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晋)王朝研究

  清代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讲:“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这是对山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略地位的精辟概况。在王朝更迭频繁、战乱不息的五代时期,山西的战略地位更是十分重要,对一个王朝的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经过黄巢农民起义的荡涤,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崛起于山西北部的沙陀族首领李克用被视为大唐王朝的救星,一次次率兵南下。由此,沙陀族以山西为根据地,在中原这个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这就是沙陀三王朝。五代王朝的兴衰,山西是一个重要的棋子。

一、李克用代北集团的崛起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备受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困扰,政局动荡,战争不息,人民饱受残酷压迫,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唐懿宗乾符二年(875年)终于爆发了黄巢农民大起义。乾符五年,黄巢率起义军从河南直插淮南地区,然后横渡长江,先后攻占杭州、越州、福州,夺取南方重镇广州,队伍扩展到百万人。乾符六年十月,黄巢果断挥师北上,发露布揭露唐朝的腐败没落,并在江南给唐军以有力的打击,然后从采石渡江,经河南直逼潼关。长安城内的唐朝廷慌作一团,贵族官僚们四散逃窜,大宦官田令孜带着唐僖宗逃往四川。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占领长安,建立大齐政权。逃到四川的唐僖宗调集军队围攻起义军,被打得大败,万般无奈才想起了称雄山西北部的李克用的沙陀军。 

  1.称雄代北,扬威长安 

  沙陀族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原居汉乌孙故地,与处月、处蜜杂居,故称西突厥别部处月种。唐太宗平定西突厥,在北庭金沙山之阳、蒲类海之东有一大碛(沙石地),名为沙陀,所以,就把这支西突厥别部称为沙陀突厥。 

  唐德宗时,吐蕃攻陷北庭,沙陀首领朱邪执宜率部归唐,居于盐州、隶属于河西节度使范希朝。范希朝改任河东节度使,沙陀随希朝迁到、山西,居于定襄神武川之新城。当时其部落有万余骑,人人骁勇善骑射,号为沙陀军。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朱邪执宜之子赤心被任命为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落使,率部赴徐州,参与平定庞勋起义,被封为振武节度使,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也担任了云中守捉使。李国昌恃功骄横,唐懿宗咸通十三年,朝廷调任李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李国昌却称病拒绝了。 

  李克用非常勇猛,据说其“尤善骑射”,军中号为“李鸦儿”,又因他瞎了一只眼,人称“独眼龙”。他能在骑马奔驰中仰射空中飞鸟,可一箭双中,因此威名冠于代北。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后,李克用担任沙陀兵马副使,驻守蔚州(今河北蔚县)。他看到天下已乱,其父又拒绝朝廷任命,就与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合谋起兵,杀死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今大同市),在斗鸡台下宣布起兵。 

  沙陀反叛,朝廷命将讨伐,吐谷浑酋长赫连铎乘李国昌出兵进攻党项之机,袭破振武。李克用闻知后率兵离云州救援李国昌,云州人又反叛,紧闭关门,不放他们进城,李克用父子无处可去,只好退守蔚州与新城。 

  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势力’复盛,攻破遮虏军、苛岚军,北据蔚、朔,南侵忻、代、岚、石,势力达到太谷一带。 

  广明元年(880年),朝廷调集云州、幽州、太原三路大兵会讨沙陀;李克用叔父李友金顶不住,便以蔚州、朔州降唐,沙陀大败,李克用父子逃往鞑靼。 

  李克用父子逃往鞑靼后,唐朝任命吐谷浑酋长赫连铎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白义成为蔚州刺史,继续围剿沙陀。郝连铎派人到鞑靼使离间计,使鞑靼对李克用父子产生疑忌。李克用得知后,常邀鞑靼中的贵族权要到野外驰射,李克用百发百中,使鞑靼人对李克用产生畏惧心理;李克用又摆酒宴和他们畅饮,酒后豪言:“听说黄巢北上,必为中原祸害,假如有一天天子赦了我的罪,我与诸公一起南下建立功业,不亦快乎?人生几何,我辈岂能老死沙漠!”这样鞑靼人才对李克用放下心来。黄巢攻陷长安后,朝廷诏令各地兵马入援,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等也在代北募得杂胡(指散居北部的少数民族)3万人,驻扎于崞(今原平市)西,友金对众人说:“胡兵难制,假如朝廷能赦吾兄李国昌父子之罪,则代北之人闻风响应,黄巢不足平也。” 

  为了及早平息黄巢起义,朝廷果然赦免了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鞑靼万余人南下代州,散落的沙陀人又渐渐聚集到李克用的旗下。唐僖宗又特意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令其领军征讨黄巢。李克用点精兵2万南下,至石岭关(今阳曲县东北关城),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郑从谠没有得到诏命,不许李克用过关,又遇大雨,李克用只好班师回雁门。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八月,李国昌也率部族汇聚代州。十月,李克用再次回兵南下。郑从谠也得到朝廷的诏令,派人送粮草、军械资助李克用军。李克用统领沙陀17000人自岚、石路南下。当年末,李克用挺进至河中(今永济市蒲州镇),聚集起军队近4万。 

  唐僖宗中和三年正月,担任唐军前线总指挥的晋国公王铎任命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李克用派其弟李克修领前锋500骑渡河,自己随后率大军跟进。当时各路勤王之师云集长安京郊,因害怕黄巢军,都不敢出战。李克用率沙陀军骑杀至,全身衣黑,黄巢军将士惊惧,相互传言:“鸦儿军至,当避其锋。”李克用率军从夏阳(今陕西合阳)渡河。二月,李克用汇合唐各路军马与黄巢军15万大战于梁田陂,黄巢军大败,伏尸30里。李克用进围长安。 

  黄巢的起义军势力大减,撤离长安,从蓝田道退入商山。唐军收复长安。当时李克用只有28岁,便立下这一盖世奇功。但腐朽的唐王朝已再难振兴,诸将争功,人心叵测,藩镇之间互相攻伐,朝廷已无力控制,不辨曲直。李克用看在心里,便引兵退回雁门。七月,唐朝任命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赴太原就任。同时,朝廷还任命李国昌为代北节度使,这样整个山西中北部就被李克用父子控制了。已经看透了唐王朝的李克用暗下决心,以此为根据地,一争天下。 

  黄巢的起义军退人河南后,兵力尚强,先是攻占蔡州,又合围陈州300日。已经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的朱全忠与武宁节度使时溥等,与在中原大地的起义军展开了血战,唐军抵敌不住,又向李克用求救。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统领兵马5万出天井关,但被河阳节度使诸葛爽所阻,只好绕道河中,自陕而东,汇合诸路兵马解陈州之围。黄巢闻讯,退往中牟,被李克用追上,大战一场,黄巢败,葛从周等起义将领投降朱全忠,这次农民起义基本失败。 

  李克用率军驻扎在汴州城外,朱全忠邀请李克用人城,于上源驿置酒、乐款待,李克用大醉而归。朱全忠发兵围攻,李克用部将拼死保李克用杀出一条血路,逃回兵营。在这关键时刻,李克用的妻子刘氏为稳定军心发挥了作用。史称刘氏有“智略”,事变发生后,李克用部下有一人逃回军营告变,刘氏神色不变,将其立斩之,然后秘密召集亲信大将进行部署,以观事态。天明后,李克用安全返回,愤愤不平,要发兵进攻朱全忠。刘氏却说:“主公多次为国讨贼,解救诸侯之难,如今朱全忠竟敢加害主公,公主应当向朝廷申诉。假如擅自发兵相攻,就很难向天下人说清曲直,而且还会给朱全忠留下口实。”李克用听从了她的建议,引兵退回太原,上书谴责朱全忠。朱全忠理屈,只好向李克用道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上源驿事件”。从此,李克用与朱全忠结下怨仇。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返回长安,大宦官田令孜专权,排斥杨复恭、李克用、王重荣一派,从蜀中招募“五十二都”(都,当时的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充实禁军。他又自兼两池榷盐使,夺取王重荣的河东盐利,还要将王重荣调离河中。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也不满朝廷不为自己伸“上源驿事件”之冤,于是就上书唐僖宗,请求诛田令孜、朱全忠,并发兵15万南下支援王重荣。 

  当时,关中藩镇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邻宁节度使朱玫暗中依附朱全忠,竭力鼓动朝廷讨伐李克用。于是,田令孜调集关中禁军,联合李昌符、朱玫二镇军队,共3万人,进住沙苑,讨伐王重荣、李克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十一月,双方战于沙苑,李昌符、朱玫军大败,李克用进逼长安,田令孜奉唐僖宗逃离长安。接着,朱玫也反叛朝廷,图谋另立皇帝。看到后果这么严重,田令孜十分害怕,自动引退,杨复恭出任神策军中尉,朝廷才又慢慢安定下来。 

  2.重振河东 

  李克用担任河东节度使后,看到唐王朝事实上已被藩镇分割,再无统一的希望,也就着手经营太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首先针对河东军民对自己的恐惧心理,出榜安民:“勿为旧念,各安家业。”以此来稳定人心。同时,他深知在这割据争霸的时代,军事实力是最有力的发言工具,所以他积极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为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李克用网罗了一批骁勇善战的青年军官,赐姓李氏,收养为义儿,如李嗣源、李嗣昭、李嗣本、李存孝、李存进、李存信、李存璋等,他们有的是沙陀人,有的是胡人、契丹人、回鹘人,也有胡化了的汉人,这样李克用就把代北地区各族凝聚为一个统一体,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在山西地区,占据河中(今运城地区)的王重荣是李克用的盟友,大同的赫连铎是其死敌,而盘据昭义镇(占有今晋东南和河北南部的相邻地区)的孟方立则是李克用逐鹿中原的首要障碍。李克用要稳固山西根据地,赫、孟二人是首要的进攻对象。 

  李克用出镇太原之初,昭义发生内乱,节度使孟方立惧怕潞州(今长治)兵骄将悍,要将镇治迁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武乡镇使安居受暗地里送信给李克用,请其出兵干涉。李克用立即命李克修攻占潞州,泽州也归降了李克用。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李克用夺取了昭义镇太行山以东的邢、磁、氵名三州,孟方立兵败自杀,其弟孟迁投降。李克用任命安金俊为邢氵名团练使,控制了昭义镇全部。 

  大同军节度使赫连铎是沙陀的世仇,又是李克用的腹背之患。李克用要逐鹿中原,首先要铲除赫连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春,李克用挥军北上进攻云州(今大同市)。赫连铎担心自己顶不住,向卢龙镇节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发兵3万前来救援,与李克用军战于蔚州(今河北蔚县),李克用军大败,退回太原。后患未除,却招来了一场大难。 

  平定黄巢起义军时招降李克用,主要是大宦官杨复光的主张,杨复光死后,其弟杨复恭成为李克用在朝中的支持者。唐僖宗死,唐昭宗上台,杨复恭再次失势,张氵睿被任命为宰相。张氵睿在李克用讨伐长安时曾在其部下任职,李克用很卑薄张氵睿的为人。听说朝廷任命他为宰相,李克用私下对朝廷诏使说:“张公好虚谈而无实才,皇上田他做宰相,日后搅乱天下的必此人也。”张溶听说后,对李克用十分痛恨。大顺元年四月,朱温、赫连铎、李匡威同时上表朝廷,要求讨伐李克用。五月,朝廷下诏削夺李克用官爵,派张溶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孙揆为副,出晋州(今临汾市)道攻太原,朱温为南面招讨使攻泽潞,李匡威、赫连铎为正、副北面招讨使,从北面进攻太原。李克用陷入被三面包围的困境。 

  在河东陷入困境的关键时刻,泽潞兵变可谓又给李克用雪上加霜。李克用夺取昭义后,任命李克修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为政宽松,深得众心,泽潞逐渐得以安定下来。大顺元年李克用巡视泽潞,李克修供应不周,军阀出身的李克用就大骂李克修,李克修忧愤成疾,一命呜呼。李克用任命其弟李克恭为昭义节度使。李克恭骄恣不法,向来骄横的昭义“后院将”作乱,杀死李克恭,招引朱全忠兵马进入泽潞。 

  面对数路来犯之敌,李克用从容应付。他首先派李存孝、康君立出兵泽潞。当时朱全忠派大将葛从周率领千余兵马自壶关人据潞州,又派张全义、李重胤等围攻泽州的李罕之,张溶也分兵三千,由孙揆统领赶赴泽潞。李存孝听说后,领三百骑埋伏于长子西的山谷中,等孙揆军到来,伏兵杀出,朝军大败,孙揆被生擒。然后,李存孝又统兵五千救援泽州。张全义等人听说李存孝军到来,早已吓破了胆,纷纷逃窜,李存孝进兵夺回了潞州,粉碎了朱全忠夺占泽潞的阴谋。 

  北路军是李克用的劲敌,李匡威进攻蔚州,赫连铎进攻遮虏军,两军气势汹汹。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为先锋应敌,自己统大军随后。经过一番激战,敌军大败,连李匡威的儿子、赫连铎的女婿都被李克用俘虏。此战中李嗣源一战成名,史称李嗣源性格“谨重廉俭”,诸将聚会,各自吹嘘自己的勇略,只有李嗣源沉默不语,最后才慢慢地对众人说:“诸君喜以口击贼,嗣源但以手击贼耳。” 
  
  再说张氵睿统领官军出阴地关,到达汾州,李克用派薛志勤、李承嗣率三千骑兵扎营于洪洞,李存孝率军五千驻军于赵城。官军韩建部企图偷袭李存孝军营,李存孝得知,设伏以待,官军中计败退,李存孝趁胜追击,直至晋州西门。张溶出战,大败,领军自含口逃窜而去,李存孝乘势收复晋、绛二州。自此,河东保卫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顺二年(891年)四月,李克用大举进攻赫连铎。他命部将薛阿檀攻打云州城,自己却率大军设伏于北河。赫连铎出兵迎战,薛阿檀佯败,赫连铎不知是计,率军追击,结果中了埋伏,被李克用打得大败。李克用乘胜攻占云州城,赫连铎投奔了李匡威。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四月,李匡威、赫连铎联合发兵侵略云、代,当时李克用正在巡视代州天宁军,得知李匡威来犯,就密令调集太原军马悄悄潜入云州东南的新城,设伏于云州与新城之间的神堆。李匡威根本没有想到李克用会到来,派部将率领骑兵大模大样地前进,行至神堆,李克用军似从天而降,打了李军一个懵棍,然后退人云州城。 

  第二天,李匡威率大军赶到云州城下,立足未稳,李克用率骑兵杀出,李军大败,逃回河北。这一仗史称“云州大捷”。 

  消灭了赫连铎,山西北部就稳定下来,李克用也就解除了后顾之忧。 

  3.入关勤王 

  张氵睿讨伐李克用失败,唐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暴露出来。当时,朝廷在关中驻有八镇兵,都归神策中尉统领,是朝廷依靠的主要力量。关中各藩镇都想夺取这支武装,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河中之乱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借口。 

  占据河中的王重荣在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部下杀死,唐朝任命他的弟弟王重盈为护国节度使,镇守河中。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王重盈死,军中奏请以王重荣之子王珂为留后。当时王重盈的儿子王珙任陕虢节度使,王瑶任绛州刺史,二人都想当护国节度使,就上书朝廷,指责王珂并不是王氏子嗣,并勾结朱全忠为后援。 

  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李克用上书唐昭宗,请立王珂,唐昭宗答应了。王珙不满,就怂恿关中的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帅进攻河中,并围攻朝廷。王行瑜派其弟王行约进攻河中,三帅各以精兵数千进入京师,图谋废掉唐昭宗。王珂赶紧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立即发兵南下,并上表指责三帅犯上,请求讨伐他们。三帅闻讯,各留兵二千宿卫京城,自己则回归本镇。 

  李克用军南下至绛州,擒杀王瑶,又南下渡河,在朝邑(今陕西大荔东南)击败王行约。京师听说沙陀、军到来,乱作一团,诸军互相攻击,火烧宫门,唐昭宗也在乱中逃往南山。 

  李克用军进入关中,所向无敌,韩建、李茂贞首先屈服。唐昭宗下诏削夺王行瑜官爵,让李克用全力进攻王行瑜。王行瑜死守梨园寨,李克用派李存信、李罕之猛攻,寨中食尽力穷,王行瑜弃城逃往龙泉镇,又被李克用军攻克。王行瑜逃到分阝州,李克用将其团团围困起来。王行瑜登城痛哭流涕,请求李克用放条生路,李克用不答应,王行瑜携家人弃城而逃,途中被部下杀死。 

  唐昭宗回到长安,李克用驻兵云阳,将佐们提议人城觐见天子,李克用的亲信盖寓说:“天子刚返回宫中,长安城内人心混乱,大王若引兵人觐,会吓坏城中百姓的。”李克用听后若有所悟地说:“连盖寓都不想让我入朝,何况天下人乎!”于是上表引军东归。唐昭宗大喜,加封李克用为晋王,特赐河东将士钱三十万缗,李克用再次赢得唐朝旧臣的心。此战期间,唐昭宗曾经派张承业为河东军供奉官,张承业对李克用的作为极为敬佩,就留在河东, 日后成为李克用打天下的重要帮手。 

  4.汴晋争衡 

  上源驿事件之后,朱全忠深感实力不济,便暂时不再和李克用争锋,全力在河南、山东、淮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后消灭了蔡州的秦宗权、徐州的时溥、兖郓的朱瑾兄弟和淄青的王师范,占据了中原广袤的土地,其实力已足以与李克用抗衡。 

  在此期间,李克用二下关中,南定泽潞,北破赫连铎,威服河北,也可以说势力达到极盛。但李克用的强盛主要凭借的是建立在山西多民族杂居、民风悍劲基础上的代北军事集团的骁勇善战,这使他的武力征服成果并不巩固。他以强大的武力使周边藩镇屈服,但他统治无方,用人不当,所以这些藩镇常有反叛之心。军阀出身的李克用还刚愎自用,不善识人用人,气死李克修,错用李克恭,导致了昭义的叛乱,但他却从不接受教训。李存孝在抗击朝军、收复泽潞的大战中立下了大功,但李克用却任命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由此埋下了李存孝怨恨的种子。李克用宠信善进谗言的李存信,李存信嫉忌李存孝,常在李克用面前说李存孝的坏话,使李存孝心中很不安。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在邢州的李存孝便勾结朱全忠和镇冀节度使王镕,背叛李克用,企图拥兵自重。李克用闻讯大怒,亲自统兵围攻邢州,王镕顶不住而倒戈,李存孝无奈,痛哭流涕,自缚出降。糊涂的李克用知道李存孝并无反心,又惜其骁勇,本不想杀他,但为了震慑诸将,又不得不摆出一副杀相,下令将他车裂。李克用原以为诸将会为李存孝求情,谁知诸将素来嫉恨李存孝恃勇骄横,无人为他说话,李克用无奈,弄假成真,杀死李存孝。与李存孝关系极好的勇将薛阿檀也因此自杀。李克用失掉二位骁将,军事实力自然下降,而且内部也离心离德,势力开始衰退。 

  李克用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骄纵部下。代北军事集团主要是由入居山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组成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战争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李克用对此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看不惯,请求整肃军纪,李克用却对儿子说:“这些人跟随我攻战数十年,英勇善战。当今四方诸侯都重赏招募勇士,我若管制得太紧,他们就会散去。”这是一种极其荒唐的理论。纵容姑息将士残害百姓,只能使李克用越来越丧失民心。 

  汴晋争夺,首先从争夺魏博开始。魏博镇处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魏博是河朔藩镇之首,因此汴晋争夺河北,必从魏博开始。当朱全忠攻兖郓之际,朱瑾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李存信假道魏博去救援。朱全忠用离间计游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克用肆志吞并河朔,还师之日,贵道可忧。”偏偏晋将李存信率兵经过魏博时,仗势欺人,罗弘信大怒,发兵袭击,李存信猝不及防,仓皇逃走。魏博与河东的关系遂告决裂。 

  河中是李克用南下的出口,李克用势力衰落,朱全忠便想乘机夺取河中。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大举进攻河中,并派兵扼守住晋、绛。王珂赶紧向李克用求救,但李克用已无力救援,王珂无奈,被迫投降了朱全忠。朱全忠任命张存敬为河中节度使,从此控制了河中。次年,汴军直扑晋阳,晋军连战连败,李克用焦惶无措,甚至想放弃晋阳逃回云中。诸将苦劝,李克用才靠周德威、李嗣昭等拼死守城,奋力反扑,打退了汴军的围攻。但河中一丢失,晋军南下的一条通道被堵塞了。 

  汴晋争夺的焦点是泽潞。从太原经潞州(今长治市)东出壶关,便是相州和魏州;从太原经泽州(今晋城市)出天井关,就是河南大地。所以,上党地区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李罕之乘昭义节度使刚刚去世,擅自引兵从泽州摸黑攻人潞州,然后上表请求当昭义节度使。李克用不准,李罕之就投降了朱全忠。李克用命李嗣昭率兵讨伐。 

  第二年,朱全忠命葛从周从河北入土门(今井陉口),氏叔琮自马岭(今太谷东南马岭山)攻辽州乐平(今昔阳县),兵锋直抵榆次,企图偷袭太原,同时缓解李罕之的压力。但偷袭没有得手,氏叔琮被周德威打得大败。 

  朱全忠又命令丁会领兵进占泽州。李克用闻讯,命李嗣昭统大军南下,夺取了泽州,让李存璋做了泽州刺史,封闭了天井关。汴军只有贺德伦孤守潞州,李嗣昭将潞州城团团围住,城内粮草断绝,贺德伦靠夜色掩护出城逃向壶关,被晋将李存审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李克用夺回了泽潞。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三月,朱全忠再次大举进攻山西,主力氏叔琮部克天井关,攻拔泽州。晋潞州守将孟迁也投降了汴军。氏叔琮军威大震,直逼太原。太原再次陷入包围之中。李克用亲自登城指挥军民守卫,李嗣昭、李嗣源在城墙上凿暗门,夜出奇兵骚扰敌人。当时正赶上大雨,汴军众多,粮草供应不上,士卒也多患上痢疾,大军只好渐渐退走,只留丁会守潞州。 

  天礻右三年(906年)朱全忠率大军讨伐幽州(今北京市)刘仁恭,李克用乘机命周德威、李嗣昭南下进攻泽潞。当时朱全忠杀害了唐昭宗,驻守潞州的丁会闻讯后,痛哭流涕,举城投降了李克用军。朱全忠得知潞州失守,也火烧辎重,退出河北。第二年三月,朱全忠在汴梁称帝,建立后梁,泽州仍归后梁控制。当年五月,朱全忠命军队围攻潞州。梁将康怀英环城筑垒,周德威乘其立营未稳,命骑兵冲击,梁军大败。梁将李思安在康怀英所筑寨垒之外又筑一垒,梁军驻在两垒之间,称为“夹寨”。当年十月,李克用病死于太原。 

  二、李存勖建立后唐 

  1.“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克用临死之前,召其弟蕃汉都知兵马使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共立其子李存勖为嗣。李存勖年少,怕众人不服,就假意推让李克宁,李克宁却表示支持李存勖。但当时李克用的那些掌兵权的义子们不满李存勖,就怂恿李克宁夺位。李克宁图谋政变,李存勖、张承业抢先下手,杀掉李克宁一伙,晋阳局势重又稳定下来。李克用死前曾嘱咐李存勖,说:“嗣昭困于重围,我不及见矣。等丧事一完,你与德威等应马上去救援。” 

  再说朱全忠大军围困潞州,得知李克用已死,料想晋军必退,朱全忠就退回大梁,只留部将刘知俊围攻潞州。后梁方面主骄于上,将卒惰于下。但李存勖却正与部下谋划着解潞州之围。李存勖对部将们说:“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汴人闻我有丧,又认为我少年嗣位,不熟悉军旅之事,他们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解围定霸,在此一役。”李存勖又派人贿赂契丹王阿保机,请契丹出骑兵以助军威。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李存勖率周德威、丁会统军从太原南下直扑潞州。梁军还在睡梦之中,晋军如从天降,打得梁军晕头转向,大败而归。朱全忠召见败逃回来的将领时感慨地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李克用可以瞑目了。至如我这些儿子们,像豚犬一样。”晋军乘胜进攻泽州,梁泽州守将牛存节拼死抵抗,晋军不胜,退保高平。 

  更让朱全忠心惊肉跳的是李存勖通过整顿内政,使晋政权变得更为强大。 

  潞州解围之后,李存勖回到晋阳,重用张承业、周德威等名臣,开始整肃内政,以图重振雄风。李存勖常年在外征战,有关军政的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给张承业。张承业廉洁奉公,励精图治,“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因而,晋境.内社会秩序井然,并保证出征军队的军饷供给。 

  《资治通鉴》卷266称:李存勖“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贫,伸冤滥,禁奸盗”,结果“境内大治”。 

  李克用时期,晋阳城内军士放纵,经常扰乱街市,祸害百姓。李存勖任命李存璋为河东军城使、马步都虞侯,整顿军容军纪,捉拿到城中那些特别横暴者立刻处死。旬月之间,城内秩序井然,风气大变。 

  收复潞州之后,李存勖任命李嗣昭镇守。当时潞州被围困一年,士兵、百姓因冻饿而死者过半,市井一片萧条。李嗣昭在潞州劝课农桑,宽租缓刑,数年之间,潞州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李存勖深知“。河东地狭兵少”,加紧对骑兵的训练,并整肃军纪,练就了一支精兵。 

  李存勖十分善于笼络部下。李嗣昭和周德威有矛盾,李嗣昭被困潞州,李存勖让周德威与自己一起去解救。入城后,李存勖把二人叫到一起,嗣昭也十分感谢德威,二人从此和解,一心辅佐李存勖。内部力量的凝结,使李存勖政权更加稳固、强大。 

  经过整顿内政,沙陀李氏政权出现了空前的强盛气象,李存勖开始着手实施他的“兼山东、取河北”的战略计划。 

  2.兼山东、取河北 

  山西虽然民风强劲,易守难攻,但毕竟土狭民少,难成大业。李存勖曾两次命周德威出兵阴地关,企图打通南进的出口,但都没有成功。于是进军广袤的河北大平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后梁,在控制了魏博后,进一步向河北北部发展也是势所必然。晋汴争夺再次聚焦于河北。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发兵进攻镇州王镕的深州(今河北深县)和冀州(今河北冀县),王镕和易定节度使王处直共推李存勖为盟主,并请求派兵援助。李存勖果断决定出兵,先命周德威为前锋,出井陉口屯兵赵州(治今河北赵县),然后留李存审守太原,自己亲统大军到赵州与周德威汇合。沿途捉到梁军士兵,说朱全忠曾给部下下了死命令:“镇州反复无常,终究是后患。此次你等精兵北上,镇州即使是以铁为城,也要必为我取之。”李存勖命人将这些士兵押送给王镕,更坚定了王镕的依附之心。 
  
  晋、梁两军相遇于柏乡(今河北柏乡县),梁军深沟固垒,不肯出战。李存勖主张速战,但周德威认为:“我军骑兵在乎原广野上方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今压贼垒门,骑兵施展不开。”李存勖不高兴。周德威怕李存勖作出轻率的决定,就去见张承业,说:“我军去贼咫尺,所隔只有一水,梁军若造桥攻我,我军危矣。不如退军高邑(在柏乡北三十里),诱敌出战。”张承业说动了李存勖,晋军后退三十里,只派游兵捕捉梁军出来割草的士兵。梁军粮草不济,陷入困境。周德威命大将李存璋率步兵埋伏在野河之北,令李嗣源率骑兵去梁军营寨前叫骂。梁军被激怒,杀出营寨,向河桥冲过来。晋军先用骑兵冲击,然后步兵杀出,杀得梁军尸横遍野,几乎全军覆没,史称“柏乡大捷”。此后,黄河以北州县纷纷落人晋军之手,晋的势力直逼黄河北岸。汴晋争夺中,晋占据了优势。 

  在晋梁大战之际,据守幽州的刘守忠的反叛又吸引了李存勖的注意力。 

  自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其骁勇善战之风更习染了燕赵大地,所以天下精兵多出燕赵。占据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早有觊觎幽燕之心。 

  .唐朝末年,刘仁恭占据幽州,后又乘乱夺取了沧州,自称“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东有鱼盐之饶,北有塞马之利”,骄横自大,以强藩自居。就在朱全忠称帝的907年,刘仁恭担心幽州城不坚固,在幽州西面的大安山上修筑馆舍, 自以为“此山四面悬绝,可以少制众”,就广选美女,聚敛钱财,炼不死丹药,自拟帝王,过起荒淫的生活来。他的儿子刘守光比他更荒淫,竟然私通其父小妾,被其父贬斥于外。此时,他乘机率兵攻人幽州城,将其父从大安山上捉回,囚禁起来,自称节度使。后又妄自尊大, 自称“大燕皇帝”。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谁敢率先称帝,就无异于自居于炉火之上,成为众人争攻的对象。 

  柏乡大捷之后,李存勖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派大将周德威从太原起兵,东出飞狐(位于今河北蔚县与涞源之交界处,是晋北通往华北的要道),联合王镕、王处直,直逼幽州。晋军连破瓦桥关、龙头冈,节节胜利,燕境大部分被晋军占领。刘守光求降,晋军不答应,发兵攻城。城破,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擒,幽州成为李存勖的辖境。从此,李存勖再无后顾之忧,就专意南下,与后梁一决雌雄。 

  在李存勖出兵幽燕时,朱全忠也率大军北上,结果遭到晋将李存审的袭击,败回汴梁。朱全忠几次遭受晋军的挫败,心情郁闷,本是流氓出身的他,变得更加荒淫暴戾,宫里宫外肆行淫秽,连儿媳妇都不放过。他的儿子朱友硅引军入宫,杀死其父,自己称帝。素来被朱全忠猜忌的杨师厚,乘乱攻占魏博,又率兵万人杀人洛阳,朱全忠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乘机发动政变,杀朱友硅,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梁末帝。后梁的内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更为李存勖南征提供了机会。 

  由于泽州、河中被后梁控制,李存勖选择了从河北南下与梁争锋,魏博再次成为汴晋争夺的焦点。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占据魏博的杨师厚死,梁末帝平时就痛恨魏博骄横难制,乘机下诏分魏博为天雄、昭德两镇,强迫一半魏博将士到相州,另立昭德镇。魏博将士不满,发生哗变,劫持天雄节度使贺德伦降晋,请晋军南下。李存勖得讯,立即派大将李存审从赵州进据临清(今河北临西县),随后,自己也亲率大军出黄泽岭(位于今左权县东南)东下太行,贺德伦以魏州(今河北大名)投降晋军。后梁闻讯,派大将刘寻阝统精兵万余人赴河北迎战晋军。双方小规模交战之后,刘寻阝以为晋军集中魏州,晋阳必然空虚,在伪装一番之后率兵悄悄北上偷袭晋阳。刘寻阝军行至乐平(今昔阳县),正赶上大雨连日,道路泥泞,士卒行进十分困难,坠崖而死者十之二三,粮草也即将用尽。晋将李嗣恩、周德威听说刘寻阝偷袭晋阳,都率兵赶去救援。刘寻阝偷袭无望,只好原路返回,在莘县(今山东莘县)修城挖堑,准备坚守。晋军先断其粮道,又扬言要回晋阳。刘寻阝不知是计,忙奏请朝廷要袭取魏州。梁军半夜赶到魏州城下,晋将李嗣源领兵从魏州城中杀出,李存勖领兵从背后尾随杀到,晋军左冲右杀,梁军抵挡不住,死伤惨重,刘寻阝只带十余人逃脱,渡过黄河,退保滑州(今河南滑县)。 
  
  在河北大战的同时,梁派大将王檀从河中领兵3万出阴地关,直攻晋阳。晋阳城中没有准备,人心惶惶,十分危急。留守晋阳的张承业从容部署,晋昭义节度使李嗣昭闻晋阳被困,急派大将石君立率五百骑兵救援。石君立朝发上党,夕至晋阳,冲破重围,杀人城中,然后与城中将士合兵杀出,梁军大败,撤围而去。 

  刘寻阝兵败,王檀无功,后梁末帝朱友贞感叹道:“吾事去矣!”确实,河北大部分地区已被晋军占领,后梁势力退到了黄河沿线。后梁的颓势已难以挽回了。 

  3.李存勖称帝灭梁 

  夺得魏州后,李存勖就把魏州作为进攻后梁的基地。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十二月的一天,李存勖在魏州城南打猎,发现黄河冰合,就率兵渡河,夺取梁军杨刘城(位于今山东东阿县),在黄河南岸扎下一颗钉子。 

  贞明四年八月,李存勖谋划大举伐梁,在魏州大阅兵后,渡河到达杨刘城,然后循河而上,扎营于麻家渡(位于今山东鄄城县东北)。后梁也派贺瑰、谢彦章统兵迎战。谢彦章善于指挥骑兵作战,贺瑰嫉妒谢彦章,就以谋反罪杀害谢彦章,后梁仅有的一点骑兵也不堪一击了。李存勖闻讯后,产生轻敌情绪,率十万精兵直捣大梁。晋军行至胡柳坡(今山东鄄城县西南),双方发生遭遇战,李存勖率亲军直冲敌阵,梁军向西败退,正碰上周德威统领的幽州军,幽州军以为遇上强敌,大乱,周德威也被乱军踩死。李存勖指挥骑兵冲击梁军,梁军阵乱,自相践踏,死亡3万人。晋军乘胜攻拔濮州,驻军德胜渡(在今河南濮阳县)。 

  从贞明四年到贞明六年,晋梁夹河大战三年,天下为之震动,虽然互有胜负,但总得说,晋军逐步占有了优势。贞明六年四月,后梁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夺占同州,投降了晋军,梁末帝派刘寻阝为河东道招讨使,进攻同州。李存勖命李存审、李嗣昭领兵救同州。刘寻阝知晋军到,早吓破了胆,放弃关中,逃回汴梁。晋得河中,势力更盛。 

  尽管晋梁力量对比,晋占优势,但灭梁的进程却是复杂的。 

  首先,南线战事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河北镇州却发生了变乱,王镕部将张文礼杀害王镕,勾结契丹,图谋与李存勖抗衡。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八月,李存勖命阎宝、史建瑭攻拔赵州,又进军围困镇州(今河北正定县)。随后,他留李存审、李嗣源守德胜,自己也北上去攻镇州。十二月,契丹南下攻幽州、涿州、定州,晋军于新城(今河北新城县)击败契丹,当时正值大雪天,契丹人马无食,只好退回故地。 

  晋将阎宝挖开漕渠,水灌镇州。城内以求食为名,派500人外出,阎宝大意,被镇兵突然袭击,火攻营寨。李存勖让李嗣昭为北面招讨使,继续围攻镇州。但镇人叛晋后,自认为城破之日,必然玉石俱焚,所以人人抱定必死之心。晋军攻城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大将史建瑭、李嗣昭、李存进战死,阎宝兵败之后,也忧愤而死。最后,李存勖以李存审为北面招讨使攻城,城中将李再丰为内应,从城上放下绳索吊晋兵人城,才平定镇州。 

  镇州变乱刚平定,泽潞又出了问题。李嗣昭统泽潞兵攻镇州,被暗箭射死,李存勖让李嗣昭诸子护丧归葬晋阳,但李嗣昭之子李继能、李继韬却率父亲牙兵数千拥丧归潞州,李继韬上表请求任命他做泽潞留后。李存勖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仍然内心不安,就送二子为质,请梁出兵保护。 

  晋卫州刺史李存儒,原是以俳优身份被晋王宠幸,担任刺史后,专心一意聚敛钱财。梁人知道他很不得人心,派兵夜袭卫州。夺占卫州之后,又连克淇门、共城、新乡。于是,澶州之西、相州之南的大片土地,都被梁占有。由于晋军丢失了这些地方,“晋人失军储三之一,梁军复振”。 

  尽管如此,李存勖灭梁之心依然十分坚定。 

  平定镇州叛乱之后,灭梁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为了鼓舞士气,李存勖决定称帝。晋梁夹河大战,使李存勖声誉大增,外藩和将佐们曾多次劝他称帝,但李存勖却说:“先王曾对我说: ‘从前我进兵关中诛贼,威震天下,当时我若挟天子据关中,自作九锡禅文,谁能禁我!但我家世忠孝,以复唐社稷为心。你当慎记此言。’言犹在耳,此议非所敢闻也。”但将佐们劝进不已,李存勖慢慢心动,命人求购皇帝的法物。张承业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劝李存勖万万不可为此。李存勖说:“此非我所愿,但部下有此意,奈何?”张承业知道李存勖已听不进他的话,.忧愤成疾,一病不起。922年张承业死,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城南筑坛,祭告上天,登上皇帝位,国号称大唐,史称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以太原府为西京;又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统管13个节度使,共领50州。李存勖就是唐庄宗。 

  当年,后梁郓州守将卢顺密送信降唐,李存勖命李嗣源自德胜统兵五千占领郓州。郓州地近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梁朝廷惊恐万分。为了减轻大梁的压力,梁末帝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进攻德胜;同时发兵进攻泽潞。 

  双方的夹河之战打得十分艰苦。梁将王彦章,外号王铁枪,非常勇猛。李存勖亲自到前线督战,屯驻澶州。他对驻守德胜的晋将朱守殷说:“王铁枪很勇猛,必来进犯,你们要严加守备。”王彦章受命三日,就连破德胜等四寨,声势大震,又乘势攻杨刘渡,企图使郓州的李嗣源军陷入绝境。李存勖亲自到杨刘督战,才打退梁军。昏庸的梁末帝竟然罢免王彦章的兵权,让其东攻郓州,却让殷凝担任北面招讨使,守澶州一线。 

  就在此时,契丹却再次南下侵扰,许多将领劝李存勖暂时与梁议和。郭重韬认为退则前功尽弃,主张“留兵守魏,固保杨刘”,让李存勖“以精兵与郓州(指李嗣源)合势,长驱人汴”,汴梁“城中空虚,必定望风自溃”。降将康延孝更清晰地对李存勖说:“梁主上昏庸,百官腐败,又数道分兵,分散兵力。陛下帅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擒其伪主,旬月之间,天下定矣。”力主乘大梁空虚,一举灭梁。十月,李存勖命李嗣源为前锋出击,擒其大将王彦章,然后日夜兼程,直抵汴梁,将梁末帝围困起来。梁将王瓒开门引李嗣源人城,梁末帝自杀,百官出降,梁灭亡。随后,唐迁都洛阳。 

  4.迁都后唐庄宗的蜕变 

  灭梁之后,后唐又进兵关中,灭歧;挥兵伐蜀,灭前蜀,得汉中及两川之地。后唐王朝达到了极盛。 

  唐庄宗迁都洛阳后,后唐的统治重心也由山西南移到河南。山西地狭民贫,民风也比较朴素,李存勖集团也还能保持进取之心。河南沃野千里,物力丰富,民风奢侈。文化素养很低的代北军阀集团很难经得起这样的考验。李存勖首先就腐化了起来。 

  李存勖本是一个公子哥,据说也能写诗作赋,但没有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却是一个缺乏远大政治眼光的人物。在灭梁之前,他能体会到存亡的危险,因而也能自觉地约束自己,信任他人,听得进他人的意见。但灭梁之后,李存勖日益骄傲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 

  首先是生活上的腐化。他整日忙于田猎,沉湎声色,搜刮财富,广建宫殿。李存勖还自幼喜欢音乐,所以特别喜欢伶人,让他们随便出入宫廷,甚至还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这些小人便仗势横行,蠹政害民,使后唐政治更为腐败。李存勖从前还能体恤百姓,夹河大战时,他巡视魏州,当地百姓多拖欠赋税,他责问主管官赵季良,赵季良说:“殿下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也非殿下所有,况河南乎尸李存勖向赵季良表示谢意,并重用季良。但到同光年间,李存勖却想方设法聚敛钱财,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在灭梁战争中,李存勖还能体会到胜利的不易。李周守杨刘,顶住了王彦章的攻击,事后李存勖对李周说:“若不是你善于防御,就坏事了。”李嗣源攻下汴梁,李存勖手拉着李嗣源的衣袖说:“我有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天下与你共之。”但后来他在接见荆南的高季兴时,口气就变了,是竖着手指说:“我于指头上得天下。”他还爱卖弄文才,对勋臣们自夸曾手抄过《春秋》。与此同时,唐庄宗也不再信任那些与他打天下的勋臣们,李嗣源遭到猜忌、冷遇。后唐刚建立,郭崇韬被任命为枢密使,执掌朝廷军政。郭崇韬是五代时期少有的贤能之臣,他才识出众,忠直廉洁,勇于承担责任,不避嫌疑,在后唐初的政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痛恨宦官、伶人,在征蜀过程中,这些人就向唐庄宗进谗言诬陷他,唐庄宗竟不辨曲直,将其父子杀害。以河中降唐的功臣朱友谦也被冤杀。小人当道,贤能遭残害,唐庄宗的不得人心可想而知。 

  功臣宿将,人人自危;藩镇将士,离心离德,流言四起。动乱首先在蜀中爆发,大将康延孝举兵反叛;魏博士兵哗变,唐庄宗命李嗣源领亲军讨伐,士兵变乱,劫持李嗣源,反攻汴梁、洛阳,唐庄宗也在兵乱中被射死。李嗣源当上了皇帝。 

  李存勖的悲剧也与迁都有一定关系。李存勖接受张全义的建议迁都洛阳,才迎太后自晋阳来,以示不准备再回晋阳,也不以晋阳为根本了。晋阳地狭民少,财力不丰,难以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运转,所以李存勖的迁都也是不得不然。但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选择一块根据地是十分重要的。后唐以晋阳为根本,以山西为根据地,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山西四面皆有雄关,而且境内地形复杂,晋阳城又十分坚固,所以,刘寻阝、王檀偷袭晋阳,都不能成功。李克用被朱全忠挤压到晋阳城下,仍能够坚持得住,最后转危为安,得以重振河山。而河南是四战之地,防守极为困难,李存勖从郓州一举而拿下汴梁、洛阳,几乎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这一点李存勖是应该认识到的,但缺乏政治见识的李存勖在选择定都洛阳时,并没有做相应的军事部署,以至于让李嗣源故伎重演。 

  李存勖在吞燕灭梁的过程中,可谓智勇皆备,但灭梁后为时不过三年,就内叛外离,成为独夫民贼,死时只有42岁。历史是多么的残酷无情而发人深思。后人评价李存勖“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军事家并不就是政治家,代北军事集团在中原确立统治后,整体上不能转换角色,以治国安邦为务,就只能走向腐败和衰败。 

  2.后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也是沙陀人,从小跟随李克用打仗,有勇有谋,虽然不识字,但了解民间疾苦。他在位期间,本能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后唐一时出现了小康局面。 

  唐明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1)剪除佞幸。唐明宗上台后,针对同光弊政,首先罢逐伶官,诛戮为非作歹的宦官,斩除奸臣孔谦,罢诸道监军使,除掉了这些在朝内朝外祸乱朝政的奸臣。(2)精简机构,汰除冗滥。后唐朝廷政治经验不足,设官重重叠叠,增加了民众的负担。唐明宗撤消了许多有名无实的机构,更主要的是裁汰了许多宫女、宦官和各类宫人,减少朝廷经费开支,从而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3)严惩贪官。唐庄宗对地方贪官采取放纵政策,唐明宗则严厉打击,他曾发怒说:“食我厚禄,偷我仓储,必死无疑。”对贪官严惩不殆。(4)减免租税,严禁高利贷盘剥。(5)鼓励学习,留心治道。他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我马上取功名,没有时间读书。我老了,不能勉强,但我还常想听听书中讲的道理。”他还经常与宰相冯道谈论政事,在那个草莽英雄的时代,一个文盲皇帝,能够如此,实在已是很不容易的。 

  唐明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个南下的代北军事集团文化素质太低,朝中缺乏治国安邦的人才,唐明宗能够重用的大臣只有安重晦和任圜。任圜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人,能选拔才俊,忧国如家,使“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最后却遭到安重晦的陷害。安重晦是内迁少数民族出身,仅仅粗通文墨,虽然忠心耿耿,但对唐明宗改善朝政发挥不了多少好的作用。《旧五代史》都说唐明宗是“君亲可辅,臣子非才”,可见,治国安邦的人才匮乏,是后唐最终难以挽回败局的根本原因。 

  从唐后期以来,藩镇将卒骄横是政局动乱的一个基本原因。唐明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依然姑息藩镇,宽容骄兵悍将,这些人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 

  立储是中国封建皇位传承制度的核心问题,但唐明宗连这样的问题都没有认识到,以至有人劝他立太子,他竟以为是要让他退位,就痛哭流涕,大臣们也就不敢再劝。由此可见,沙陀代北军事集团对成熟的中国封建政治文化还基本没有掌握,它在中原难以立足就不难理解了。 

  唐明宗上台时就已60岁了,长兴四年(933年),他得了重病,他的儿子李从荣发动军乱,把他活活气死。他的五儿子李从厚即位,但此人优柔寡断,听信小人,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时任风翔节度使,就从关中起兵,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攻人河南,夺得皇位,是为唐末帝。骄兵悍将再一次得手拥立新皇帝,这更强化了所谓“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观念,这种观念不清除,五代的政局就难以稳定下来。觊觎皇位的野心家时刻在萌发夺位的念头,最终给后唐政权以致命一击的便是这样的野心家石敬瑭。 

  三、契丹羽翼下的后晋王朝 

  1.“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也是沙陀部人,其父以善骑射常随李克用征战。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长大后,性格沉稳,喜读兵法。李嗣源对他十分看重,把女儿嫁给了他,视为心腹,常随左右征战。李存勖与刘寻阝战,李存勖身陷重围,石敬瑭率十余骑杀人敌阵,左冲右突,无人敢当。战后,李存勖感慨地说:“真是将门出将啊!”还亲自为他“啖酥”,这在沙陀族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殊荣。 

  李嗣源在魏州被乱军劫持,想独身归朝,石敬瑭说:“岂有军变于外,而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之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李嗣源才最终下决心进军汴州,夺得皇位,石敬瑭可谓是第一功臣。 

  石敬瑭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担任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还未满一年,境内军民之政就大治。后来唐明宗任命他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虽为一方大帅,但他决不以声色自娱,每天办完公事后,就召集幕僚讨论民间利害、刑政得失,因而第一次出镇河东,就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他又移镇常山,以“孝治”为行政准则,勤于吏事,上下服其明断。 

  石敬瑭最佩服李嗣源,李嗣源一死,他的政治野心就暴露出来了。他起兵时就说:“我自应顺(后唐闵帝李从厚的年号)中少主出奔之日,就看到人心已去,愤愤于方寸者三年矣。”闵帝有难,他不去救援,放任李嗣源的儿子们自相残杀。李从珂与石敬瑭曾是李嗣源征战时的左膀右臂,原本就互相不服。清泰元年(934年)李从珂夺得皇位后,石敬瑭不得不入朝觐见,但他很害怕引起李从珂的猜忌,就装出一副病秧子相,却让他老婆和岳母(曹太后)求情出镇地方,希望尽快脱出牢笼。李从珂上了他的当,还说:“石郎不仅是亲戚,而且与我共过患难,我为天子,非石郎尚谁托之尸就再次任命石敬瑭出镇太原。 

  石敬瑭到太原后,如鱼得水,假借防备契丹入侵为名,不断请求朝廷增兵运粮,蓄积人力物力。清泰二年,石敬瑭驻军于忻州,朝廷派使臣给军队送夏衣,并传诏安抚,军人们再三再四地山呼万岁,把石敬瑭吓坏了,就杀了挟马将李晖等30余人,事态才平息。 

  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为了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几次上表说自己有病,请求改任他职。朝廷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石敬瑭疑心朝廷已经觉察到他的野心,就决定抗拒朝命。都押牙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都劝石敬瑭利用太原“士马精强”和背靠契丹两大优势,起兵反唐。 

  石敬瑭不肯离开太原,唐末帝知其必反,就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调集三万兵马扎营于晋阳城南的晋安乡,围攻太原。石敬瑭赶紧让桑维翰草表向契丹称臣,并请以父礼事之,还约好事成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予之。尽管刘知远反对,石敬瑭觉得大敌当前,还是那样做了。契丹见信后大喜,答应秋后出兵。 

  唐末帝并非唐明宗的亲儿子,夺位后又没有治国之才,很不得人心。石敬瑭一举起反唐旗帜,后唐大将安审信、安元信、安重荣、张万迪等就纷纷投靠了石敬瑭。 

  张敬达根本就没有军事才能,军事部署抓不住要害。首先,派兵扼守雁门关,防止契丹南下,是孤立石敬瑭的关键一步棋,他却没有去走;其次,朝军势大,应该急攻太原,张敬达却采取筑长围以围困太原的战术,贻误战机。以至于刘知远都看出“敬达辈高垒深堑,欲为持久之计,无他奇策,不足虑也。”加以太原城池坚固,张敬达的攻城战术很不奏效。但即便如此,要不是契丹南下,晋阳已是“城中日窘,粮储浸乏”,或许就支持不了多久了。 

  九月,契丹主带领五万骑兵南下,自阳武谷顺利进至太原,向唐军突然发起冲击,唐军被分为两半,步兵几乎全被消灭,马军退保晋安寨。当时张敬达部下还有五万骑兵,如果敢和契丹一决雌雄,胜负未可知也,但张敬达却死守晋安寨,派人向唐末帝报信去了。 

  张敬达兵败的消息传到洛阳,唐末帝已感到大事不好,急令符彦饶统领洛阳马步军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北),范延光统领魏州兵由邢州青山口直插榆次,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统领幽州兵自飞狐道出代州,断契丹后路,又令潘环领西路兵由晋、绛过两乳岭出慈、隰,共救晋安寨。并下诏亲征。 
  
  曾经勇猛善战的李从珂已完全被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腐化了,他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县)后就不敢再北上了,只是派赵德钧之子赵延寿出兵潞州,令禁军将领康思立统领骑兵进军至祁县团柏谷去解救张敬达。将帅们劝他北行,他竟焦躁地说:“卿辈勿说石朗,使我心胆坠地。”天子如此,朝臣们谁肯尽力!各路救援军都怕契丹军,观望不前。 

  契丹主耶律德光已看出唐末帝无所作为,就对石敬瑭说:“此次南下成功,就立你为天子。”石敬瑭再三假意辞让后,最终接受契丹册封,在柳林筑坛,即大晋皇帝位,改元为天福元年(936年)。并割让“燕云十六州”(幽、冀、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给契丹,还答应每年给契丹进贡帛30万匹,与契丹结为“父子之国”,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实际上他比耶律德光还大两岁),所以后人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后唐迁都河南后,皇帝身边以沙陀为核心的亲兵集团也基本南下,太原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石敬瑭仅凭自己的力量要灭掉后唐,是很难的。契丹族自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后,势力发展得很快,938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国势日盛。割据太原的野心家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契丹的向背,这是五代后期历史的又一大特点。 

  2.石敬瑭入主中原 

  契丹耶律德光虽支持石敬瑭称帝,但他还是有后顾之忧,因为如果赵德钧进军代州,断其后路,是很危险的。但赵德钧也是一个不顾大局的野心家,他看到后唐出现了危机,为了博得契丹的支持,不仅没有去断契丹后路,而是引兵到了团柏谷,和他的儿子汇合后,就给耶律德光写信说:“若立我为帝,我们父子就统兵南下平洛阳,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仍许石敬瑭常镇河东。”和石敬瑭争着当卖国贼。石敬瑭听说后,吓得赶紧到契丹帐前,从早到晚痛哭流涕,磕头哀求。契丹最后下决心只支持石敬瑭。 

  后晋小朝廷已经建立,当务之急是拿下晋安寨。晋安寨中张敬达几次指挥部将高行周、符彦卿率骑兵出战,都因寡不敌众,无法实现突围。寨中粮草已尽,众人劝张敬达投降契丹,张敬达不肯,副总指挥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开门迎契丹人寨。得晋安寨的唐军加盟后,后晋的实力有所加强,石敬瑭开始考虑进军中原。 

  石敬瑭军至团柏谷,赵德钧父子率先逃遁,符彦饶等军大乱,自相践踏而死者万余人。赵德钧父子逃到潞州,石敬瑭军跟踪而至,赵氏父子出城投降。耶律德光将其父子送回国去,契丹述律太后对赵德钧说:“我儿将行时我告诫他说:‘赵大王若引兵向渝关,你马上就退回,太原不可救也。’你想做天子,何不先击退我儿,然后再考虑称帝之事。你为人臣,既有负你的主人,不去击敌,又要乘乱邀利,所为如此,有何面目复求生乎?”赵德钧又羞愧,又悔恨,第二年就死去了。团柏谷之军一败,唐末帝吓得赶紧退回河阳,京城洛阳闻讯,城内也乱作一团,百姓纷纷四处逃窜。 

  耶律德光驻军上党,只派一部分骑兵随石敬瑭南下。晋军出天井关,符彦饶对唐末帝说:“契丹军队大举而来,河水又浅,人心已离,此不可守。”于是唐末帝断浮桥,退回洛阳。晋军逼洛阳,唐末帝知道守不住,就把全家带到玄武楼上自焚而死。一代悍将,也只有这一点勇气了。后唐灭亡。洛阳已残破不堪,石敬瑭就把都城定在汴梁。 

  3。契丹大举南侵与后晋的灭亡 

  石敬瑭称帝,用桑维翰为枢密使,桑维翰劝石敬瑭“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在那战争频繁的年代,只要有几年战争相对较少,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种幸福。结果,“数年之间,中国稍安”。 

  桑维翰的国策最核心的有三条:一是对藩镇要姑息忍让;二是对契丹要奴颜婢膝,竭中国之财以奉契丹。由此可以推出第三条,即只有无节制地盘剥老百姓。特别是石敬瑭靠契丹当上皇帝,就对契丹百般依赖,百般顺从,既称臣,又称儿。皇帝的威信几乎可以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各地统兵的藩镇大帅们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石敬瑭对契丹的这种屈辱投降政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往往也成为那些有觊觎皇位野心的藩镇节度使反晋的口实。天福二年(937年)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据邺都反;天福六年(941年),安重荣也因不满石敬瑭的契丹政策而反晋。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石敬瑭也终于耗尽心血,在平定安重荣后不久就死去了。石敬瑭无子,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和宰相冯道立其侄子石重贵为晋出帝。 

  晋出帝上台,想稍微改变一下先皇的丢人形象,就接受景延广的意见,向契丹“称孙而不称臣”。耶律德光早想南侵,便以此为口实,连年发兵南下掠夺。当时后晋名将刘知远镇守太原,契丹从山西无隙可乘,就主要进攻河北。后晋在河北统领重兵的许多藩帅,大多心怀叵测,一见契丹南下,就纷纷投降。所以契丹几次从河北大平原席卷南下,杀到黄河边上。战争中烧杀抢掠,肆意践踏中原百姓。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以张彦泽为先锋沿邢州、相州南下,直取大梁。张彦泽夜渡白马津,轻而易举地攻人大梁。耶律德光进入大梁,将晋出帝及后宫妃嫔全部北迁,宫中珍宝全部据为己有,纵兵士四出抢掠,称为“打草谷”,民族矛盾急剧上升。 

  四、汉周更替与“太原小朝廷” 

  1.刘知远建立后汉 

  中原人民反抗契丹侵略的烈火越烧越旺,使占据大梁的耶律德光寝食难安。这种大好局面被野心家刘知远利用了。 

  刘知远出身于沙陀部民,是石敬瑭太原起兵时的左膀右臂,但他对石敬瑭的契丹政策有意见,认为向契丹称臣就可以了,还要“父事之”,这太过分。另外,他尤其反对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在汴梁称帝,刘知远在朝中典禁军。但终因与石敬瑭政见有所不合,被挤出朝廷,在天福六年(941年)出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由于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有,河东尚有太原,而河北几乎无险可守,契丹可以随时发起攻击。刘知远料到后晋必受契丹之患,他就一心在太原蓄积力量。他诱降了吐谷浑白承福部,将其安置于太原东山及岚、石之间,又设计害死白承福,完全占有其人马财物。辽兵与晋军在河北征战,后晋让他出兵断契丹后路,但他不发一兵一卒,却等晋军战败,收拾散卒,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河东富强冠诸镇,步骑至五万人”。他的部下郭威也对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确实,太原已成为刘知远捞取政治资本的基石。 

  大辽耶律德光人汴,刘知远一面部署兵力守御本境,一面又遣使向辽主祝贺。还不断以贡献为名,派使臣人汴,侦察情报。当他得知耶律德光已无心留在汴梁,准备北逃时,就在947年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又为了表明是继承石敬瑭的大统,仍然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这一年为天福十二年。在晋出帝已被俘的情况下,各地抗辽军民得知刘知远打起旗号,就纷纷上表归顺。磁州(今河北磁县)刺史李谷夺取相州归汉;农民军统帅王琼攻占大梁之北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陕州守将赵晖也上表归顺,高兴得刘知远说:“子(指赵晖)以咽喉之地归我,天下不足定也!”同时,刘知远命大将史弘肇出兵泽潞,进占怀州。而耶律德光却日益担心北归路断,就仓皇率众北逃,行至临城(今河北临城县),病死。刘知远召集群臣商讨进取中原之策,郭威认为:耶律德光虽死,但契丹的实力仍然很强,出兵河北是很危险的;出兵上党也会遇到山险路阻的困难;所以建议汉兵出河中,过黄河,南下平定洛阳、汴京。郭威的分析条理清晰,鞭辟人里,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刘知远完全按照他的意见出兵,顺利拿下洛阳和大梁。然后,以大梁为东京,以太原为北京,开始了他在中原的统治。 

  2.郭威篡汉与北汉“小朝廷”的建立 

  刘知远称帝仅一年就死去了,遗命由杨分阝、郭威、史弘肇、苏逢吉四人辅佐其子刘承祜即位,是为汉隐帝。当时汉隐帝只有18岁,只知道过荒淫无耻的生活。朝中掌权的大臣杨分阝、苏逢吉、王章等都是一些毫无政治经验的俗吏,却个个骄横无比。只有郭威比较有政治见识,但却受到排挤,在乾祜三年(950年)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以防御契丹。五代以汴洛为都,镇邺的天雄军(即原来的魏博)为京师屏障,郭威控制天雄军,就实际上控制了朝廷的命脉。但后汉君臣愚蠢地竟认识不到这一点,乾礻右三年十一月,汉隐帝先杀掉专横的杨分阝、史弘肇、王章,然后就密令人去暗杀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郭威和王殷举兵攻人大梁,杀死汉隐帝,另立刘赞为帝。政权完全控制在郭威手里。 

  刘知远起兵南下时,任命其堂弟刘崇为北京留守,镇守太原。后汉朝中争权夺利,刘崇感到十分不安,其部下郑珙对他说:“汉政将乱矣!晋阳兵雄天下,而地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公为宗室,不以此时为计,后必为人所制。” 

  于是,刘崇开始招募亡命,修缮兵甲,图谋自全之计。 

  郭威杀汉隐帝,立刘斌贝为帝。刘密本是刘崇亲子,刘知远养子。所以,一开始刘崇对郭威还存有一定幻想。太原尹李骧对刘崇说:“郭威终究会自即帝位,公不如立即引兵越太行,据孟津,等徐州相公(指刘密)即位,然后返镇,则郭威不敢动;不然,则为所卖。”但糊涂的刘崇竟骂李骧是腐儒,为了讨好郭威,竟将李骧一家杀害。郭威也假意回报刘崇,说:“公能同力相辅,当加王爵,永镇太原。”郭威利用这个办法暂时稳住了刘崇。但到第二年,郭威就代汉自立,建立后周。刘斌贝也被郭威杀害。刘崇一怒,就在太原称帝,仍用后汉国号和年号,史称北汉。 
  
  刘崇称帝后,马上派人出使契丹,请求大辽皇帝出兵支援他伐周。于是,契丹派兵五千南下。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北汉分兵五路攻打晋州。后周守将王晏死守州城,北汉军讨不到便宜,就转攻隰州,最后也不克而还。 

  此后,双方都想争取契丹的支持,北汉宰相郑珙出使契丹陪酒,竟因过量而亡。 

  九月,刘崇得辽兵五千助阵,亲征晋州;同时,分兵攻潞州。汉辽军队将晋州团团围困起来。后周闻讯,派大将王峻出兵陕州救援。王峻却驻兵陕州,按兵不动。郭威急了,就要下诏亲征,被王峻竭力劝止。 

  汉辽久攻晋州不下,势衰,王峻乘其无备,率军经绛州北上。晋州之南有一要塞,叫蒙坑,北汉军派兵扼守,周军顺利通过。刘崇攻城五十余日,知后周援兵到来,又遇大雪,就烧营夜遁。因为打不开南下的出口,北汉也就很难仿效石敬瑭、刘知远以太原兵南下灭周。历史的定势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难以再现那惊人相似的一幕。 

  晋州争夺战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尤其是北汉兵力损伤过半,事实上已再无力南下灭周了。北汉本来土瘠民贫,既要内供军国,又要外奉契丹,赋役繁重,民不聊生,很多人纷纷逃入后周境内。北汉的势力日蹙,就只有靠契丹的支援才能立国。 

  3.周世宗饮恨太原城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死,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刘崇听说郭威死,以为有机可乘,就引契丹兵南下进攻潞州,但年少气盛的周世宗却果断决定御驾亲征。 

  三月,周世宗命令大将符彦卿从磁州西北行,进攻辽州(今左权县),断北汉军后路。命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从晋州东进,入泽潞。周世宗亲率大军出怀州,屯军于泽州东北。刘崇也率军绕过潞州,进军至泽州东北的巴公原,严阵以待。北周前军见北汉军容严整,都心怀畏惧,但周世宗却毫无惧色。刘崇见后周兵少,就有轻敌之意,竟然说:“我自用汉军就可破敌,何必用契丹尸 

  两军开战,风势逆转,北汉军恃勇向周军发起冲击,后周右路军败,形势极为紧迫,周世宗率亲兵冲向阵前,冒矢石督战。周军大受鼓舞,个个以一当十,乘着风势向汉军发起反击,汉军骁将张元徽被周军杀死,汉军气丧。契丹军登高望见,率先撤退。周军乘势追击至高平。沿途尸横遍野,汉军丢弃的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计。刘崇披褐戴笠,只率百余骑逃回晋阳。 

  当月,周世宗乘胜命符彦卿领兵发潞州,王彦超等出阴地关,会攻太原。后汉地方官纷纷降周,老百姓也争着向周军奉献食物,助攻晋阳。周军数十万人把晋阳围困起来,旗帜环城四十里,周世宗认为晋阳指日可破。 

  太原已是一座孤城,周世宗惟一担心的是契丹南下救援。当时契丹驻兵忻、代之间,周世宗命符彦卿、李筠等将领统兵北击契丹,在忻口被辽援军所败,退回太原城下。 

  太原城周四十里,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北汉兵士拼死守卫,周军虽然不惜兵力,昼夜猛攻,始终不能破城。进入五月,雨季到来,周军士卒疲惫,又加上忻口出师不利,周世宗无奈,只好放弃,将积存在晋阳城下的数十万石军粮全部烧毁,率军撤回汴梁。 

  周世宗撤围之后,锐意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后周国力日强,随后就大规模南下用兵,进行统一战争。无暇顾及北汉。 

  太原解围后不久,刘崇死去。契丹册立其子刘承钧为帝,是为北汉孝和帝。孝和帝勤政爱民,加上战争减少,社会相对稳定,北汉有了一定的发展。 

  4.“陈桥驿兵变”昭义镇李筠反宋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五代时期少有的英主——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三十九岁。其幼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第二年正月,河北镇、定二州谎报辽军南下,周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禁军出征,赵匡胤率军出城行至城北20里的陈桥驿,“黄袍加身”——被部下拥立为皇帝,赵匡胤挥师回京,夺取政权,建立北宋,都城仍定在汴梁(今开封市)。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当年四月,老资格的军阀昭义节度使李筠就和太原的北汉联系,起兵反宋。 

  李筠本是太原人,原姓荣,后唐时就已是一名杰出的将领,在后周屡立战功。他担任昭义节度使长达八年,专横跋扈,连周世宗都很优待他。赵匡胤篡周,派使者到潞州宣诏,李筠在招待使者的宴会上,将周太祖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上,哭泣不已。赵匡胤由此知道李筠对自己不服。 

  李筠举起反宋大旗后,其从事闾丘仲卿建议:“公孤军反宋,形势十分危险,虽说与北汉结盟,但恐怕也是靠不住。宋方兵甲精锐,恐怕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以争天下,计之上者也。”这是一条发挥昭义地理优势的正确建议,但李筠却不以为然,说:“我原本周朝宿将,禁卫之士都是我的旧部,听说我起兵必然倒戈归我,何患不济!”李筠抓不住战机,兵未交锋,先输一着;李筠反叛的消息传到汴梁,宋枢密使吴廷对赵匡胤说:“潞州地形险固,李筠若固守,短时间内难以攻下。不过李筠素来骄横无计谋,应迅速出兵灭之。”宋太祖立即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统军出征,并告诫他们说:“要谨防李筠下太行,快速引兵扼其险隘,破之必矣。”随后又派慕容延钊等由东路夹攻李筠,并命州团练使郭进为西山巡检,以防备北汉南下救援李筠。 

  李筠起兵后,立即派使臣到太原向北汉主求援。辽兵当时也想南下支援,但李筠特意告诉北汉主,不必请辽兵南下。北汉主当即倾国出动,出团柏谷,至太平驿(位于今屯留县北),李筠亲自赶来迎接。北汉主特令李筠赞拜不名,封平西王,位居宰相之上。但李筠看到北汉仪卫寡弱,便有轻视之意,竟然对北汉主说他反宋是“受周氏之恩不忍负”,显然并不想臣服于北汉。所以,当北汉主派宣徽使卢赞到潞州监军时,李筠不与理睬,卢赞一怒之下离去。北汉与李筠各怀鬼胎,要取得反宋战争的胜利不亦难乎? 

  李筠听说宋军北上,就命其长子李守节守潞州,自己率兵三万南下,在长平(今高平县西北)与宋军相遇,被石守信军打败。李筠退人泽州城,据城固守。宋太祖得信,随即御驾亲征,急攻泽州,城破,李筠自杀。宋军接着北攻潞州,李守节不战而降。北汉主听说李筠兵败身亡,也吓得赶紧自太平驿撤军回晋阳。泽潞一失,北汉又被封闭起来,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了。 

  5.宋太宗平北汉与晋阳城的毁灭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必须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有效地显示出来。但被封闭于太原一隅之地的北汉小王朝,所统辖的不过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12州之地,真真的是小国寡民;当时山西中北部的经济开发程度很低,“地狭产薄”,而且为了取得辽的支持,每年都要向契丹供奉大量的财物,因此“国用日削”,维持正常的国家运转都十分困难。为了开发财源,竟任命五台山和尚继颐为鸿胪卿,靠这个僧侣大地主来资助国用。这样的一个小王朝,除了苟且偏安,还能有什么作为? 

  但是,北宋王朝建立后,致力于统一大业,它所确定的统一方针为“先南后北”,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北汉。据说宋太祖即位后曾派人对北汉主刘承钧说:“君家与周为世仇,所以一直不肯屈服。今我与你向无宿怨,为何还要困此一方人呢?若有志争夺天下,就应该下太行一决胜负”刘承钧派人回话说:“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十之一,我只想保住祖宗留下来的这一方水土。”宋太祖知道北汉君臣没有什么大的抱负,就更放心地用兵南方。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北汉主刘承钧死,无子,朝中发生内乱,其养子刘继元得大臣郭无为的支持即位。宋太祖认为有机可乘,就发兵进攻北汉。刘继元一面派人请辽出兵支援,一面派枢密使马峰与侍卫都虞侯刘继业、马进珂统军南下,以扼守南面门户团柏谷。马峰军刚过洞过河,就与宋将李继勋所统前军相遇,被宋军打得大败。宋军乘胜夺取汾河桥,直抵太原城下。但太原城池坚固,一直坚持到当年十一月,辽援军大举南下,宋军抵敌不住,撤围。 
  
  第二年春,宋太祖决定御驾亲征北汉,首先命将调集军需入山西,接着就命大将曹彬、党进领兵为前军直趋太原。随后宋太祖也来到太原城下,下令征发当地民夫在城外修筑长连城,做长期围攻太原的准备。后又接受左神武统军陈承昭的建议,塞汾河,引晋水灌城。南城墙被水浸坏,几乎城破。幸得辽军破白马岭进到太原城西,才坚定了北汉将士守城的决心。宋军久攻不下,屯兵于甘草地中,很多人患上了腹疾。只好再次遗憾地班师回朝。为了削弱北汉的实力,班师时,迁太原周围民户万余家于山东、河南。北汉再次靠太原城池坚固和辽军的支援两个要素躲过了这一劫。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在平定了其他割据势力后,再次决定兵分五路,大举伐汉。宋军压境,辽军也南下,一场大战在即,但就在此时,宋太祖死,宋军暂时撤退。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朝再次决定兴兵讨伐北汉。鉴于以往的经验,宋太宗这一次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第一步是围城打援。 

  宋太宗先命潘美统四路大军围攻太原,同时命郭进领精兵进驻石岭关,以阻击辽兵。三月,辽数万骑兵南下到石岭关南涧,郭进预先部好了阵,等辽军半渡,宋军杀出,消灭辽军一万多人,迫使辽军退回。这样北汉就成了瓮中之鳖。 

  第二步是进攻太原周围的州县,将太原孤立起来。 

  四月,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修筑长连城将太原城围困起来,并在城西修筑了一座土山,观察城内动静。宋太宗先写了一封劝降书投到城中,守城官兵不敢接受,也没有上报刘继元。于是宋太宗亲自督战,命将士四面猛攻。城上滚木擂石,箭炮齐发,宋军伤亡惨重。特别是刘继业守城的东南面, 日夜苦战,令宋军胆寒。坚持到五月,北汉官兵渐渐支持不住,宣徽使范超、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先后降宋,北汉朝廷事实上已分崩离析。宋太宗亲自草诏劝降,刘继元无奈,只好出城俯伏在连城台下请罪。此时城南的刘继业仍在苦战,宋太宗命刘继元派人去通报降讯,刘继业北面大哭一场,释甲投降。宋太宗对其极为敬佩,厚加封赏。刘继业复姓杨,改名为业。杨业就是后来名震晋北的“杨家将”的第一人。自此,北汉十州全部归入宋的版图。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分裂的小王朝被消灭了。 

  北汉虽亡,但宋太宗对太原的城池坚固仍耿耿于怀,于是下令平毁太原城,让居民迁往汾水东的新城,把新设立的并州府迁到榆次。居民出城后,宋太宗下令放火,“万炬皆发,官寺民舍,一日俱尽”。第二年四月,又封堵汾水、晋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又称晋阳城)经此火烧、水灌,变为一片废墟。直到太平兴国七年,才下令将并州府迁回到唐明镇(即今太原城),为了防止这里再出现“真龙天子”,将新城的街道全部修成“丁”字形,以钉死“龙脉”。五代时期山西所上演的一幕幕精彩大戏,随着古太原城的毁灭,拉上了大幕。 

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