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四十)——天官王国光

  寻访人物:王国光

  寻访地理:阳城县上庄村

  发源于霍山脚下二郎神沟的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流,其中168公里流经晋城境内,在沁水县端氏镇至阳城县润城镇之间长不过15公里。然而,总长485公里的沁河却毫不吝惜地将其钟灵毓秀、文运才思集中赐予给这片神奇土地。

  也许是巧合,准备此次采访时,一部全面介绍晋城人文的图文大作———《人文晋城》在当地新华书店上架发行。这部装帧精美的书籍是在外闯荡20多年的晋城沁水籍杨平女士耗时近两年的心血之作。

  翻开《人文晋城》的“阳城篇”,首篇介绍的就是“天官故里———上庄村”。有民谚说,“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三庄”所指的是现在润城镇上庄、中庄、下庄。寥寥数语,杨平就迫不及待地将话题转到了王国光。在当地人眼里,明清以来,上庄村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

  上庄村,距离县城18公里,位于可乐山脚下。整个村庄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村内最低处是古河街,一条源于樊山的小溪经街流过,穿过气势巍峨的“永宁阁”而入庄河。河之两岸皆紫砂岩砌成的堤坝,颇具江南水乡风格的青砖瓦舍沿溪而建,是明清存留至今保护完好的古建筑群。

  漫步用石头铺就的古河街,在石头砌筑的坚固护坝两侧,南岸有王国光故居“尚书第”以及进士第、炉峰庵等,北岸是参政府、司农第、王氏祠堂、望月楼。整个古建筑群布列有序,规模宏伟。

 “万历中兴”之功臣

  提起王国光,就不能不说在明朝历史上笔墨浓重的“万历中兴”。

  明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年仅9岁的神宗即位,是为万历皇帝。年幼的皇帝正在处于游玩嬉耍的年龄,高拱、张居正等大臣辅政。工于心计、藏而不露的张居正在宦官冯保策应下,将高拱逐出朝廷,并成为首辅。

  神宗即位仅一个月,王国光得到参与张居正改革的“入场券”,60岁的他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宏观控制。

  当时,明朝人口不断增长,边疆战事不断,内地也时有农民起义爆发,因此管好粮仓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为缓解矛盾,王国光对粮食精打细算、全面控制。他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王国光也对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秩序进行改革。

  其时簿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冗滥,从州县到部,无论是各部门,还是具体的承办人,都有难言之苦。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得事情方便易行;户部十三司因公署狭小,官员们便不来上班,导致弊病越来越重,他便雷厉风行,一改前弊,令所有官员均入署办公,各司其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边关军饷告匮,而支出及收项无案可查,他令当地的边臣核实各项收支,并且筹划出长远计策上报,使消耗、浪费锐减。

  王国光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的督办,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这些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受到朝廷的称赞,后形成定制。万历四年,王国光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各条辑成《万历会计录》。这部被神宗赞许为“留心国计”的专集,后来成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理论依据,乃至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神宗对这段时期改革非常满意,设宴时还专门手书,夸奖王国光是“正己率属”的典范。

  万历五年,张居正也许是念及旧情,在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后,让已回乡养老的王国光复出,担任了此职,再次成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提出“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等8条有关国家大计的建议,均被采纳,为张居正改革推荐和选拔了不少将帅之才。

  在张居正领导下的改革,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用度充裕。万历初期,太仓藏粟达1300万石,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干员能吏,惟勤惟廉

  据《明史》记载,“国光多才智。掌邦计时,多所建白”,办事极为干练。

  王国光从嘉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入官场后,虽仕途坎坷,但一生为国效劳,对皇帝忠心耿耿,对百姓也充满关怀。至今在上庄村以及周围村里,人们一张嘴就能讲出几段与他有关的故事。

  王国光步入官场之时,明王朝正处于没落阶段。他出任吴江知县行前,世宗诏其谈话:吴江“人繁物阜,人繁难理,物阜易动,惟勤惟廉,庶其克之”。到任后,王国光在衙门前竖起块石碑,上书“山西王国光,初任到吴江,若受一文钱,客死不还乡”。以此表明惟勤惟廉治好吴江之志。果然,没多长时间,吴江现“古循良之风”,初显物阜民丰之态。任上不足2年,他裁减漕运损耗五万石,百姓安居乐业。邻县有了疑难案件,常向他征询意见,很快就能搞清,同僚称赞“真神明也”。离任时,吴江众乡宦、名士100余人联名刻石,立《王侯去思碑》,以表对其挽留之情。如今这块碑仍存于吴江。

  后来,王国光由太仆卿升任管辖京、津及河北一带的顺天府尹。在这个“最难治”之所,王国光扶困安民,“力裁无艺之征万二千金”,“不行五年,所省以亿万计”。

  眼看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王国光也成为王公贵族屡屡遭谤的目标。面对险恶的仕途,他发出“十年宦海却登舟”的感慨。

  万历十年,70岁高龄的王国光致仕归家。他用神宗赐的建府之金兴学助教、建设乡里,将阳城土城改建为砖城,为百姓浚河聚水,以灌溉农田。他酷爱文学,赞美家乡,至今仍有众多的碑记和300多首诗作为后人传诵。他还以文会友,传播文化信息,播撒文化的种子,对营造沁河湾文化的浓厚氛围起到推动作用。

  在他去世后,文化书社、诗社、文社层出不穷,使沁河湾文化繁盛长达两个世纪,不仅在他之后阳城又出现了张慎言、陈廷敬等明清重臣,而且,从明朝中叶至清朝初的百余年中,这个穷乡僻壤的小村,令人瞠目地共出了5位进士、6位举人、8名贡士,加上贡生、监生、县丞等多达百余人。

  一个小山庄竟然充满如此丰厚的人文底蕴,这不能不说有王国光的功劳。

  坟茔百处的传说

  虽说王国光已去世400多年,可如今在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只有970口人的上庄村提起他来,仍赞不绝口。每年的正月十五,村里的人都要排演“天官回乡”的节目闹红火。

  按照古代官职,六部尚书各有别称,而称吏部尚书为“天官”。王国光故居这座被专家赞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古建筑群,虽然被上庄人称为“天官王府”,但村里人对“天官”的解释却并非如此。

  村里老人们说,当年,王国光是首辅大臣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是仅次于张的“大官”。据老人们回忆,原来村里还有一座上书“天下第一官”的牌坊,“文革”时被毁。如今,上庄村为了开发旅游,准备根据老人们的回忆重修牌坊。

  牌坊虽然被毁了,可民谚和传说却始终围绕着王国光,在当地成为说不完的话题,甚至弥漫着让人无法甄别的神秘色彩。

  “白天抱皇帝,晚上睡娘娘”,人们总爱用这句民谚来诠释王国光在朝时的权势。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破绽:王国光任户部尚书时已年届六旬。担任吏部尚书时更是65岁的老人。民谚所述似乎更像是野史中的张居正,不过,这些也许是当时对改革心存不满的反对派对张居正等人有意的诋毁吧。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83岁的王国光去世。然而,他的墓穴到底在何处,至今仍是个谜!

  据说,王国光生前已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出殡当日,竟然有上百口棺材向不同的方向散去,连其家人都不知道其安葬的准确位置。从那时开始,有关王国光墓地出现种种“版本”。最近,上庄村在翻修王家祠堂时,也没有找到他的坟墓。有人说,这是王国光在自己死后,不愿意让人盗墓;还有的说,当时抬棺材的人都被殉葬了云云。

  其实,就王国光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些说法根本经不起一驳。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58岁的张居正病逝。神宗随即发起逐张运动。次年,张居正的官阶被追夺。紧接着,没收其家产黄金万两,白银10万两,几乎对其鞭尸,一家十余口被杀。

  也许是王国光在后来度过的12年光阴中领悟到官场的险恶而心灰意冷?或者内心产生怕落得像张居正那样下场的恐惧?还是因为官40载替朝廷操劳、给百姓解忧身心疲惫而想不被人打扰地永远长眠家乡大地?

  这种种疑惑,或许就是“消失”的王国光最后故意给后人出的“题”吧!

本文作者:李吉毅,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6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