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 太原“三堂会审”处

  太原古城的历史文化遗迹不胜枚举。我曾经独自一人向古街深巷走去,寻寻觅觅,去探访曾使弱女苏三获得新生的“察院”遗址。 

  据《辞海》载:“……明代的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衙署也叫察院。”在明代《太原府志》中,也把察院纳入“本省上司署”之列,并做了具体记载:“巡抚都察院,府治东,鼓楼后。”察院,既然是御史到当地巡察民情、行辕办案的衙署,其形制、规模,自然是十分威严壮观的了。 

  然而,这座曾经气宇轩昂的官衙已荡然无存,一座“秀水服饰”商场在其旧址上拔地而起。我几欲询问往昔情由,行色匆匆的人们,或无暇搭理,或无可奉告。无奈之中,我便沿着泰山庙老巷绕行到察院后街,这里在明代时就与“察院”一墙之隔,“察院”的后门就开在这条街上。 

  太原人称察院后街为“察院后”。“察院后”依然是古屋、老院、旧街。它东连小水巷,通柳巷;西接北岳庙巷,通食品街。东西长不足一公里,最窄处不足五步。闲坐在二号院门首的吴老太太,已87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对《苏三起解》的事还记忆犹新。她眯起眼睛指着“察院”旧址说,当年苏三就是在那里“三堂会审”后平反昭雪的,可惜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言谈中流露出深深地惋惜。她身后四合院的屋顶上苍苔斑斑,瓦缝里挤出的几株小草随风摇曳,印证着这些房屋的年深日久。 

  遥望“察院”旧址,俯察古老的巷陌,触发了我诸多的情思,生发出绵绵的话题。这里虽已不见往日高衙深院的身影,虽已不闻当年击鼓升堂的威武之声,然而这片泥土便曾是历史的生命轨迹。这轨迹记载着中国刑律法典发展的历程,记载着中国民间许许多多案件审理的始末。如今,这显赫一时的“察院”,也在岁月沧桑之中悄无声息地成为历史的尘烟,并在逐渐地被人们所忘却。 

  人们常说,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其实那种最美好、最揪心彻骨的爱情也只有一次。苏三就是如此。她本是大同府的良家女子,知书达理,志洁心高,不幸跌入风尘后,仍坚守自我,洁身自好。后遇王景隆,情投意合,矢志相爱,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了。但上苍似乎欲成其名,便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便把她赶上了悲苦的历程:先是王景隆被逐;后又被沈洪拐骗;接着又被皮氏诬陷;在公堂上又遇到贪赃枉法的昏官,以致蒙冤受监于洪洞县衙。 

  苏三的悲剧,在于她是生长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气节的女子。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她又处在情感世界的制高点上。这种反差与矛盾,就是造成这“美丽的痛苦”的社会原因。 

  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玉堂春》,尤其是《苏三起解》那一折,是众多优秀传统剧目中十分耀眼的一颗明珠。苏三故事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戏曲的作用实在是功莫大矣。 

  《苏三起解》那折戏,各剧种,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哀怨缠绵之中显示着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说是悲悲切切,实则在述说着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看下去。很多人在评说《苏三起解》时,常常注重于苏三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 

  不管人们对《苏三起解》那出戏熟悉的程度如何,“洪洞县里没好人”那句台词却是尽人皆知。出自苏三口里的那句唱词,是对封建社会黑暗官衙的一种控诉。她是在洪洞县蒙冤受监的,在行将离开洪洞起解太原之时,在“将身来在大街前”之后,自然要向洪洞人民诉说自己的不幸,自然要在大庭广众之前证明自己的清白。苏三实在是太冤了,以至于“未曾开言心内酸”,她乞求“过往君子听我言”。在诉说中,她越说越气,终于在悲愤交加之中,在“七恨八恨十来恨”之后,喊出了那句“洪洞县里没好人”的心声。一向旷达意远的洪洞人心里清楚,那是在骂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并没有“打击一大片”的意思。相反,洪洞县的人民也都十分同情苏三的不幸遭遇。《苏三起解》在洪洞照演不误,洪洞人民不仅看得有滋有味,若遇名角唱到精彩处,也同样鼓掌叫好,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不仅仅是一个“气量”的问题,而是人们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一种本能的反映。事实上,与苏三一案有直接关联的那位刑房吏刘志仁,那位解差崇公道,就都是“大大的好人”。世间的事往往都有两重性,连苏三也没有想到,她的一句骂词竟大大地提高了洪洞县的知名度。在全国2200多个县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洪洞县这个大名的。 

  文化艺术的力量和作用有时是难以预料和估量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洪洞县政府供职时,曾随着地区考察团到豫、皖、江、浙、鲁等地去学习取经。在途经南京时,南京的一位副市长竟到下榻处找我“认亲”。他风趣地说,王三公子是我们南京人,苏三是在你们洪洞县起解后洗冤的,算来咱们还应该是“亲家”关系。我没有想到苏三故事竟把远隔千里的陌路人连在了一起。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复修苏三监狱”和“查找苏三案卷”成为我们多次谈到的话题。 

  有一次,河北电视台一行6人,来山西拍摄关于苏三的专题片,到太原采访我,要我谈谈有关苏三和苏三监狱复修的话题。拍摄组的负责人是位女士,她曾是河北省京剧团的名伶,扮演过《起解》中的苏三,感情上自然是很投入的。只可惜当时我没有领着他们也去看看“察院”旧址,如果看了,肯定会有着另一番情景。看来,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人们还在不断地探寻它,挖掘它,发扬它。 

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