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总结篇

  一个人,一段传奇;一个地方,一种精神。两年时间,23位记者,在15.69万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上,寻访3000年来山西先贤英才……我们的笔触从春秋延到晚清,足迹从雁北走到晋南,共向读者介绍了50位山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有才子佳人,有高僧大德,有巨商大贾……

  从2005年6月13日《晋文公:传奇的霸主》起,到2007年4月2日《李宏龄:山西票号的悲情雄才》,本报的“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专题终于结束了。

  两年来,这个寻访的专题受到许多读者的厚爱,有的给我们提供寻访线索,有的给我们报道指出不足,对优秀的报道也不吝表扬,更令我们感动的是,有的读者坚持收藏每期的报道,有所缺失,也嘱咐我们的编辑替他留上一份……

  读者的关爱是我们将这个专题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而这份关爱也促使我们对山西的历史,对山西文化更深邃的思考。

  正如我们在这个的专题开栏语中所说:“我们希望,能寻到一种延绵不绝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寻访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我们山西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特点: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我们相信,这样的特点,将是山西发展的精神基础。

  当然,本专题所寻访的50位人物远远难以涵盖三晋英才的全貌,所以,我们特别推出“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的总结篇,以补缺漏,以飨读者。

  李遇

  □主题策划谢燕/历史顾问李元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资料整理李遇 杨凌雁
  □本专题史料来自《话说山西》和《三晋历史人物》,特此向两书的编著者降大任和刘贯文等先生致谢

  法家渊薮 时代先锋

  先秦

  地理沿革:在四千多年前的传说时代,古帝王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使山西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所在。到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朝在山西南部建立了许多方国,如唐(今翼城)、虞(今平陆)等,而山西北中部则是戎狄的聚居地。

  周朝建立以后,分封诸侯,山西境内主要是晋国。初期疆域尚小,通过吞并其他小诸侯国,到晋文公时,已占有山西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和陕西的一部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三家在山西的领地,大约赵有山西中北部,魏有山西南部,韩有山西东南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现在所称的地域文化,无论是三晋文化,还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名字来命名,可见其重要和关键。

  山西,居于农耕和游牧两大民族碰撞交流的枢纽地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地位尤其重要、作用尤其突出,其南部,可称为“摇篮”―――华夏文化生成发展的摇篮,北部可称为“熔炉”―――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

  因为这样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三晋文化在肇始时,就有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两大本质特点,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则是理解和认识山西历史的出发点和关键点。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贯穿于整个山西古代史。

  在先秦,无论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是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强,其历史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时代先锋”。晋国在建立的时候,因为戎夏杂处,就相当于周朝的一个政治特区,治国方略就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既沿袭中原的制度,也要照顾戎狄等异民族的风俗习惯。到晋献公的时候,开始与戎族通婚,政治权力也向异姓开放。到其子晋文公时,主要大臣都是异姓。而且,在这一时期,晋国开始带有地主阶级私有制性质的改革,在各诸侯国间最早也最彻底,成为晋国称霸一个半世纪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无不变法,又是原属于晋国的三强进行得最早,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使他们可以称雄于战国。

  中国先秦文化,璀璨夺目,诸子百家,都纵横一时,而三晋,则为“法家之渊薮”。早在赵简子时代,就曾铸刑鼎,懂得用成文法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到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层出不穷,李悝为战国法家之鼻祖,韩国的韩非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他的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用,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两千年,后世统治者治国,无不以“儒表法里”为基本方略。(李遇)

  民族融合下彰显出的人文光芒

  傅悦 山西平陆人,商王武丁的大臣。傅悦因在傅岩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武丁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拜傅悦为相后,大力改革,使“殷国大治”。他和傅悦一起成为古代君明臣贤、君臣共治的典范。

  姬虞 字子干,史称唐叔虞,是晋国的始封诸侯。姬虞受封以后,在原来夏人故地和戎狄环绕的疆域内,实行求同存异、宽容灵活的政治方针,不久即成就斐然。而这一政治作风,对三晋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宽容博大特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百里奚 春秋时期虞国(山西平陆北)人。原是虞国大夫,晋国假虞伐虢并灭亡虞国后,被晋国俘虏,又当作陪嫁小臣被送到秦国,不堪侮辱逃到楚国,被楚人抓获。知道他贤明的秦国国君秦穆公拿五张羊皮赎回了他,并授以国政。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使秦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称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

  晋文公 常常与齐恒公并称的春秋时“五霸”之一,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公元前628年,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今绛县与曲沃附近有晋文公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文公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巨大影响,他尚贤赏功,初步打破了春秋时期血统决定地位的宗法制,法家思想在这里有更深厚的基础。(本报2005年6月13日以《晋文公:传奇的霸主》为题做过报道)

  介子推 今山西介休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38年。晋文公流亡期间的陪臣,非常忠心,据说曾“割肉啖食”。晋文公返国,不肯受赏,归隐于乡。文公索之不得,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而死。从此成为忠义和清耿的代表人物。后世为纪念他,把他死的那天名为寒食节。今介休绵山有介子推墓。

  董狐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有良狐村,即其故里。晋灵公被赵穿刺杀时,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其事。赵盾辩解说自己当时已经逃亡,并未参与,但董狐以“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坚持用“弑”字。后来,董狐就成为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史官的代表。

  程婴 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友人。赵朔家族在晋国政治斗争中满门遭难,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一起将赵朔的遗腹子抚养长大,并最终为赵氏家族报了仇。程婴和公孙杵臼忠信重义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传诵,还被编成戏剧排演,并流传到海外。今在襄汾县西南16公里程公村尚有墓冢,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本报2005年6月13日以《程婴:东方的骑士》为题做过报道)

  赵简子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卒于前453年。当时晋国六卿赵、韩、魏、智、范、中行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他进行了一系列进步的改革,使赵氏在六家中最强,还铸造了“刑鼎”,具有明显的反对宗法制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后来,他的儿子赵襄子继承他的遗志将晋国六卿变成三卿,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本报2005年6月13日以《赵简子:精明的领导》为题做过报道)

  豫让 春秋末年晋国卿智伯的家臣。智伯在六卿斗争中被赵襄子所杀,豫让为给智伯报仇,几次变形易貌前去刺杀,事败而身死,经过司马迁的记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他“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高贵和独立的精神成为后来士人的行为典范。

  本报2005年6月13日以《豫让:特别的刺客》为题做过报道。

  李悝 生于前455年,卒于前395年。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率先在战国各诸侯国间实行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开创了道路,后来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无不受其影响。为了巩固变法成果,李悝汇集各国刑典,编成《法经》一书。

  赵武灵王 约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95年。赵武灵王生活的时期,正当战国后期,列国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为求富强,抵抗异族侵扰,赵武灵王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特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一直到赵武灵王死后若干年,各国争相献地事秦之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赵括 战国时期东方八良将赵盾之子。少习兵法,自己以为“天下莫能挡”,后在长平之战中代替廉颇出战,被白起切断粮道而包围,最终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再未能有效阻挡秦国统一天下步伐。赵括后来一直成为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笑柄,近来也有史家为其辩护,认为秦赵实力太过悬殊,他面临的本身便是不可能战胜的战争,而虽然战败,但秦国实力也已大损,放慢了兼并战争的步伐。

  荀况 赵国人,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思想集大成者。他思想中最可贵的一点是反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天直接解释成自然,认为自然界自有其存在和运动的客观的规律,这是对君权神授观点的反抗。

  本报2005年6月13日以《荀子:伟大的宗师》为题做过报道。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我省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蔺相如原是赵宦官缪贤的门客,在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中脱颖而出,带璧使秦、渑池之会上,维护了赵的尊严,又甘居下位,礼让廉颇,保证了内部团结。在后世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典范。

  本报2005年6月27日以《蔺相如:智勇皆美的谋臣》为题做过报道。

  对于晋文公的一生,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成为霸王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沧海桑田的命运巨变。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过程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外人可以从旁说大话,评头品足,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彷徨,惟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惟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体验。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而理解和体验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桩事情。无论从哪种意义上都不可能等量齐观。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

  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他不认同孔子的“天生德于予”的观点,他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讲的是学习,但是他没有想到成为圣人也需要“人之所积而致”。狭义地理解一下就是:也需要有人抬轿子。孔孟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偏偏要说“天人相分”;孟子说“性本善”,荀子却坚持“性本恶”。本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荀子之说也并非故意非难孔孟,想不到在后世历朝历代,孔孟之学近于一统江湖,所以荀学也就无人喝彩。

  虽然荀子也教育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高徒,这些高徒也曾经叱咤风云,有令山河变色的能量,但是他们却没有把老师当圣人供起来。他自己的著作也是死了一千年后,才有唐人杨??为他评点作注。

  ―――《荀子:伟大的宗师》

  有两件事,让我拜谒之旅变得不痛快:一是安泽县政府的人说,安泽、古县有一个协议,安泽宣传荀子,古县宣传蔺相如。就这样,把两个老祖宗分了;二是蔺公墓周围那些煤窑、焦化厂,在青山碧水之间张狂得不行,就这样让蔺公看着他们“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宁可沉浸在司马迁那激扬的文字中,在心中树起古圣先贤的形象,而不愿看到,我们厚重的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在一天天变黑,变脏,变得那么功利,那么面目皆非。

  也许,我们有钱了,百姓富裕了,但是有一天,当你从一个个黑窟窿旁掩鼻而过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地下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先人,他怒发冲冠,而无可奈何。

  ―――《蔺相如:智勇皆美的谋臣》

  治世重镇 乱世强藩

  秦汉三国

  地理沿革: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虽国祚较短,但政治制度为汉朝所增益沿袭。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36郡,在山西境内有河东、太原、雁门、代和上党5郡,共21县。汉朝以郡县封国并行,全国郡国103个,县1314个,在山西境内有6郡98县,河东郡辖24县,太原郡辖21县,上党郡辖14县,代郡辖18县(山西境内11县),雁门郡辖14县,西河郡辖36县(山西境内14县)。

  东汉时,全国13州郡,山西境内3州、一司隶、7郡―――太原、上党、雁门、代、河东、定襄、西河,还有一国为常山国,西南部属司隶部,北部为羌族所有。

  三国时,山西属魏国,西南部属司州,有平阳、河东二郡,东南部、中部、北部属并州,有雁门、新兴、太原、西河、乐平、上党6郡,桑乾河以北为鲜卑族占有。

  秦汉时,山西为大一统局面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其发展随着王朝的治乱而兴衰,历史文化特色远不如先秦时期那样鲜明和独立。

  而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山西的历史地位始终是“北方之门户”―――抵挡游牧民族侵扰的第一条防线和与游牧民族交流的主要场所。有史家曾这样形容山西的历史地位,“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这也是以后在中央王朝统治下山西的特点。

  秦汉时,国家政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与匈奴的关系。汉高祖与匈奴作战,失利被围于白登山,就在今天大同境内。到汉朝国力强盛,远赴大漠抗击匈奴,也要从山西出发。由此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如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窦宪,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不世功勋。

  三国时,蜀汉的主要大将关羽是今山西运城人,死后被不断神化,成为从宗教、上层统治者到下层普通劳动人民和秘密结社团体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孔子“文圣人”并列的“武圣人”,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关公文化”,今解州关公家庙祖茔,游人如织,是关公文化的中心。(李遇)

  豪情风流皆为战患生

  郅都 西汉河东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西汉时候,地方豪强势力开始膨胀,有的横行地方,蔑视官府,郅都每到一地,都采取以暴易暴的手段,对首恶决不姑息,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毫不退缩,赢得了“苍鹰”的名号,名声之大,连匈奴人也畏惧,他任雁门太守时,匈奴几年不敢犯边。后人评论说,郅都自己不是酷吏,但却开了酷吏的先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将郅都列在第一。

  卫青 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前106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边疆的开拓做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今临汾市青城村为其故里。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卫青:骑奴大将军》为题做过报道。

  霍去病 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生于前145年,卒于前117年,是与卫青齐名的汉朝将领,从20岁起,就开始率兵讨伐匈奴,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

  霍光 字子孟,生平活动在汉武帝和汉宣帝间,霍去病同父异母弟。霍光在汉武帝时登上政治舞台,是汉武帝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霍光:敢废帝的名臣》为题做过报道。

  班婕妤 生卒年不详,楼烦(今朔州市朔城区)人,西汉末年著名学者班彪的姑母,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祖姑,西汉著名文学家。班婕妤名字久已失传,“婕妤”是宫中女官名,但她在宫中并不十分得宠,有次甚至被诬陷,差点被害。忧郁的宫廷生活让她寄情于诗赋,留下作品虽不多,但在后世有较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她写的作品,是古代有才女子抒发对世界不满、怨尤命运的代表。

  郭泰 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属介休县)人,生于公元128年,卒于169年,人称有道先生。郭泰家世贫寒,但刻苦向学,成年后成为著名学者,备受当时清流领袖李膺青睐。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郭泰不愿出仕,退隐回乡,专心教学,不论学生门第出身,都潜心教授,据说弟子上千人。死之后,赶来送葬者有万人。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郭泰:弟子以千数》为题做过报道。

  王允 字子师。生于公元137年,死于192年,太原祁县人,故里在今祁县修善村。王允出身世家,少年时就被士林领袖郭泰称赞:“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王允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相弄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更是摇摇欲坠。190年,被外戚何进调来诛杀宦官的董卓掌控了中央政府,甚至进一步想篡位。王允经过周密安排,离间了董卓和义子吕布,杀掉董卓。但因为对董卓部将安排不妥,被他们杀害。时年56岁。

  貂蝉 生卒年不详,据说是忻州人,今忻州木芝村有貂蝉陵园,是村集体所建。貂蝉,一般以为都是传说中的人,但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实有其人。她就是在诛杀董卓中,被王充利用来离间董卓、吕布的侍女。貂蝉在后世被称为和西施、昭君、杨贵妃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只有她,是或有或无的人物,虽如此还被人传颂,就是因为她为了国家大义毅然献身的精神。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貂蝉:千年生死两茫茫》为题做过报道。

  关羽 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常平里(今运城长平村)人,生于公元152年,死于219年,三国时刘备手下著名的将领,以忠勇闻于各诸侯。关羽生前虽然武艺超强,能征善战,但同时期与之相当的武将也有许多,他今天所具有的广泛声名,与后来统治者的不断神化有关,到清代,已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祉之一(同时,也是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护法神),并成为秘密结社和某些行业所崇拜的对象。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关羽:勇将到武圣》为题做过报道。

  张辽 字文远,雁门马邑(今朔州)人,生于公元169年,卒于222年,三国时曹魏手下著名战将。张辽原在丁原手下,丁原被董卓杀害,又归附董卓,董卓被吕布杀死,又跟了吕布。最后,吕布被曹操缢杀,才追随了曹操,从此投入到为曹魏争夺天下的征战中。他北破袁绍父子、击败乌桓,平定山东河北辽东,南御孙权,平定湖北安徽江苏以北,为曹魏建立了不世功勋。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张辽:孙权的毒药》为题做过报道。

  卫觊 字伯儒,河东安邑(今运城)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

  贾充 字公闾,生于公元216年,卒于282年,西晋平阳襄陵(今襄汾)人,他历经魏晋交替之际,是司马氏集团中重要的人物,魏傀儡皇帝曹髦就是他派人杀死的,所以成为西晋开国时期的权臣。贾充一生以权变进身,死的时候,有人甚至提议谥他为“荒公”,但在易代之际,他也为改革曹魏时期重刑苛法,稳定大局做出了贡献。

  精彩报道回放

  有一次,他去甘泉宫。一个囚犯看见了他,给他相了相面说:你是贵人,应该封侯的。卫青笑着说:奴婢生的儿子,人家不斥责打骂就不错了,还能封了侯?

  不能因为卫青说这种“没人打骂就不错了”显得很窝囊的话,就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抱负的人。卫青是笑着说的,说明他很高兴,也暗示着他未必没想过报国封侯的事,只是现在的境遇与理想差得太远。卫青从小就生活在被人歧视奴役的环境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谨慎做事、小心做人,不大可能像项羽一样嚣张,甚至都不会如陈胜,敢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志向是埋在心里的。

  ―――《卫青:骑奴大将军》

  霍光是西汉超级大英雄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的发迹源于霍去病,霍去病的发迹源于卫青,卫青的发迹源于卫子夫,而卫子夫的发迹源于汉武帝的一次偶然临幸。在专制政治下,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个人发迹史提出更严苛的评判―――所有的专制制度里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2200年前临汾的这一家人作出一个尽可能公平的分析。

  ―――《霍光:敢废帝的名臣》

  许多人是从《三国演义》上认识张辽的。在这本大致能找到历史影子的大作里,以张辽为主角的有两个半回文字:第五十三回的“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和第六十七回的“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无一例外,都是打孙权的,而且打胜了―――历史事实也差不多是这个效果,张辽的半生功业都在安徽,和东吴“拉锯”。他是孙权一辈子的毒药。

  ―――《张辽:孙权的毒药》

  貂,聪明伶俐,生性慈悲。据说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

  蝉,无巢无,黍稷不享,不食污秽之物,高洁不群。

  1800年前,乱世峥嵘,群雄争霸,一个兼具貂与蝉双重品性的女子,以声色为戈矛,最终致凶猛之人于死命,而此年方二八、闭月羞花的红粉佳人至此却生死茫茫,香魂不知归处……

  这个女子名叫貂蝉。

  貂蝉在民间久负盛名,名列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列,却不见诸任何正统史书,只有凭《三国志?吕布传》中“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的记载,可见一点模糊的影子……

  ―――《貂蝉:千年生死两茫茫》

  民族征战 道佛昌盛

  魏晋南北朝

  地理沿革 西晋时,山西西南部属于司州,辖平阳郡(有永安、临汾12县),河北郡(有安邑、猗氏等9县)二郡,北中部与东南部属并州,辖太原国(有中都、祁13县)、上党郡(有潞、武乡等10县)、西河国(有中阳、离石等4县)、乐平郡(有上艾、寿阳等5县)、雁门郡(有平城、马邑等8县)、新兴郡(有定襄、云中等5县);东北部的平舒县(今广灵),属幽州的代郡。

  西晋灭亡前后的十六国,山西先后为汉与前赵、后赵、前燕、前秦、代所占有。淝水之战后,山西中南部先后为西燕、后燕、后秦、夏所占有。北魏时,山西全境为北魏所有,置9州35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分为西魏、东魏。东魏有山西大部,西魏仅有西南3郡。后北齐、北周分别取代东西魏。北齐在山西置有12州24郡,北周在山西置有4州4郡。

  从三国开始,中国又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大分裂、大混乱时期。与先秦稍有不同的是,这次分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的频繁征战。山西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碰撞交汇的枢纽地带,自然成为各民族交战的主要舞台。他们有的以山西作为起点和根据地去逐鹿中原,有的本身国都就在山西。如刘渊就今临汾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赵国,北魏的都城也是从今大同迁往洛阳的。

  在激烈的民族征战中,民族融合的进程大大加快,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有论者认为,华夏文明在四大文明中惟一不曾断裂的主要原因,也是有赖于始终有新鲜的因素加入保持其活力。

  但频繁的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而苦难的生活让人们寄希望来世和天国,使宗教的发展有广阔的空间。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道教一度在北魏时期有国教的待遇,而佛教,因早期大都从西域传来,更使各少数民族非常认可,视为自己的宗教,云冈石窟的开凿更能看出当时统治者的竭力崇佛的思想状态。(李遇)


  王霸英才各展雄图

  卫?? 字伯玉,生于220年,卒于282年,卫觊之子,西晋河东安邑(今夏县苏庄)人。卫??在曹魏末年曾监邓艾、钟会灭蜀汉,为统一做出了贡献。

  卫??是著名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卫氏一门善书法者甚多,子卫恒创作了《四体书势》,是对西晋以前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他的孙女卫夫人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本报2005年9月26日以《卫??:书法家的仕途》为题做过报道。

  裴秀 字季彦,生于224年,卒于271年。魏晋时河东闻喜(今闻喜县)人。

  裴秀出身名门,官至司空,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在地图绘制上。不仅绘制出了当时最精细、准确和方便的地图,还提出了绘图六法。到明朝西方地图及其编绘方法输入中国前,中国的地图,在方法上始终未能超出裴秀的“制图六体”。

  郭璞 字景纯。生于276年,卒于324年,河东闻喜(今闻喜县)人,今闻喜县南郭村尚有祠堂遗址。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家、博物学家。

  郭璞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少有大志,长有国才,而郁郁不得志,被权臣王敦所杀,但他文化成就和学术贡献在当时却举足轻重。他是两晋著名的作家,是保存《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注释《尔雅》的学者,也是风水学的鼻祖。

  本报2005年10月17日以《郭璞:方术家的悲哀》为题做过报道。

  慧远 原姓贾,生于334年,卒于416年,雁门楼烦(今代县)人,东晋时期著名的佛学家。慧远出生官宦世家,少为儒生,后拜高僧道安为师,开始弘扬佛法,提出了著名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而且,他的一些佛学主张也为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法显 原姓龚,约生于336年,卒于422年,平阳(今临汾)郡人,圆寂于长治市襄垣县仙堂山。他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是第一位留学天竺的中国僧人。

  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到404年进入天竺,取回了佛教所称的经、律、论三藏中的律部,对遏止宗教界混乱的现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译经的同时,他还把沿途游历所见写成《佛国记》,是研究各国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我国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详备的历史记录。

  本报2005年11月7日以《法显:西行求法第一人》为题做过报道。

  刘渊 字元海,生年不详,卒于310年,匈奴族,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少年时就学习儒家经典,汉化程度很高,后来趁西晋八王之乱而起兵,经过几年征战,最后在平阳(今临汾)称帝,建立了中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以后数百年各民族深层次的融合准备了条件。

  本报2005年10月31日以《刘渊:雄才堪比汉高祖》为题做过报道。

  石勒 生于274年,卒于333年,上党武乡(今榆社)人。石勒是羯族小帅之子,后成为汉族地主耕奴。西晋内乱时,最后依附了刘渊,成为刘渊手下最坚决与汉族政权作战的人。刘渊死后,石勒趁时而起,319年,称赵王,建立了后赵,第二年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河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

  冯太后 生于439年,卒于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在文成帝死后,成为以后数十年北魏王朝的实际掌控者。在她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快了异族王朝的文明进程,也加强了民族融合。后来,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改革都是在沿着她所设定的方向发展。今大同西北50里有其陵墓,名为永固陵。

  本报2005年10月24日以《冯太后:矢志天下的女人》为题做过报道。

  拓拔宏 北魏孝文帝王,生于467年,卒于497年,是北魏著名的改革家。拓拔宏即帝位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已趋于稳定,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依然很尖锐,局部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面对复杂的形势,拓拔宏带领北魏政权走了改革的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采取了深远的举措,开创了一个少数民族经略华夏、统治汉民族的模式。

  昙鸾 生于476年,卒于542年,雁门(今代县)人。他14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数年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学者,梁武帝甚至称他为“肉身菩萨”。晚年居住在汾州(交城县)石壁玄中寺,圆寂在平遥的寺院。

  昙鸾在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道安和惠远等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净土经典,从佛学理论上阐发净土思想,创立净土弥陀信仰的学说,被称为净土宗初祖。他的净土法门简便易行,深受北方民众欢迎。

  精彩报道回放

  实际上,冯太后最大的历史功绩,还在于一手教育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领袖主动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孝文帝拓拔宏。后来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开放的胸怀,汲取汉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成分,弥补自身不足,以重塑的拓跋氏人格和坚定的民族融合信念,昭示统一全国的理想和憧憬,这些都不折不扣传承了冯太后之施政理念。周思源教授认为“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是毫不为过。”

  ―――《冯太后:矢志天下的女人》

  卫??,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同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其子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孙女卫铄,也就是卫夫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她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但想想她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即可见书法造诣之高。

  ―――《卫??:书法家的仕途》

  可惜的是,郭璞的才学虽然高,“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但是仕途却非常不顺,在中央,只担任过著作郎、尚书郎一类的低级官僚,在地方,也不过是权贵们的幕僚。只有在死后,因为对晋王朝的忠心,才被追赠为弘农太守。东晋的两代皇帝元帝和明帝以及许多朝廷忠臣虽然很赏识他,常常向他咨询、请他卜筮,但对于郭璞提出的比如平刑狱、赦天下等真正有助于社稷的建议却不置可否,使得郭璞也成了一个“才大如海、命薄如纸”的代表人物。

  ―――《郭璞:方术家的悲哀》

  如果法显就此罢手,那他可能只是一位名僧,然而,法显继续躬行,他用饱含沧桑的眼光审视行程,比较取舍,一笔一笔,再现西行的历程。于是,一部令世界注目的书籍问世了,这就是《佛国记》。《佛国记》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

  ―――《法显:西行求法第一人》

  王业所系 国之根本

  隋唐五代

  地理沿革 隋朝统一全国后,取消了郡,在重要的州设置总管府,山西境内设总管府的州有并(晋阳)、代(雁门)、隰(隰州)、朔(鄯阳)等州,继而废总管府,改州为郡,山西设有14郡。

  唐初先行州(郡)二级建制,后演变为道统州(府)、州(府)统县的三级制。山西基本属于河东道,河东道辖2府19州110县,在山西境内实有16州105县。两府为太原府,辖13县;河中府,辖13县。16州为晋、绛、慈、隰、汾、辽、岚、石、忻、代、云、朔、潞、泽。

  五代初,山西中北部为晋所据,后唐同光后,山西全境为后唐所据,继为后晋所代,又继为后汉所代。五代后期,山西中北部为北汉所据,西南部为后周所据。

  隋唐时期又是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经过隋末的天下大乱,唐朝很快就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走向衰落后,出现了五代朝代更迭的很短暂的分裂时期。山西“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的特点在两方面表现得都很极端和典型。

  因为唐的统治者“龙兴于晋阳”,所以,是把山西作为可靠的根据地来经营的。李世民甚至说山西是“王业所系,国之根本”,将今太原市作为陪都,历代皇帝都有巡视山西的举动。而到唐季五代,山西的地位尤其重要,五代的开国君主几乎都有担任河东节度使的经历,在山西经略筹划,最后篡位,简单地概括,可以说是一个河东节度使灭掉一个王朝。

  隋唐五代,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出现了许多书香望族,如裴、薛、柳、王等,既有高官巨宦,也有文人诗家,杰出的代表如裴度、薛收、柳宗元、王维等,在隋唐历史上光芒四射,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方面也颇有研究价值。(李遇)

  词人墨客尽逞风骚

  薛道衡 字玄卿,生于公元540年,卒于609年,河东汾阴(今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到隋朝时,因为薛道衡对隋炀帝杨广所为甚为不满,为杨广所恶,再加上其妒忌薛的文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薛道衡杀害。

  王通 字仲淹,生于584年,卒于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朝的一位私人教育家,常以孔子自命,死后,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尉迟敬德 名恭,以字行。生于585年,卒于658年,唐朔州善阳(朔州)人,唐初著名大将,先为隋末另一起义军领袖刘武周将领,后归降了李世民,从此对唐室忠心耿耿,南征北战,对唐的统一以及后来李世民的夺位做出了很大贡献。因其勇猛无畏,后世甚至把他当做了门神来崇拜。

  本报2005年11月21日以《猛人尉迟恭》为题做过报道。

  薛仁贵 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河津市)人,生于613年,卒于683年,唐初名将。今河津市修村尚有薛仁贵寒窑及村民自建的祠堂。薛仁贵主要的功绩是征讨高丽,我们现在所听的评书《薛仁贵征东》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从薛仁贵开始,薛氏一家代有将星,“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一起成为耀眼的传奇。

  本报2005年11月28日以《薛仁贵:功臣中的异类》做过报道。

  武则天 生于624年,卒于705年。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人,文水县村今天尚有圣母庙来纪念她。武则天至今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盛行了几个世纪的门阀制度,在武则天时代开始瓦解。

  本报2006年1月16日以《武则天:从武媚到武?住肺?题做过报道。

  狄仁杰 字怀英,生于630年,卒于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太原)人,武则天时宰相,著名政治家,而他断案的才能也广泛流传于民间。今太原狄村疑为其故里,有唐槐公园。

  本报2005年12月2日以《狄仁杰:完美人杰》为题做过报道。

  王勃 自子安,绛州龙门(今河津市)人,初唐四杰之一,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生卒年大约是650-676年。初唐四杰改革了南北朝以来旖靡的文风,将诗歌扩展到江山边塞,开创了唐诗气象。

  本报2005年12月19日以《王勃:薄命才子》为题做过报道。

  宋之问 字延清,汾州(今汾阳市)人,大约生于656年,死于712年,初唐著名诗人,对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报2006年2月27日以《宋之问:大诗人小文人》为题做过报道。

  王维 字摩诘,大约生于701年,死于761年,籍贯有争论,一般以为是祖籍祁县,里贯蒲州。盛唐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而且,他的成就不仅在诗上,他的画作后世评价也非常高。

  本报2005年12月12日以《不见高人王右丞》为题做过报道。

  杨贵妃 小名玉环,号太真。唐蒲州永乐(今芮城)人。杨贵妃先为唐玄宗子寿王妃,为唐玄宗喜,进入宫中,“三千宠爱在一身”。虽然被缢杀在马嵬坡,但她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以及生死之谜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本报2006年4月6日以《蒲州女儿杨玉环》为题做过报道。

  郭子仪 生于696年,卒于781年,祖籍为今汾阳,出生在陕西华县。在安史之乱中,平定叛乱,再造唐室,被封为汾阳王,今汾阳有“汾阳王纪念堂”。

  本报2006年3月13日以《郭子仪:交错在怀念与淡忘之间》为题做过报道。

  裴度 字中立,生于765年,卒于839年,河东闻喜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唐代后期藩镇割据,裴度为王朝的统一和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宗元 字子厚,唐朝河东(永济)人,生于773年,卒于819年,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唐末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仕途从此坎坷,但文学上“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思想上对神学迷信思想的批判足以使他不朽。

  本报2006年3月27日以《柳宗元:沉浮间的理想》为题做过报道。

  温庭筠 字飞卿,生于801年,卒于866年,并州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但词也甚佳,风格清婉秀丽,后世称他为花间派鼻祖。

  本报2006年5月8日以《花间鼻祖温庭筠》为题做过报道。

  李克用 本姓朱耶氏,沙陀族人,生于856年,卒于908年,出生在神武川之新城(今雁北地区)。他是唐末五代初著名领袖,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起家,最后成为后唐的实际开国皇帝。

  本报2006年5月22日以《独眼英豪李克用》为题做过报道。

  石敬瑭 生于892年,卒于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的建立者。为了与后唐抗衡,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宋朝颇受其害,石敬瑭本人也成为卖国求荣“汉奸”的典型。

  本报2006年7月24日以《儿皇帝石敬瑭》为题做过报道。

  精彩报道回放

  在大唐的功臣里,薛仁贵无疑是个异类。有一句歇后语说:薛仁贵征东―――――劳而无功。纵观薛仁贵一生,南征北战,总是在危难之时身披白袍出征,功成之后,即遭贬黜,几起几落,总逃不出这个怪圈。为什么呢?仔仔细细地看了薛仁贵的故事,我们首先可以从出身里找到答案。薛仁贵出身寒门,除了天生神力,没有可以夸耀的背景,这使他一面世便引起周遭的不满:怎么可以这样?我们有的是名门之后,家族显赫;有的是名师之徒,师门耀眼;就算像程咬金这样的市井顽劣之徒,也有一班瓦岗寨兄弟做后盾。而薛仁贵却像是大唐用人之际,“天上掉下个薛哥哥”,一个人出来单挑的。

  ―――《薛仁贵:功臣中的异类》

  14岁,所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王勃离开了故土河津初到长安,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把他召入府中修撰。杨炯在《王子安集序》说王勃“临秀不容”,想来王勃应该是个恃才放旷、桀骜不驯的人吧。那时的王勃还充满了对功名的渴望,他在一首诗中说,人生“上策做神仙,下策得富贵”。那时他的面前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前途一片光明,他也是踌躇满志。在长安,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做文人的悲哀在于一方面你拥有自我独立而清醒的人格,一方面既渴望又必须得到来自权力的肯定,而得到权力阶层肯定的过程无疑会充满了对灵魂的羞辱。

  ―――《王勃:薄命才子》

  千年之下,无从揣测当年贵妃的心境,但循常理,她对玄宗起初应该是且恨且惧的,但通音律、善歌舞、智算过人的杨玉环面对同样素养高超的玄宗,会不会有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感觉呢?而且一国之君对她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娇纵与深情,让她很难再有什么对立情绪吧。《旧唐书》载,宫中供贵妃织锦刺绣的工人就有700多,给她雕刻熔造首饰的,又有好几百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无人不知的取悦典故。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746年(天宝五年)和750年(天宝九年),杨贵妃两次因和玄宗怄气被逐回娘家。这边厢在娘家气鼓鼓,那边厢玄宗冲身边人大发无名火;最后还是玄宗低头,往人家家里又送吃的又送用的,待接得贵妃回宫,更是两人相拥相泣,感情弥坚,极尽民间夫妻的小儿女情态。

  ―――《蒲洲女儿杨玉环》

杨家忠勇 戏曲流播

  宋元

  地理沿革宋初沿唐制,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宋太宗时,改为路、州、县三级,山西大部分属于河东路,惟西南部分属永兴军路。路之下,在州之外,尚有同级的府、军、监,再以下是县。其时河东路治在太原,辖3府、14州、8军、82县。3府为太原府(治阳曲)、隆德府(治上党)、平阳府(治临汾)。14州有11州在今山西境内。8军为庆祚军、威胜军、平定军、岢岚军、宁化军、火山军、保德军、晋宁军,或不辖县,或辖2至4县。

  辽国兴起后,占有山西北部,在山西有1府3州15县。金国灭辽和北宋后,在山西境内有西京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管理,下设府、州、县三级。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行省制。当时山西境内有冀宁、晋宁、大同三路,属中书省,三路下有州县,另有上都路,辖山西境内的灵丘、广灵二县。

  北宋时,山西成为与辽国接壤的边防重镇,其北部连年战火,抗辽名将杨业与辽“角胜三十余年”,主要战场就在代州雁门关一带。杨业之后,其子孙依然是宋辽战争的主要将领,后人名其为“杨家将”,他们忠心耿耿、保家卫国的故事长久流传。

  宋元时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也兴盛起来。作为俗文化主流的戏曲艺术在山西的发展尤其突出,被称为“中国北方戏曲的摇篮”,涌现出了许多名家,众所周知的元曲四大家,其中有三人―――关汉卿、白朴、郑光组―――都是山西人,而晋南、晋东南一带,现在尚有许多元代戏台遗存。

  在这时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全真教在中国北方开始传播,其祖师王重阳的再传弟子宋德芳在平阳刊刻道藏,影响巨大,在芮城建立许多道观,今永乐宫即建立于此时。同时,藏传佛教随着元朝统治者的尊奉,也在山西流传甚广,被忽必烈尊为国师的藏族高僧八思巴一度住五台山。这些都使山西地方宗教文化增加了新的特色。

  文宗武将演传奇

  呼延赞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000年,太原人,北宋军事将领。传统评书《呼家将》中的第一代。

  杨家将杨业本为北汉将领,归宋后为宋边将,“老于边事,洞晓敌情”,成为抗辽名将。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在杨业战死后,继承遗志,英勇抗辽,后人号为杨家将。

  本报2006年9月11日和9月18日以《千秋忠烈杨家将》为题做过报道。

  文彦博 生于1006年,卒于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他历经四朝为相,在王安石变法中倾向保守,但持重顾大局,为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报2006年9月4日以《文彦博:历经四朝而不衰》为题做过报道。

  狄青 生于1008年,卒于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人。北宋大将,抵抗西夏的主要将领。他从普通士卒开始,勇敢善战,一直做到枢密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限于北宋重文轻武的家法,不久去职,郁郁而终。

  本报2006年8月7日以《狄青:死于猜忌的名将》为题做过报道。

  司马光 字君实,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北宋陕州夏县(今我省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在王安石变法中,是坚定的保守派,最后将新法尽行废除。他的《资治通鉴》是与《史记》并称的史学瑰宝。

  本报2006年8月21日以《司马光:千年毁誉下的千秋功业》为题做过报道。

  米芾 生于1051年,卒于1107年,字元章,太原人。北宋著名的书法绘画家,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他性格狷狂,世称“米疯子”。

  孔三传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至宋徽宗大观年间(1068-1110年),泽州(今晋城)人,宋代著名的说唱艺人,他既能在名伶荟萃的京师勾栏中占一席之地,并创造出了为士大夫所广泛喜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诸宫调。

  王彦 字子才,生于1090年,卒于1139年,上党高平(今高平县)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抗金名将,金国人说是“王都统营垒坚如铁石,未易图也”的“八字军”首领。

  郝天挺 字晋卿,生于1160年,卒于1217年,泽州陵川(今陵川县)人。感于金国残酷的政治斗争,退隐回乡,以教授为业。元好问就是其最优秀的学生。

  元好问 字裕之,号遗山,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太原秀容(今忻州市)韩岩村人,今天村里尚有墓。元好问是金元之际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多才多艺,创作过几乎当时所有的文学体裁。他的文学风格内容实在,感情真挚。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本报2006年10月9日以《元好问:两朝文人的才情与担当》为题做过报道。

  郝经 字伯常,生于1222年,卒于1275年,泽州(今晋城市)人,郝天挺的孙子。忽必烈的重要谋士。郝经曾“举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条”上书,忽必烈“以为善”,最后采纳了十之六七,对忽必烈夺取汗位和即位后汉化政策的制定,均有积极贡献。

  白朴 字太素,号兰谷,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祖籍阳曲县,后徙居真定,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这些剧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萨都喇 字天锡,号直斋,生于1272年,卒年不确,山西雁门(今代县)人。元代著名诗人。他是回人,不过很早就受汉文化,陶。一生没有担任过重要职位,使得他能够接近下层民众,所以诗作中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乔吉 字梦符,生年不详,卒于1345年,山西太原人,元朝著名的散曲家和杂剧家。乔吉一生未做官,以创作为生,所以所存作品在元朝曲家算是比较多的。今天所见,大概有明人刊刻的一些小令集和杂剧《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作品风格在元朝对汉人的歧视欺压背景下,有怨懑颓唐的色彩。

  郑光祖 字德辉,生卒年不详,平阳襄陵(今襄汾)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倩女离魂》《翰林风月》《三战吕布》等,尤其是《倩女离魂》是与《西厢记》并列的爱情传奇。

  关汉卿 生卒年不详,籍贯说法甚多,近来有学者论证,其为山西解州(今运城)人。元代最著名的杂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窦娥冤》。这是元代剧作中最富现实性和反抗精神的作品。

  本报2006年10月16日以《关汉卿:盖世界浪子班头》为题做过报道。

  贾鲁 字友恒,生于1297年,卒于1353年,河东高平(今高平县)人,元代著名的治黄专家。元朝黄河泛滥曾有几十次,但统治者并不关心,到元末时,阶级民族矛盾上升,逼使统治者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但治黄虽然成功,工役过于苛酷,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一大诱因。

  精彩报道回放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而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出走之后,著史更是他忠君报国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

  而实际上,《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近千年的历史证明:《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

  ―――《司马光:千年毁誉下的千秋功业》

  兵卒出身的狄青当上了枢密使,创造了位及人臣的辉煌,但是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唐后五代,掌握军事力量者往往发动兵变而称帝,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篡位”的典型。吸取历史的经验再加上自身的经历,宋太祖为后继者留下了两条家规:一不重用武臣,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武分途、以文治武历来为宋廷的家法,重文轻武、猜忌武臣流为社会的习俗。

  狄青做官之后饱受文臣的蔑视和猜忌,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名臣、重臣几乎都打击过狄青,尤其以文彦博、欧阳修为最,甚至没有功名的秀才都敢给狄青甩脸子看。战功累累、多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的狄青不得不在忧虑、恐惧之中谨慎地过活。

  ―――《狄青:死于猜忌的名将》

  这样一门忠烈,是与契丹辽国长期作战中成就千古的。他们成为中原人民的英雄自是当然。但令人称奇的是,当初的辽国也在流传着杨家的故事。杨业曾经多次大败契丹军队,但辽国国君尊其忠勇,下令只许活捉而不许伤害杨业。后来,辽将耶律奚低将杨业射于马下,应该说立了大功,然而国君不但不奖励,反而没有重用他(《辽史》卷83《耶律奚低传》)。北京密云县北的古北口,当时是契丹人的领地,但在那里,赫然有一座契丹人为杨业修建的杨无敌庙。他们在为敌国的英雄建庙!英雄崇拜超出了民族的界限。

  杨家将走了,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的硝烟、那个时代的悲情。杨家将还在,他们的热血熔铸成一个巨大的祭坛,用他们的悲剧和忠武祭奠着怆然伟岸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化作中华民族口碑相传的营养,滋养后人,哺育来者。

  ―――《千秋忠烈杨家将》

移民血泪晋 商辉煌

  明清

  地理沿革明朝的行政区划是省、府(州)、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辖有5府(太原、平阳、汾阳、潞安、大同)、3直隶州、77县。

  清承明制,山西省辖9府、10直隶州、6散州、85县。9府为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平阳、蒲州、大同、宁武、朔平。10直隶州为平定、沁州、辽州、绛州、解州、霍州、隰州、忻州、代州、保德州,各有属县。

  元末明初天下动荡,生民离乱,中原大地十室九空,而山西因封闭的地理环境较少遭受兵灾。所以,从明初开始,明政府有组织地将晋人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移民人数上百万。到今天,全国据说有两亿人是当时山西移民后裔,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成为凝结着移民血泪的象征。

  明朝建国以后,蒙元势力虽然退回大漠,但仍然不时侵扰,明政府就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军镇,称之为“九边重镇”,其中有两“边”就在山西:大同和偏关。

  九边驻军庞大,所需要粮饷自然甚多,为解决这个问题,明政府实行“开中法”,以盐的买卖权换取粮饷。山西靠近九边,晋人得其地利,所以以粮输边换取盐引者不绝于路,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最富最大的商人群体晋商的产生。晋商群体辉煌了500年,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的这两个历史事件,使山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晋商文化,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宣传和文学影视的推广,已经成为晋文化新的代表。(李遇)

  名臣巨富证辉煌

  罗贯中 元末明初人,生卒年待考。号“湖海散人”。太原清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小说作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本报2006年11月7日以《罗贯中:三国烽火事斗笔笑谈中》

  王琼 生年不详,卒于1532年,字德华,太原人。明正德、嘉靖年间,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陕西三边总督、吏部尚书等职。

  王国光 生于1512年,卒于1594年,字汝观,号疏庵,山西阳城人,明万历初期有名的财政家。

  本报2006年12月4日以《天官王国光》为题做过报道。

  王家屏 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山阴人,生于1525年,卒于1603年。万历年间明政府内阁首辅,著作有《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

  本报2006年11月27日以《王家屏:三斗昏君一阁老》为题做过报道。

  孙传庭 生于1593年,卒于明1643年,字伯雅,一作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末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

  麻贵 生年不详,卒于1617年,大同右卫(今山西右玉县)人,出身于将门,早年即随父兄从军征战,先后镇守宣府、大同、延绥、宁夏、辽东诸边镇。万历年间统兵抗倭援朝的著名将领。

  本报2006年12月18日以《麻家将:被历史湮没的满门忠勇》为题做过报道。

  傅山 生于1607年,卒于1684年,初名鼎臣,字竹青、青主,山西阳曲人,在学术领域多有贡献,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书法绘画艺术家。

  本报2006年12月13日以《傅山:归于平淡的传奇》为题做过报道。

  于成龙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洲(今离石)人。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享年67岁。于成龙在明清易代之际出仕,从知县一直做到总督、大学士,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古今。

  本报2007年1月15日以《佛儒兼修于成龙》为题做过报道。

  戴廷?? 生于1618年,卒于1691年,字枫仲,又字维吉、补岩,号符公,山西祁县人。为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出资收购珍贵的文物,整理有价值的书籍,创立文化研究中心丹枫阁。是清代初期北方闻名的文化名人。

  阎若璩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1638年,卒于1704年,山西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廷敬 生于1638年,卒于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半日村,晚年号午亭山人,晋城人,是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臣宰辅。

  本报2007年2月5日以《陈廷敬:盛世文臣亦可怜》为题做过报道。

  孙嘉淦 生于1683年,卒于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本报2007年1月19日以《孙嘉淦:一个好名的直臣》为题做过报道。

  祁隽藻 生于1793年,卒于1866年,字叔颖,又字实甫,自号春圃,晚号砚斋,山西寿阳人。道光二十一年,调任户部尚书,兼任军机大臣。咸丰帝即位后,成为体仁阁大学士,总领内阁务,成为咸丰帝须臾不可离的左右手。

  雷履泰 生于1770年,卒于1849年,因其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日?N昌票号,被后人尊称为我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从而成为我国金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本报2007年3月12日以《票号鼻祖雷履泰》为题做过报道。

  徐继畲 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1795年,1873年,官至福建巡抚。他因著《瀛环志略》而被赞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也因此被冠上“投降派”与“妥协派”的帽子。

  本报2007年3月5日以《徐继??: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为题做过报道。

  杨深秀 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原名毓秀,字漪春,又号子,生于1849年,卒于1898年,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本报2007年3月27日以《杨深秀:戊戌血色照黄昏》为题做过报道。

  李宏龄 生于1847年,卒于1918年,字子寿,平遥西源祠村人。清末票号改革家,他所著的《同舟忠告》《山西票号成败记》两书,是今天研究票号的珍贵资料。

  本报2007年4月2日以《李宏龄:山西票号的悲情雄才》为题做过报道。

  渠本翘 生于1862年,卒于1919年,字楚南,山西祁县人,是山西票号业中著名资本家,山西最早的实业家。

  精彩报道回放

  山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罗贯中在元末乱世曾经想有所作为,也为此做过努力,却终于没有成功,不得已淡出江湖。他之所以选择“传神稗史”,即收集民间材料撰写稗史,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已故研究专家周楞伽的支持。

  周楞伽曾经说:“罗贯中如果没有参加过龙争虎斗的实践经验,他在《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中战争和策略的描写怎么会写得这样出色生动而又各不相同,为后来从事战争者所仿效?而且他为什么特别喜欢采取历史上朝代的兴亡递嬗和农民起义战争为写作题材?”

  其实,这部旷世奇书的创作初衷如同重重迷雾,远隔了多少年代的后世子孙,怎能破雾而出。不过,倒是有一点恐怕连小说家自己都无法预料,一支墨笔写三国,居然用文字包装出来一批影响力几乎空前绝后的图腾式偶像。

  ―――《罗贯中:三国烽火事斗笔笑谈中》

  这些传闻轶事,表现了傅山“尚节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但是他的内心也有“柔”的一面,那就是他对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苦苦追寻。比如,傅山是清初的书法大家,研习书法时,他曾学习过赵孟?\,明亡之后,因厌恶投降满清的文人,兼及赵孟?\,把他骂得体无完肤。而到了晚年,心境平和时,他才看清了,自己曾痛骂过的赵孟?\,在书法艺术上,实际上是自己不可企及的。

  这就是傅山的真实性格、矛盾人生。事实上,也正是有了傅山这些“亡明遗老”的坚持,才有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虽经历多次浩劫,仍能够绵延不绝,传承千古。

  ―――《傅山:归于平淡的传奇》

  1917年,李宏龄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将几十年的商业往来信件编成了《山西票号成败记》和《同舟忠告》两本书并自费出版,为后人留下山西票号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同舟忠告》中他把票号的事业比作一叶扁舟,浮沉于惊涛骇浪的时局之中,他认为票号的最终失败天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票号同仁不能同舟共济,只在设法玩弄权术争夺名利。他留下一个愤愤不平的命题:我想问一下金融界和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票号的集体性破产,是这个行业本身不行了,还是办公室政治所致?

  与时俱进的商界雄才李宏龄,感叹知音难觅,生不逢时,只能将失落与遗憾倾注笔端,仰天质问:“果天数乎,抑人事乎!”

  ―――《李宏龄:山西票号的悲情雄才》

本文作者:,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6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