏国互相盯着对方,都好象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不是秦国吞并魏国,就是魏国吞并秦国。魏国现在占据着临汾,独占了崤山以东的有利形势,我们应设法使魏国让出这块地方。这样,秦国就可以向东发展,制服各个诸侯国。”这一战略思想,被后人一直继承、多次运用。整个晋代及十六国时期,临汾一直兵连祸结,各方为争夺临汾付出极大代价,到了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战事就更为激烈。公元 576年北齐军包围临汾,北周派兵去攻取,北齐军实行坚壁清野战术,不和北周军交战,退守高梁桥。结果未能阻止北周军的攻势,被迫撤离临汾外围。几年后,北齐又占了临汾,有个名叫卢叔虎的人进言说:“现在北周军占据着蒲州(永济),蒲州与平阳(临汾)相对。我们应当很好地加强平阳的防御,挖深沟、筑高垒、积粮屯兵。如果北周军不出战,我们可以慢慢夺取它在河东的地盘;如果他出兵,没有十万人以上的兵力,那是没有力量和我们对抗的。”北齐后来果然加强了临汾的防御,但防御不牢,临汾还是被北周夺回去了。一旦失去临汾,北齐也就日益衰落下去了。以后各朝,都对临汾十分重视:李渊父子起兵大原,是先攻克临汾然后才进军关中的;朱温与李克用争夺关中,也以先夺取临汾为优势;女真(金)和蒙古(元)进入内地,要过潼关也都把临汾作为首先夺取的对象。
  临汾古称平阳,位于汾河下游。这里东连上党,西临黄河,南通汴(开封)洛(洛阳),北阻太原,自古以来就是襟带河汾(黄河、汾河)、翼蔽关洛(潼关和洛阳)的军事要地。《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因其在平水之阳,故称平阳。春秋时为晋羊舌氏之邑;汉时置平阳县,属河东郡,至北魏时基本变化不大;隋时改为平和县,不久又称临汾县,一直延续至今。
  今临汾市西南二十里,有刘渊城,据《读史方舆纪要》称“刘援筑此城”,“今名金店”,现称金殿村,已改镇,正在大运路旁。
  临汾以西不远,有姑射山,就是庄子中说的:“藐姑射山,有神仙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引人遐想啊。

  前秦灭前燕潞川之战(370年)
  此前,晋桓温北伐时,前燕曾许以割虎牢关以西土地的代价换取前秦出兵救援,后又失言。前秦以此为借口发动进攻,统帅是猛人王猛,统军六万;燕人由慕容评统军四十万,两军对峙于潞川。前燕统治十分腐朽,上下一片奢靡,一派没有明天的景像;而前秦正在蒲坚和王猛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慕容评是个十分贪婪的人,他已有富可敌国的财产,却还要百姓在他封占的山水打柴汲水也要交钱,连自己的将士也是如此(当时军制,将士出征都是自备口粮军器的)。后果可想而之(真有人舍命不舍财)。慕容评以为王猛孤军深入,可以用持久战的方法来对付;没想到王猛派郭庆帅骑兵五千小道潜入,烧掉了前燕的粮草,大火在邺城都看得到,燕主责备慕容评,要他快快赏赐三军,尽快稳定军心,但已经晚了,在秦军的猛烈打击下,燕军全线溃退。很快,秦军攻下了邺城,前燕就此灭亡。
  潞川,在今潞城县以北,春秋为潞子国,汉为潞县,属上党郡,晋为上党郡治,故址在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处。隋唐时为潞城县 潞子县,五代以后均称潞城县,至今。
  东有微子镇,是商时微子的封地。

  参合陂之战(395年)
  后燕太子慕容宝及王族农 麟等将兵八万自五原攻北魏,魏主拓拔归诱敌深入,,使燕军徒耗半年,无从得战,日久,国内生疑,宝等不得已回撤,时值深冬,黄河还未封冻,燕人渡过黄河烧掉船只,遍放松了警惕,至参和陂,未设斥候(该死)。“已卯,暴风,冰合”;魏人“选精锐两万余骑急追之,衔枚束马口潜进,掩覆燕军”;“丙戊,日出,燕军将东引(刚睡醒),顾见之,大惊相扰”。燕军在突然打击下,乱作一团,自相践踏,踩死淹死的以万计,其余四五万“一时放杖敛手就擒”。逃出的只有四五千人,可说是一场标准的歼灭战。战后,魏主拓拔归听从了王建的提议,将俘虏的燕军“尽坑之”,又造成了一个长平的悲剧。第二年,燕主慕容垂再次进军参合陂时,看到积骸如山,为之设祭,“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垂”惭愤呕血”,自此重病缠身, 不久不久病亡。(慕容垂也算是一代雄主,竟然是这样死的)
  这场战役,符合一场胜仗的几个标准条件:敌进我退,敌疲我进;快速机动;趁敌不备,突然攻击。又有老天助战(其实根据当时的天候,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很快就会变天的),真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战役。
  参合陂,古之称也,又名参合陉。今名杀虎口,杀虎堡,在今右玉县北。<<水经注>>称:“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 张相文《塞北纪行》称:“而杀虎口内外,实为数水交汇之处,故其地绾毂南北,自古倚为要塞,即参合陉也。就杀虎口土人之音审之,与参合口酷肖”。明嘉靖中置杀虎堡城,清有巡司,民国有县佐。所以,古地名往往以讹传讹,传至今日便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在的杀虎口,正在明长城上,是一个几千年的要地。 
  拓拔归,应为王圭。

  柴壁之战,后秦与北魏(402年)
  后秦主姚兴率戎卒四万七千,自长安赴柴壁。此前,义阳公姚平帅四万步骑攻北魏,“平攻魏乾城,陷之,逐据柴壁”。魏军大至,攻平,截汾水以守之。”姚兴至蒲坂,畏惧魏人兵盛,居然“惮而不进”。魏主拓拔圭亲自引军三万来袭,渡蒙坑,逆击兴军,大破之.“姚平粮竭矢尽,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余人,皆为魏所擒”。“兴坐视其穷,力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
  秦魏之战由于北魏取得全胜,为其日后获得北方局部统一奠定基础。

  蒙坑之战,北周北齐(576年)
  数月前,北周军大举攻北齐,双方统帅层皆全数出动,投入到这场赌国运的战争中。北周帝宇文邕“帅诸军八万,置阵东西二十余里”;北齐帝高纬帅军“亦于堑北列阵。申后,齐人填堑南引,帝大喜,勒诸军击之,齐人便退。齐主与其麾下数十骑走还并州。齐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
  齐周之战的获胜方是北周,使得北周在周齐对峙中取得优势,乃至后来对隋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坑,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曲沃两县交界处。东踞海拔1160米的乔山,西至汾河岸边的柴庄,其间东西长30里、宽约1公里,相对深度100米,为一条巨大的黄土冲沟,由于此地扼南北要冲,地形复杂,历来为军家所争。这里曾经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跨越东晋十六国、北朝和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而持续逾5个世纪。
  柴壁,在汾城东三十里,旧时又称柴村,今名柴庄,即402年后秦军所拔之柴壁。
  有子奇垒,在汾城东南三十里柴村附近。这里的子奇就是前文中的姚平(姚兴之弟),因其字子奇,此处乃其投汾水之处。
  乾壁,乾壁曾是当年后秦围攻60余日,强行攻克的北魏辎重基地。乾壁古城即今距襄汾东南5公里的阎店村,村畔尚有古城墙垣遗存和烽火台残墩。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齐人填堑南引”,周帝会大喜,这样一条巨大的沟壑,只要双方都不出战,谁也不能把对方奈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装甲部队冒险越过以色列人挖的反坦克壕沟向戈兰高地进攻,被以逸待劳的以人攻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这也是进攻方必然承受的损失);而齐军越沟进攻,实在是自取灭亡。

  玉壁之战(546年)
  西魏大统十二年,“齐神武倾山东之众,志图西入,以玉壁冲要,先命攻之。连营数十里,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当其山处,城上先有两高楼。孝宽更缚木接之,令极高峻,多积战具以御之。齐神武使谓城中曰:“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遂于城南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昼夜不息。孝宽复掘长堑,要其地道,仍简战士屯堑。城外每穿至堑,战土即擒杀之。又于堑外积柴贮火,敌人有在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排吹之。火气一冲,咸即灼烂。城外又造攻车,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孝宽乃缝布为缦,随其所向则张设之。布悬于空中,其车竟不能坏。城外又缚松于竿,灌油加火,规以烧布,并欲焚楼。孝宽复长作铁钩,利其锋刃,火竿一来,以钩遥豁之,松麻俱落。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作讫,以油灌柱,放火烧之,柱折,城并崩坏。孝宽又随崩处,竖木栅以捍之,敌不得入。城外尽其攻击之术,孝宽咸拒破之”。搞得高欢无可奈何。“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孝宽弟子迁,先在山东,又锁至城下,临以白刃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神武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疾。其夜遁去。后因此忿恚,遂殂。
  玉壁遗址位于稷山县西南约六公里的太阳乡白家庄一带。
  进来的考古工作发现:故城北垣因河水冲刷崩塌,墙体大多不存,东西南三面有黄土冲沟,尚有墙体依稀可辨。整个城址依自然地形构筑为凹字形,东西略长,周匝长约四公里,东城墙外有当年东魏高欢攻城挖掘的地道残存,西城墙外有一巨壑,断崖处犹见白骨累累,为当年高欢攻城时死难将士遗骸。稷山县城西二点五公里的南阳堡,地处汾河北岸,世代相传为玉壁之战中高欢所筑,俗称“高欢城”,是高欢幕府驻地。
  学者并发现古代文献未曾记载的四条防线,当年西魏以玉壁为中心,在汾南的峨嵋北缘与汾河平行构筑参差相距十公里的两条防线;东魏则以南阳堡为中心,在汾北构筑与汾河平行相距约五公里的两条防线,这些防线仍留有当年兵争相关地名或古城堡遗址。
  其实,《元和郡县志》早有明示:“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西魏大统四年,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高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正是有了前任王思政的准备工作,韦孝宽才能取得十二年的胜利。
  看一下地图就可知,此地地形十分重要,向西就可到达禹门渡过河就是以无险可守的关中平原,向南就是富饶的晋西南平原,当然两军要舍命争夺。
  孝宽真世之名将也(人品又好)。

  大利城之战(599年)
  隋初,突厥分为两部,各可汗互相攻战。文帝为从中渔利,许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安义公主,以间各可汗。都兰乃与达头合击隋及突利,突利降于隋。同年,高颎出朔州(今朔县)
  ,杨素出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燕荣出幽州(北京),合击突厥。赵仲卿以三千为前锋,在朔州与都兰部战,七日两胜,坚持到主力来到,共破都兰,向北追七百余里,至白道(今内蒙呼市南);杨素部周罗堠以精骑逐达头,杨素帅主力掩进,达头退走。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文地命长孙晟帅兵五万在朔州筑大利城以御边;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居五原(包头附近),共御。此后,达头又来攻,在恒州(正定)败隋韩洪部,并击启民,退。赵仲卿再筑金河(呼市南二十里)定襄(平鲁西北),协防。至602年,杨素趁达头攻启民之时,猛击其后方,转战六十里,又]趁其合营未稳时再攻,达头达百,远遁漠北。至此,突厥的威胁暂时消失,北方边界处于相对的安定中。
  大利城,隋大业五年,改云州为定襄郡,下辖大利县,至唐废,故地在今平鲁县西北,想来是城名因县名而起。
  “大利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隋书 地理志》

  突厥围雁门之战(615年)
  八月,炀帝巡视北方。“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此前,义成公主加入突厥中,幸亏有大姨妈)。”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时雁门四十一城已有三十九城入突厥人之手,仅余雁门 崞县二城。”齐王暕以后军保于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于是守令各来赴难”.当时的描述,说突厥人箭矢雨下,直入炀帝室中,及御前;炀帝抱着心爱的儿子赵王杲哭,“目尽肿”。幸亏各地的援军来到,并有义成公主在突厥内部散布北方有急的谎报,“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
  其上之崞县,今之浑源县,自汉时置,唐时因县内之浑源河,得改名,故址在今浑源县西二十里之麻庄。崞县这个名字却被现在的原平县使用,启用时间是在大业初年,一直到1960年才改为现在的原平县。只是,这两个县相距近百公里,其中渊源纠缠值得好好研究。
  这里的雁门,就是现在的代县,其沿革:西汉为广武县,属太原郡;东汉时为雁门郡;曹魏晋时因之,故址在近代县城西十五里,亦有说在山阴县西南之旧广武村;北魏明帝时迁至上官城,就是现在的代县县城。此后都称为广武城。接下来,“雁门旧曰广武,置雁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雁门。大业初置雁门郡。大业初改为崞县。又有云中城,东魏侨置恆州,寻废”《隋书 地理志》。注意,广武改称雁门,时在开皇年间,大概是为了避当时杨广的讳(这是他还不是太子)。(以后的沿革到宋时再说)

  李渊甄翟儿太原之战(616年)
  就在突厥围杨广那年,历山飞别将甄翟儿聚众十余万反,616年,攻太原,隋将潘长文败死(就是说唐中的那个象关羽的家伙)。后以李渊为太原留守,讨伐之,战于鼠雀谷,“渊众才数千”,起义军“围之数匝”,眼看就要完蛋,幸亏李世民帅骑兵救之,史载“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渊始得出,适步兵至,合击,大破之”。
  鼠雀谷,在今灵石县东(西河郡永安县亦有鼠雀谷),,其北有冷泉关,为鼠雀谷北口,亦名灵石口。
  有仁义砦,传为刘武周所筑,为唐高祖仁义之师所破,故名,今名仁义。

  李渊取霍邑之战(617年)
  接上段,当时天下大乱,李氏家族遂有中原之志。七月,引军向关中进发。“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当时有传闻突厥与刘武周要进攻太原)。幸李世民极力劝阻,号,泣,并晓以利害,才是李渊从之。“八月己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恐老生不出战,乃将数骑先诣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以激怒之。老生果怒,开门出兵,背城而阵。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其中有段志玄)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打下了霍邑,前途便一片光明,李家兵渡龙门直指长安。“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寻与大军平京城。”
  霍邑,即今之霍县。 周初封叔处为霍国。后为彘邑,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出居于彘,最后死在这里,就是此处(彘者,牝猪也,又名豕巴,就是母猪。前几天看了一部古人的食谱。没想到猪竟然有这么多的称呼,不象现在只称作前腿 中腰,顶多加个臀尖 口条以后骂人可以换个花样,哈哈,祖国文化真是发达)。汉设彘县,后汉改为永安。隋于此置汾州,再改为吕州,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贞观十七年,废吕州,以霍邑等三县来属,以灵石属汾州,直到元,都称霍邑县。明清后此处为霍州州治之处。大家都比较了解平遥是现存比较完好的县级单位,可是霍州也是现存最完好的州级单位,想要更好的了解明清政府构制,这里是一定要看的。

  刘武周起事及柏壁之战(619年)
  617年,马邑校尉刘武周杀其长官自立,依附于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又命宋金刚(上谷人在易州界为群盗,后附于刘,两人是连襟)南下攻唐,兵锋甚锐。齐王元吉委城(太原)遁走;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没于贼,一时关中震动。
  高祖“悉发关中兵以益之,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进屯柏壁,与贼将宋金刚相持。寻而永安王孝基败于夏县,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并为贼将寻相、尉迟敬德所执,(敬德等)将还浍州。太宗遣殷开山、秦叔宝邀之于美良川”(攻敌于回程)(这个地方熟悉《说唐》的朋友们很熟悉吧,就是叔宝与敬德论将之处;抱歉,我又拿小说来混淆事实了)大破之,“相等仅以身免,悉虏其众,复归柏壁”。不久,敬德增援在永济的友军王行本部,世民夜间伏击其于安邑小路,大胜。 此后,唐军陆续击败王行本部,又取得晋州(临汾市) 石州(离石)的胜利,但主力一直坚壁不出,等待战机。“三年二月,金刚竟以众馁而遁”(坚持不住了),太宗帅军一昼夜行二百里,”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连战数十次,一日八捷,俘杀数万人,直至鼠雀谷。“贼众大败。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于是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
  柏壁城,在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处,北魏明帝元年筑此城,太武帝时置东雍州城(《元和郡县志》)。后人有称秦王堡,今名柏壁村。
  美良川,在今闻喜县南,今称为美阳川。
  美良川之南二十余里,是夏县司马光故里;北二十余里是宋朝赵鼎之故里;北八里处是杨深秀孤立;在东北方五十里绛县下村有晋文公之墓(好多死人呦)
  在孝义县西有白壁关,不同于此柏壁。其之始源于北魏时在狐岭山之东设的军壁,又白壁 贾壁 辛壁等,作用同与在五原设的六镇,皆为防止柔然的入侵。柏壁 玉壁 柴壁,这些名字常让人糊涂,其实在当地都是表示此地乃坚壁堡垒之意;有时往往看一眼这个地名(即使不熟悉)就可知此处大概位于何方。

  太原之战(安禄山与李光弼)(757年)
  自755年安禄山反后,一直在谋划占领太原。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时,史思明、蔡希德率兵十万,进犯晋阳,晋阳守将李光弼手下只有兵万余,光弼命擅长挖地道的数名铸钱工,带领兵士将地道挖到城外,敌军用云梯、堆积土山等方法攻城,可一到城根就陷落地道,一筹莫展。史思明又增兵围攻晋阳,李光弼假意约定日期出城投降,暗中却在敌营周围挖掘地道,先用木棍支撑,到了约定日期,李光弼让偏将带领数千人出城假装投降,史思明等正准备受降,忽然营中地面塌陷,冲出数千唐军,城外诈降唐军亦擂鼓呐喊,两下里应外合,两路夹攻,斩杀和俘虏敌军上万。
  “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四伪帅(四路来攻)率众十余万来攻太原。光弼经河北苦战(常山大捷),精兵尽赴朔方,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思明谓诸将曰:“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光弼所部将士闻之皆惧,议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乃躬率士卒百姓外城掘壕以自固。作堑数十万,众莫知所用。及贼攻城于外,光弼即令增垒于内,环辄补之。贼城外诟詈戏侮者,光弼令穿地道,一夕而擒之,自此贼将行皆视地,不敢逼城。强弩发石以击之,贼骁将劲卒死者十二三。城中长幼咸伏其勤智,懦兵增气而皆欲出战。史思明揣知之,先归,留蔡希德等攻之。月余,我怒而寇怠,光弼率敢死之士出击,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军资器械一皆委弃。贼始至及遁。《旧唐书 李光弼》
  隋唐时由于当时突厥称雄北方,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晋阳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隋文帝封他的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 605年,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在北齐晋阳宫外,又筑起了高13公尺,周围 3.5公里的城墙,叫做新城,在城边修筑了高13公尺,周围 4公里的“仓城”,并且又修建了一座晋阳宫。由于隋炀帝荒无道,大兴土木,爆发了各地农民大起义。公元 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夺取了隋朝政权,于 618年建立了唐朝。由于李唐王朝对他们起兵夺取天下的发祥地十分重视,对晋阳城不断扩建,原来的晋阳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称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晋阳宫和仓城,唐太宗李世民又派李绩在汾河东岸筑起了东城。武则天在位时,并州刺史崔神庆又在东城、西城之间修建起了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当时的都城与东、中城相连,称为太原三城。规模宏伟的晋阳——太原之城,成为唐朝的北方屏障。因为东城内井水苦涩难饮,还修筑了从西城把晋水架过汾河引到东城的引水工程,叫晋渠。其后,河东节度使马燧又修建了想东城引晋水工程,还潴成隍塘蓄水,又把汾水分出许多小流环城流绕,两旁都载上杨柳,进一步绿化、美化了城市。与此同时,还在晋阳修筑了许多厅、堂、寺庙,这些建筑围绕晋阳宫、大明宫、坐落在清水绿树之间,使晋阳城更为堂皇清雅。唐代宏伟的晋阳三城,共有24道城门,晋水擦西城而过,汾河穿中城南流,晋渠穿西城、过中城,跨汾河达东城,使之流水哗哗,杨柳飘絮,楼台相望,宫阙巍峨,蔚为壮观。当时的晋阳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富庶,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全国铸造货币的中心。铁制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锋利无比,铁镜、铜镜、盛誉全国。此外,晋阳硝石、葡萄酒都是当时的贡品。唐代的晋阳不仅城市繁华,而且文化荟萃,人才辈出。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王翰、工部尚书乔琳、宰相狄仁杰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诗人礼李白、杜甫也都来过晋阳。李白还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杜甫也曾写下“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凇半江水”的美丽诗句。
  公元 690年(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定太原为北都,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以北都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太原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以上两段摘自《太原日报》, 1997.12、1998.01 太 原 道 
  据《新唐书 地理志》讲:太原,“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高)四丈”。而对比长安,“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外城“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这样对比下来,唐时的太原城,至少相当于长安城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现在的西安城也只略同于唐时的面积,而今之太原比之于西安就小太多了,可以说,那时的太原是“全国第X大城市前列”。

  唐平泽潞之战(844年)
  初,其节度使刘从谏死,子刘稹(木旁),为留后(就是自立)。武宗抓住这个借口,派成德 魏博节度使王元逵 何弘敬为南北招讨使,攻邢(河北邢台)洛(河北永年)磁等地。三州皆降,刘稹为部将所杀,唐将石雄入潞州,平定之。
  这场战争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大定藩镇的余波。很快,裘浦 庞勋 王仙芝 黄巢等人纷纷起事,各地的大大小小军阀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军政府,投入到了对起义军屠杀的尸山血海中去了。
  潞,现之潞城县,名源于春秋时的潞子国,汉时置潞县,此后历代均无太大变化。城东有微子镇,今称微子店,商时为微子的封地。
  泽,隋时改高平郡为泽州,故址在今晋城市。 

本文作者:大雄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